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教学设计反思.doc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学过程与反思在一氧化碳的性质中,CO的还原性是比较重要的性质,特别是它与H2还原CuO、C还原CuO这两个反应由于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不同,物质本身性质不同,导致实验装置有一些差别。

以往教学这节课时,我通常是采用直接做CO还原CuO的实验,并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对比它与其他两个还原实验的不同。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在实验前却没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是纯接受性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印象,但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理念,我将这堂课稍作改进,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先布置学生复习H2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上完CO的其他各种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CO也有还原性的特点,设计一个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

这时大多数同学会设计出一个与H2还原CuO几乎一模一样的实验装置,但有同学马上提出异议:“没有胶塞,CO会泄漏到空气中去。

”于是我在原图上加了一个橡皮塞,并提出第一个思考题:实验时是先通CO还是先加热?同学们讨论以后,给出答案是先通CO,理由是将试管内空气赶出,防止爆炸。

接着,我提出第二个思考题:现在这样的实验装置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小声争论后,也能得出结论:CO可能会排到空气中去,污染空气。

这时,我的第三个思考题趁热打铁地提出:改进现在的这个实验装置,使它既能够指示反应的开始,又能够消除安全隐患。

由于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个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在做这样一个思考题,实际上就是在做一个探究性实验的假设和验证的工作。

他们首先得假设CO还原CuO的产物是CO2和Cu,然后通过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仅这样还不够,由于牵涉尾气泄漏有毒,因而需要解决如何处理尾气的问题。

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全面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个思考题的讨论时间很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又不断地在讨论中否定,然后继续改进思路。

(CO,C)还原实验的探究

(CO,C)还原实验的探究

木炭+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还原实验的探究一、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操作】①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③集中加热;④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 2↑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 2↑中作还原剂。

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2-大理石3-碳酸氢钠溶液4-浓硫酸5-木炭6-氧化铜7-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操作】①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点燃尾部酒精灯③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④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⑤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⑥最后熄灭尾部酒精灯。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Cu+CO 2【注意事项】①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Cu+O22CuO )。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教学设计反思

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教学设计反思

以问题为主线驱动教学的初步尝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反思汾阳中学瞿思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

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这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课程理念,革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笔者尝试了以问题为中心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下面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不仅要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还要理解它与碳及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中考化学实验中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试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而且通过对装置的理解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安排1课时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比较得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辅助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存在,落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点。

教学设计见下表:一氧化碳化学性质1、毒性2、可燃性3、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问题:根据视频,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操作要点?回忆归纳操作要点这是我们比较普遍使用的讲授法,教师与同学之间基本保持着单向交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后,学生虽然能够记住一氧化碳的性质,也能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体性不突出,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然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与创新精神却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真正开动脑筋,融入课堂学习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及方程式。

2.掌握实验室使用钨丝探头检测一氧化碳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化学反应原理及方程式。

2.钨丝探头检测一氧化碳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

2. 讲解环节1.介绍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及方程式,让学生理解这种反应的本质。

反应方程式:CO + CuO → Cu + CO22.讲解如何使用钨丝探头检测一氧化碳。

首先,将钨丝探头通电预热。

然后,将探头放入样品中,如果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则钨丝上的电阻值会发生变化。

3. 实验环节1.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拿到氧化铜样品和一盒装着压缩一氧化碳气体的小球。

请学生在实验台上设置好实验器材,将一小块氧化铜放入试管中,然后将压缩气体小球膜撕开,迅速将试管里的一氧化碳气体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化学反应过程,注意安全。

2.使用钨丝探头检测一氧化碳。

将钨丝探头插入试管中,几秒钟后,读取钨丝上的电阻值。

记录下实验数据。

4. 总结环节1.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加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2.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实现过程中突出的要求的学习情况的同时,完成了教学反思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四、教学反思1.对于本实验,需要学生事先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才能更好地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掌握好一氧化碳的毒性。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3.在实验中,学生与组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4.学生在钨丝探头检测一氧化碳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好操作技巧和安全知识,避免不必要的危险;5.在本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之间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方程式,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学过程与反思

C u O的实验 ,并提 出一些 问题来让 学生对比它与其他两个还 时 , 我认为这 节课 之所 以效 果较 好 , 就 在于全 班范 围的讨论
主思考的余地 , 是纯接受性的学 习 , 虽然有一 定的印象 , 但并 课 后我反思 了一下在课堂教学 中注意并运用 的教学措施 , 并
解决这个 问题 , 充分体现新课标关 于培养学生探 究思维 的理
如: 全班性 的讨论 虽然大部分 同学都 十分积极参 与 , 但仍 然
己的猜想。仅这样还不够 , 由于牵涉尾气泄漏有毒 , 因而需要 有一部 分思维 不够活跃 、 平 时比较 内向的 同学 是充 当了“ 旁
解决如何 处理 尾气 的问题 。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全面综合考 观者 ” 的角色 , 如何调 动和 开发这部分 同学 的思维 , 是我今后
小结如下 :
件不同 , 生成 物不同 , 物质本身性质不 同 , 导致 实验装置有一 探究的结果恰恰给 了学生最好的成就 感。
些差别。 以往教学 这节课时 ,我通 常是 采用直接做 C 0还原
原 实验的不同。这种方 法比较直观 , 学生在实验 前却没有 自 没有起到培养学生 的对 比思维、 自己分 析问题 的能 力。为 了
麟蘩麟
在一氧化 碳 的性 质 申, c 0的还原 性是 比较 重要的性 质 ,
特别是 它与 H 还原 C u O 、 C还原 C u O这两个 反应 由于反应条
黧 巍嘲Βιβλιοθήκη ⑧ 胡 琳 出现 了蓝色火焰 , 大家都很开心 。因为这就是他们 自己设计 出来的实验装置。成就感是 学 习的动 力, 而探究的过程 以及 这 一节课基本上是在讨论 中进行的。在课后总结这节课 极 大地 调动 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激发 了学生的兴趣。对此 ,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2.讲解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以及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强调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概念。
3.示范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方程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4.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过程和实验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使他们明白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人类造福。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掌握氧化铜的化学性质,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能够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验安全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难点
1.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及反应机理的理解。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安全规范的认识和操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条件的理解。
-填空题:练习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研究课后,综合多方面的反馈以及自己的思考,形成了以下几点反思:一、改进实验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很巧妙,但对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装置的选择思路、尾气的处理等实验思想的形成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考虑模仿第八单元铁的冶炼的实验装置,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该装置对培养学生进行仪器的选择、操作步骤的安排、产物的检验设计、尾气的处理及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均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巧妙留下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习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后,自然推出一氧化碳的用途要用于冶炼金属,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生成的黑色固体产物是什么呢?有哪些可能呢?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按照通常的思路,氧化铁中的氧被夺取,生成的黑色固体产物应该是铁。

认真分析,一氧化碳夺氧,降低反应物中铁的含量,但氧化铁中的氧不一定全部被夺去,有没有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呢?通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交流和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法展示给同学们,从而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三、把握课堂插入思维导图的契机,实现学生思维的再深化。

思维导图的课堂插入,可以是一节之后,也可以是一章之后,也就是在一块知识体系形成之后;插入的方式可以是一张老师已规划好的导图,也可以是以导图的思想进行的归纳或整理;在一堂课内,插入的时间可以是课前的复习提问,也可以是最后的总结提升;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语言的形式等等。

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不能思维固定,不能思维僵化,应灵活机动,一切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王桂芳
【期刊名称】《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年(卷),期】2001(011)1-2
【摘要】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从环境保护上讲,尽量做到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同时实验又要安全可靠,有一定的科学性。

所以,多次从理论上探索,对教材中的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如装置图,改进的实验关键在尾气处理上,将一氧化碳通过一个大烧杯,烧杯内注人水,然后在导气管出口处连接一个漏斗,排水收集一氧化碳。

【总页数】1页(P40)
【作者】王桂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光山县教学研究室(465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3.对木炭还原氧化铜气体产物成分探究下的实验改进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改进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实验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原理:还原是指将物质的氧化态降低,同时氧化物的电子转移给还原剂,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

实验步骤:1. 将1克氧化铜粉末放入一个试管中。

2. 用一个导管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试管底部进入试管中,使气体流向氧化铜粉末。

3. 观察试管中的反应情况,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和反应的时间。

4. 当反应完成后,用一根镊子取出纯净的金属铜。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氧化铜的颜色由黑色变为了红棕色,随着一氧化碳的继续进入,颜色逐渐变为金属铜色。

当颜色完全变为金属铜色时,反应完成。

实验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uO + CO → Cu + CO2实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氧化铜(CuO)被还原为金属铜(Cu),同时一氧化碳(CO)被氧化为二氧化碳(CO2)。

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一类反应,常用于金属制备、燃烧、腐蚀等领域。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是由于氧化铜本身造成的。

氧化铜被还原为金属铜后,不再吸收光线,反而反射光线,所以金属铜呈现出明亮的金属质感。

实验指导:在进行这一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中使用的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实验。

2. 实验中使用的氧化铜(CuO)是一种重金属化合物,需要注意防护措施。

在取出实验制品前,应佩戴手套等防护装备,以免直接接触到金属铜。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和反应时间,以便确定反应的结果。

同时也要避免太过接近操作试管,以免意外受伤。

总之,这个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反应,并为我们理解还原化学反应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体验。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氧化铜的颜色变化,并最终获得了金属铜制品,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化学实验知识,还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标回顾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电子转移原理,能够正确理解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不充分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准备教案和教材,在教学中经常犯迷糊,有些内容也没有讲清楚。

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理解有困难。

下次教学中,我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材,进行充分的准备,确保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入。

2. 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本次教学中,我大量使用了讲解和示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互动和参与。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

下次教学中,我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在本次教学中,我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冗杂,没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同时,部分内容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难以理解。

下次教学中,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的要求,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评价不及时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使得学生难以纠正错误,无法及时弥补学习上的不足。

下次教学中,我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找到问题,并进行修正。

5. 学习氛围不浓厚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我自身的问题,没有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有些松散。

下次教学中,我要提高认识,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改进方案1. 充分准备教案和教材,提前熟悉知识点,确保教学准备充分。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加互动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p style="text-indent:2em">实验中,研究者经常使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作为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实验。

不过它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改进的空间很大。

</p>
<p style="text-indent:2em">首先,改进实验的反应条件,即温度和时间。

实验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内进行反应分解,可以更快的完成实验。

其次,选用不同的反应器,反应器的内部装有反应材料,可以改善实验过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增加实验中反应材料的浓度也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p>
<p style="text-indent:2em">最后,实验过程中可以增加实验对象,这样,通过多个实验反应结果,可以更好的评估实验反应的准确性,有助于改善实验过程。

</p>
<p style="text-indent:2em">总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反应实验,可以改进实验的反应条件、反应器、反应材料浓度和实验对象以提升实验准确度和精确性。

</p>。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钟)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钟)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现在使用的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冇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六单元 碳 和碳的氧化物》中,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只给岀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 式,没有实验。

但是在后面《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时,介绍了同样的实验装置(如图1)。

所以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还是需要演示实验。

图1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只画岀了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一部分,对于一氧化碳的制 取没有交代。

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觉得这个实验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制取一氧化碳。

制取一氧化碳一般是用甲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的方法。

装置 (如图2)容积大,用起来特别担心安全问题,一氧化碳如果不 纯,可能爆炸,有老师因为害怕安全岀问题而放弃了实验。

把制取装置和还原装置连接起来,整个装置容积较大。

进行 实验的时候,先检验气体纯度,通入一段时间一氧化碳,排尽空 气再加热:反应完成以后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需 要的一氧化碳用量很大,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完全反应,特别要 注意尾气处理。

实验过程中,即使进行了尾气处理,在排空气. 检验纯度等操作过程中仍不可避免有较多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 中,造成污染。

因此,本实验改进主要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使实验更简便、 更安全,减少污染。

【实验原理】 我们一般是用甲酸在浓硫酸中脱水生成一氧化碳,通过实验比较98%. 90%、80%. 60%等不同浓度的硫酸分别在15°C 、20°C. 60°C 、80°C 等条件下进行一系列反应,结果表明:硫酸的浓度越髙,反应的速率也越快,脱水产物一氧化碳的产率也越髙:反应温 度从15°C~80°C 时,温度越髙一氧化碳的量也越多:但是,当温度升髙到80°C 以上时, 虽然脱水反应速率加快了,此时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甲酸的还原性将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部分甲酸会被氧化为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就会影响一氧化碳的纯度。

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证明一氧化碳能使灼热氧化铜还原成铜,一氧化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同时使学生明确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样都具有还原性。

2 、让学生知道一氧化碳有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气球收集尾气并引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实验科学原理:1 、红色铜丝受热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铜。

2Cu+O2===2CuO2、炽热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铜。

CO+CuO===Cu+CO23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CO2+Ca(OH)2===CaCO3↓+H2O4、尾气一氧化碳先用气球收集,再引燃。

2CO+O2===2CO2三、实验用品:分液漏斗、集气瓶(125ml、配双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弯管、玻璃片、水槽。

光洁铜丝若干、澄清的石灰水、储有一氧化碳的储气瓶。

气球、细线若干、火柴。

四、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

1图1、如图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取下集气瓶橡皮塞,并按图1所示,将铜丝绕在玻璃管如图的位置,并把气球固定在如图位置,(用细线把气球固定在玻璃管上,固定处不能漏气)2、首先把集气瓶盛满水,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再用排水法从储气瓶中集满一瓶一氧化碳气体,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而后取出水面,并倒放在桌面上。

3、然后点燃酒精灯,把玻璃弯管上的铜丝加热至红,离开火焰后观察(铜丝由亮红变黑)证明红色的铜丝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铜,接着把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再给铜丝少加热,取下集气瓶口玻璃片,立刻伸入集满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反应后观察(黑色变成红色),证明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铜。

4、最后,先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打开活塞,往集气瓶中滴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后,关闭活塞,并加以震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有二氧化碳生成(如图2)。

5、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至玻璃弯管口,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尾气一氧化碳排入气球中,(如图3)然后再用酒精灯引燃尾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改进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可以为人们了解化学反应机理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改进很有必要。

首先在实验设计方面,使用更新颖的设计和现代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实验精度,准确预测实验中系统的变化。

其次,在进行实验准备时,可以使用更纯净的试剂,严格控制其含量来改善数据的准确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参数,采取更有效的调控措施,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最后,实验数据的处理也是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尽可能采用尖端技术,从而获得更精确的分析结果,为实验任务的完成提供可靠的支持。

综上所述,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包括设计改进、实验准备更新和数据处理优化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在未来的实践中,应继续采用这些改进技术,从而更好地完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铜的创新简略实验1前言(1)需要用甲酸和浓硫酸来制取一氧化碳,有的乡村初中学校不必定有甲酸,增添了实验的难处。

(2)反响前需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排尽玻璃管里的空气,防备发生爆炸。

但一氧化碳通多久难以掌握,假如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太短,则加热时极易惹起装置爆炸;假如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较长,又会浪费一氧化碳。

(3)结束时还要持续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不单致使耗费的甲酸多,并且还要进行尾气办理。

(4)现象不太显然,实验中常常只好察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污浊,看不到由黑色物质变成光明的红色物质。

(5)许多装置组合,气密性难以保证,并且操作比较复杂,实验耗时较长,降低了讲堂效率。

基于以上诸多原由,好多学校不做这个实验也就不足为怪了。

图 1 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铜实验笔者在探究“用滤纸达成的实验”时有时发现了一种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铜的简略实验。

2 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铜简略实验2.1 简略实验药品和器材药品:干净的铜丝;器械:酒精灯、滤纸(内径 11 cm)、火柴等。

2.2 简略实验过程早先将一张滤纸(内径 11 cm)对折 3 次,而后翻开(此中半边 3 层,另半边 5 层)形成圆锥状,尖部朝下,让一位学生拿好。

另一位学生将紫红色的铜丝一端用小刀刮去表面的漆,铜丝马上体现出光明的红色,而后将除掉漆的光明铜丝绕成螺旋状,利用酒精灯外焰将其灼烧至黑色,迅速取出趁热放在方才备好的锥形滤纸中,不要裹起来(注意不要烫着手)。

能够看到滤纸局部发烟,甚至有的地方被“烫”破,经过该破处能够看到光明的红色铜丝。

假如从滤纸圆锥的上部往下看,发现没有与滤纸接触的黑色的螺旋状铜丝马上体现出本来的光明的红色。

因为这部分黑色的螺旋状铜丝没有与滤纸接触,只好是滤纸未充足焚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复原了氧化铜。

3简略实验的长处与不足长处 1:所需器械和药品简单易得,器械只要酒精灯、滤纸、火柴,药品只要铜丝。

这些器械和药品任何一所初中学校都有。

长处2:每个学生都能够着手实验,人人能够看到显然的现象。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
(改进前)
(改进后)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50mL锥形瓶、150mL烧瓶、分液漏斗、玻璃导管、双孔橡皮塞、橡皮塞、连有螺旋状铜丝的橡皮塞、石棉网、酒精灯、石灰水、甲酸、浓硫酸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检查制气实验装置A的气密性(制备CO)。
2、在烧瓶中加入20mL浓硫酸。
3、按装置A连好各仪器。
4、通过分液漏斗滴加4mL甲酸,用排水集气法在锥形瓶中收集一氧化碳,集满后迅速
向瓶中加入少量石灰水并盖上橡皮塞。
5、灼烧带有橡皮塞的螺旋状铜丝,取出冷却铜丝变黑色,再灼烧后迅速插入锥形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五、实验注意事项
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地点
教师签名
班级
姓名
同组人
(注意:学生进实验室前须将本次实验所需测定的数据或现象以表格的形式设计于此记录表中)
改进后优点
1、本实验中,铜丝经加热后生成氧化铜,表面呈黑色,与密封瓶中的一氧化碳反应后迅速变成红色的铜,并带有明显的金属光泽,瓶底的石灰水也明显变浑浊,反应现象明显,充分说明CuO+CO=Cu+CO2这一反应的进行。
实验日期
成绩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
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论实验研究专 Nhomakorabea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人姓名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系
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
2、学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学会一氧化碳尾气处理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用于说明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实验,但沿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装置、操作复杂、费时;反应体系开放,容易污染环境;一氧化碳不能完全与氧化铜反应,造成一氧化碳的浪费;实验现象不明显。为缩短时间、简化操作、便于观察和防止污染环境,我们对原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探索与改进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探索与改进

总第356期2021年2月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探索与改进李思盛 张书生摘 要:在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难以完成原因的基础上,寻找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最终形成现象明显、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

关键词:实验;探索;改进作者简介:李思盛,本科,高级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610100张书生,本科,一级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中学校,610103基金项目:成都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编号:CY2018Y58)。

一、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要求为: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1所示);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最好使用酒精喷灯)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1]。

图1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本实验往往难以完成。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可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木炭与氧化铜粉末的质量比没有确定,合适的质量比可能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二是碳的单质有多种,其化学活性有一定的差异,此处选择的“木炭”是否更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有待探索;三是反应所需“高温”难以实现。

此外,还有如何保证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干燥、如何保证现象更加明显等问题值得探讨。

同时该实验反应时间较长,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为此,教师对其进行了探索与改进。

二、改进实验分析按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 2↑高温计算反应所需的质量比为m(C)∶m(CuO)=3∶40≈1∶13.3。

从反应限度看,碳过量,有利于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若碳大大过量,剩余的碳因呈黑色,遮盖了红色的铜,又会致使现象不够明显。

通过多次实验,发现m(C)∶m(CuO)的质量比在1∶10~1∶12之间效果更佳。

某同学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某同学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某同学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试回答:(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一会一氧化碳,再给A处的氧化铜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处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 (化学式为Cu2O)。

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下图所示是某学生设计制取二氧化碳并试验其性质的装置。

其中:B中装有澄清石灰水;C中装有紫色石蕊溶液。

请回答:(1)在A中装的药品是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2)当有二氧化碳生成,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

(3)若有二氧化碳通过,C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若有二氧化碳通过,D中_______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和________的性质,因此可用来__________。

小明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

(1)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2)装置B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并振荡,实验现象是,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4)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该反应中生成的白色固体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问题为主线驱动教学的初步尝试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反思
汾阳中学瞿思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

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这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课程理念,革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笔者尝试了以问题为中心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下面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不仅要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还要理解它与碳及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中考化学实验中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试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而且通过对装置的理解考
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笔者安排1课时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比较得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辅助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从
实验现象中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存在,落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点。

教学设计见下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氧化碳物理引入:在西气东输工程没有启动之前,我无色、无味的气体
性质们生活所依赖的主要是煤气,他的主要成密度比空气略小
分是一氧化碳,煤气中毒事件也常有耳难溶于水
闻,为什么人们没有察觉到煤气泄漏呢?
问题:请你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化学
1、毒性
性质
2、可燃性
3、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回忆归纳操作要点
氧化铜实验装

问题:根据视频,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
化铜的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操作要
点?
这是我们比较普遍使用的讲授法,教师与同学之间基本保持着单向交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后,学生虽然能够记住一氧化碳的性质,也能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体性不突出,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然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与创新精神却受到了一定的束
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真正开动脑筋,融入课堂学习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问题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
定情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基于此,笔者尝试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能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2、教学实践:笔者安排 1.5课时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前半课时安排一氧
化碳性质的教学,后一课时安排了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探究。

通过已有知识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图片展示了一氧化碳的工业用途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木炭、氢气
还原氧化铜),思考一氧化碳还
原氧化铜,产生了新的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在实验室完成一氧化碳还
原氧化铜的实验呢?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

导入新课时恰到好处地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就会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探索奥秘的心理期待。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已经掌握
了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知识,以此迁移,探索一氧化碳如何还原氧化铜。

问题的设置以
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有一定的解决方向,能够引发学
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对比异同,分析问题,寻找装置差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对比分析木问题一:比较木炭、氢气、一氧化碳的反应木氢气一氧炭、氢气还原性质物炭化碳
氧化铜的装状态固气态气态
置差异态
化学可燃性、还原性
性质无毒有毒
问题二:木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对比反应物的状态与性质、生成
有什么不同?
物的状态与性质,寻找两套装置
的不同点
问题三:能否直接选择已有的两套装根据一氧化碳的状态(气体)与
置?
特殊性质(有毒),不能直接选
择木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问题的设置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此处问题比较简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通过比较得出木炭、氢气与一氧化碳三种物质性质上的异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而言也能积极参与,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

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出两套装置的差异,虽然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互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
动的过程,在其中发挥作用,学习氛围浓厚又有生机。

通过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也更容易
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的要点。

③改进创新,解决问题,夯实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氧化碳还原问题一: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氧化铜的实验问题二:该套实验装置是否还存在缺陷?
装置改进
改进前改进后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根据反应物一氧化碳有毒性及生成物状态为气态的特点否定了
氢气及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基本能够对原有的两套装置进行
改进。

在检验氧化产物二氧化碳时,经过笔者稍加引导,学生认识到导出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根据一氧化碳有毒的性质,学生将原来的检验装置改进成密封装置,
再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对尾气进行处理。

此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探究形成的装
置与实验室常用的一般装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肯定,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让课堂变得生动又有活力。

④实践反思,拓展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只有对自己的学习以审视的态度进行自反思,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洛克认为反思是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是对思维的思维。

斯宾诺莎把自己认识论方法称为“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就是对所得的认识结果进行再认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进一步改问题一:你能否对装置稍作进行改进,既不污染空气,又能充分利用能源?
进实验装

问题二:请你比较三类装置的异同点学生归纳
问题三:选择实验装置的原则?归纳总结:装置选择的原则
反应物的状态与性质
生成物的状态与性质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学生认识到装置选择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与性质,通过与以往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当前的问题,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初步形成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到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
容易。

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比较两种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
为中心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较为突出,思维活动层层深入,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