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文章通过东北秧歌的“象”“意”“情”“境”的研究分析,揭示舞蹈生命的本真,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标签:东北秧歌;舞蹈意境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闻一多先生曾对舞蹈“是什么”做出了精辟的阐述:“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解析了舞蹈生命的本真。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是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由于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最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是我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是东北人创造的街舞。它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东北秧歌的特色是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这就是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是以“高跷秧歌”为基础,吸取“二人转”“地秧歌”中的舞蹈成分,综合表演出脚下的“艮”,腰间的“扭”和手上的“活”。
“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即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它是舞蹈意境的核心,是舞蹈意境创造的源泉。东北秧歌的独特韵味与舞蹈意境通过哲理品格自然浮出,因此要破解它,需要如下四个精品密码。
一、东北秧歌描绘的“象”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语言的“象”是指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具体而言,一个舞蹈除了作为其基本因子的动作姿态以外,风格、技巧、构图、服装、道具、灯光等,都是构成“象”的因素,“象”是作品提供给受众的第一视觉感知,所以尤为重要。
风格和技巧是决定舞蹈“象”的关键。东北秧歌要抓住自己的风格,不仅在于能给人提供一目了然的舞种类别,更重要的是要有属于自己“这一个”的风格化动律和动律语汇,并且只有在建立起自己特殊的风格化动律和动律语汇的前提下,才可谓秧歌风格的鲜明。东北秧歌风格的显著特征就是通过“艮、扭、活”不可分
割交织在一起的动作语汇而展示出来。例如:中国汉族民间舞女群舞《瞧!这些东北妞儿》有两个核心动律,一是“上捅花”,“左右交叉步”“单绕花圆场步”的“扭场”动律;二是双盘腿坐地而“扭”、沿着台前脚步“二步”、手“划园”的“慢板”动律。这两个核心动律贯穿于舞蹈的始终,使最后的“走场”完成得尽善尽美,将东北秧歌的民俗民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泼辣、开朗、大方的东北妞儿形象,表现了东北人热情、欢快、稳重、幽默的性格特征。因此,深入生活,灵活运用秧歌的动律语汇,是东北秧歌风格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技巧是舞蹈体现其动态表现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东北秧歌能展示自身舞蹈艺术魅力,就要有自己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是舞蹈出彩的点睛之笔,神来之处。例如:第二届全国“桃李杯”获奖剧目《一个扭秧歌的人》,作品塑造一个把舞蹈视为自己的生命乃至到最后一刻也不肯罢休的民间艺术家形象,讲述了他独有的人生体验,以及艺术与艺术家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死情结。
在中国,古往今来,秧歌不是喜庆婚嫁就是欢庆丰收,而作品并非以振兴秧歌讲秧歌为目的,而说的是老艺人与秧歌深厚的情感深渊,秧歌在作品中释放出来新的能量,它已不是普通的秧歌,而上升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精品秧歌,它运用了舞蹈选材的技巧,在整个舞蹈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独舞和群舞的表演方式,在舞蹈进入情感高峰时,采取“静音”式的艺术处理,把音乐听觉艺术形式转换为舞蹈视觉艺术,从而创造出更美更生动的意蕴深邃的艺术形象。所以,舞蹈技巧不仅要求“象”的语汇技巧,也要求选材与外在附属音乐道具的灵感、高超艺术技巧,这些综合舞蹈技巧的表现,增强其舞蹈的精彩度和感染力。
风格和技巧是决定“象”的内在因素,而作为“象”的其他外在因素,仍然不可忽视,尤其是东北秧歌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装为主,道具伴着锣、鼓、唢呐,热烈而欢快,它们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强化舞蹈的风格式样,还能构成特有的动态造型网络,促成东北秧歌舞之“象”的别具一格。
二、东北秧歌意蕴的“意”
“意”是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它是指动作姿容所传递的内在意蕴。“意”不能直接為视觉、知觉所感知,但人们可以通过舞蹈的“象”来感受、把握、理解它。
东北秧歌要“立象以尽意”,需要有一个好的,高的立意,立意不高甚至没有立意或只会玩儿技巧的作品,不可能打动人,感染人的,更不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所以,一个作品的立意要与时代合拍,与时代同步,能给人以或情感或哲理的启迪的立意,只有这样,舞蹈作品有值得回味之处,才有发展的空间。
《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一个意蕴深长的佳作。该舞蹈开头,老艺人斜躺在地上,那生动的脸部表情,手的绕腕和前指动作以及含胸缩背的身躯,将黄河岸边男性民间老艺人所特有的“女儿态”高度浓缩于老艺人身上的“象”,蕴寓着老艺人对秧歌的痴迷,即使在垂暮的沉寂中也不愿舍弃那秧歌,其立意就是读出了生命的酸甜苦辣,读出了一种真正的人生价值,那就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以
及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意蕴了整台舞剧的核心思想。
因此,历史悠久的东北秧歌意蕴深邃,但仍然需要具有“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品质,才能使东北秧歌在纯朴欢快,含蓄蕴藉的双轨道上飞速发展。
三、东北秧歌抒发的“情”情感是舞蹈意境的本质因素,是舞蹈区别于体操、武术、杂技等其他人体艺术的重要标志。东北秧歌是否感染人,取决于它是否有情。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体现着中国民间舞蹈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北方地区每年正月里的秧歌表演都是以自娱性表演居多。岁月的需要,生活情感的需要,人们纷纷涌出家门,在冰天雪地,万物沉静的季节里,在响亮的钹鼓,悠扬的唢呐声中欢悦起舞,舞出生活的感悟———酸甜苦辣,这欢腾热闹的秧歌使生命充满了活力,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由于特殊的地域习俗,东北秧歌形成的“踩在板儿上,扭在腰眼上,活在手腕儿上”的动律舞蹈语汇,也体现了黑土地所滋养的人们活泼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
舞蹈的情感表现不言而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人们显示情感的提炼和艺术化,是“诗情”。
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杯”的铜奖作品、表演银奖《情思》,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发挥舞蹈艺术善于抒情的特点,着眼在“情”字上深挖,通过简单而极富表现力场景、情节,概括了丰富的内容。通过对东北秧歌夸张变形的技巧形式,表现了两个核心的情感动律,一是东北姑娘给远方丈夫纳鞋底的喜悦幸福的心情,通过姑娘从穿针拉线,缠线手的动作与前踢、划八字、跪跳坐和仰卧双踢脚的动律相结合,使观众体会那纳入鞋底的情丝是多么绵长而坚韧。岁月磨不蚀。二是对远方异乡丈夫缠绵不尽的思念,通过平转和双手立转的手巾花技巧的动律表现思念亲人的急切心情,埋在心底的苦楚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绪,也表现了岁月的无情流逝;虽然整台表演没有高难技巧,但铺满了真实的情感,最后,新娘变成了白发苍苍,掉了牙齿的老妞,手捧鞋子最简单的造型出现,令人情不自禁,唏噓泪下。“情”无论是浓烈的、清淡的,还是炽热的、冷酷的,都需要“象”来展示,“意”来蕴籍,只有这样,舞蹈才能进入自身情感表现的终极———灵感的律动。
四、东北秧歌蕴籍的“境”
“境”即“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所提供的一种或可感知,或可想象的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空间状态。舞蹈意境是舞蹈“象”“意”“情”的结晶与归宿,创造意境是舞蹈的终极审美追求。
舞蹈的意境是诗情画意的境界,诗情画意又因其“情”“意”的不同而形成风格品性上的区别,或冲淡自然、或雄浑豪放、或典雅高古、或纤浓绮丽……其实质就是利用“实”的人体动作姿态去表现“虚”的意境世界。换言之,舞蹈意境的产生,取决于虚实的艺术处理。像《情思》就是这样的作品,以“真”“纯”“准”“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