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蔡玮炜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准备圆锥形实物,预习教材第23—24页内容,方法:思、问。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
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渗透事物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
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
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地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我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圆锥体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到了究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目的就是通过这—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曲”高潮迭起
在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将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际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只能是站在辅助教学的角度,不能完全依赖于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尤其对于本课,在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显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形象直观的显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认识圆锥的高以及测量圆锥的高等学生不能较好的构建空间图形等方面,就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
(三)“终曲”余音绕梁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我巧妙地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凋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了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题,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