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剖析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1)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杆状核粒细胞>0.06,称轻度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
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包括:1、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2、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3、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癌 恶性组织细胞病
各种溶血性贫血疾病 (详见溶血性贫血章) (二)继发性贫血 肾性贫血 慢性感染性贫血 结缔组织病性贫血 恶性肿瘤的贫血 肝脏疾病的贫血 内分泌疾病的贫血 (三)失血 急性 急性失血后贫血 慢性 即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 类型 小红细胞
RBC > Hb
正常大小 红细胞
MCV 正常
MCH 正常
MCHC 正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白细胞计数及意义 2.白细胞分类及意义:
核象变化(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 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 核左移
核右移
形态观察: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外周血白细胞种类: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同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确的病因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原发病症状明显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脏肿大各阶段细胞与骨髓象相似细胞为主嗜硷及嗜酸粒细胞不增多常增多粒细胞中毒改变明显不明显红细胞血小板无变化贫血血小板增高晚期减少骨髓象一般无明显改变极度增生以晚幼中幼粒细胞为主嗜酸细嗜硷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积分显著减少甚至0ph染色体网织红细胞定义
★ RBC/Hb 比值 正常比值:RBC/Hb为100:3 ★ 影响因素: 例如: RBC100万/mm3,Hb则为3 g/dl 性别、年龄 血液总容量:大量失血,易掩盖贫血 血浆容量:水储留,假贫血
一、RBC及Hb↑
定义:
成年男性: 大于6.0×1012/L,Hb 170g/L 成年女性: 大于5.5×1012/L,Hb 160g/L
白细胞常规: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
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核象左移。
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之后。
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
3个经典案例,剖析异常血常规散点图背后的真相
3个经典案例,剖析异常血常规散点图背后的真相作者:田洪兵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异型淋巴细胞是由药物或病毒等刺激导致应激反应而产生幼稚细胞化或原始细胞化等形态变异的一类非典型淋巴细胞[1]。
外周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形态主要有三型: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III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
异型淋巴细胞在WBC分类计数中的占比对临床诊断某些疾病有重要参考意义!我室采用的这台SYSMEX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XN-1000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介绍一下这台仪器的检测原理以及WDF散点图。
一、使用流式细胞术原理的细胞解析使用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术中,分析以波长633nm激光照射细胞所得到的前向散射光(FSC)、侧向散射光(SSC)、侧向荧光(SFL),将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两种散射光(FSC、SSC)反映细胞大小、表面构造、颗粒形状、核形、折射率和反射率等。
一般情况下,细胞越大,FSC的信号就越强,细胞内部构造越复杂,SSC的信号也越强。
另外,侧向荧光主要反映细胞内核酸和细胞器的种类和多少。
针对这3种信号,运用独创性的数字技术和演算法,将白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类和计数,同时检出异常细胞和幼稚细胞[2]。
二、WDF通道WDF通道中,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并分类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同时检出幼稚白细胞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等的异常细胞。
LysercellWDF中的表面活性剂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溶血、溶解,同时使白细胞的细胞膜轻微受损。
白细胞的细胞形态因各自的特征而异,用侧向散射光可区别该差异。
此后,FluorocellWDF中的荧光染料进入细胞内,对核酸及细胞器染色。
由于核酸及细胞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各种白细胞的荧光强度产生差异。
通过使用独创的演算法来对各种白细胞具有的散射光和荧光强度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各类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及检出异常细胞并报警[2]。
正常粒细胞形态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细胞 分叶核细胞
各阶段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形态
核左移
核右移
正常粒细胞系统形态
临床血液检验学教研室: 林满华
实验要求
一.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并 绘图及简单描述其特点;
二.掌握粒细胞三种特异性颗粒的鉴别。
粒 细 胞 系 统
原始粒细胞
胞体圆形,胞质量 少,透明天蓝,无 颗粒;核质细颗粒 状,均匀平坦如薄 沙,核仁小而清, 2~5个。
早幼粒细胞
胞体较原粒大,染 色质开始聚集;可 见核仁;胞质量多 呈淡蓝或蓝色,内 含数量不等大小不 一紫红色嗜天青颗 粒。
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核质聚集呈索块状, 无核仁;胞质量多 呈淡红,内含细小 大小一致分布均匀 的淡红色中性颗粒 ,呈旭日东升。
中性晚幼粒细胞
核凹陷程度与假设 圆形核直径之比为 1/2~3/4,染色质 呈小块状;胞质量 多,充满中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圆形;胞核凹陷 程度大于假设圆形核 直径的3/4,染色质 粗糙呈状;胞质充 满中性颗粒。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核分叶状,常分2~5 叶(核最窄处小于最 宽处的1/3),染色质 呈小块,胞质丰富, 染淡红色,充满中 性颗粒。
各阶段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血细胞涂片常见异常形态分析及技巧 PPT
红细胞,多为地中海贫血及某些Hb病。
• ○红细胞胞体普遍增大,并呈大小不等,色素浓染,无中心浅染区,多
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 (2)嗜多色性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Polychro
matcphiliomacrocyte、Reticalocyte)幻灯片 51
●为胞体较大的成熟红细胞,由于胞浆含有核糖核酸(CytoplamiaRNA),淡灰兰色,若经煌焦油兰染色即为网织红细胞。
• (二)涂片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
•
1、常规瑞氏染色要点
2、细胞着色的观察:
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 外周血中三种血细胞数与形态学表现: ○反映骨髓造血状态及血液病和其他疾病的厨窗; ○是检查与观察疾病的重要指标; (一) WBC形态学诊断技巧: 1.WBC数值准确性估计: • (1)WBC正常范围: • (2)WBC正常限度以下: • (3)WBC正常高限度以上 • (4)如在血片分类计数过程中发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需矫正白细胞 总数值。 2. 白细胞计数值限度分级:
•
●观察RBC形态一般以外周血涂片较为可靠。
● RBC形态与排列(如重叠、缗钱状)与涂片技术、涂片部位及厚薄 有很大关系。这点在镜检时应予注意。
●即是合格涂片,RBC形态依然与涂片部位及厚薄等多种因素有关:
• • • 3.RBC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RBC在体内能经受通过微血管的严重变形而不受损害 ●在贫血或有关疾病时红细胞可出现异常,往往一张较满意的血片, 观察红细胞形态,对贫血的性质确定和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7)椭圆形红细胞(Elliplocyte):幻灯片 81 ●为卵圆形,如骆驼的红细胞,此为红细胞膜的缺陷。此种红细胞在 37℃孵育48小时可发生自溶,加葡萄糖和ATP即可纠正。 ●正常人<1.5%,贫血时可稍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性贫血、 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重症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病 及骨髓纤维化患者。 ●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70%,此病为显性遗传,男女均可, 同等遗传,可能与Rh 因子有关.未成熟的红细胞仍为圆形,而无此种 改变。在出生后第3个月始出现明显异常。约2%受孕者有轻度溶血现象, Hb多为正常(代偿性)或减低(失代偿性)。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异型中性粒细胞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相关检查: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抗中性粒细 胞胞浆、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相关症状: 腕骨发育不全变形及掌骨呈棒状改变、炎 性细胞浸润、口淡黏腻、粒细胞缺乏、关 节疼痛、脾肿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临床意义:
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①大小不均: 病程较长抅的化脓性炎症;②空泡变性: 严重感染、败血症;③中毒颗粒:严重的 化脓性炎症、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肝 昏迷、妊娠中毒症;④核变性(核固缩、核 溶解、核破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 症。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正常值: 显微镜目测法:无。
医学检验·各论 异型中性粒细胞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别名: 异形嗜中性粒细胞。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简介: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 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 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 病的病情和预后。
医学检验·各论:异型中性粒细胞 >>>
相关疾病:
懒惰白细胞综合征、急性海绵窦栓塞性静 脉炎、腮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急性化脓性胃炎、老年人败血症、烧伤败 血症、烧伤休克、阴道恶性肿瘤、急性化 脓性脊髓炎、烧伤、眼烧伤、急性化脓性 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小儿烧伤、新生 儿败血症、败血症、肺炎链球菌败血症、 电烧伤。
谢谢!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类具有颗粒状细胞质的细胞,其形态特征在细胞学及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便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
我们来讨论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粒细胞,负责对抗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在外形上,中性粒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呈分叶状,有2-5个分叶,且分叶连接处常常呈梭形。
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颗粒,这些颗粒含有多种溶酶体酶和其他蛋白质,可用于破坏细菌等外源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呈淡紫色或淡蓝色,细胞核呈暗蓝色,核质比例适中,整体形态较大,一般在10-12μm左右。
嗜碱性粒细胞也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嗜酸性粒细胞有些相似,但也有其特殊之处。
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质和组织蛋白酶,参与对抗过敏反应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一或两叶构造,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位于细胞中心或近核边缘位置。
胞质呈淡红色或淡紫色,细胞体积相对其他粒细胞较小,一般在8-10μm左右。
在染色体上,嗜碱性粒细胞的核仁呈明显的红色或深蓝色,也有助于识别。
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特征多样且具有明显特点。
通过对粒细胞形态特征的认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诊断,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为读者对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2000字】。
第二篇示例:粒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它们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抗各种疾病的入侵。
因此,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包括:1.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多形核或哑铃形核,但在某些病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环状核、分叶核、短杆状核等异常形态。
2. 嗜酸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叶片状,但在某些病症中,它的核可能呈现重叠核、肾脏形核、管状核等异常形态。
3. 嗜碱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马蹄形核、叶片状等,但在某些病症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不规则核、平板核等异常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的参考值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值的范围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值:1. 中性粒细胞(1)多形核:正常值为1%-5%。
(2)分叶核:正常成人值为35%-62%。
(3)环状核:正常值为0%-1%。
(4)短杆状核:正常值为0%-6%。
2. 嗜酸性粒细胞(1)叶片状核:正常值为1%-5%。
(2)重叠核:正常值为0%-1%。
(3)肾脏形核:正常值为0%-1%。
3. 嗜碱性粒细胞(1)马蹄形核:正常值为1%-3%。
(2)叶片状核:正常值为0%-2%。
(3)不规则核:正常值为0%-1%。
通过对上述参考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白细胞形态上的异常指标,如细胞核数量、形状、大小、染色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不一定是疾病的明确证据,有些疾病信息细胞形态的变化只是配合其它检验指标的综合判断。
患者在接受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其它的检查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对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检查
1)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各种毒性因素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可有下列形态学改变。
1)细胞大小不均:表现为胞体增大,细胞大小悬殊。
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
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化增殖所致。
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图片核变性固缩图片棒状小体2)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
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在电镜下为呈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
故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常显示酶活性显著增高。
3)空泡形成:粒细胞浆中出现空泡,大小不一,1个或数个,有时在胞核上也能见到。
被认为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感染。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
细胞核溶解时,则胞核膨胀增大。
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
见于严重的急性感染,在化脓性感染时尤为明显;也可见于慢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
以上各种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程度。
轻症时出现一些中毒性颗粒。
随着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中毒性颗粒更加粗大且增多,常降有空泡形成及核变性,出现这些变化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增高,甚至遍及每个中性粒细胞。
因此,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均可反映病情的程度,及于预后的关系。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直径达16~25µ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其至在10叶以上.核染质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的白细胞胞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l~6µm,l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1)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杆状核粒细胞>0.06,称轻度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
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包括:1、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2、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3、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演示课件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 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其数量与x 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
Pelger-Huet核异常
❖ 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 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 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 临床上无异常表现。
胞核上的鼓锤状核平均数超过正常。其意义与其它原因 引起的核分叶过多〔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所不 同。 ❖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
❖ 胞体肿胀 ❖ 核溶解 ❖ 空泡 ❖ 分叶过多粒细胞 ❖ 杜勒〔Dohle〕氏体 ❖ 裸核
.
❖ 胞体肿胀:
胞体肿胀,染色变浅。胞浆变得混浊模糊, 颗粒色浅,分布散乱,有时甚至胞浆欲破,胞核 也发生肿胀,核染质疏松着色变淡。此种细胞的 出现多半是因细胞衰老所致。
.
核左. 移
核右移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 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
❖ 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 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等〕
.
核右移 .
.
核棘突、鼓锤状核
❖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 核棘突。
❖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 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颗粒减少时称颗粒左移,也称中毒颗粒。 主要见于:严重传染病(猩红热、肺炎)、各种化脓性感 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
中毒颗粒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颗粒,有 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多数颗粒大。 (见图)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者,亦可 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诊断: 粒细胞胞浆中找到May-Hegglin包涵体。 家庭成员有类似发现。 注:May-Hegglin包涵体主要应与在感染及药物反 应中出现的Dohle小体进行鉴别(结合临床病史)。 治疗:无症状不需治疗。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
*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
核左移 核右移 核棘突、鼓锤状核 Pelger-Huet核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 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细胞形态学特点: 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胞浆中见直径2-5μm 的嗜碱性与嗜派若宁的包涵体,也称May-Hegglin小体, 与感染时的Dohle小体相似,但较Dohle小体大,更圆,较 孤立。而且具有这种包涵体的百分数也较高。 (见图) 临床表现: 一般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出血表现,除外周血粒细 胞中见到May-Hegglin小体外,可伴有白细胞减少,不同 程度的血小板减少,以及见到畸形血小板。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涵体主要由RNA组成, 来自粗面内质网)。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色素缺 乏,畏光,毛发呈灰白绒毛状,患者易感染,常有发热,肝 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贫血。 发病机理可能是:细胞中颗粒的融合,使颗粒变大而数目减 少;也可能有其它细胞器异常。电镜观察显示及组织化学研 究显示,白细胞内大块的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 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膜上。有异常 颗粒的吞噬细胞趋化性减低,杀菌功能缺陷。此病没有好的 治疗方法,患者多死于感染。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叶Biblioteka 道2012.4.25
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广泛, 其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 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 部分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分析仪, 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 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 检验工作者的重视。
细胞形态学特点: 杂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0% 纯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4%
核左移
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 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 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 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 (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 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 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 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
核左移
核右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 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 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 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等)
核右移
核棘突、鼓锤状核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 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 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 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μ),其数 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Pelger-Huet核异常
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 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 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 临床上无异常表现。
Pelger-Huet核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中毒颗粒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形态学特点: 中性粒细胞浆内出现较大的深紫色颗粒。比一般嗜苯胺颗 粒和嗜碱颗粒大的多。又称Alder-Reilly小体(包涵体)。 这种颗粒易与中毒颗粒相混淆(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中 也可见到这种包涵体)。 (见图) 临床特点: 常伴发骨与软骨异常的各型粘多糖沉积病,在外周血中, 这种包涵体不一定经常找到,而在骨髓中经常出现。 遗传学: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是由于某些酶缺乏,使粘 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形成此种颗粒(包涵体)。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 大深染。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 颗粒直径0.1-0.5μ,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 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 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S颗粒 较小,呈卵圆形、杆状、哑铃状,含碱性磷酸酶,占大多 数,相当于嗜中性颗粒。 (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