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有效的设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有效的“设问”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沈书龙 邮编:21441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要靠教师的不断培养。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适当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探讨结论(或条件)的变化,那么往往在思维训练中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反问某些结论产生的必然性
个案1 .已知54sin =
α,53cos -=α,求2
tan α的值 解:由题意知α在第三象限,从而2α在第一或第二象限,故 当2
α在第一象限时,552cos 12cos =+=αα,5522cos 12sin =-=αα ∴22tan =α
; 当
2α在第三象限时,552cos 12cos -=+-=αα,5522cos 12sin -=--=αα
∴22tan =α;综上22
tan =α 反问:(1)为什么要对
2α所在的不同的象限进行讨论?答:2
α所在的象限不同对它的正、余值的正负产生影响。
(2)为什么对2tan α的值没有影响呢?猜测2tan α的值只与5
4sin =α,53cos -=α的值有关,而与2
α所在的象限不同无关。 (3)能用αsin 与αcos 来表示2tan α吗?引导:观察2
tan α是“切”,αsin ,αcos 是“弦”,联想到公式2
cos 2sin 2tan ααα=,又因为α与2α是倍角关系,联想到倍角公式的逆用,所以2cos 2sin 2tan ααα==2
cos 2cos 22cos 2sin 2ααααααcos 1sin +=。 评注:从具体的习题中猜想、反问某些结论的得出的探索过程。教学中过渡既自
然,又引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兴趣,此反问法可多用公式,结论的探索、推导过程的教学。
二.深问实践操作的精确性
个案2.《人教版》“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节的教学中正弦函数图象画法──等分圆周法。先确定用描点的方法画x y sin =的图象,由学生尝试后
深问:(1)取多少点合理?答:尽量多取
(2)若取出点)2
3,3(π,因为23,3π均为无理数,怎样在直角坐标系中精确找到)2
3,3(π呢?答:纵坐标3sin 23π=可用三角函数线表示,即直观获取纵坐标(人教版教材的方法)
(3)横坐标3π怎样精确获得?引导:要想精确得到3
π,可以发散联想到如何得到π2。因为π2为单位圆的周长,故可用细绳的方法得到单位圆的周长π2,然后在把细绳拉直放到坐标系中即可得到π2的精确值,再用等分的方法就可得到3
π了。 评注:这种深问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能让学生产生疑,又能让学生从疑中走出来,很好的体验了释疑成功的快乐。
三.追问思维的完备性
个案3.求曲线1C :2x y =与曲线2C :3x y =的公切线的斜率
分析:曲线的切线问题可以利用导数知识来解决即对1C ,
2C 分别求导得x y 2'=,2'3x y =,令232x x =解得0=x 或3
2=x 当0=x 时0=k ;当32=x 时3
2=k 。 追问:(1)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x x =处的切线的斜
率,上解中令232x x =解得0=x 或32=
x ,说明曲线1C ,2C 在0=x 或3
2=x 处的切线的斜率是相等的,那么这点应为公共切点,即至少是两曲线的交点,能满足吗?
引导:检验:当0=x 时切点是(0,0)是两曲线1C ,2C 的公共点;当3
2=x 时,不为公共点的横坐标,故舍去。
(2)两曲线的公切线一定要切于同一点吗?若不是,则上述的解法不完备。 引导:分类解决:若切于同一点则上述已解;若切于不同一点则设切于),(2
11x x A ,切于),(222x x B 其中)(21x x ≠,2213x x k ==且122
132x x x x k --= 得2764=k 综上两曲线公切线的斜率为0或27
64。 评注:这种追问把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很好的进行了披露,通过引导,逐层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完备性。
数学问题千千万万,情景千变万化。教学中应根据教学情境适当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会在成功的解疑中体会到解疑的乐趣,从而改变“数学难学”的心理状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但设问跨度不能太大,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