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过秦论第一课时 贾谊(学生版)

过秦论第一课时 贾谊(学生版)

过秦论贾谊第一课时(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把握大意,理清思路3、研习第一自然段,积累字词【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18岁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22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议论风发,挥洒自如,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10卷。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

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

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3、题解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过秦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1 教案内容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讲解《过秦论》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过秦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作者贾谊的生平和事迹。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过秦论》的文学地位。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案内容分析《过秦论》的文体特点。

讲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体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教案内容讲解《过秦论》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4.2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第五章:文学鉴赏5.1 教案内容分析《过秦论》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2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过秦论》的文学特点。

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案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

6.2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七章:小组合作学习7.1 教案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任务包括分析《过秦论》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进行讨论。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贾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知识拓展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

后因其他大臣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贾谊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新书》,又名《贾子》,共58篇。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的辞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创作背景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时,时值汉文帝在位,贾谊担当着西汉政府掌管典籍经学的官职——博士。

当时中央重臣周勃、灌婴等人都是武人出身,与贾谊政见不合。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

而贾谊主张提倡儒学,定礼仪,明法度。

《过秦论》中明为论秦之兴亡,实则暗喻汉初时政弊病。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崤函(xiáo)合从(zònɡ)氓隶(méng)钩戟(jǐ)藩篱(fān)铦(xiān)倪良(ní)遗镞(zú)行伍(háng)漂橹(lǔ)乐毅(yuè)黔首(qián)逡巡(qūn)膏腴(yú)销锋镝(dí)蹑足(niè)谪戍(zhé)瓮牖(yǒu)锄耰(yōu)棘矜(qín)隳名城(huī)(2)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评价贾谊的论辩技巧和思想观点;(3)能够概括并阐述《过秦论》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2)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和评价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贾谊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2)认识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名句背诵与理解;2. 贾谊的论辩技巧和思想观点分析;3.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2. 对比分析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原文及相关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原文,了解作者贾谊;3.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贾谊及其《过秦论》;(2)引发学生对国家兴亡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原文,理解文意;(2)学生背诵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过秦论》的论辩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文章,分析《过秦论》的特点;(2)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作者的观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过秦论》名句;8. 板书设计《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名句(2)分析论辩技巧和思想观点(3)概括阐述主要内容2.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阅读技巧(2)合作探讨提高分析能力(3)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爱国情怀(2)认识国家兴亡与个人关系(3)树立正确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名句背诵与理解2. 论辩技巧和思想观点分析3. 主要内容概括和阐述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理解2. 对比分析法和批判性思维运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原文及相关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原文,了解作者3.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贾谊及其《过秦论》(2)引发国家兴亡和个人责任思考2. 自主学习(1)阅读原文,理解文意(2)背诵名句,体会情感态度3. 合作探讨(1)分组分析论辩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文章,分析特点(2)批判性思考作者观点5. 情感教育(1)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2)培养责任意识和价值观6. 课堂小结(1)总结学习内容(2)强调重要性和价值7. 作业布置(1)背诵名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过秦论》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过秦论》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过秦论》复习学案一、挖空翻译。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第十课 过秦论学生学案

第十课 过秦论学生学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1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十课过秦论【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字词和掌握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语言现象。

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学习难点】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西汉著名__________、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__________》、《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__________》,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

2、解题“过秦”即“______________”,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体。

《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贾谊的生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学会如何分析古代散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散文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2. 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古代散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理解;2. 分析古代散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解析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过秦论》;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古代散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剖析《过秦论》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贾谊的生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理解文言文内容,感知文本;3. 讲解分析:讲解《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解析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过秦论》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剖析《过秦论》的内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过秦论》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12号《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12号《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学习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2、问答法。

对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广泛地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高中语文过秦论学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明镜中学:刘海燕【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

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三、学法指津(-)研读步骤读。

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

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

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

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析。

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

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

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

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

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

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文才超众。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准确认读,为背诵课文打基础1.字音(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2.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五、师生研读第一段(一)、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2.重点词语解释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六、学生质疑反馈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论点与论证方法。

3.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领会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4. 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2. 解读《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与灭亡的论述。

3.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结构与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内涵。

2. 《过秦论》的论证方法与修辞技巧。

3. 对《过秦论》的批判性思考与评价。

2.2 教学难点1. 古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

2. 对《过秦论》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内容、论证方法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与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秦论》的相关内容、图片等。

2. 纸质教材:提供《过秦论》的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研究文章、视频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过秦论》原文,了解其大意。

2. 收集与《过秦论》相关的资料,如注释、译文等。

4.2 课堂讲解1. 讲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贾谊的生平等。

2. 分析《过秦论》的主要论点,如秦国崛起的原因、灭亡的教训等。

3. 解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与修辞技巧。

4.3 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与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等方面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一、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矢镞(zú)鞭笞(chī)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行(háng)伍逡巡(qūn xún) 劲弩(jìng nǔ)孝公既没(mò)践华为城(huà)黔(qián)首蹑足(niè)将数百之众(jià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雍州(yōng)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 谪(zhé)戍长铩 (shā)钩戟(jǐ)非铦(xiān) 氓(méng)隶万乘之势(shèng)赢粮而景(yǐng)从锄耰(yōu)棘矜 (qín) 比权量力(liàng)度(duó)长絜(xié)大召滑(shào)蒙恬(tián)陈轸(zhěn)翟景(zhái) 乐毅(yuè)墨翟(dí)猗顿(yī) 倪良(ní)二、通假寻踪1、衡通“横”,连横2、从通“纵”,合纵3、倔通“崛”,突出4、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有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没通“殁”,死亡7、振通“震”,震慑三、古今异义1、于是:在这种情况下2、山东:崤山以东3橹:盾牌4、爱人:爱护人民5、以致: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6、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7、然后:这样以后8、中人:平常的人四、词类活用1、“亡”、“北”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3、“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形势。

4、“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5、“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6、“南”、“西”、“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1)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1)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

资源简介说明:此资料可以在新授时使用,内容包括学海拾贝(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内容感悟理解)、思考探究(深层探讨)、随堂检测(当堂达标),另外,还有温馨提示(帮助学生寻找答题突破口)和资料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资料既能引导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新授课资料。

10 过秦论贾谊一.学海拾贝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1.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

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15)非抗.于九国之师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

(2)赢粮而景从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3)流血漂橹.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5)席卷、包举、囊括:(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燕虽小国而后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8.文言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汲取历史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难点(1)领会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以及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2)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时仅 33 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由此国力大增。

秦始皇即位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给秦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对秦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写下了《过秦论》。

四、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亡的过程;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能力,终至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论》导学案学习要求: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同1、3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1.简介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写的。

《过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2.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即“言之过”,指出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等修辞手法,兴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3.知识积累(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豪俊遂并起(:崤山以东,即诸国。

今指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孝公,代词)④聚之(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之国与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对;外,对外)③南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然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南,向南)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⑤《过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会盟而谋弱/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豪俊遂并起而亡族矣(亡,使……灭亡)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于)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宋、卫、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论》、《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国的平原君(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国的信陵君(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宇、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豫州、荆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关中、河: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

如“”指黄河以南,“”指黄河以北。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二、课堂探究1、作者认为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2、作者先用哪句话揭露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3、写涉起义这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4、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5、课文第二段将诸侯与国对比,第五段将诸侯与涉对比,其作用是什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有什么好处?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甿(méng)隶万乘(shèng)锄耰(yōu)棘矜(qín)B.鞭笞(chī)从(zòng)散约败瓮牖(yǒu)绳枢C.隳(huī)名城蹑足行(háng)伍度(dù)长絜(jié)大D.以窥(kuī)周室亡矢(shǐ)遗镞(zú)逡(qūn)巡2.选出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òu,击)关而攻。

B.九国之师,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

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ǎng,享受)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隳(huī,毁坏)名城,杀豪杰。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有余力而制其弊。

C.倔起阡陌之中。

D.然涉瓮牖绳枢之子。

4.以下各项中粗体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5.选出下列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感。

B.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

谋弱:想办法削弱国的(的势力)。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时称老百姓。

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不及向时之士也。

向时:先前。

6.以下句中粗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7.下列句子中粗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

委,委弃。

)(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

)(3)会盟而谋.弱(谋,谋求。

)(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

)A.(1)(3)B.(3)(4)C.(3)(5)D.(1)(4)8.《过论》是一篇史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叙事来说理,据史实而立论,叙事详尽而又有所侧重。

本文记叙史实以为后文论断蓄势。

其叙事的重点在哪儿呢?选出正确的一项()。

A.孝公的野心B.惠文、武、昭襄王的实力C.始皇统一天下D.涉亡9.选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正确译文()。

原文: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A.优良的将领使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相信臣子和精锐的兵卒放着利害的兵器,盘问着来往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