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改进教育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按照学科知识和学科要求构建,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把教育的任务真正落实到学校、班级和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体现了自然、本位、综合、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与综合性”为核心,以工作坊化、团队化、个性化和情境化等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多方面综合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能自主掌握知识,自主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评价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是为了实现现代学科评价研究的目标,以深刻理解评价的本质、评价的目的和理解评价价值标准为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界定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改革不仅仅是将定期的考试改为更有针对性的测验,更是以个别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拓展性和个性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新课程对评价模式的提出,依据学科、课程、学生对评价进行分类、赋权和应用三大环节设计评价体系。

三、改革带来的好处: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新课程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变成主人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其次,评价方式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和素质教育,让传统的考试文化走向隐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拓展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了学术育人,技术育人与人文育人的教育综合体;最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也为推进全面、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履行了责任。

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改革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 究,1997年第9期
我建议我们应发展一种“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师模式化的 但却是独特的,是两个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 与课本——交互作用。
[美]小威廉姆 E 多尔 著 王红宇 译 《后现代课程观》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0
Ø 奖惩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同时有许多消极影响,如造 成教师的紧张、恐惧、抵触、应付以及教师和评价者之间关 系劣化。
Ø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教师按照某 个标准进行排队和评比是不全面、不合理的。
Ø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将评价与奖惩相联系往往使很多 需要得到发展的教师丧失机会。
课如堂果教 实学在师应忘被了:看也很作可师以好生翻。人开生看这中看一。个段要重要记的住生命。经一历,会是他儿们咱生命们的默有意读义课的构文成部时分最。 好是不看书后第二练习 一会儿咱们默读题课文。时如最好果是实不看在书后忘第了二练也习可题。以翻开看看。看看从哪到哪儿是洛班诺夫认真
因成此,, 它十同分时重也要是检的自是己查使生通每命个价行教值证师和都自,要身意发从识展哪到的这体儿一现到点。:哪课堂儿教是学对列他宁们而自言觉,不接只是受为检学生查成,长所从作的哪付儿出,到不哪只是儿别是人交列付任务的完
一般来说,计划一个机智的行动或对策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当中, 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 的机智的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 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 慧的意蕴》,2001
我给学生布置了阅读雷纳多·科恩(Leonard Cohen)的诗歌。学生得 选择一首他的诗阅读,然后将他们所喜爱的写下来。可是,当我要学生们 说一说他们的见解时,反响有点冷淡。他们的语言消极、无精打采、有点 不情愿。显然,我对学生的兴趣判断有误,备好的课将不会生效了。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

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

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

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

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

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

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一)评价功能单一。

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二)评价内容单一。

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三)评价方法单一。

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在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其他智能,要扩大评价主体,要在情境中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始终与教学相伴随,是教学的一部分。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在统一的考场、试题、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多“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却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

一、评价智能的多元化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人类的智能并非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所能涵盖的,只通过这两方面来评价一个人,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

他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加德纳在1999年出版的《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一书中,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新智能,即存在智能、道德智能、精神智能。

他还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发现更多的智能。

由此可见,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组合而成,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之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不相同。

依据传统的智能理论和评价方式来衡量,语言、数学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被视为“聪明”;而这两方面差,即使他的歌唱得好、画画得好,也还是会被认为是“差生”。

实际上,对于这些所谓的“差生”,如能因材施教,根据其智能特点给予鼓励和引导,那么,每个学生都应是聪明的,都能体现其智能强项。

二、评价的多主体化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打分,因为教师掌握着知识,掌握着评价标准,掌握着评价权力,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言九鼎”。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概述
2.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新任务
3.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
4.四项行动计划: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
5.总结
正文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概述】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是指新时代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指导
性文件,其中包括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以及四项行动计划等内容,旨在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新任务】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新任务主要包括: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科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

这些任务的完成,将全面提升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旨在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高考改革则着重于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推动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才。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代化。

【四项行动计划: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
1.立德树人:通过强化德育课程、实践育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学科建设:优化学科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教学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结】
普通高中三新四行动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浅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变当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的目的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的模式从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

新课程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整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侧重点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即注重过程,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实现评价侧重点的转移。

评价的侧重点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

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

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中间过程,就不能促使学生注重学习、合作、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近年来,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择。

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教师改进教学或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只有关注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新课改后的课程评价

新课改后的课程评价

新课改后的课程评价
课程改革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学校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中国,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在发展并且取得了进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些新课程已经在若干学校推出,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新课程的评价也成为当前话题。

从教学范围来看,新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改善学生学习水平。

学生在新课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对学习的热情和认识新的知识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缺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以小组活动为形式的课程,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

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此外,新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评估模式,通过混合评价和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推出及其评价方式的形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但是,在新课程推出后,学校还需要加强管理,给予细致指导,尤其是在评价方面,应注意实施细致的考核,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依据实际情况,慎重考虑,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适当地推行新的评估模式,以防止教学混乱,并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向利平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变化。

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

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

这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

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它们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从以下着手:1. 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兴趣与需求,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比如在语文课堂,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主题,自主总结观点。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拟历史场景学历史、构建生活情境学数学应用题;运用项目式学习,像科学课布置“设计环保智能家居”项目,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3. 优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教学,音乐与语文结合赏析诗词配乐;结合生活与社会热点更新、补充内容,时事进政治课,新技术入信息技术课。

4. 变革评价体系:不只看考试成绩,纳入课堂表现、小组协作、实践成果等,构建多元评价,定期反馈,助学生清晰认知、持续进步。

5. 善用信息技术:借在线教学平台拓展学习时空,用多媒体资源让抽象知识可视化,生物课展示细胞微观结构动画,增强理解与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理念更新-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

例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然后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环节。

-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维度。

在教学中注重这些素养的渗透,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的传授。

教学内容整合-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让知识“活”起来。

比如,在教授物理知识时,引入新能源汽车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

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可以整合生物、地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环境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历史课上,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物等方式,探究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校本培训计划一、问题提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2001年秋季开始,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已两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和关键环节。

教育教学评价的滞后,已成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考试评价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因此,在新一轮推进课改革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这一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抓好,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实验逐步完善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考试评价机制。

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现行的主流的教育教学评价,从观念到实践较多地方都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所谓甄别即是审查鉴定确定优劣、真伪。

所得选拔则主要是挑选、择优、选录选用。

有人形象地把现行学生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筛选,筛选的结果只能是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的即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即失败者,这种评价模式,不管评价因素是否科学,筛子漏孔是大还是小,均只有这两种结果。

对教师评价也只偏重于考核优劣。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就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选择适合教育的教师”,而忽视教育行为应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二)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教育评价功能的价值取向是甄别选拔,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侧重于学生成绩,侧重于知识、技能。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生态度、习惯等,而且导致对教师评价的单一取向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取向。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校本研修赵谋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对思维课堂的建构问题讨论:什么是激活课堂?所谓激活课堂,它不是指简单的学生对话所形成的课堂喧嚣,而是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语言交流。

所以激活课堂的本质要求是激活思维……激活课堂的策略:记忆型课堂——思考型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思考力水平)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马克思甚至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问题设计的难度决定了思维训练的效度。

(1)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通过认知冲突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观也发生了转变。

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同时多样化评价方式也得到了重视。

这些变化引领着语文教学向更加综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培养他们更全面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为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转变、过程导向、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多样化评价方式、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评价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也在发生转变。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些理念的倡导使得传统的结果导向评价观逐渐被过程导向、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多样化评价方式所取代。

在过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观开始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不再被简单地评判成绩的高低,而是更注重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这种评价观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擅长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它有助于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评价观的转变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时代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对于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三个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三个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三个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师教学行为的一次变革。

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来看,需要从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教师教学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必要条件,收到良好的变革效果。

第一个转变:评价内容的转变1.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为评价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评价主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论教,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评价转变为以学论教。

同时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促进作用。

2.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知识灌输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为主要评价内容,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多大的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得到怎样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怎样的转变为主要内容。

3.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习的基本技能掌握熟的悉的程度,新课程评价中对学的评价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观察、思考、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实施,是否会学习,学习的能力如何。

教学评价重视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启发式、互动式、引导式、探究式,调动学生思考,探索新知的积极性,鼓励新颖的分析,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不断地给学生留下新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的教师。

4.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以学的评价是主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新课改教学评价是看学生进步了多少,提高了以后发展必备的哪些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5.传统教师教学评价重视对教师传授技能的评价,新课改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评价,教师是否积极更新观念,具备先进的能代表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观念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

(见做三有教师中教师要有教育专业观念)。

6.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重视对教师角色、地位、作用的评价。

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与质量评估方案

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与质量评估方案

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与质量评估方案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各地纷纷推出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与质量评估方案,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与质量评估方案,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没有太多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将更多的实践元素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机制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机制。

这包括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教师培训等方面。

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指导。

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是关键,优质的教材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教师能够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学校拥有比较好的教育资源,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观念需要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

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需要改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评估方式。

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学习参考书目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学习参考书目

附件一一、《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学习参考书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二、其他学习资源:略论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改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钟作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六项具体目标:课程目标的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

从近三年的新课程实验进程看,课程评价的改革,尤其是教学评价的改革,即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这方面的改革已经制约着整个新课程实验的推进。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课程目标的改革已经呈现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之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已经呈现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计划之中,课程内容的改革已经呈现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中,课程管理的改革已经呈现在有关管理政策之中,更多的是如何理解、把握和在教学中贯彻实施的问题。

但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有所不同,各种理念、理论、认识和方法纷呈,并无固定的方案、计划、模式可遵循,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自主创新。

可以说,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方面,广大教师有着很大的主动性,是改革的主体。

广大教师应当更为广泛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之中,不能只是听从少数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引领。

由于广大教师传统上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关注,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对教学评价改革的关注远远不够。

这已经是新课程实验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以两方面的评价为重点,一是课堂教学的评价,并且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折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学业成绩的评价,并且通过对学业成绩的评价折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改革依然要以这两方面的评价改革为重点。

但是,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又有一些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评价的目的有了变化,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是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基本环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它不能给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支持。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通过学生在课堂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更新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成为了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

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教师如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

如何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教师教学中如何去设计这堂课与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教学反思要体现所设计的教案的思路及出现的问题。

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在授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利于今后教学中避免出现再次的错误,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除了教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讲解知识的兴趣、知识的储备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二、更新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例如:课前的资料自己搜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习兴趣,板书由学生自己来写、画,总结由学生自己来说,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面对新形势有所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似乎已经不够了,自主实践将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另外更具挑战的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

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

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

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

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

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

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

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

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

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

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

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

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

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

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

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

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

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

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

“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

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

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

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

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

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提出结论的过程;
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