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 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 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才干
成功,
增长Leabharlann 成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业
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 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修养性情。
励,振奋。 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研读探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 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不心慕恬名淡利,固没定办结法构,明明确,志明向确。,坚定。安不静分,散集精中力精。神,达致到,远达大到目。标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内心不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内心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
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静”和“俭”对于培养美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千古名句。指只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16《诫子书》2024版七上语文群文阅读

16《诫子书》2024版七上语文群文阅读

诚兄子严敦书马援援①兄子②严、敦,并喜讥议③,而通轻侠客④。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⑤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⑥,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⑦,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①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陡(今陕西兴平)人。

②兄子:侄子。

③讥议:讥讽,谈论。

④通轻侠客: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⑤汝曹:你们。

⑥是非正法: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

⑦施衿结缡: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系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

衿,佩带。

缡,佩巾。

【参考译文】马援的侄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喜欢结交侠士轻佻之人。

马援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里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想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之所以再次跟你们说起,就像是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要亲自为她戴上带子和佩巾,而且要一再告诫她一样,想让你们牢牢记住!”《傅雷家书》一则1954年8月16日晚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实现志向
作业布置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谢谢观看
✓ 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 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
✓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危害,即点明“淫慢”“险躁”的害处, 彰显“静”的价值。
✓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归纳总结

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
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
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作业布置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16 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 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 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 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 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yín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
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
志关 于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 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 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 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 无成。
学关 于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 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 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 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重点句子我翻译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落叶那样 (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悲伤地守在破房子里 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 险躁,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学 有所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之 情。
背出家书情理交融的韵味
至文不过家书写。 ————(清)黄宗羲
殷切期盼之情 谆谆告诫之理
熟读成诵 背出家书情理交融的韵味
夫君子之行,--------,--------。-------------, ---------------。夫-------,--------,------------,-----------。--------------,-------------。--------,-------,--------,--------,--------,将复何及!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读出古文的韵味
注意:1、标出字音、停顿与重音。
2、学习“停连”的朗读方法。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整体感知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 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 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 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整体感知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 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 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 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 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诸葛瞻要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品德高尚 志存高远 博学多才 惜时有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


诸葛亮的静
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 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反面)—学习、立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反面)—惜时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君子志
诸葛亮围绕一个“静”,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
从“ 诸葛瞻要做一个
”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 的人。
示例:从“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
内心恬淡, 没有什么可以 明确, 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夫不慕学名须利 静用也来,,没才办法须学坚定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 懈怠
振奋 精神 轻薄 浮躁
修养 性情
年与 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丧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诸葛瞻成为了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吗?
诸葛瞻17岁迎娶蜀国公主,拜骑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 官),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他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 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 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诸葛瞻,意欲封其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顽强抵抗,然因 错失良机,终英勇牺牲,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 亡。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宝贵性 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年纪 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 贡献。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呢?
拓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句话形 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意志 消磨的可悲。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 间、把握机会,不要等到年老体衰、 意志消沉时才后悔莫及。这种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 只有珍惜时间、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静以修身
“静”指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指修养身心。
02
俭以养德
“俭”指节俭;“养德”指培养品德。
03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04
明志
“明”指明确、坚定;“志”指志向。
05
致远
“致”指达到;“远”指远大目标。
01 02 03 04 05
险躁
“险”指轻薄;“躁” 指浮躁。
治性
“治”指修养;“性” 指性情。
● 拓展:“静”在现代生活中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有助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冷静和 理智,避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而“俭”则是指节俭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 避免浪费,并培养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遂成枯落
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05
多不接世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01
悲守穷庐:只能悲 哀地守着陋室。
02
将复何及:又怎么 来得及呢?
03
四、路漫而求索
04
(一)句子理解与 拓展
05
夫君子之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43)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4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返回目录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操守,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

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
(2)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
返回目录
⑩ 疾行,指迅速逝去 ⁠
⑪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返回目录
2. 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作者是诸葛亮,字 孔

明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 政治 家、 军 ⁠

分)乙文告诫儿子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2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 (2) 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3) 孟子辍.然中止( 停止 ) (4) 其母引.刀裂其织( 举,拿 ) 15.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孟子少时/诵/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返回目录
①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②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③ 明确志向 ⁠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原 文
翻 译
读出节奏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
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出对称
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
来得及!
仿写句式
从“
”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诸葛瞻
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 毅,时人莫之许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
《三国志 ·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国之重器、兼济天下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修身。
《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成为 一个优秀的人,在此前提下,不妨把成功当做副产品来争 取。所谓优秀,是在人性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要把人之为 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的好,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 现出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品质概括为四项,即 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注释(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第四单元
16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记文言知识
1. 重点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
..(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
④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遂.(于是,就)成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⑦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
才(增长) 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3. 古今异义
夫.
君子之行 古义:f 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今义:丈夫
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4.一词多义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
枯落(变成,成为) 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 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方今国 事扰攘[2],外寇纷来,边疆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 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 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 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3],为金 马玉堂中人物也[4]。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 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5],故排万 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6],自负 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 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 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8],勿恃贵,勇猛坚 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 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动,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动,完成、实现)
非志无以成学(名,学业) 遂成枯落 (动,成为、变为)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 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强调了 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 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 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屏除杂念和干扰,节俭。 宁静专一。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 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增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拓展延伸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 歇后语、诗句、对联: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拓展探究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朗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2、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个条件是什么?请找出原 句,分析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 、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速纪逝随去同 。驰时:光疾而行疾,意志随同岁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指迅速逝去。
月而丧失。 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于是, 就。
大多对社会没 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 之人住的 陋室。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 译 是就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坐 文 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助 句 发词 端首,。,夫用表君于示子品之行行操,守静连 是以词前修,者表的身示目,后的俭者。以养德。非内不慕心淡名恬泊利淡无。,以明明 坚确 定。、
助词,的。 摒除杂念和干 节俭。 扰,宁静专一。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办法。
致:达到。 远:远大目标。
译 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 文 品德。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文意理解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文意理解
疾行 迅速逝去
丧失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又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反复朗读,读出文言的韵味
1.读准字音
2.读好节奏和语气
(用"/"标注停顿的地方,用“·”标注需重读的字词)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三国 ·诸葛亮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 卧龙,琅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号忠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师 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诫子书》是诸葛亮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在 这方面的亲身体会。
仔细品读,读懂人生哲理
你觉得《诫子书》中哪句话对你 启发最大?说说理由。
文言积累
区别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文言积累
老师寄语心中记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 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 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文意理解

第16课 《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拓展
阅读古诗,说一说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名句积累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 4、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杂诗》傅玄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6、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诫子书
诸葛亮
新课导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
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 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 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学习目标
➢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 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年),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的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 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 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诸葛瞻像
读读写写
读准生字音
夫( fú ) 淡泊( dàn bó) 淫慢( yín ) 遂( suì ) 穷庐( lú ) 险躁( zào )
文章主旨 论述重点 人生总结
文章赏析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围绕“静”字加以论述, 把失败归结为“躁”字。
教诲儿子发出肺腑之言,告诫儿子 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努力成才。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
明志


广才
惜 时

修身、养德
立志

君 子
治学
惜时
明——君子之“行” 诸葛亮身为父亲,有没有做好表率呢?
JIE ZI SHU
君子之行的表率——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古代第一贤相”,被后代封建 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诫子书》 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品格高洁、才学渊博,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明——君子之“行” 诸葛亮身为父亲,有没有做好表率呢?
JIE ZI SHU
君子之行的传承——家风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
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 被诸葛瞻大骂,并斩杀使者,与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只有节俭可以帮助一个人廉洁清明,只有宽恕可以培养一个人 应有的良好品德。)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JIE ZI SHU
欧阳修家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曾国藩家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颜之推家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 肆,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朱柏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平和安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 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教学目示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倶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言文基础知识
重点词语解释'
夫(6):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示。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神。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与:随同。

驰:疾行,指迅麵去。

日: 岁月。

去: 消逝,逝去。

遂: 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整体感知
(1 )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⑵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①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②注意词句停顿。

(3 )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 )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

(7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提出论点一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一劝诫惜时,有所为。

二、深入情节梳理脉络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⑴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可的。

志是成才的如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备课笔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语言品析分析人物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论据略。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四、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
字,对比鲜明。

备课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