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一、文章类型及要点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简答题进行讲解。
要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
二、核心内容1、教育法律法规: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了解与小学教育有关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2、教育心理学: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学习心理、情感教育、品德心理等相关理论,了解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
3、教育学原理: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4、中外教育史:了解中外小学教育的历史演变和重要教育家的思想,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特点。
5、教育研究: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研究。
6、教育实践: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实践经验,掌握教学策略、课程开发、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三、结构及写作技巧1、结构: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开头简要介绍题目背景和要点,主体部分按照要点逐一展开论述,结尾总结全文,强调重点。
2、写作技巧:注意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同时,在论述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确保每个要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四、实例分析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为例,进行简答题的解答。
1、意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2、方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3)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5)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1、简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区分、强化和发展的功能。
2、简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1)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整体优化、注重个性等。
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必背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体质的活动。
它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机构和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答:①科学思想性。
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
小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题汇总一、什么是教育目的?请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它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体力、智力、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二、什么是德育?请简述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思想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关于社会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关于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三、请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再次,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奖励等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正确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四、请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策略。
家长和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需要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好习惯。
还可以通过制定规矩和计划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规定每天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1、各种研究方式方法的实施步骤(1)查找文献资料;(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行动研究的特征(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3)教学与研究合一;(4)研究的循环性。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整理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传播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遗传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可能性;(2)遗传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6、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8、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政治)(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1.简要介绍小学教育的特点及意义小学教育是学生入门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是学生心智、道德、智力、体魄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基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关键内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关键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心理学、教学评价等。
教育心理学方面涉及到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的发展、学习记忆等。
教育学方面包括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研究、教育方法等。
课程与教学涉及到课程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生发展心理学包括学生发展的阶段特点、发展规律等。
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种类、方法、原则等。
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教学方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问题解决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4.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课程设置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学科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课程设置还要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5.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评价与考核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中的评价与考核包括日常评价、周期性评价和高考。
评价与考核应当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
评价与考核应当公平客观,注重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不应当只注重分数和排名。
以上是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的必背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常考知识点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3、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4、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5、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6、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1、民主性2、整体性3、高效性7、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8、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9、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10、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11、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12、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1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14、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15、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
《小学教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详细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二、教学组织常见形式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等学校采用的学制2、班级讲课制:按年龄、水平分班3、分组教学:目前美英法德等在实行,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美克伯屈--学生决定学习的目的与内容5、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结合三、教学措施1、讲授法:重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2、谈话法:问答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处理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措施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照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5、演示法: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措施6、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的规定,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观测、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
7、练习法: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毕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措施。
8、试验法: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9、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根据教学任务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协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0、实践活动法:社会实践活动11、以情感为主的教学措施: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措施:发现法四、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原因,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3、启发性原则:调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4、巩固性原则: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5、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重要矛盾,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020年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带箭头的是必须背的,时间不充裕至少先把带箭头的背完】【时间不充裕一定要先背带箭头的】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征: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 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口诀:全民多现身】①教育的全民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终身化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高频】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③生产力水平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经济功能)【高】: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高频】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性质;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④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8.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9.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10.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1.为什么说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在受经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
22.影响学制建立的依据?(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在阶级社会,学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本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时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5)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
33.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人发展”理念。
“全人发展”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大众化和个性化,即教育机会均等,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具体表现在:(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4.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1)自然进化学说:认为教育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2)社会契约学说:认为教育是社会契约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合作;3)文化传承学说: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是人们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手段;4)功能需求学说: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必需品,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体的功能需求而存在的。
1)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或天所创造的,其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1)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1)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度;(3)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4) 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的特征包括:(1) 重视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2) 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 教育向终身化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6)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包括:(1)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 决定教育的目的;(4) 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包括:(1)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 可以促进民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30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维度包括哪些领域?①小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①教育教学设计能力②组织与实施能力③激励与评价能力④沟通与合作能力⑤反思与发展能力6.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养。
(5)善于与学生沟通。
7.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
这主要是指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这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重点,简答题必考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重点,简答题必考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务行政管理;(3)教学工作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3 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学问与力气)教育教学学问与力气第一章教育根底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进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 教育者:担当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 受教育者:担当学习的责任,承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 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分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确定的政治经济进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仿照,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进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进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 无阶级性、公正性〔教育时机均等〕。
②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 教育内容简洁,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 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 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消灭。
教师资格证小学学段笔试简答题精选必背40道
教师资格证小学学段笔试简答题精选必背40道(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年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各国学校的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典型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双轨制)2.单轨学制(单轨制)3.分支型学制(分支制、中间型学制)四、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素质——生理前提2.环境——现实基础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教育4.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七、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2.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养一.教师职业理念1.素养教育的内涵①素养教育是面向全部学生的教育②素养教育是增进学生全面进展的教育③素养教育是增进学生个性进展的教育④素养教育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评判观①评判目的是增进进展②评判内容多元化③评判主体多元化④评判方式多样化⑤更注重评判进程3.现代学生观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专门大的不同性③学生身上蕴藏庞大的潜能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切4.现代教师观(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增进者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5.现代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进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踊跃互动,一起进展的进程③教学进程重于教学结果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1.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内容①爱国遵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教育基础1.近代教育的特点①国家增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与,公立教育的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行动研究的步骤①发觉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搜集⑤总结与反思,确信下一步研究问题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实验研究大体步骤①实验设计②实验实施③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④撰写实验报告⑤进行扩大实验和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行或验证明验结论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此刻哪些方面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转变③生产力进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腕5.教育的生产力的增进作用表此刻哪些方面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腕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腕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7.政治经济的阻碍表此刻哪些方面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需的人材②教育能够增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必然的组织和经济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进展的增进作用)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能够传递和报存文化,教育能够活化文化②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包括选择,整理,提升作用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能够更新和制造文化9.遗传对人的进展作用①遗传素养是人的进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进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进展的进程及年龄特点③遗传素养的不同对人的进展有必然的阻碍10.环境对人的进展作用①为个体的进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缘,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进展的阻碍具有踊跃和消极之分③人在同意环境阻碍和作历时具有主观能动性11.学校教育对人的进展的独特功能有哪些①学校教育对个体进展做出的社会性标准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进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进展的阻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进展个性的功能12.个体身心进展的大体规律①顺序性②时期性③不平稳性④互补性⑤不同性1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①国家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师的教学目标14.制定教育目的的大体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信教育目的的要紧依据②人的自身进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信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15.个人本位论的大体观点①从个体本能需要动身,强调教育需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知足人的需要②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③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自然人”,进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增进个体自我实现16.社会本位论的大体观点①从社会进展需求动身,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②主张教育目的是培育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③教育是国家的事业④评判教育要看其对社会进展的奉献指标17.全面进展教育的组成部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①德育德育在全面进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②智育智育在全面进展的教育中起着提早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③体育体育在全面进展的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④美育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⑤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1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19.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再制造性③劳动的复杂性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刻的持续性⑤劳动成效的隐含型20.教师的职业素养①道德素养②知识素养③能力素养④心理素养⑤躯体素养21.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②了解学科的进展脉络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式论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教师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必然的研究能力22.专家型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不同①课前打算的不同专家型教师的课前打算:简练,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新手型教师的课前打算:依托课程目标,可不能随课堂情景的转变而修改课前打算②课堂教学进程的不同A课堂规那么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那么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课堂规那么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B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式,新教师那么相对缺乏这些方式C教材的呈现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忆先前知识,并能依照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新教师那么不能D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腕,新教师仅仅把它看成必经的步骤E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标准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F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硕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可不能运用教学策略③课后评判的不同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明白得情形和他以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的课后评判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质一.教师职业理念1.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评价观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②评价内容多元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评价方式多样化⑤更注重评价过程3.现代学生观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③学生身上蕴藏巨大的潜能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4.现代教师观(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5.现代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教育基础1.近代教育的特点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行动研究的步骤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⑤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实验研究基本步骤①实验设计②实验实施③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④撰写实验报告⑤进行扩大实验和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7.政治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组织和经济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可以传递和报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②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包括选择,整理,提升作用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9.遗传对人的发展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0.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1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独特功能有哪些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的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不平衡性④互补性⑤差异性1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①国家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师的教学目标1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15.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需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②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③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16.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①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②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③教育是国家的事业④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①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②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提前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③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④美育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⑤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1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19.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再创造性③劳动的复杂性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⑤劳动效果的隐含型20.教师的职业素养①道德素养②知识素养③能力素养④心理素养⑤身体素养21.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教师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2.专家型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别①课前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B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C教材的呈现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D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E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F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③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23.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②关注情境这一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③关注学生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①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②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③第三,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④第四,反思教学经验25.教师反思步骤①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课程,学生等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②教师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并利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来帮助理解③教师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④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2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社会需求②科知识水平③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④课程理论27.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①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的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的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②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交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③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28.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①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生活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③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29.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①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②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③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30.课程计划有哪些部分构成①知道思想②培养目标③课程设置及说明④课时安排⑤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安排⑥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31.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⑥组织并展开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二.学生指导1.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功能2.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3.记忆的品质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4.影响遗忘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5.遗忘的理论解释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⑤同化说6.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②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③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④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取学生的想象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②前运算阶段(2-7)③具体运算阶段(7-12)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上)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的特征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定势④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⑥情绪与动机⑦个体的智力水平9.发散思维的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和灵活性③独特性10.学习动机的功能①激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功能11.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①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②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③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④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⑤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⑥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12.外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的运用表扬13.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①成败经验②对他人的观察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和生理状态1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②学习材料的性质③学习活动的多样性④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⑤年龄特征⑥智力水平16.加涅学习成果的分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动作技能的学习⑤态度的学习1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效果律)③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的进行练习(练习律)④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18.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基本原则)①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②学生可以自定步调③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④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⑤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19.构建主义基本观点①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②学习观:构建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构建③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④教学观:强调前景式教学,合作学习20.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强化原则④程序原则21.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构成①信息流从这一模式是一个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向另一个假设的结构的过程第一,感觉登记第二,短时记忆第三,长时记忆第四,信息提取,发生反应②控制结构在信息加工的流程中,控制结构至始至终都在起着作用,控制结构包括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两部分22.罗杰斯有意义自由学习包含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②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③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都发生变化④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23.简述知识概括的方法(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使用变式③科学的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24.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①操作定向②操作模仿③操作整合④操作熟练25.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过程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26.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阶段①认知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27.我国学者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阶段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28.操作技能训练的培训要求①准确讲解与示范②合理安排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②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30.皮亚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或他律阶段③可逆性或自律阶段④公正阶段3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断理论①前习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3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②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③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3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34.简述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