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动力学导论讲义(分岔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线性动力学导论

之四:分岔基本理论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

岳宝增

第三章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分岔基本理论一.一般系统平衡解的稳定性

(1)

二.平衡解的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

平面摆的例子可以用来很清楚地解释全局稳定(不稳定)流形的概念;平面摆作为二阶动力学系统和谐振子极为相似。其动力学方程为:

l

其中M代表质量,表示摆长,g

为重力加速度,c为阻尼系数。

对时间进行尺度变换

定义(或直接假设)及

d可以得到系统的简化方程:

d

因为是从铅锤位置开始的角度位移,因此该变量具有周期2π;由此可知该系统的相空间为圆柱面。我们也可以假设,从而从相图上可以观测到系统关于X的周期特性。为了分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首先确定系统的平衡点并研究其稳定性。可求出系统的平衡点为:

求出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

对应于平衡点有:

其特征值为:

如果d=0则得到特征值±i;对于较小的d值系统有共轭复根。对应于平衡点(2kπ+π,0)系统的雅

可比矩阵为:

其特征值一对符号相反的实数:

根据以上讨论可知:平衡点(2kπ+π,0)为鞍点,当d=0时,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对于较小的的d>0,平衡点(2kπ,0)为吸引子-螺旋

旋线);d=0时该类平衡点所对应的是非双曲点。由于此时系统不受摩擦(阻尼)影响,单摆将做周期运动。因此,在平衡点附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为:无阻尼d=0 阻尼d>0

d=0时,所对应的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做上下摆动;另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由稳定及不稳定流形通过倒立位置

位置的运动。如果单摆几乎刚好处于倒立位置时(不稳定),它将倒回并再次回摆到几乎刚好倒立的位置。这意味着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将有如下图所示的联接:

单摆沿逆时针方

向穿越倒立位置。

单摆没有穿越倒

立位置。

单摆沿顺时针方

向穿越倒立位置。

在有阻尼的情形下,实际上所有的初始条件所确定的运动将趋于下垂平衡位置。例外情形是稳定流形所对应的运动,由趋于倒立位置的所有点组成。

所有初始条件将终止

于平衡点

三.分岔的基本概念

对于一个非线性方程,由于其中参量取值不同,解的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即参量取值在某一临界值两侧,解的性质发生本质变化(例如平衡状态或周期运动的数目和稳定性等发生突然变化)。人们称解在此临界值处出现分岔。分岔现象是非线性系统特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质。

1.分岔和结构稳定性

以范德玻(Van der Pol)方程为例来讨论分岔现象。Van der Pol方程是最简单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由

范德玻在研究电子管振荡和模拟人的心脏搏动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方程的解代表一种典型的非正弦形式的振荡。

0)1(2

2=+-+x x x x

ωα ⎩⎨⎧-+-==22112221)1(x x x x x x αω

☐ 分岔的概念如果参量 在其某一值 邻近微小变化将引起解(运动)的性质(或相空间轨线的拓扑性质)发生突变,此现象即称为分岔(或分叉、分歧、分支),此临界值称为分岔值。不引起分岔的点称为常点。☐ 结构稳定性

结构稳定性(structural stability )表示在参量微小变化时,解不会发生拓扑性质变化(解的轨线仍维持在原轨线的领域内且变化趋势也相同)。

),(μx f x

=

反之,在分岔点附近,参量值的微小变化足以引起解发生本质(拓扑性质)变化,则称这样的解是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不稳定意味出现分岔。

从本质上分析,失稳是发生分岔的物理前提。分岔之后,系统不同状态间便发生不连续的过渡,这就是突变。然后经过不断地分岔,最后达到的终态即混沌理论的研究对象。

分岔是非线性领域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岔点位置,分解方向与数目;分岔解的稳定性;分岔类型和分岔过程与终态的奇异吸引子等等。

分析:当F 较小时,棒虽受压,但仍能维持水平位置而无形变。继续加大F ,当F 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棒将突然弯曲。设棒只能在竖直面内运动,则它既可能向上弯曲,也可能向下弯曲。若用棒的中点偏离原水平位置的距离x 标志棒的形变,则棒的形状在F 的临界值处发生了突变,平衡点也由原来的一个变为三个。例:一水平细棒(竹、木或钢的),右端固定,从左端加一水平方向力F ,考虑棒的形状如何变化。这是Euler 在1744年研究的一个问题,它是一个最简单的分岔现象。

F

F

P

特别有意思的是,Euler杆向哪一边弯曲是一不确定问题,其中包含有随机因素的作用,甚至取决于初始扰动和涨落。

双星裂变

双星裂变理论是由Newton最早在关于地球形状的研究中撰写的工作。当时很多人对地球的形状究竟是长椭球(东西扁)还是扁椭球(南北扁)意见纷争,各执一词。其中Cassimi认为是东西扁,而Newton 则坚持认为南北扁。

我们假设地球不转动(自转)时,

它应该是一个圆球,其三个半轴均

为相等,有a=b=c。然而正由于地球

有自转特性,所以首先肯定地球是

扁的,如右图所示。

麦克劳林采用转动的角动量作为控制参数。他在1742年用非线性理论论证了Newton看法正确,即当很小时,地球是一个南北扁的扁球(a=b>c),世称——麦克劳林椭球。

1834年雅可比进一步研究,当时µ>0.384436,麦克劳林椭球变得不稳定而分岔出一个——雅可比椭球(a>b>c ),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