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合集下载

论古代婚姻家庭中的男尊女卑的法律表现

论古代婚姻家庭中的男尊女卑的法律表现

摘要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但大约到了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逐渐从女阴崇拜过渡为男权崇拜,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男子地位不断提高,女子地位愈加卑下,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哲理化、法律化、社会风俗化而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女子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奠定了男尊女卑的基调,对中国婚姻继承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男尊女卑的思想融入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中,造就了很多男女不平等的差等待遇,并导致了诸多女子的悲惨生活。

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殊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张显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古代婚姻家庭法,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今婚姻家庭法的精神和内涵,让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随着历史河流的奔涌向前而冲刷殆尽,永不再来。

关键词:古代,婚姻家庭法,男尊女卑,法律表现引言:婚姻、家庭是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的人生大事,无论是在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当代社会,还是在立法制度不完善的古代社会,婚姻家庭法都发挥了它的作用,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在把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当做婚姻制度和原则写入婚姻法的今天,我们就不得不回头审视一下充满男尊女卑观念的古代的婚姻家庭法,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奠定了这样的基调?是怎样的时代步调规划出了这样的不平等?中国古代的法律,不仅包括国家制定的国法,而且包括大家庭或宗族制定的家法,从而具有家国结合、权法结合、礼法结合的特点。

男尊女卑观念充分体现在中国古代法律规范之中,受到中国古代法律的保护,我们在古代婚姻家庭法中剖析出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源,从而理解古代王权至上的宗教倾向,对当今婚姻家庭法的学习和理解有了更多的对比和认识意义。

正文:1.婚姻家庭法1.1婚姻家庭法的含义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现。

狭义上的婚姻法专指婚姻的成立、终止以及婚姻的效力,即夫妻间权利义务的法律。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支配和限制。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许多杰出的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一些杰出女性的个人成就。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

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主要职责是侍奉丈夫和家庭,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作为妻子和母亲。

女性的教育程度通常较低,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她们被要求顺从丈夫的意愿,并在家庭中扮演被动的角色。

然而,尽管受到这些限制,一些杰出的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崭露头角。

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其中一个例子是王昭君,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

虽然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智慧赢得了汉朝皇帝的宠爱。

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传说。

另一个杰出的女性是蔡文姬。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精通音乐、文学和书法,被誉为“才子佳人”。

然而,由于她的家族被牵连到政治事件中,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

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才华。

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后世女性的楷模。

除了这些个人成就,中国古代女性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是家庭的守护者,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

她们教导孩子们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勤奋努力。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女性还在经济和农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农村地区,女性常常参与农业生产,负责种植和收割作物。

她们的劳动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一些手工业和纺织业中,女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5篇)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5篇)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5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代礼仪故事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导大家关于一些礼仪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都有哪些吧!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篇2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经典案例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经典案例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经典案例中国古代礼法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所遵循的一套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保持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结合经典案例,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礼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一、尊卑有序的礼法古代中国重视尊卑有序,礼法规定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应该如何相互行为。

例如《周礼》中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各种社会关系的礼仪规范。

案例:《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帝如何选拔继承人的故事,尧帝通过一系列的考验,选拔了舜为自己的继承人,展示了古代中国重视尊卑有序的礼法。

二、宴会礼仪的规范古代中国宴会礼仪非常讲究,不仅要注重座次、用餐顺序,还要注意言谈举止。

案例:《论语》中有一则孔子参加宴会的故事,他在宴会上保持了适度的言谈,既展示了自己的学识,又不失礼节,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宴会礼仪的规范。

三、婚礼的礼仪规范古代中国婚礼也有一套独特的礼法规范,包括婚前礼仪、婚礼仪式和婚后礼仪等。

案例:《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描写了古代中国嫁娶的仪式,包括准备嫁妆、送嫁和婚礼仪式等环节,展示了古代中国婚礼的礼法规范。

四、丧葬礼仪的规范古代中国丧葬礼仪也十分重要,不仅要注重亲属间的礼节,还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

案例:《孟子·告子下》中记载了孟子的母亲去世后,他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并亲自执棺入殓,展示了古代中国丧葬礼仪的规范。

五、朝拜礼仪的规范古代中国的朝拜礼仪也非常重要,朝拜是对神灵或尊贵人物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案例:《尚书·周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大禹在朝拜天地和祖先时的仪式,他依照礼法规定,虔诚地向天地和祖先祈祷,展示了古代中国朝拜礼仪的规范。

六、访贵礼仪的规范古代中国人在拜访尊贵人物时,也有一套独特的礼法规范,要注意言谈举止、礼物的选择等。

案例:《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了管晏拜访齐威王的故事,他在拜访时恪守礼法,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表达了对齐威王的敬意,展示了古代中国访贵礼仪的规范。

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故事

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故事

重男轻女是一种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价值和更值得尊重。

虽然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被广泛谴责和反对,但在古代,这种观念却非常普遍。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故事:
1. 《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古代的爱情悲剧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被父母强迫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男人,最终自杀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父母和男性决定。

2.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古代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但由于祝英台是女孩,她的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最终两人双双自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爱情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3. 《红楼梦》:这是一部古代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在这个家庭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和男性的影响。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女性的地位低下,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被广泛谴责和反对。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平等和尊严,不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宗教或任何其他因素。

历史趣谈男尊女卑2000年历史中 为何女性成为最高统治

历史趣谈男尊女卑2000年历史中 为何女性成为最高统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男尊女卑2000年历史中为何女性成为最高统治导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男尊女卑的时代。

而且是越来越畸形。

到了清朝,如果一个女性让被陌生男人看到了自己的小脚,那这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男尊女卑的时代。

而且是越来越畸形。

到了清朝,如果一个女性让被陌生男人看到了自己的小脚,那这名女性只能选择自杀。

所谓的贞节牌坊在宋朝一共只有400多座,到了清朝却猛增到了3万多座。

但是即便是这样,历朝历代也并不缺乏所谓的女性统治者,即便是号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也出现了刘太后这样的例外。

那么在男权为纲的时代,女性为何可以登上最高的位置。

一、保证家天下的统治,作为延续性的过渡中国古代所有的王朝都是以保证自己家族统治为第一位的,这是家天下政治的通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平等、博爱。

既然是家天下的统治,那保证皇位的正常延续就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历朝历代都为出现那些忠臣,但有的人是忠于国家,有的人则是忠于皇帝本人,他们之间是不等价的。

不过历史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无奈的局面,皇帝本人体弱多病,根本没有能力处理朝政。

或者是小皇帝刚刚登基,自身还无法亲政。

这就需要皇后或者皇太后在幕后辅政,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唐朝的武则天和宋朝的刘娥。

这两个女人的情况基本一致,丈夫身体差,完全无法处理朝政。

皇后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皇帝去世以后,她们有成为了皇太后,开始光明正大的辅政。

在这里有一个情况就值得注意,那就是她们是在保证皇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虽然国家权力暂时属于这个女人,但却可以杜绝那些野心勃勃的权臣篡位或者各地藩王们谋反。

在皇帝长大之后,她们还是必生活常识分享。

论古代婚姻家庭中的男尊女卑的法律表现

论古代婚姻家庭中的男尊女卑的法律表现

摘要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但大约到了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逐渐从女阴崇拜过渡为男权崇拜,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男子地位不断提高,女子地位愈加卑下,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哲理化、法律化、社会风俗化而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女子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奠定了男尊女卑的基调,对中国婚姻继承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男尊女卑的思想融入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中,造就了很多男女不平等的差等待遇,并导致了诸多女子的悲惨生活。

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殊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张显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古代婚姻家庭法,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今婚姻家庭法的精神和内涵,让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随着历史河流的奔涌向前而冲刷殆尽,永不再来。

关键词:古代,婚姻家庭法,男尊女卑,法律表现引言:婚姻、家庭是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的人生大事,无论是在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当代社会,还是在立法制度不完善的古代社会,婚姻家庭法都发挥了它的作用,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在把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当做婚姻制度和原则写入婚姻法的今天,我们就不得不回头审视一下充满男尊女卑观念的古代的婚姻家庭法,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奠定了这样的基调?是怎样的时代步调规划出了这样的不平等?中国古代的法律,不仅包括国家制定的国法,而且包括大家庭或宗族制定的家法,从而具有家国结合、权法结合、礼法结合的特点。

男尊女卑观念充分体现在中国古代法律规范之中,受到中国古代法律的保护,我们在古代婚姻家庭法中剖析出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源,从而理解古代王权至上的宗教倾向,对当今婚姻家庭法的学习和理解有了更多的对比和认识意义。

正文:1.婚姻家庭法1.1婚姻家庭法的含义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现。

狭义上的婚姻法专指婚姻的成立、终止以及婚姻的效力,即夫妻间权利义务的法律。

古代男女不平等的典型事例

古代男女不平等的典型事例

古代男女不平等的典型事例
1、XXX有个儿子,娶了个老婆,他们要生孩子。

生就生吧,生了之后,他觉得这孩子不是自己的。

怎么回事?因为他觉得这孩子长得不像自己。

并且从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盯着这孩子。

越看越不像﹐后来这孩子长大了也看着不像。

于是他就要打自己的老婆,质问她是不是愉情。

他们就一直闹矛盾,最后居然变成想要杀害自己的老婆。

后来被XXX看破了,于是主动让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离婚。

XXX作为传统士大夫居然能有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古代的女人离婚了就完了﹐很难再找到下家。

而且这儿媳妇在他们家也很久了,人老珠黄,很难再嫁。

XXX早想到这个了,于是,XXX就收儿媳妇为千女儿,继续在自己家生活。

2、第二件事是关于纳妾。

古代纳妾需要请求正妻,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和妾是不一样,妾就相当于家里的丫翼,XXX一直都是一妻,但他可是丞相,所以很是劳累忙碌。

他夫人见状,觉得很心疼,就给他买了个妾或是丫骏。

结果XXX大怒,说自己不纳妾也不用丫鬟,就把丫鬟辞了。

一般人辞了就辞了,你也不会管人家丫饕是哪里人,到这有多艰险﹐有没有路费。

但XXX就不一样,辞了后还给人家路费盘缠,很好的安顿了那个。

古代重男轻女的故事

古代重男轻女的故事

古代重男轻女的故事
古代重男轻女的故事如下:
一:有次客人来家送了一把普通香蕉,有只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到现在都没见过比那只更大的。

那时候小,明知道味道都一样的就是想吃,弟弟也想要那只,我犹豫了很久跟他说平分。

我妈找个理由把我哄出去买东西,没想到我惦记着香蕉跑的飞快,回来撞见我妈剥了大香蕉让我弟快点吃,还反锁房间门,我扒着窗户看见的。

当时还不懂什么重男轻女,但这个画面我记得太深了。

二:我所在的家庭一直重男轻女,是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因为他们重男轻女,姑姑也只读了小学。

我奶奶有什么吃的都是藏起来,不舍得给我吃,如果是什么场合,大家都在,拿出了吃的大家分着吃,我永远最少,因为我叔叔大伯家都是男孩子。

三:我小时候我妈炒一大锅油炒饭,然后在边边上打一个鸡蛋进去,那边边上的就成蛋炒饭了,给我弟弟吃,虽然我和妹妹也想吃,但最终都是给弟弟吃了。

四:我父母都极度重男轻女。

比如我小时候,我妈每天早上煮四个鸡蛋(或者是煎,或者是荷包蛋),我爸吃两个,我妈和我弟各一个。

有时候是我爸妈各一个,我弟两个。

只有我没得吃,只能喝白粥。

男尊女卑(1)

男尊女卑(1)

2、西周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
• 西周时期婚姻的基本制度可以说是“一夫 一妻多妾”制。除此之外,还有“同姓不 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个重要 原则。 西周缔结婚姻还要合乎一定的礼仪 即“婚姻六礼”。解除婚姻必要有“七出” 之一,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 疾、口多言、盗窃。同时有三种情况丈夫 不能休妻,即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 期、前贫贱后富贵。 这些都是宗法制度下 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应,影响极为深 远。
内人、内子 贱内、荆钗 糟糠 奴、奴家、妾 女性 自称 小妇人、小女子 老妇、老妪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以及以夫 权为中心的婚姻关系产生词语,反应了 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也反应了语言是文 化的“活化石”
二、古代婚姻家庭法中的相关规定 体现出的男尊女卑 • 1、商代婚姻家庭制度
• 商代法律在确立婚姻关系上,较之夏 代更加明确地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 是只适用于平民百姓。男性王侯在一 夫一妻制外,大量纳妾,导致正妻之 外,又有娣、嫔、妃、妾的存在。 • 此外,商代奴隶主贵族之间还盛行媵 嫁制度,即王族或贵族娶妻,往往连 同妻的随嫁女一同收纳为妾。
5、隋唐的婚姻家庭制度
• 隋唐的《户婚律》极力维护男尊女卑的婚 姻家庭制度。首先,法律确认封建强迫包 办买卖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其实,实行 “以聘财为信”的婚姻送财礼制度。在离 婚上,唐律规定了“七出”和“义绝”等 项制度。在封建家庭生活方面,唐代法律 赋予家长极大地支配权。在婚姻家庭发面, 唐律进一步确认丈夫与妻子之间的不平等, 更加深入的刻画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3、秦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 秦律对于婚姻的成立条件、婚姻的形 式、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婚姻的解 除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虽然它 也维护男尊女卑和夫权,但因受儒家 文化影响较小,对夫权有所限制,对 女子的人身权利有所保护。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中国历史悠久,其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她们为了争取平等权益,为性别平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性别平等的进程。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古代女性地位的制约与发展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和歧视。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

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女性依然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勇气。

例如,古代著名的女将花木兰通过女扮男装加入军队,保卫家国,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毅。

这些女性的行动为后来的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女性地位逐渐得到了改善。

尤其是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

文化和艺术方面,著名的文学家李清照和蔡文姬等女性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崛起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女性解放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争取平等权益。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思潮激发了一部分当时的女性,她们开始呼吁性别平等、婚姻自由等。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在《女子权解放大纲》中提出了明确的女性解放理念,倡导妇女平等权益。

这一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新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于1950年颁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和巩固。

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54年,中国成立了全国妇联,为中国妇女发声、提供服务、维护权益。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其中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对女性权益造成了限制,甚至造成了一系列不公平与不平等待遇。

本文将探讨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并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探寻这一现象的成因。

从历史角度看,古代中国一直以家族制度为基本单位,强调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

婚姻则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目的是维护家族的血脉纯正和继承权的传承。

男尊女卑观念在这种家族制度的背景下得以深深扎根。

在早期的婚姻制度中,女性的地位被严重局限。

女儿被视为嫁出去的“陌生人”,而儿子则被看作是家族的“血脉传承者”。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声音被削弱,往往只能顺从男性的命令和安排。

女性在婚姻制度中的地位较低,受限于传统观念,她们很少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力,通常是由父母或者其他家族成员代为决定。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也非常高。

男人需要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同时还要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取得成就。

这种期望使得男性在家庭中扮演主导角色,女性则往往成为附庸和从属的角色。

男尊女卑观念通过家族制度和社会预期被加强,继续压制着女性权益的实现。

除了历史因素外,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观念也与文化价值观有关。

传统儒家思想对于家庭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家庭和谐与秩序,主张男尊女卑的家族道德伦理。

这种观念认为,男人应该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权威和领导者,而女人则应该服从、贞节和持家。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增加了历史上男尊女卑观念的根深蒂固。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的变迁和女性权益的重视,男尊女卑观念正在逐渐被打破。

现代婚姻制度中,女性权益有了重大进展。

女性拥有选择伴侣的自由,婚姻中的个人意愿得到尊重。

同时,法律也对保护女性权益做出了规定,实现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

在总结上述分析的同时,有必要指出,男尊女卑观念的根除仍然需要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中国古代文化男尊女卑的看法

对中国古代文化男尊女卑的看法

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男尊女卑”现象的探讨和分析内容摘要:男尊女卑作为一种价值观,自古以来始终存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至今依旧可以看到一些男尊女卑现象。

千百年来,女性是没有言说历史的,是失语的,她们对自己在历史中的境遇无权辩解,只是历史中的空白。

本文旨在从男尊女卑现象可能的成因、在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方面入手展开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男尊女卑古代文化称谓汉字婚俗一、男尊女卑现象的成因男尊女卑一词常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著作中,而它也成为了封建思想意识的一个代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中,也把男尊女卑视为是封建时期产生的一种男权主义思想,目的就是限制女性的权利,使之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依附于男子。

而与之相配套的则是一整套男权主义的制度,甚至女子所读之书都是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

至今尚有男尊女卑等歧视女性应聘人员的新闻不时爆出。

深究其成因,大多认为是在父系氏族出现之后,女性的地位就开始了下降,不复有母系氏族时的风光,逐渐沦为男子的附庸。

这一发展趋势并不是偶然,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早期的人类常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工具的落后使得男子捕猎等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反是女性的采集野果这条获得食物的路径较为稳定。

而远古风俗,众人尚不知财产私有一说,因而在婚俗上也就有些让现代人看不太懂,族内婚、甚至隔代婚都很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因而以母系血缘来确定关系。

这一时期,女性是大权在握,地位崇高。

相关的史料记载大致如下:《管子·君臣篇》:“太古之民,兽居群处,未有夫妇匹配之合,知有母不知有父。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之初,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而母系氏族逐渐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为父系氏族所取代,人们不再开始四处游离,而是搭房种地,畜养牲畜。

在这一阶段,男子作为田地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重要性渐渐超越了女子,除了生产工作,由于当时已经出现了部落间的战争,男子还需担负起了保护部落不被他人侵犯的防卫工作。

孔子说男尊女卑的原文

孔子说男尊女卑的原文

孔子说男尊女卑的原文摘要:1.孔子是否说过“男尊女卑”2.“男尊女卑”的真正含义3.孔子对女性的态度4.误解的来源及影响5.结论正文: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举止深受后人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有人认为孔子提倡“男尊女卑”,导致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受到歧视。

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是否说过“男尊女卑”。

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男尊女卑”这个词确实出自《易经》,而非孔子所说。

在《易经·系辞上下传》中,孔子描述了天地阴阳之间的关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以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由此可见,“男尊女卑”这个词是孔子提出来的,但其本意并非是认为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那么,“男尊女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在古代,尊卑观念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地。

在这个观念中,男性和女性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彼此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此,“男尊女卑”是指男女在社会分工和家庭角色上各有其位,而非指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对女性的态度。

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孔子对女性充满了尊重。

例如,他主张夫妇应该互相尊重,倡导夫妻之间的和睦关系。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对女性的重要性,认为女性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这些观点说明,孔子并非认为女性地位低下,而是主张男女平等。

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会出现对孔子“男尊女卑”观点的误解呢?原因在于,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在封建社会,男性地位高于女性,这种观念逐渐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的解读。

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人们开始反思对女性的歧视,将“男尊女卑”视为儒家思想的糟粕。

然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原意的误解。

综上所述,孔子从未说过“男尊女卑”,这一观点是后人误解的结果。

在孔子看来,男女应该各安其位,互相尊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从中国的民俗传统看男尊女卑高中生作文(优秀篇)

从中国的民俗传统看男尊女卑高中生作文(优秀篇)

从中国的民俗传统看男尊女卑高中生作文优秀篇从中国的民俗传统看男尊女卑高中生作文(优秀篇)悠远的时光,和平恬静的日子,这是中国远古的农耕时代。

男人们从田地里满头大汗地回来,泥的身子,沉重的脚步。

女人心疼极了,连忙递过一条湿润的毛巾,端上精心烹调的食物,递过茶水,看男人狼吞虎咽的吃相。

家中小小的男孩走过去,和爸爸一起吃。

小女儿过去的时候却被妈妈拦住了:“哥哥将来也会和爸爸一样辛苦。

让他们先吃。

咱们管家,食物由我们来做,我们随时都可以吃。

”一种自然而然的分工,一种因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关爱和谅解,在时光的洪流中被毫无修改地完全保留,成为了一种公式,一种制度,一种男性天经地义地优越性。

而且越演越烈,成为了传统文化中地一部分。

“女人是低贱的,是微不足道的”成了传统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民俗是一个国家最朴实的东西,它反应了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简单的日常生活。

本是远古社会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被后人沿袭了下来。

经过一些所谓“理学家”的“正人君子”的提炼,变成了正当的压迫女子的工具。

“三从四德”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

“四德”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女人要少说话,多做事,极尽自己的所能去取悦男性。

而“七出”就是丈夫抛弃妻子的种种“正当”的理由,谓“妇有‘七去’:不顺父母(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这几乎含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子如履薄冰,稍有犯戒就被打如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种无形的力量把女子紧紧地束缚住。

鲁迅笔下的狂人翻开史书,看到的全是“吃人”。

其中的那本《列女传》,还不仅仅是“吃人”,简直就是一部妇女的自虐记事录。

在中国的民俗传统中,浸满了女人的眼泪,就叫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1、纪元前二五一五年,颛顼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

他也默默无闻,但在位七十九年中,却作了一件使天下所有女人都大为恼怒的事,就是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则就流窜蛮荒。

2、南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

窅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

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

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

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

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创作《女诫》一书,用来规范女子行为,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

”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古代的男尊女卑的风俗

古代的男尊女卑的风俗

古代的男尊⼥卑的风俗“男尊⼥卑”这是旧时的社会风俗。

在上古的母系⽒族社会⾥,母亲受到⼈们的崇拜和尊敬,当时的⼈们不知道有⽗亲,他们⼼中所有的就是母亲。

所以,妇⼥在当时的社会了处于绝对的⽀配地位,当时实⾏的是母系继承制以及男嫁⼥、并随从妇⼥居住的制度。

等到了⽗系⽒族社会,男⼥的社会地位开始变化,男⼦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妇⼥的社会地位则退居其次,开始实⾏⽗系继承制以及⼥嫁男、从夫居的婚居住制度,这样⼀来,整个社会就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以后,⼥性的社会地位就逐渐确定了下来,加上以后的封建伦理观念,男尊⼥卑的社会现象就这样⼀直存在了下来。

逐渐地,⼈们开始从⼥性崇拜过渡到了男性崇拜,男尊⼥卑的意识开始直在⼈们的⼼中萌⽣并开始发展。

中华民族发展到了周代的时候,宗法社会开始形成,这时男性的⾝份很明确,是属于整个家族的,⽽⼥性要绝对地从属于男性。

到了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多实⾏多妻多妾制,将嫡庶严格地区别了开来,儒家礼教对⼥性的⾏为做出了种种严格的规定。

汉代时期⼤⼒地褒扬妇⼥的贞节,东汉的⼀位⼥学者班昭有⼀部著作叫《⼥诫》,主要讲的是关于⼥性道德修养。

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着男尊⼥卑的思想观念、还有夫为妻纲的道理以及三从四德的礼仪规范等等。

从此以后,男尊⼥卑的观念⼴泛地深⼊全社会,全⾯地表现在社会⽣活的各个⽅⾯,千余年⼀来,给⼥性带来了沉重的压迫、歧视以及⽆穷的痛苦。

⼀直到了近代的时候,启蒙思想开始产⽣,尤其是西⽅民主主义思想的输⼊,才逐渐地打破了这⼀思想的禁锢。

孔⼦在五⼗岁的时候时才开始学习研究《易经》,在他研究《易经》的过程中,由于极其刻苦努⼒,曾经三次将穿⽵简书⽤的熟⽜⽪绳弄断,所以历史上就有了“韦编三绝”这⼀个词,这个词以后也就成了⼀个⼈学习⾮常刻苦⽤功的代名词。

孔⼦曾经在各个诸侯国进⾏问礼,正是由于他在透彻地理解了《易经》的丰富内涵,他才在《易经》中悟到了周礼的本质,才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周礼,于是他就写下了“克⼰复礼”。

中国历史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也许是在人类社会初期,在缺乏“人人平等”的基本价值观和缺乏法律对“社会财富分配”实施保障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暴力也许是人们获取财富、固守家园的唯一手段。

虽然我们现在说疯狂获取财富固守财富都是人类“七宗罪”中“贪婪”本性的暴露,但是在那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时代,依靠暴力来“掠夺财富”“固守财富”必然是会被社会所认可的,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初期的人们几乎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正是由于这一社会现实,再加之男人与女人在体力上的区别决定了“母系社会”的解体和“父权社会”的到来。

随着农业、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谋生手段已经进入了依靠智慧、手工等创造财富或谋生、依靠公平正义的法律来保障私有财产的时期,男女平等的时代本应该到来了。

可惜,中国诞生了伟大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为人们确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却并没有为我们制定社会财富分配的原则,于是在我们的中国人的思想中依靠“暴力”获取或固守财富的的行为依然是符合儒家道德的;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中国权力永远是最有效最合法的一种暴力。

也许是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为全国的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进而形成的全社会的积极效仿;也许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建者面对古代帝王的贪婪而著书立说,完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进而教化了中国的民众,但是不可否认的说依靠暴力“掠夺财富、固守财富”已成为了中国古人的共识。

正式由于国人对暴力的崇拜,于是中国的男人们责无旁贷的成为了中国古代家族获得财富的第一主力军;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就这样深入人心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为了确保江山社稷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财富资源永远归属自己家族所有,于是他们不惜霸占“三宫六院七十二宾妃”来为他们生育儿子,以确保他们家族的江山万古长青。

就这样,被古代帝王视作“嚼蜡”的“造人行为”在中国民间得到了广泛的“羡慕与崇拜”,于是中国古代的女人们也就成为了一个个“造人机器”,可惜在情、欲诉求等各方面这些女人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孔子讲“男尊女卑”一词的真实含义

孔子讲“男尊女卑”一词的真实含义

孔子讲“男尊女卑”一词的真实含义“男尊女卑”一词的真实含义孔子在五十岁时才开始学习研究《易经》,在他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因为学习研究过度,曾三次将穿竹简书用的熟牛皮绳弄断,历史上从此用“韦编三绝”一词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学习非常用功。

孔子曾经问周礼于诸侯各国,正是在阅读了《易经》之后,孔子才在《易经》中找到答案,才真正明白了周礼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于是他写下了“克己复礼!”。

同时,他也写下了他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这就是“系辞”。

可以这样来说,孔子思想真正成熟是在学习了《易经》之后,因此儒家学说是奠定在《易经》基础上的。

如果我们通晓中国传统文化,会发现,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无论中医、气功还是养生,全部是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的。

古典中医名著,没有一篇不与《易经》有关。

影响中华文化三千年的其实是《易经》,而儒家文化与孔子思想只起到了嫁接与桥梁的作用,孔子将深奥难懂的易经八卦转化成人文思想,转化成怎么样做人。

在孔子写的“系辞”中,有“男尊女卑”一词,还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

在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演义中,一直将“男尊女卑”强调并解释为“男的高高在上,女的卑微在下”;将“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更是直读为“女人跟小人一样不可亲近、不可予以好处。

”经过宋明理学的渲染以及封建男权政治的需要,致使孔子成了推动男女不平等的始作蛹者,后人也因此完全错误的理解了孔子这两句话的真正内涵。

有网友更是在网上大骂孔子与儒家文化,说孔子不是娘养出来的人,如此不忠不孝之辈,能够被尊为圣人,实在是民族的奇耻大辱。

那么,孔子讲“男尊女卑”以及“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真就是这种意思吗?我们前面讲了,孔子思想真正形成是在学习研究了《易经》之后,那么,要想解开孔子的思想,必须了解《易经》到底讲了什么,《易经》的本质讲了什么?研究《易经》我们会发现,《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阴阳的平衡、和谐、中和。

凡是不平衡、不和谐的事物,最后一定偏离正常的渠道与轨迹,而宇宙万事万物最终必须是归于和谐与平衡。

女性的节日,带来女性的故事:打破男尊女卑地位的一代女皇

女性的节日,带来女性的故事:打破男尊女卑地位的一代女皇

女性的节日,带来女性的故事:打破男尊女卑地位的一代女皇公元624年的一天,荆州武都督家诞生了一个女孩,对于这个家庭来讲可能没有过多的喜悦,因为武都督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女孩出生,但是就是这个女孩在67年为武家光宗耀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就是武曌(称帝后改名,原名不详)。

她是如何冲破男权世界,成为女皇的。

一、幼年经历给了她自强不息的性格武曌是其父亲与第二任妻子所生,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多。

到武曌十二岁时,其父亲已经去世了,她的母亲只生育了三个女儿,而她的几个堂哥丝毫没有亲情,欺负武曌母女,童年的武曌可以用欺辱来形容。

不经历困苦也很难磨练性格,让他从小有了自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对于皇帝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要有面对直面困难的能力,对于大一统王朝的帝王,除了面对外辱,还有繁杂的内务,有些时候甚至是困难重重,幼年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如何度过艰难。

小时候的家庭经历磨练着武则天二、十二年耳濡目染让她学会了如何做执政者14岁的武曌因为面容好看、举止得体被皇帝(李世民)召入宫中,并被封为才人,赐名武媚。

才人是古代宫廷的女官,严格意义上将此事的武曌属于李世民的妃嫔,但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皇帝宫中的机要秘书。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虽然貌美又很有才气,但并未得到皇帝的宠爱。

也许随着时间流失,她就会老死宫中或者出宫为尼。

然而命运垂青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年轻女孩,她遇到了大唐帝国未来的皇帝,当时的皇太子李治,8岁时候母亲长孙皇后就去世了,因为两位兄长被废,性情温和的李治成为皇太子。

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需要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父亲,和武曌有了更多的接触,两个年轻人在老皇帝病重期间经常在一起,慢慢的有了感情,直到李世民去世,武曌被迫在感业寺出家。

在这十二年里,作为才人的武曌,有更多的机会面对一代雄主李世民,近距离的了解一代帝王如何治理国家,驾驭文官武将,处理遇到的危机,没有这段的经历或许武曌不会成为一代女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1.纪元前二五一五年,颛顼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

他也默默无闻,但在位七十九年中,却作了一件使天下所有女人都大为恼怒的事,就是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则就流窜蛮荒。

2.南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

窅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

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
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

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

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

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创作《女诫》一书,用来规范女子行为,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
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

”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

”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

”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
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
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仪礼、丧服、子夏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周礼、天官、九嫔》)。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
性服从。

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