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用工量大幅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七里河区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问题。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并不少,且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之中,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到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1.缺失关爱,情感孤寂。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外来务工子女”最大问题。
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父母成了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2、家庭教育缺失。
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
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就行,其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
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
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
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
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
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
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较差,衣着不整洁,语言相鲁,出口成“脏”,有的性格暴躁,对于我校各个级段的养成教育要求做得不够好,乱扔、乱抛的不卫生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概率较高,有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也较差:课前很少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做有温度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杨 伟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集镇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多。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像一只只“流动的花朵”,他们常常随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
外来务工人员因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方面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本文结合实际,浅述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下简称外来幼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观察,发现教育问题案例1:浩浩的爸爸妈妈来我镇打工,平时工作比较忙。
为了照顾浩浩,爷爷也跟着一起过来了。
浩浩就读于我园中班,平时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较多。
在幼儿园,浩浩很少主动跟其他幼儿交流。
当看到其他幼儿玩游戏时,他总想加入其中,但不懂得交流。
如果其他幼儿不想和他一起玩,他就会用“破坏”的方式进行回应。
教师观察发现浩浩的这一行为后,鼓励他与其他幼儿友好沟通。
同时,与浩浩的爷爷进行了交流,希望爷爷在家能给予浩浩一定的规则约束,引导他与同伴友好相处。
但是,浩浩的爷爷却说:“浩浩在家也是这样,等他长大了就好了。
”案例2:俊俊是大班第二学期来我园插班的。
他的爸爸上班,主要由妈妈负责照顾。
每次集体活动时,俊俊都是坐立不安,小手到处摸,甚至在电器设备上乱按。
为此,教师特地去他家家访。
据俊俊的妈妈介绍,俊俊在家里总是到处跑、到处摸,说了他很多次就是没什么效果。
案例3:转眼进入大班了,林林的妈妈多次要求教师教授拼音,并声称林林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整天就是玩游戏。
教师经常在午检时从林林口袋里发现班里的玩具,问她为什么要把玩具放在口袋里,林林说她想带回家玩,因为妈妈不给她买玩具,在家没玩具玩。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因为平时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幼儿的陪伴和教育;有的因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不能正确理解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教育特点,教育理念没有及时转变。
因此,他们在教育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
如何做好外来子女教育,促进家园协同推进呢?我园在实践中采取一些针对性策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外来子女上学问题的案例
外来子女上学问题的案例篇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就学难问题:辍学现象严重;就学门槛过高;就学的学校状况堪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等等。
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家庭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政策执行手续繁琐;国家教育体制和政策存在弊端等等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要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提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消除“二元化”管理带来的弊端;完善教育拨款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消除歧视与偏见,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福利,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学生的融合,消除外来学生的消极心理,确保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对策外来务工人员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出现的群体。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后,他们开始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从事类似于产业工人的工作,出现了“农民工”。
当只身前往城市打工的农民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从而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外来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据估计,全国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本文试图分析外来工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外来工子女已被城市接纳,实现了在城市就学的愿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202—203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开展了“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
优化及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优化及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措施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带着子女来到城市生活,为其子女入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障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权益,提高其入学的顺利程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
首先,应当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权益。
同时,应该建立并健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和规定,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
特别是应优先考虑外来务工子女在就近就便的原则上入学,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其次,要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信息平台。
建设一个集中整合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信息资料和学校资源的平台,方便家长们查阅和比较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其他相关信息。
同时,也方便学校和教育部门了解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情况,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家长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此外,应加大投入,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
政府要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好的办学条件。
应优先建设和改扩建学校,增加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以适应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需求的增加。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进一步,在管理上要加强监管和评估。
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和透明。
要及时处理投诉举报,对虚假招生、强制购房入学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正常的入学秩序。
同时,应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学校的办学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还需要加强社会关爱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大对其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奖助学金、提供学习辅导、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外来劳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外来劳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引言外来劳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确保外来劳工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并融入当地教育体系。
工作制度1. 建立统一的申请流程:制定明确的申请材料和申请路径,确保外来劳工随迁子女的入学申请能够便捷地进行。
同时,建立重要指标和标准,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评估申请学生的资格。
2.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在特定地区,设立针对外来劳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或班级,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此外,也可以鼓励当地学校开设专门的班级或课程,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适应性更强的教学。
3. 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为外来劳工随迁子女提供研究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研究环境和社交圈子。
措施1. 加强信息宣传:开展宣传活动,向外来劳工及其子女介绍相关政策和入学流程,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尽的义务。
2. 建立家长支持网络:组织家长交流会议和社区活动,加强外来劳工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过程中的问题。
3. 加强教师培训:为学校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对外来劳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的认知和理解,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4. 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建立外来劳工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对不当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改进。
总结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解决外来劳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发展自己的未来。
但同时应注意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落实过程中不涉及法律纠纷和复杂问题的产生。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往往因为户籍、地域等原因,难以享受到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入学难、升学难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即使勉强入学,他们在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需求。
4.家庭教育困境外来流动人口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
二、对策建议1.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2.完善户籍制度,保障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权益废除户籍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
同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机会。
3.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5.落实政策,关爱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日益频繁,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就业,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
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龄孩子也随父母来到全国各个城市。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的教育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户籍制度、高昂的费用、教育歧视等方面都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以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人际交往、成长和家庭环境等情况,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总结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他们的子女被无情地阻拦在了公立学校之外。
而当地的民工学校既有限又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跟不上,不是教室不够,就是师资力量不好,或是天天面临着资金问题。
对现状无可奈何;就是有幸读上公立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身处被本地孩子歧视和取笑的尴尬处境。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教育手段单一、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子女还存在封闭、自卑、倔强、压抑、不自信等缺点;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存在强烈的被剥夺感,被隔离感。
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脆弱。
加之还有高考的制度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正常学习。
二原因分析造成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的原因诸多:一是生活贫困,经济拮据。
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比较低,除每天必需的衣食住行花费外通常所剩无几。
加之,他们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重,每天回家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入学前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处于空白状态,即使上过幼儿园也几乎是不规范的私营单位,因此,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学习成绩比较差。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介绍该文档旨在说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工作制度和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带着他们的子女来城市定居。
为了保障这些子女的教育权益,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措施。
一、政策背景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
这些政策和法律旨在为随迁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申请入学条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须满足以下条件:1.子女年龄符合城市教育局规定的入学年龄;2.父母在城市有合法稳定的工作和居住证明;3.父母具备相应的学籍信息或居住证明,能够证明子女与其享有合法的亲子关系。
三、申请材料和程序申请随迁子女入学需要提供以下材料:1.子女出生证明;2.父母的身份证明和工作证明;3.父母的居住证明;4.其他相关材料。
申请程序如下:1.父母收集并准备好申请材料;2.按照招生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递交申请材料;3.学校审核材料是否完整,有无异议;4.根据学校招生政策,学校安排面试或笔试等入学考试;5.学校根据面试或考试结果确定是否录取。
四、入学安排和保障一旦随迁子女入学申请获批,学校将安排相关入学事项,并提供以下保障:1.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2.提供专门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随迁子女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3.提供特殊的个别辅导,满足随迁子女的学习需求;4.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关爱,保障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
五、家长参与和监管学校鼓励随迁子女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将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进行监管,确保相关政策的实施有效。
六、评估和调整为了不断提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相关部门将定期开展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以上就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的相关内容。
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
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工作,而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一起迁往城市,一部分留在农村由亲戚照管。
为了维护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来保障他们顺利入学。
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
首先,户口问题。
许多地方规定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可随父母落户,无需提供户口迁移证明。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新城市顺利上学提供了便利。
当然,也有部分地方规定,在子女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办理户口落地。
其次,就近入学原则。
为了方便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各地规定实行就近入学原则,让这些孩子能够就近到附近的学校就读。
这一政策不仅方便了学生,在交通上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第三,安排特殊班级。
有些地方会设立特殊班级,专门接收外地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班级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数量和年龄段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提供资助政策。
为了减轻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学费负担,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资助政策。
比如,提供一定比例的学费减免、提供生活费资助、发放教育补贴等。
这些资助政策可以帮助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减少因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发展的问题。
第五,关注心理健康。
由于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特殊身份和环境,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扰。
因此,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帮助他们顺利适应新环境。
总之,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是社会为了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规定的实施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些规定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外来务工人员入学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维护教育公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入学条件1.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指具有我国户籍,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城市务工、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
2.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须满足以下条件:(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城市务工、居住满一年(以居住证、劳动合同、工商营业执照等为准);(2)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城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以社会保险缴纳凭证为准);(3)符合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年龄要求。
三、入学程序1.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流入地城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入学条件的,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3.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优先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四、入学保障1. 流入地城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 公办学校应优先接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得设置不合理门槛。
3. 流入地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改善其教育条件。
五、管理职责1.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监督检查。
2. 学校负责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教育和管理。
3.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责子女的监护和教育。
六、监督检查1. 流入地城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流入地城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外来务工人员读书的条件是什么
外来务⼯⼈员读书的条件是什么在城市中,外来务⼯⼈员占据城市居民总数相当⼀部分,这些务⼯⼈员通常从事建筑⾏业,搬运⾏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劳动为主的⾏业,只有很⼩⼀部分从事的是脑⼒劳动⾏业。
这些外来务⼯⼈员他们的⼦⼥在城市就读教育问题,这⼀直是店铺⼩编⾮常关⼼的问题。
⼀、外来务⼯⼦⼥读本地学校有什么要求外来务⼯⼈员⼦⼥⼊学需携带证明⼦⼥关系的户籍证明、务⼯证明、暂住证(居住证)、现居住(租住)地证明、原户籍所在地教育⾏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证明,到现居住地县(市)区教育局办理相关⼊学⼿续。
4个必须符合的条件是:1.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2.其⽗母或法定监护⼈在我县已取得居(暂)住证并居住1年以上;3.其⽗母或法定监护⼈已取得⼯商执照或与⽤⼈单位签订⼀年以上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4.有相对固定的居所。
⼆、外来务⼯⼈员⼦⼥就近读书需要什么⼿续城市外来务⼯就业⼈员⼦⼥来我市中⼩学就读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母⾄少⼀⽅有在青正式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保障部门鉴证或备案)或⼯商营业执照;2.在青务⼯⼀年以上;3.⽗母⾄少⼀⽅持有公安部门核发的“青岛市暂住证”;4.在青有稳定的住所(有⾃有住所,或办理正式租住⼿续⼀年以上);5.原学校同意外出借读证明、原学校学籍档案或复印件。
6.⼩学⼀年级⼊学需符合上述1⾄4项规定,并提供户籍、年龄证明;初中⼀年级⼊学需符合上述1⾄4项规定,并同时提供⼩学毕业证书或义务教育证书。
7.初三第⼆学期不接受借读申请。
三、外来务⼯⼈员⼦⼥就近读书申请材料主要是以下这些:1.学⽣⽗母在青正式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保障部门鉴证或备案)或营业执照;2.学⽣⽗母在青⼯作单位证明(须注明⼯作起始时间);3.学⽣⽗母在青暂住证;4.学⽣⽗母在青房产证或正式租房合同;5.原学校同意外出借读证明、学籍档案或复印件(⼊⼩学⼀年级需提供户⼝簿;⼊初中⼀年级需提供⼩学毕业证书或义务教育证书。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一类:政府方面的建议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突显。
为了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建设“流动学校”,设立临时教学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基础教育。
2.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根据情况设立教育经费支持基金,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化。
3.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入学政策,将他们纳入常住人口范畴,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权益。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可以考虑灵活安排入学年龄和课程开设等。
二类:学校方面的建议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学校方面,也需要采取一些举措:1.招聘更多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应对人口流动及学生数量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2.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
除了课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外,还应加强文体活动和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以外,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3.落实每位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个体化教学。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学校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尽可能地降低课业和文化障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快速适应。
三类:家庭方面的建议在保障子女教育权利方面,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尤其是法律规定和政策,力争让子女享受到应有的教育福利。
2.抓好健康和营养,保证子女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吃得健康,睡得充足。
3.注重家庭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隔阂。
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沟通,多关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积极促进家庭教育的融合。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
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队伍,而家长也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好孩子,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
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
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全面了解当前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义务教育制度。
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
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必须额外交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赞助费”。
此外,由于户籍壁垒的存在,高考政策的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材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致。
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经常面临两地课本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延续性。
2.一些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助力度不够,隐性歧视严重。
一些政府认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源、争教师,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在土地、能源供给、税收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不公的待遇,对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排挤甚至打击和取缔的手段。
在招生政策上,民办学校无法和公办学校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以高中为例,一般都是在划定分数线后,由公立学校先招,然后才是私立学校招生,这使得民办学校在招生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必然加重民办学校招生的压力。
3.民办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大。
当前,民办学校基础设施缺乏,一是校舍简陋,学习环境差。
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须知
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须知第一篇: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须知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须知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需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经劳动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户口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或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准予在郑就读的证明,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教育局(教体局)报名,经区教育局(教体局)审查同意,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任何学校一律不得拒收已经由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在郑借读条件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并且不能收取借读费”。
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郑上学将受限制;在本城市工作半年以上,并缴纳“五险”。
第二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凭6证入学需要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安排就读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需持以下报名材料到暂住地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
1、家庭户簿和父母的身份证;2、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明(有效期一年);3、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市区内居住房屋的产权证、购房合同备案证明,当地居委会出具的房屋居住租赁证明);4、父母务工就业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5、学生原就读学校证明所在地具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就学(或转学)证明;6、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婚充证明”。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外来人员(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具体办法如下:根据巴南区农民工的构成特点,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具备相应手续者,其子女可在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读,并与当地正住户口适龄儿童少年同等对待。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提要“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
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建议(顾全)
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建议提案人:顾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大批务工农民涌入我市,为我市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
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要做到教育起点公平,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
一、存在问题(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置。
我市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城市,城市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校闲置的现象。
2、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务工人员剧增,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初中生就学难尤其突出。
大班额现象突出,有的学校班学生人数高达100人。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二、几点建议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关部门还须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1、科学规划。
根据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2、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学校的招生压力。
我市部分乡校校舍闲置,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议将这些闲置学校可以由城区学校实行“一制多校,名校领办”的管理模式,如由内江六中,资中二中等领办几所乡镇初中,统一招生,统筹安排教师和学生,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规范管理,因材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工作。
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实施方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实施方案一、背景与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常常面临文化适应问题,他们来自农村,到城市的学校面对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与他们熟悉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
再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心和支持。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关注子女的时间相对较少,与他们沟通不足,对于子女的学业和生活情况了解不深入。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面发展。
2.原则:公平原则、差异化原则、综合施策原则。
三、具体措施1.提供教育资源: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设施条件,增加教师编制和培训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2.制定文化融合方案: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适应问题,制定文化融合方案,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心态。
3.设立专门班级: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一个班级或学校,提供集中式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融合和关注子女发展。
4.加强心理辅导:由专业心理辅导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心理问题。
6.提供奖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和成长基金,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努力学习和良好行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7.加强政策保障: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支持机制,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四、实施计划1.第一年:在两个城市试点,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集中班级,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
同时,开展文化融合教育活动和心理辅导服务。
3.第三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班级的模式,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资源投入。
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
4.第四年: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支持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完整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就学难问题:辍学现象严重;就学门槛过高;就学的学校状况堪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等等。
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家庭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政策执行手续繁琐;国家教育体制和政策存在弊端等等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要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提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消除“二元化”管理带来的弊端;完善教育拨款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消除歧视与偏见,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福利,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学生的融合,消除外来学生的消极心理,确保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对策外来务工人员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出现的群体。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后,他们开始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从事类似于产业工人的工作,出现了“农民工”。
当只身前往城市打工的农民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从而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外来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据估计,全国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本文试图分析外来工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外来工子女已被城市接纳,实现了在城市就学的愿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我们学校地处道外区的小商业圈,学校的大部分学校是外来务工子女。
只有少部分是当地家庭的孩子。
这外来务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我校体现的比较突出。
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才能有用呢?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棘手的问题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些孩子的共性特点,才可能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问题(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基础差。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来的。
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途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城市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有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城市学校上学,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较单薄的私立学校上学,后来又转到公办学校上学的,因父母工作地的变迁而多次转学。
加上父母常常忙于生计,很少会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
所以,这些孩子的基础也是很单薄的。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
优良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常因为工作的不安定及工作繁冗而没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单单是靠学校老师一方面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很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
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困难。
还有一个危机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
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胜利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得他们没能在学校中找到喜悦感,久而儿之,他们变得不再愿意努力学习。
(二)心理上的问题1、自卑心理。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多是文化素质较低,从事的多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辛劳动。
据我了解,我的班上四十多人,只有十来个是本地家庭的孩子,大多是来进城务工共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从事的多是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
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辛,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
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规定是什么
外地务⼯⼈员⼦⼥上学规定是什么
法律规定,适龄⼉童、少年免试⼊学。
地⽅各级⼈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学。
⽗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在⾮户籍所在地⼯作或者居住的适龄⼉童、少年,在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具体办法由省、⾃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民政府教育⾏政部门对本⾏政区域内的军⼈⼦⼥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如果是外地户⼝,可以凭在该地的暂住证和⾝份证、户⼝本,及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的证明,直接和当地的学校联系,如果有异议或被拒绝时,可以向当地教育局投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京接受高中教育北京市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在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多处地方提到了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问题。
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享受同城待遇上又迈出了实施性的一步。
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年规划方案。
北京市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政策非京籍学生读高中有条件放开据统计,北京市流动儿童已达到42万,其中有67%在公办校借读。
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北京市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颁布实施三年规划方案,今年公办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实现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
今年开学,北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热点,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据悉,现在,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京读高中,但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同时,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
此外,在高考的压力下,还有很多学生放弃在京读高中,而是转回原籍上学。
■分析高考将成政策推行障碍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关注多年,在她看来,北京的教改纲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实现了一个突破,把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时有望免除借读费、学校招生门槛等种种限制,得到与北京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一做法也显示出政府一种务实的姿态。
但她同时也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最大的障碍是高考。
”由于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现行的国家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想在北京借读高中还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
在她调查的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中,几乎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原籍读高中,或者直接辍学进入社会。
■建言改革可先从中职开始截至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开设的征求意见邮箱中已有不少市民留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曾参与过北京教改纲要的专家座谈会,他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应分段实施稳步推行,北京外来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过度放开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不妨先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都面临生源萎缩,建议这些学校向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放开,允许他们在京参加中考,并报考北京的中职校。
在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放开普通高中的招生,这样更利于社会稳定。
■纲要其他要点解析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纲要】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此前,综合素质评价曾应用到小升初的“推优”。
高中新课改后,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
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录取结合,尚属首次提出。
赵学勤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实现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仅把中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强调了多元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必须有完善的操作程序,还要取决于高中招生改革的多样化。
部分科目一年将多次考试【纲要】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
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
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
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解读】早在2007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北京两会上就曾呼吁:高考报名社会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
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情况非常严重,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
实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部分科目试点多次考试,赵学勤表示,这将作为对高考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尝试着去推进。
国外能实行多次考试,前提是这种考试是一般能力测试,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多次考试也难以实现。
附:关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北京和其他8各省市(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与国家同步,正式启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对未来十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纲要制定工作自启动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多次在不同范围内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
先后征集各方面意见近千条,做了多次修改,形成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
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未来十年,高中教育将得到普及,义务教育将在县或区内实现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在流入地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在当地升学……昨天,在众多起草专家的解读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教改十年纲要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
打工子弟当地升学有望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未来十年,他们不仅将逐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还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以本市为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规模递增。
未来3年,本市将努力解决他们在京享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2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公办校就读。
虽然这些孩子能在流入地的中小学借读,但却因户籍制度所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
“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
”参与起草纲要的一位专家说,这也是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写入教改十年方案的原因。
这一工作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很快启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目前,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贸然“放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将会导致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参加高考,城市将不堪重负。
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
”袁振国说。
“还可以在中职上动脑筋。
”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建议。
目前,由于本地生源的下降,北京中职学校近年来生源不足,很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高考户籍地报考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实际上可以成为打工子弟在当地升学的方式之一。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为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现教育覆盖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邓兴军2010-04-098日记者获悉,近期市教委拟向携带适龄子女的来京务工人员发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同时深入自办学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为所有自办学校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这在本市还是第一次。
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市教委表示,为了进一步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目标,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
宣传卡主要是向广大随迁子女积极宣传在本市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引导广大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接受安全、良好的义务教育。
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各区县教委政策咨询电话。
市教委明确要求各区县教委要组织本辖区中小学校认真学习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有关政策。
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
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宣传卡拟通过市有关部门协助发放。
登记卡主要面向的是目前还没有进入公办、民办学校,主要在自办学校就读的学生。
由各区县教委下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同时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录入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临时学籍登记表》,以登记表中学生的信息为基础,建立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将来建立随迁子女临时学籍奠定基础。
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由学校统一保管。
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
通过这些措施,市教委力图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全覆盖,并纳入本市正常工作范畴。
北京市教委:随迁子女在京借读不收借读费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并表示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教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
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北京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入学登记卡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王超群2010-04-12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实行“首接负责制”2010年,北京市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入学登记卡,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时实行“首接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