第十一章 脂代谢

合集下载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 - - - - - - - - + +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11 脂代谢

11 脂代谢

11 脂代谢11脂代谢生物化学-第10单元脂代谢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酮体:在肝脏中由乙酰辅酶a制备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在饥饿期间酮体就是包含脑在内的许多非政府的燃料,酮体过多将引致中毒。

2、脂肪动员:指脂肪组织中的脂肪被一系列脂肪酶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液中供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

3、酰基载体蛋白(acp):通过硫酯键融合脂肪酸制备的中间代谢物的蛋白质(原核生物)或蛋白质结构域(真核生物)。

4、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5、肉碱穿行系统:脂酰辅酶a通过构成脂酰肉毒碱从细胞质中转至线粒体的一个穿行循环途径。

二、填空题1、在线粒体外膜脂辅酶a合成酶催化下,游离脂肪酸与(atp-mg2+)和coa-sh反应,生成脂肪酸的活化形式(脂酰coa),再经线粒体内膜肉毒碱-脂酰转移酶系统进人线粒体基质。

2、一个碳原子数为n偶数的脂肪酸在β-水解中需经(0.5n-1)次β-水解循环,分解成(0.5n)个乙酰辅酶a。

3、脂肪酸从头合成的c2供体是(乙酰辅酶a),活化的c2供体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4、乙酰辅酶a羧化酶就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速度限制酶,该酶以(生物素)辅以基为,消耗atp,催化剂乙酰辅酶a与(hco3-)分解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

5、肪酸从头合成中,缩合、两次还原和脱水反应时酰基都连接在(acp)上,它有一个与(辅酶a)一样的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长臂。

6、脂肪酸制备酶复合物通常只制备(软脂酸),动物中脂肪酸碳链延长由(线粒体)或内质网酶系统催化剂。

生物化学-第10单元7、真核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都就是通过(水解过氧化氢)途径制备的;许多细菌的单烯脂肪酸则就是经由(厌氧)途径制备的。

8、甘油三酯是由(3-磷酸甘油)和(脂酰辅酶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的作用下先形成磷脂酸。

脂酰CoA

脂酰CoA
缺乏胰岛素还出现疲劳,恶心。还有脱水,酮尿,高胆固醇 血症(乙酰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前体)等。
38
五、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调节
1.血液中脂肪酸的供给情况:受激素敏感的三脂酰甘油脂肪酶 磷酸化有活性)的调节。
2.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调控:脂酰肉碱转移酶I受丙二酰-CoA 的抑制
3.心脏中脂肪酸氧化的调节:后程的酶 4.激素对脂肪酸代谢的调节: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使cAMP增高,刺激三脂酰甘油降解。 胰岛素刺激三脂酰甘油以及糖原的形成。 5.根据机体代谢需要的调控: 6.长时间膳食的改变导致相关酶水平的调整。
49
(五)脂肪酸合成的调节(脊椎动物)
柠檬酸 裂解酶
乙酰CoA 羧化酶
丙二
51
二、 L-α-磷酸甘油的合成


52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动物肝脏和脂肪组织)
α-磷酸甘油




2HS-CoA ① 脂酰CoA转酰酶
酸 二
磷酯酸


H2O

Pi
② 磷酸酶

二酰甘油
③ HS-CoA
③ 二酰甘油转酰酶
三酰甘油
常用简写方式
软脂酸:16:0 硬脂酸: 18:0 油酸:18:1△9c 亚油酸: 18:1△9c。12c
必需脂肪酸:人体或某些哺乳类必需
而又不能合成或不够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
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
第一节 脂类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脂类的消化
部位:小肠上段 消化因素
胆汁酸盐:乳化作用 辅脂酶:帮助胰脂酶起作用 脂肪酶: 二、脂类的吸收 部位:肠
与反应有关的酶:
乙酰- CoA羧化酶( 限速 酶)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一、内容提要肝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肝的物质代谢特点1.肝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特点(1)糖代谢肝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协助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肝是进行脂肪酸β–氧化、脂肪合成、改造及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是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或其它组织利用。

(3)蛋白质代谢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包括全部的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大部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结合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主要在肝生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激素代谢的特点(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B6、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肝可将很多B族维生素转化为相应辅酶或辅基。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降低或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二)肝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①内源性:系体内物质代谢产物,如氨、胺、胆红素等,以及发挥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②外源性:系有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毒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调节控制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调节控制

一、酶活性的调节
A
B
E1
C E2
D E3
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关键酶或限速酶
酶结构调节 酶数量调节 (快速调节) (迟缓调节)
1、变构调节
活性中心
代谢物
非共价键
E
别位
变构酶 E 酶结构发生改变
变构效应剂
变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
酶活性↑ 酶活性↓
变构调节的生理意义
① 代谢终产物反馈抑制 (feedback inhibition) 反应途径中的酶,使代谢物不致生成过多 。
呼吸链 蛋白质合成 尿素合成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血红素合成 蛋白质降解 核酸合成
分布区域 线粒体 核糖体 胞浆、线粒体 线粒体 线粒体 胞浆、线粒体 溶酶体、蛋白酶体 细胞核
• 多酶体系的隔离分布:使物质代谢互不干扰
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1、快速调节,也叫酶活性调节。
2、迟缓调节,也叫酶含量调节。
• 受体分类
按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分为:
Ι 膜受体 Ⅱ 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1.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酶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 特点: ① 由a、b、g亚基组成的异聚体; ②具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结合GTP或GDP; ③ 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活化效应蛋白。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长链脂酰CoA
②变构调节使能量得以有效利用,不致浪费。
+ 糖原合酶
G-6-P –
糖原磷酸化酶
促进糖的储存
抑制糖的氧化
2、共价修饰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5
E SH S O C CH2 OH CH CH3
SH SH
2
E S
CoASH
COCH3
ACP
ACP
ACP
S
COCH2COOH
加氢 NADP+
缩合
E SH S O C CH2 O C CH3
3
β-酮脂酰-ACP合酶
4
NADPH+H+
ACP
CO2
(四)由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1、启动
CH3CO~SCoA CoASH

1、有利的一面 (1) 酮体具有水溶性,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 肝外组织利用; (2)作为燃料,经柠檬酸循环提供能量。 因此,酮体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如:禁食、应急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 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 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
4、还原
NADPH+H NADP β -酮酰 —SH —SH OH E ACP还原酶 E ACP—S—COCH2CHCH3 ACP—S—COCH2COCH3
+ +


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此反应。 脂酸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戊糖磷 酸途径供给的,有些来自苹果酸酶反应。
5、脱水
—SH E
(二)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1、脂肪酸合成起始于乙酰-CoA转化成丙二酸单酰 - CoA,该反应是在 乙酰-CoA 羧化酶作用下实现 的。 2、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中 的限速步骤。 3、乙酰CoA羧化酶的组成 包括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 酶、羧基转移酶3个亚基,辅基为生物素。

生化2017-脂类代谢

生化2017-脂类代谢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70
71
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CM VLDL
密度
<0.95
0.95~1.006
脂类 含TG最多, 含TG

80~90%
成 蛋白 最少, 1%

50~70% 5~10%
L-甘油3-P
甘油
甘油激酶
55
从 甘油-3-磷酸和3个脂酰-CoAs形成三酰甘油
56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 (肝脏、脂肪组织)
磷酸甘油
脂肪酸
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的磷酸化
糖代谢
乙酰CoA
脂肪酸氧化
57
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
58
59
一、胆固醇的合成
• 合成部位:肝细胞质基质及光面内质网 • 合成原料:
血液 新生CM
FFA
外周组织
成熟CM
CM残粒
LPL
脂蛋白脂肪酶 肝细胞摄取
74
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运输内源性TG
• 由肝细胞合成,将肝细胞合成的TG、磷脂、胆固 醇及其酯转运至其他组织,不断脱脂,转变为 LDL。
VLDL
VLDL
残粒
FFA
FFA
外周组织
LDL
75
3. 低密度脂蛋白(LDL)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 组织
第十一章 脂类代谢及其调节
宋崴
1
第一节 脂肪酸代谢
2
一、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动员
甘油(glycerol)
脂肪酸(fatty acid)

第11章 脂代谢

第11章 脂代谢

第三步:HMG-CoA在HMG-CoA裂解 酶催化下裂解,形成乙酰-CoA和乙酰 乙酸 自动脱羧形 成丙酮 D-β-羟丁酸脱 氢酶作用下形 成D-β-羟丁酸
(二)酮体的分解 在肝外组织中,D-β-羟丁酸被D-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氧化成为乙酰 乙酸。乙酰乙酸与CoA相连接而被 活化,这一步反应是由柠檬酸循环 中间产物琥珀酰CoA供给CoA。乙 酰乙酰CoA被硫解酶裂解,生成两 个分子的乙酰CoA(见图11-25), 进入柠檬酸循环,由此给肝外组织 功能。
碳链的第二轮延伸反应
总反应: 8乙酰-CoA+14NADPH+14H++7ATP+H2O→ 软脂酸+14NADP++8CoA-SH+7ATP+7Pi
(二)线粒体酶系合成途径——饱和脂肪酸碳链延长途径

动物体中脂肪酸合成停止在16碳脂肪酸即软脂酸而终止,这 是正常的脂肪酸合酶的作用终点。更长的脂肪酸,或不饱和 脂肪酸都是把软脂酸作为前体,需要另外的酶反应形成。
相变温度:膜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也有影响。 (二)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
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三)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1. 膜蛋白分布的两侧不对称性; 2. 膜脂分布的两侧不对称性。 (四)膜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五)生物膜结构模型
二、物质的运输 (一)不耗能转运(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溶质和水在内外溶液浓度梯度下可渗透 通过生物膜。不需要蛋白质载体参与。 易化扩散:基本原理与简单扩散相似,但需要蛋白 质载体帮助扩散。
2.饱和奇碳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
具有17个碳的直链脂肪酸可经正 常的β-氧化途径产生7个乙酰-CoA 和一个丙酰-CoA。 丙酰-CoA经三步转变为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可以进入柠檬 酸循环进一步进行代谢。

药理学第11章整理

药理学第11章整理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拮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这可解释为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了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被阻断,所以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主要作用于血管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只取消或减弱其升压效应而无“翻转作用”。

主要作用于β受体的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作用则无影响。

根据这类药物对α1、α2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1.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1)短效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2)长效类:酚苄明2.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3.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妥拉唑啉【体内过程】酚妥拉明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效果仅为注射给药的20%。

口服后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3-6小时。

肌内注射作用维持30-45分钟。

大多以无活性的代谢物从尿中排泄。

妥拉唑林口服吸收缓慢,排泄较快,以注射给药为主。

【药理作用】酚妥拉明和妥拉唑林与α受体以氢键、离子键结合,较为疏松,易于解离,故能竞争性地阻断α受体,对α1、α2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可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仍可达到最大效应。

妥拉唑林作用稍弱。

1.血管酚妥拉明具有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扩张血管作用。

静脉注射能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静脉和小静脉扩张明显,舒张小动脉使肺动脉压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2.心脏酚妥拉明可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
(2)调节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成分,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例如,抗利尿激 素,醛固酮对水盐代谢的调节;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对血钙的调节等。
上一页
下一页
(3)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例如,生长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等的作用。
(4)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和适应能力。例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急 (emergency)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激(stress)中所发挥的作用。
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和深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对象
正常水平
过高
缺乏
蛋白质代谢 作用于核受体加速蛋白质与各种酶 加速分解,骨骼疏松、 蛋白质合成少、肌无力、
的合成,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消瘦
粘液性水肿
糖代谢
促进糖在小肠的吸收,糖原分解↑、 糖尿 胰高血糖H、GH生糖作用↑,外周 利用↑、血糖↑
脂肪代谢 分解↑ 产热效应 耗氧率↑、产热量↑、BMR↑
上一页
下一页
MIT+DIT→丙氨酸+T3 DIT+MIT→丙氨酸+rT3
DIT+DIT →丙氨酸+T4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能量和物质代谢
(1). 能量代谢
增加组织耗氧量和产热量(脑、脾、性腺、肺、淋巴结、皮肤等除外) ,BMR ↑ 机制:钠泵数量和活性↑;脂肪酸氧化↑ 甲亢 BMR↑50~100%
上一页
下一页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的调节作用和允许作用 (2)激素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扩大作用 (3)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激素作用的特异性和高效性
上一页
下一页
4、激素的生理作用(图) (1)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消化过程。例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CTP
血红素合成 ALA合成酶
血红素
(2)变构酶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 变构效应剂可通过非共价键与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构
象改变(T态和R态)或亚基的聚合、分离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 变构效应剂常常是酶的底物、产物或其他小分子中间代 谢物。 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CH2)4CO HS Co
OH
AO
CH
3
CO
P
丙酮酸脱氢 酶
O CH HC TT
S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酶
C C S Co
H3
A
H SH
(CH2)4CO OH
2 3
HP
S
(CH2)4CO OH
S
S
FAD H2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 D
丙酮酸氧化脱羧
NFAA
D+
NADH +H+
乙酰 丙二酸单 β-酮脂酰转移酶 酰转移酶 合成酶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物质代谢的整体性 物质代谢的可调节性 组织器官代谢的特色性 不同来源代谢物代谢的共同性 能量储存的特殊性 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激素作用受体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细胞膜受
体激素和细胞内受体激素。
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1.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调节
应激是机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感染、中 毒、剧烈的情绪变化等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第十一单元脂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第十一单元脂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第十一单元脂代谢28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29章脂类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空间构象三酰甘油的结构示意图28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线粒体中脂肪酸氧化的化学步骤可分为三步:1 )长链脂肪酸降解为两个碳原子单元--乙酰CoA2 )乙酰CoA经过柠檬酸循环氧化成CO23 ) 从还原的电子载体到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1 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2 脂肪酸的氧化3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4 酮体5 磷脂的代谢6 鞘脂类的代谢7 甾醇的代谢8 脂肪酸代谢的调节1 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1.1 脂肪的消化发生在脂质—水的界面处脂类先进行消化,在小肠内的各种脂类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较小的简单化合物--甘油和脂肪酸。

由于脂类是水不溶性的,而消化作用的酶却是水溶性的,因此脂类的消化是在脂质—水的界面处发生的。

消化的速度取决于界面的表面积。

在小肠蠕动的“剧烈搅拌下”,在胆汁盐的乳化作用下,消化量大幅增加。

1.2 胆汁盐促进脂类在小肠中被吸收包括胆酸、甘氨胆酸和牛黄胆酸胆汁盐对于脂类的乳化作用可以增加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

1.3 吸收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

被吸收的脂类,在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在脂肪组织和骨骼肌毛细血管中,在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作用下,乳糜微粒中的三酰甘油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游离脂肪酸被这些组织吸收,甘油被运送到肝脏和肾脏,经甘油激酶和甘油-3-磷酸脱氢酶作用,转化为磷酸磷酸二羟丙酮2 脂肪酸的氧化2.1 脂肪酸的活化2.2 脂肪酸转入线粒体2.3 β-氧化2.4 脂肪酸氧化是高度的放能过程2.5 甘油的氧化2.1 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发生于原核生物的细胞溶胶及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基质中。

代谢的相互关系及调控

代谢的相互关系及调控

第十一章代谢的相互关系及调节控制I 主要内容本章重点讲了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生物体内不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二是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调控。

一、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四大物质代谢途径,不同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集中体现为各有所重,相互转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代谢调节的一般原理代谢的调节控制方式有分子水平调节、细胞水平调节、激素水平调节和神经水平调节四种,其中神经水平调节是高等动物所特有的,细胞水平是所有生物体共有的,各种类型的调节都是由细胞水平来实现的。

细胞水平调控是一切调控的最重要基础,细胞水平调节主要分为酶的区域化分布调节、底物的可利用性、辅因子的可利用性调节、酶活性的调节、酶量调节五种形式。

(一)酶的区域化分布调节(二)底物的可利用性(三)辅助因子的可利用性(四)酶活性调节酶活性调节是通过对现有酶催化能力的调节,最基本的方式是酶的反馈调节,亦即通过代谢物浓度对自身代谢速度的调节作用,反馈调节作用根据其效应的不同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反馈是结果对行为本身的调节或输出对输入的调节,在物质代谢调节中引用反馈是指产物的积累对本身代谢速度的调节。

反馈抵制调节包括顺序反馈调节、积累反馈调节、协同反馈调节和同功酶调节四种。

(五) 酶量的调节细胞内的酶可以根据其是否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

组成酶是催化细胞内各种代谢反应的酶,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

诱导酶则是其含量可以随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一些酶类。

它的产生或消失可以使细胞获得或失去代谢某一种物质的能力。

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操纵子学说是F. Jacob 和 J. Monod 于1961年首先提出来用于解释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转录调控单位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启动子和操纵基因四个部分,其中操纵基因加上它所控制的一个或几个结构基因构成的转录调控功能单位称为操纵子。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一章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一章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二、脂肪酸的β -氧化3(概念)
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 的β位C原子发生氧化,碳链在α位C原子与β 位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 较原来少二个碳单位的脂肪酸,这个不断重复 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称为β-氧化。 R1CH2CH2CH2CH2 CH2COOH
二、脂肪酸的β -氧化4
2.脂肪酸经过线粒体膜1(总)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在肝脏及其他组织
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中短碳链脂肪酸可以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进入
线粒体内膜。
长链脂肪酸在肉碱的协助下进入线粒体内氧
化。
肉碱是一种载体,可将脂肪酸以脂酰基形式
从线粒体膜外转运到膜内。
2.脂肪酸经过线粒体膜2(肉碱)
肉碱
L-β-羟基γ-三甲基铵基丁酸
苹 果 酸 酶
脂肪酸合成
丙酮酸
NADPH+H+ 丙酮酸 CO2
1.由非线粒体酶系从头合成2(总)
即丙二酰COA(C3片段)与乙酰COA(C2片
段)缩合,然后脱羧生成乙酰乙酰基(C4 片段),即延长了2个碳原子,为脂肪酸 合成的第一轮产物。 依此过程合成,就延长了许多碳。但在 丙二酰基及乙酰基合成前均在转酰酶作用 下从辅酶A转移到一种蛋白质,即酰基载 体蛋白(ACP)上。
(南大P383图10-14)
2.酮体的氧化(图解1)
CH3COCH2COO-+ -OOCCH2CH2COSCOA
乙酰乙酸
琥珀酰辅酶 A转硫酶
琥珀酰辅酶A
CH3COCH2COSCOA + -OOCCH2CH2COO -
乙酰乙酰辅酶A
琥珀酸
2.酮体的氧化(图解2)
CH3COCH2COO-+ COASH+ATP

生化题_第十一章 脂代谢

生化题_第十一章 脂代谢

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第十一章脂质代谢一、是非判断题1. 脂肪酸的β-氧化和α-氧化都是从羧基端开始的。

2. 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才能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

3. 脂肪酸β-氧化酶系存在于胞浆中。

4. 肉毒碱可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5.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α-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

6. 烯脂酰CoA异构酶的作用是将△2反十二烯脂酰CoA转化为△3顺十二烯脂酰CoA。

7. 脂酰CoA 脱氢酶是一种黄素蛋白。

8. β-羟脂酰CoA 脱氢酶催化L、D 型β-羟脂酰CoA 脱氢。

9. 肉碱脂酰转移酶是一种限速酶,受丙二酸单酰ACP 抑制。

10.脂肪酸的氧化是从分子的羧基端开始的。

11.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CoA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苹果酸。

12.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需要柠檬酸裂解提供乙酰CoA.。

13.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下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长链脂肪酸。

14.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包括二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15.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α-磷酸甘油,反应消耗ATP,为可逆反应。

16.真核生物脂肪酸合成酶系各成员共价串联成一条多肽链发挥作用。

17.硫脂酶是脂肪酸合成酶系中的重要成员。

18.β-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下产生△2反丁烯酰ACP。

19.脂肪酸合成的直接前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20.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中间产物以非共价键与载体ACP 相联。

21.从乙酰CoA 合成1 分子棕榈酸,必须消耗8 分子ATP。

22.酰基载体蛋白(ACP)是饱和脂肪酸碳链延长途径中二碳单位的活化供体。

23.如果动物长期饥饿就要动用体内的脂肪,这时分解酮体的速度大于生成酮体的速度。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重点试题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解读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重点试题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解读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一、知识要点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节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内酶的调节而起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则有更复杂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所以,细胞内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酶的调节是从酶的区域化、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三个方面对代谢进行调节的。

细胞是一个高效而复杂的代谢机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的转化。

细胞内的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功能上虽各不相同,但在代谢途径上却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代谢的复杂性要求细胞有数量庞大、功能各异和分工明确的酶系统,它们往往分布在细胞的不同区域。

例如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存在胞浆中;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核酸生物合成有关的酶大多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主要在颗粒型内质网膜上。

细胞内酶的区域化为酶水平的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体内酶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酶合成速度和酶降解速度进行调节。

酶合成主要来自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可以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与运输和翻译水平上进行调节。

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诱导物和辅阻遏物可以调节基因的开闭,这是一种负调控作用。

而分解代谢阻遏作用通过调节基因产生的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促进转录进行,是一种正调控作用,它们都可以用操纵子模型进行解释。

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组成;转录后的调节包括,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的加工,转录产物的运输和在细胞中的定位等;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mRNA 本身核苷酸组成和排列(如SD序列,反义RNA的调节,mRNA 的稳定性等方面。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二、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二、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

生命体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机体代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生命之所以能够健康延续,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体内、外环境,除了具备完整的糖、脂类、蛋白质与氨基酸、核苷酸与核酸代谢和与之偶联的能量代谢以外,机体还存在着复杂完善的代谢调节网络,以保证各种代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类、脂类及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均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尽管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乙酰CoA是它们代谢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它们代谢的共同途径,而且都能生成可利用的化学能ATP。

从能量供给的角度来看,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可相互替代。

一般情况下,机体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或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主要为肌肉蛋白),糖是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占总热量50%~70%),脂肪是机体储能的主要形式(肥胖者可多达30%~40%)。

机体以糖、脂供能为主,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因为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

由于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途径限制了进入该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总量,因而各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又相互制约,并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来调整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代谢速度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若任一种供能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通常能代谢调节抑制和节约其它供能物质的降解,如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依赖葡萄糖氧化供能,而脂肪动员及蛋白质分解往往受到抑制;在饥饿状态时,由于糖供应不足,则需动员脂肪或动用蛋白质而获得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
三酰甘油
上式中R1、R2及R3是脂肪酸的烃链(脂酸), 若相同则称单纯甘油酯;若不同则称为混合 甘油酯。 在天然脂肪酸的碳链中,C原子的数目大多数 是双数的,大多数含16个或18个C原子。
生物体含有的脂类基本上分为脂肪(中性脂肪) 和类脂两类,后者又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等。 脂类的生物功能和糖类相似。 ① 是在体内氧化放能,供给机体利用。 ②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屏障,防止机体热 量的散失。 ③是许多组织和器官的保护层。 ④帮助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 A 、 D 、 E 、 K )的吸收。 ⑤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⑥一些不皂化脂类,如类固醇和萜类,是 具有维生素、激素等生物功能的脂溶性物质。
4.1 奇数碳链脂肪酸的氧化 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依偶 数碳原子脂肪酸相同的方式 进行氧化,但在氧化降解的 最后一轮,产物是丙酰辅酶 A和乙酰辅酶A。
在许多植物, 海洋生物,石 油酵母中存在酰CoA,从而进入三羧酸循环,继 续进行代谢。
②丙酰辅酰A代谢还可通过β-羟丙酸支路进行,最终 形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经过7次上述的β-氧化循环,即可将软脂酰CoA 转变为8个分子的乙酰CoA。
软脂酸完全氧化成乙酰辅酶A共经 过7次β-氧化生成7个FADH2、7个 NADH 和 8 个乙酰辅酶 A ,后者又可 参加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7mol FADH2和7mol NADH可提供: 2×7+3×7=35molATP。 8mol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则可生成 :12×8=96molATP。
5.1
酮体的合成途径
(1)乙酰乙酸的生成
(2)D—β羟丁酸的生成
(3)丙酮的生成
5.2
酮体的分解
酮体在肝脏中产生,但肝脏不能分解酮体 ,酮体的分解在肝外组织中进行。
(1)β-羟丁酸的代谢 在肝脏中形成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进入 血液循环后送至肝外组织,主要在心脏、 肾脏、脑及肌肉中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 β-羟丁酸首先氧化成乙酰乙酸。
1. 脂肪的合成 脂酰辅酶 A和甘油-α-磷酸可以酶促缩合 生成磷脂酸。 动物组织: 1.1.途径一
1.2.途径二
脂肪的合成:
植物和微生物体内脂肪的生成合成途径与动 物相似。
2. 甘油-α-磷酸的生物合成
2.1 可 由糖酵 解产生 的二羟 丙酮磷 酸还原 而成
2.2 可 由脂肪 水解产 生的甘 油生成
ω-氧化涉及末端 甲基的羟基化, 形成一级醇,并 继而氧化,成醛 再转化成羧酸等 步骤。
5. 酮体的代谢
在肝外组织中,乙酰辅酶A可通过TCA循环,生成 CO2和H2O。当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的量超 过TCA的能力时,多余的乙酰CoA则用来形成酮体 (Ketone bodies)。酮体主要指的是β-羟丁酸 (β-hydroxybutyrate )、乙酰乙酸( acetoacetate)和丙酮酸(acetone)。 在肝脏中由乙酰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 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在饥饿期间酮体是包括 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将导致中毒
B. 氧化
C. 水化
D. 氧化
E. 硫解
此 碳 链较 短 的脂 酰 辅 酶 A 又经过脱氢、加水 、 脱 氢及 硫 脂解 等 反 应,生成乙酰辅酶 A 。 如 此 重复 进 行 , 一 分 子 脂 肪酸 终 于变 成 许 多分子乙酰辅酶 A 。乙 酰辅酶 A 可以进入三羧 酸循环氧化成CO2及H20 ) , 也可 以 参加 其 他 合成代谢。
(2)乙酰乙酸的代谢
在心肌、骨肌、肾、肾上腺组织中:
琥珀酰 CoA 可能是α-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作用的中间产 物,也可能由琥珀酸、ATP与辅酶A构成。
在骨骼肌、心及肾等组织中:
最后:
(3)丙酮的代谢
丙酮除随尿排出外,有一部分直接从肺部呼 出。丙酮在体内也可转变成丙酮酸和甲酰基 及乙酰基,丙酮酸可以进入TCA循环,也可以 合成糖原。 说明: 肝脏氧化脂肪酸时可产生酮体,但不能利用 酮体,而肝外组织不产生酮体,却能氧化由 肝脏生成的酮体。这样肝脏把碳链很长的脂 肪酸分裂成分子较小,易被其他组织用以供 能的酮体,为肝外组织提供可利用的能源。
5.3
酮体和酮血症、酮尿症
肝内生成的酮体超过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 限度,血中酮体即堆积起来,临床上称为“ 酮血症”。患者随尿排出大量酮体,即“酮 尿症”。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酸性物质, 体内积存过多,便会影响血液酸碱度,造成 “酸中毒”。酮体成为乙酰CoA的主要产物。
第三部分:脂肪 的合成代谢
4.转运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由脂蛋 白转运。在脂蛋白中,疏 水脂类构成核心,外面围 绕着极性脂和载脂蛋白, 以增加溶解度。脂蛋白主 要有 7 种,由肝脏和小肠 合成,可使疏水脂类溶解 ,定向转运到特异组织。
第二部分:脂肪 的分解代谢
1. 甘油的氧化
甘油的氧化是先经过甘油磷酸激酶及ATP 的作用变成甘油-α-磷酸。
脂肪酸β-氧化作用的要点
脂肪酸仅需一次活化,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 分子的二个高能键,其活化的脂酰CoA合成 酶在线粒体外。 脂酰CoA合成酶在线粒体外活化的长链脂酰 辅酶A需经肉碱携带,在肉碱转移催化下进 入线粒体氧化。 所有脂肪酸β-氧化的酶都是线粒体酶。
β-氧化包括氧化、水化、氧化、硫解4个重 复步骤。
3.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3.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如油酸是18个碳一烯酸:先经三次β-氧化循环
Δ3顺烯脂酰辅酶A不能被烯脂酰辅酶A水化酶作用 。需要Δ3顺-Δ2反烯脂酰辅酶A异构酶。
因此油酸完全氧化生成9个乙酰CoA。
3.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还需要差向酶参加。
4. 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
生物素羧化酶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羧基转移酶
丙二酸单酰CoA
(3)丙二酰基及乙酰基转移至酰基载体蛋白(ACP)
丙二酰基及乙酰基均在转酰酶作用下从辅酶 A转移到酰基载体蛋白(ACP)上。 大肠杆菌的ACP是由77个氨基酸所构成的蛋 白质。 脂肪酸的合成是在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作 用下完成的,它们和酰基载体蛋白结合在一 起。有7种蛋白,以脂酰基载体蛋白为中心, 中间产物以共价键与其相连。载体蛋白含巯 基,与辅酶A类似,可由辅酶A合成
(4)缩合
(5)还原
碳酸氢根只起催化作用,羧化时储存能量 ,缩合时放出,推动反应进行。
(6)脱水
(7)还原
此丁酰ACP(C4片段)乃脂肪酸合 成的第一轮产物,通过这一轮反 应,延长了两个碳原子,依上述 过程一轮一轮反应可生成软脂酸。 软脂酸是大多数有机体脂肪酸合 成酶系的终产物。
软脂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可总结如下式
第十一章
脂代谢
第一部分:概述
脂类(lipids)泛指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 各类生物分子。 –脂类都含有碳、氢、氧元素,有的还含有氮 和磷。 –脂类所包括的物质范围很广,结构差异也大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长链或稠环脂肪烃分子 为母体。 –脂类分子中没有极性基团的称为非极性脂; 有极性基团的称为极性脂。极性脂的主体是脂 溶性的,其中的部分结构是水溶性的。
从丁酰基转移到β-酮脂酰ACP合成酶上开始。7次 循环后生成软脂酰ACP,可被硫酯酶水解,或转移 到辅酶A上,或直接形成磷脂酸。β-酮脂酰ACP合 成酶只能接受14碳酰基,并受软脂酰辅酶A反馈抑 制,所以只能合成软脂酸。
4 线粒体(或“微粒体”)中的合成 线粒体内:
微粒体系统:
利用乙酰辅酶A加长碳链, NADH/NADPH供质子。 中间过程与软脂酸合成系统相似,但没有以脂酰 载体蛋白作为核心的多酶复合体系。
丙酮酸
2. 饱和偶碳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Knoop发现动物体在进行脂肪 酸降解时,是逐步将碳原子 成对地从脂肪酸链上切下, 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拆除,因 此提出脂肪酸的β-氧化学说
2.1 β-氧化的反应过程
氧化
水化
氧化
硫解 脂肪酸的激活:在胞浆中
A. 脂肪酸的激活
两类活化脂肪酸的酶: (1)内质网脂酰辅酶A合成酶(硫激酶),可活化具 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长链脂肪酸, (2)线粒体脂酰辅酶A,可活化具有4-10个碳原子的 中链或短链脂肪酸。
4.2
脂肪酸的α-氧化
于植物种子、植物叶子组织中、脑和肝细胞中发 现。仅游离脂肪酸能作为底物,而且直接涉及到 分子氧,产物既可以是D-α-羟基脂肪酸,也可 以是含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4.3 脂肪酸的ω-氧化途径
动物体内贮存的多是碳原子数在12个以上的脂 肪酸,这些脂肪酸可进行β-氧化,不产生二羧 酸。但机体内也存在有少量的十二碳以下的 脂肪酸,如碳的癸酸和十一碳酸,这些酸通过 ω-氧化途径进行氧化降解。
甘油-α-磷酸,变成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磷 酸可以循酵解过程变成丙酮酸,再进入三羧酸循 环氧化。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糖 酵 解 概 要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 酵 解 概 要
5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说明:亚油酸和亚麻酸是必需脂肪酸。花生四 烯酸只能从亚油酸转化而来,它是绝大多数前列腺 素及血栓素的前体物质。
6. 脂肪酸合成的调控:
1. 短期调控:通过小分子效应物调节酶 活性,最重要的是柠檬酸,可激活乙酰 辅酶A羧化酶,加快限速步骤。乙酰辅酶 A 和 ATP 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使柠檬酸 增多,加速合成。
3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脂肪酸的氧化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而脂肪 酸的合成主要在胞浆中进行,在线粒体和“微 粒体”中也可以进行,前者与后者的机制有明 显不同。 碳源主要来自乙酰CoA,乙酰CoA来自糖酵解的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作 用及某些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在生物体内先合成饱和脂肪酸,然后由饱和脂 肪酸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