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教学方法及策略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件 (共52张PPT)
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15、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多选) A、组织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16、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 、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11、人体内氧分压(浓度)最低的部位是
A、肺泡内
B、血液内
C、组织液内
D、组织细胞内
1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其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14、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②③④⑥⑦
D、③④⑥⑦⑧
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直接相互渗透转变的是 A、血浆与淋巴 B、组织液与淋巴 C、血浆与组织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
是什么细胞?请说
出细胞的名称.
• 2.它们分别生活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草履虫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 何异同?
血细胞
讨论1: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外界环境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PPT课件
A.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B.根茎都向下生长 C.根茎水平方向生长 D.根向水平方向生长,茎向上生长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3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32
◆顶端优势 阅读P50
1.概念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2.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 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 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4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一
实验二
生长,向光弯曲 实验三
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四
@老徐的生生物工长作室,不弯曲
. 生长,向光弯曲
5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 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4 mg.l-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5 mg.l-1
.
6 mg.l-1
41
叶子花
4 mg.l-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
42
垂柳
2 mg.l-1 3 mg.l-1 4 mg.l-1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制
D
生
长
10-
10
10- 10-
86
10-
4
10-
2
浓度/mol·L-1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 B点表示: 最适浓度
C点表示: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3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32
◆顶端优势 阅读P50
1.概念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2.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 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 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4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一
实验二
生长,向光弯曲 实验三
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四
@老徐的生生物工长作室,不弯曲
. 生长,向光弯曲
5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 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4 mg.l-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5 mg.l-1
.
6 mg.l-1
41
叶子花
4 mg.l-1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
42
垂柳
2 mg.l-1 3 mg.l-1 4 mg.l-1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制
D
生
长
10-
10
10- 10-
86
10-
4
10-
2
浓度/mol·L-1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 B点表示: 最适浓度
C点表示: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PPT课件汇总大全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一 实验二
生长,向光弯曲 实验三
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四
生长,不弯曲
生长,向光弯曲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 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 传到 下部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
学习延伸
20世纪80年代,有的学者用向日葵、 萝卜作实验材料,结果发现,因单侧光 照射而弯曲生长时,向光侧和背光侧的 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侧的生长 抑制物却多于背光侧。请上网或到 图书 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并设计实验,探讨 玉米的向光生长支持哪一种观点。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合成部位 分布 运输特点 含量 作用特点 成分
枸杞
不用生长素类似物,先长芽,还没长根
垂叶榕
4 mg.l-1
5 mg.l-1
6 mg.l-1
叶子花
4 mg.l-1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垂柳
2 mg.l-1
3 mg.l-1
4 mg.l-1
5 mg.l-1
6 mg.l-1
7mg.l-1
8 mg.l-1
探究活动
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培育无子果实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除草剂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增加以利其生长增加以利其生长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减少以利其生长减少以利其生长abcd促进o抑制生长素浓度根根芽芽2在a点生长素根生长从根生长从点开始点开始根的生长受到抑制
高一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章集体备课精品课件(共110张) ppt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 做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 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 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 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 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 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 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 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 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 习更加刻苦。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 学习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血糖平衡的调节 • 学习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资料阅读)
人体的腺体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泪腺、汗腺、
唾液腺、胃腺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里,如垂体、甲状腺
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神经系统与其它激素参与)
血 糖 平 衡 的 调 节 三 要 素
(1)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 赖于血浆中有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 复杂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2)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调节有三个方 面①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提 高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 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其中主要是胰 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有三个方面:①最重 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 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而 间接地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 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高中生物必修三ppt课件ppt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中储存着遗传物质DNA,控制 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生命活 动的控制中心。
03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的概念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通过一系列 化学反应,将摄入的物质转化为 自身组成成分或释放能量的过程
学习意义
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境 保护意识,为后续学习奠 定基础。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物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 际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 设计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
物质代谢的型
根据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的参 与,物质代谢可以分为有氧代谢和 无氧代谢。
物质代谢的过程
物质代谢的过程包括消化、吸收、 运输、合成、分解等阶段,其中合 成与分解是物质代谢的核心环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生命活动 中,通过化学反应将能量从一种 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绪论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 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 实验与实践
01 绪论
课程简介
01
02
03
生物学
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 、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
高中生物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主要涉及生物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 观层面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第1-6章ppt课件(共427页)
要
点
探究一 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探
究
1.三者之间的关系:
栏
分析:
目
链
接
2.内环境的物质组成: (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 素等。 (2)代谢废物:尿素等。 (3)调节物质:激素等。 (4)气体成分:O2、CO2等。 特别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 (1)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解旋酶、DNA聚合酶 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消化道、呼吸道及尿道中的物质:各种消化酶、 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 答案:B
►跟踪训练 2.(多选)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选项能 使②中液体增加的是 ()
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B.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下肢淋巴管内 C.慢性肾炎病人长期出现蛋白尿 D.摄入氮量较多的健康成年男子
解析: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使组织液增多;班氏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致使 淋巴回流不畅,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 织液增多;慢性肾炎病人尿液中有蛋白质,其血 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健康成年男子摄入 含氮较多的食物,会通过自身调节将产生的含氮 废物排出体外,不会出现组织液增多的现象。 答案:ABC
方法规律:细胞外液三组织液、组
织液和细胞内液。
栏
(2)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据此判断:
目
链
①形成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
接
②淋巴流向(淋巴指向)的是血浆。
要 点
探究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探 究
1.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例 (2015·梅州期末)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一:细胞外液的种类、几者之间的 联系和内环境的概念。
(1)内环境的几种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理解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 活的环境?
练习题: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和毛细血 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体液 、血浆 B.血液、体液、淋巴、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和组织液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血浆和淋巴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小 肠 内 表 面 的 皱 襞 和 绒 毛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外 界
食物 消化系统
血浆
细
环
循
境 O2 中
呼吸系统
环 系
的 CO2
统
组织液
胞
内
液
物 质
废物
泌尿系统 皮肤
淋巴
环节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从知识内容看变化
旧教材 : (1)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相互关系; (2)稳态的概念; (3)稳态的生理意义。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活动安排看变化
1个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个问题探讨; 3个思考与讨论; 1个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 1个技能训练(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模型);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4)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学目标 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模型。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有助
于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关注个体生命 活动与环境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1、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2、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二)分析处理好教材
本章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 础。
1个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个关于稳态概念的科学史的资料; 教材插图也从1个变成了5个。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种变化都加强了哪些 内容的教学? (1)加强了对各种细胞外液的成分的分析和比较; (2)渗透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酸碱度的稳态的调节; (4)对稳态的概念的理解也大大加强; (5)加强了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 教学。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4.哪些内容需要初中的知识作基础?
(1)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2)细胞外液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血 浆的成分分析、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 换等。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学目标 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稳态也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 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 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分析好、处理好教材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引入怎样处理 章引入 小节引入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无论是在 冰天雪地还是 在炼钢炉前体 温都是37℃左 右这是为什么
环节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该实验的目的有几个,分别是哪些? 2.该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哪几种试剂? 3.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为什 么? 4.请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该实验的步骤。 5.请依据教材中的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并用坐标图画出四组实验的结果。
氯
组织液
血浆
2.本节的四个知识内容的教学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1)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复习回忆
关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 排泄等相关知识。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不要只放在课堂的最后,
(4)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作一点调整,便 于针对学生的实际作出灵活的处理。
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血浆 双向渗透
淋巴循环
淋巴
组织液
单 向 渗 透
O2和营养物质 细 CO2和代谢废物 胞
组织液 淋巴 血浆
细胞外液
细胞 细内胞环外境液
外界 环境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外液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浆 淋巴
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
环节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的媒介
(1)溶液渗透压;
(2)温度;
(3)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
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
有
、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试结合
化学知识推测这些离子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
提问引入: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 呼吸来补充能量供应的不足,但进行无氧 呼吸时要产生大量的乳酸,那么此时我们 体内的PH值会大幅度下降吗?如果体内的 碱性物质增多,我们体内的PH值又会大幅 度上升吗?
①从资料中任选其中的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 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②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必须不断地补充营养物 质,排出代谢废物,那么活细胞都从组织液中获得 了哪些营养物质,排出了哪些代谢废物?
③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又从何处来,代谢废物又 怎样排出去?
④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哪些系统 的协助?
➢大量出汗或 严重腹泻时, 需要及时补充 含盐的水,这 又是为什么?
单细胞生物的物质交换
营养物质
伸缩泡 排泄
营养物质
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血
白细胞
浆
血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 (血液=血浆+血细胞)
钠
氯
生命起海源水 于海洋
HCO3-
HCO3-
钠
钠
氯
一 、问题和困惑
(一)教材到底有哪些变化? (二)教材的变化带来的教学目标有哪 些变化?
二、怎样处理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分析教材、处理好教材
一、问题及困惑
旧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只安排了1 课时,而新教材需要3课时来完成教 学。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新教材在教学 时就很轻松了呢。教材到底都发生了 哪些变化?
(1)内环境的几种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理解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 活的环境?
练习题: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和毛细血 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体液 、血浆 B.血液、体液、淋巴、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和组织液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血浆和淋巴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小 肠 内 表 面 的 皱 襞 和 绒 毛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外 界
食物 消化系统
血浆
细
环
循
境 O2 中
呼吸系统
环 系
的 CO2
统
组织液
胞
内
液
物 质
废物
泌尿系统 皮肤
淋巴
环节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从知识内容看变化
旧教材 : (1)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相互关系; (2)稳态的概念; (3)稳态的生理意义。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活动安排看变化
1个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个问题探讨; 3个思考与讨论; 1个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 1个技能训练(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模型);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4)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学目标 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模型。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有助
于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关注个体生命 活动与环境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1、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2、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二)分析处理好教材
本章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 础。
1个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个关于稳态概念的科学史的资料; 教材插图也从1个变成了5个。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种变化都加强了哪些 内容的教学? (1)加强了对各种细胞外液的成分的分析和比较; (2)渗透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酸碱度的稳态的调节; (4)对稳态的概念的理解也大大加强; (5)加强了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 教学。
(一)教材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4.哪些内容需要初中的知识作基础?
(1)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2)细胞外液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血 浆的成分分析、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 换等。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学目标 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稳态也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 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 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分析好、处理好教材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引入怎样处理 章引入 小节引入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无论是在 冰天雪地还是 在炼钢炉前体 温都是37℃左 右这是为什么
环节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该实验的目的有几个,分别是哪些? 2.该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哪几种试剂? 3.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为什 么? 4.请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该实验的步骤。 5.请依据教材中的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并用坐标图画出四组实验的结果。
氯
组织液
血浆
2.本节的四个知识内容的教学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1)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复习回忆
关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 排泄等相关知识。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不要只放在课堂的最后,
(4)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作一点调整,便 于针对学生的实际作出灵活的处理。
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血浆 双向渗透
淋巴循环
淋巴
组织液
单 向 渗 透
O2和营养物质 细 CO2和代谢废物 胞
组织液 淋巴 血浆
细胞外液
细胞 细内胞环外境液
外界 环境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外液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浆 淋巴
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
环节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的媒介
(1)溶液渗透压;
(2)温度;
(3)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
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
有
、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试结合
化学知识推测这些离子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
提问引入: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 呼吸来补充能量供应的不足,但进行无氧 呼吸时要产生大量的乳酸,那么此时我们 体内的PH值会大幅度下降吗?如果体内的 碱性物质增多,我们体内的PH值又会大幅 度上升吗?
①从资料中任选其中的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 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②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必须不断地补充营养物 质,排出代谢废物,那么活细胞都从组织液中获得 了哪些营养物质,排出了哪些代谢废物?
③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又从何处来,代谢废物又 怎样排出去?
④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哪些系统 的协助?
➢大量出汗或 严重腹泻时, 需要及时补充 含盐的水,这 又是为什么?
单细胞生物的物质交换
营养物质
伸缩泡 排泄
营养物质
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血
白细胞
浆
血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 (血液=血浆+血细胞)
钠
氯
生命起海源水 于海洋
HCO3-
HCO3-
钠
钠
氯
一 、问题和困惑
(一)教材到底有哪些变化? (二)教材的变化带来的教学目标有哪 些变化?
二、怎样处理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分析教材、处理好教材
一、问题及困惑
旧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只安排了1 课时,而新教材需要3课时来完成教 学。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新教材在教学 时就很轻松了呢。教材到底都发生了 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