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东店子小学张小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句式训练1、复习导入看课件“天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可怕的天火、雷暴、闪电……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2、句式练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生: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师: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生:天火之谜是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的。

生:富兰克林在“风筝实验”的帮助下解开了天火之谜。

生:天火之谜被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解开了。

生: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把天火之谜解开了。

师: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会用不同的方法说同一种意思,这就是能说会道。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1、游戏“找不同”师:平常我们都做过“找不同“的游戏,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

找一找风筝有什么不同。

一只风筝是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一只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在我们头脑中的风筝。

生看光盘“风筝实验”过程,找不同师:谁来说一说这两只风筝的不同生:做实验用的风筝比我们平常的风筝多了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这些词语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特别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奇特的风筝。

师: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生:(低头寻找后即刻举手)栓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师:(根据生回答分别用课件出示这些动词)2、画画谈作用师:同学们呢,都喜欢画画,现在就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火之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这个风筝实验一定要加引号,因为这个实验——震惊世界。

所以这儿引号的作用是什么?那我们今天就来通过文字穿越时空,走近这个实验,谁知道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这个实验的?二、走近实验1、初步感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完之后想想作者写清楚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

生根据汇报结果总结。

这是你们自己读得懂的内容,里面肯定还有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请拿起笔来,边读边思考,什么地方自己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的内容,在旁边做上记号。

2、了解材料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风筝所用的材料上存在许多困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谁来说一说这只风筝与我们常见的风筝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这些词语)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仔细观察了这只特殊的风筝后,现在你可以问出你不太明白的问题了。

预设:(生:为什么中间要系一把铜钥匙?生:为什么要在麻绳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师:对呀,为什么上面用麻绳而下面用丝带呢?生:为什么要在风筝上拴一根细铁丝?细铁丝果真能够吸收云中的“天电”吗?师:所以,富兰克林为了做这个实验,考虑了很多问题,风筝上的材料很特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你会看着插图来介绍一下这只风筝吗?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是。

(板书:丰富的知识)3、关注过程师:接着,我们再来看富兰克林捉住天电的过程。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课题:19、天火之谜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揭题。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细读课文。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3、为什么说它可怕?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课件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课件

课外链接:
1、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 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 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2、有一次,他将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准备用 强电击杀一只火鸡,不料,实验还未开始,他自 己先碰到了莱顿瓶,结果当场被击昏过去。
3、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 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 的第一个牺牲者。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
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 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 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 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 阵发麻。
说说看
1、远远望去,秋天的枫叶犹如

2、蜡烛上的火光闪烁着。(拟人句)
3、(连续用上几个“一”描绘连续动作或场 景)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
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 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 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 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 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 “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
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 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 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 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 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 “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比较修正 发 挥 学 生 了解这几种 PPT 幻灯
表格,让学生互评,内容,识 评功能。 有 机 物 不 几种简单


最后 这
教师作提纲契领式 些常见简
难,但


若让学生自 机物的性
学生阅读
的总结
行找

单有
能力
并板书(见板书设
出烷烃类物 和用途的
机物的分 和 获 取 信
计)。
质分

子式
息能
若学生能力不 错, 、性质和 力。教师
别 2.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组成和性
质跟 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研究。 联 无机物和有机物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食物中的有机物
二、家中常见的 有机物:
其它:
三、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沼气、天然气):CH4 温室气体
2. 乙烷:C2H6
3. 丙烷:C3H8
4. 丁烷:C4H10
分四人小组再次读课文,从哪些地 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 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 出来。
分是什
物。
么? 是不是有机

见的有机 图
物。 在轻松愉
片。
物?
悦的
师小结板书:食
氛围中自
物 中的主
主寻
要有机物(见板
找食物中
书 设计)。
有机
物,获取 知
识。 展示一幅厨房和 看图片寻 学以致用, 学生的例举 PPT 幻灯
苏教版上册第六单元
25.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
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年
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 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 《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 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 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6单元 19天火之谜 第2课时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6单元 19天火之谜 第2课时 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第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明白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推测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方法一复习导入(出示雷暴画面)师: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所以——(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了吗?(中国人称“雷神”。

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2.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学生回答)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4.他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上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然后引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方法二检查复习,激趣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天火是什么了吗?人们又为什么称之为天火呢?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学生回答)2.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上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又一次提及天火,目的是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一、探究原因,品味词句,走近人物(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2.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3.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三~四自然段。

《天火之谜》(第2课时)

《天火之谜》(第2课时)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 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 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 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 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 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 麻绳 绳子下端(结上) 一段丝带 接头处(系着 ) 一把铜钥匙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
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 第4自然段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
理由。)
这是一次 的实验。 (精心准备、危险、成功)
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 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 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 ‚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 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 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 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喜若狂‛怎么理解?你能用 它说一句话吗?怎样读才能读出富兰 克林的心情?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 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 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无稽之谈。
想象一下:此时的人们又会说些 什么呢?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
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 各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
说一句话吗?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 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 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 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 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想象说话
有人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 ‚风筝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
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
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
富兰克林真是一个勇于 探索、敢于实验的人。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篇一: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文字)、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雷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1、引读第2自然段: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板书:富兰克林解开)2、读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由读3 — 4自然段,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二)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

(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预设:(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目标导学
小黑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指名读。
三、自主探学
完成《预学导航》P92“预习作业”部分
四、小组助学(一)
小组交流讨论“预习作业”。
五、师生展学(一)
1、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的步骤是什么?
2、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雷暴的秘密,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六、小组助学(二)
八、反馈检学
完成“当堂检测”
板书:
(起因) 雷暴是个谜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解开“雷暴之谜”风筝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
课题
19.天火之谜总2课时第2课时
主备人
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幻
复备人
审核人
班级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小组完成《预学导航》P93“合作探究”部分
七、师生展学(二)
1、简要概括富兰克林做实验的过程。
2、“一片乌云掠过······带电的信号。”从“怒发冲冠”看到什么?
3、“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一阵发麻。”从这些字词感受到了什么?
4、感悟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5、再次朗读,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科学实验精神。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火的原理以及天火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天火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素材:关于天火的实例和问题3. 学生小组活动指导书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向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醒他们天火的概念和原理。

2. 新知讲解(25分钟)- 共享PPT: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火的应用领域,如火箭发动机、火焰喷射器等。

-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解释,向学生详细介绍天火的工作原理和燃烧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为什么天火燃烧时会产生火焰?火焰的形成和火焰的颜色有关吗?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 发放学生小组活动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天火的应用领域有哪些?为什么在这些领域中选择使用天火?- 天火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有什么特点?与不同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4. 小组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和答案。

- 整理学生的回答,向大家展示并对比不同组的答案。

- 鼓励学生就对方小组的回答进行提问,以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5.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提醒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天火的应用和燃烧过程,以及火焰的特点和颜色的关系。

- 提问:天火的应用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拓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课后作业:1. 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报告(包括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回答),并提交给老师。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天火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天火作为一种可控的火焰工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优质教案第二课时.doc【新版】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优质教案第二课时.doc【新版】

《天火之谜》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理解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富兰克林为科学而冒险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富兰克林的伟大事迹资料,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

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知道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第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依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依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进程: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2、师:如今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分人们并不看法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世的谜。

(板书:天火之谜)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迷信家,著名的政治家。

1731年在费城树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兴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和往常期参与反英妥协,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弃奴隶制度。

富兰克林在研讨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

• (2)、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下面的标题。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反省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

及时正音。

bào zhà bì pī fěng雷暴爆炸毙伤劈成两半冷言冷语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揭开拴住钥匙风筝颠簸(2)鼓舞分辨字形,当场描红。

(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点认读。

雷电交集屡见不鲜混为一谈冷言冷语怒发冲冠欣喜假定狂无稽之谈平安无事(4)交流: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践上是指雷暴。

本课写富兰克林经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板书课题,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天火之谜》,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以扩展课题的方法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 填空:()借助()揭开了天火之谜。

3.过渡: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要来解开这个谜团呢?二、学习第3节,探究原因,走近人物1.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的第三小节,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要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句,并想一想从中你对富兰克林这个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2.预设一: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能不能给推测找一个近义词?(2)富兰克林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细致观察)(3)由此,你对富兰克林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善于思考)小结:对待科学研究,富兰克林先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而后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推测,有理有据,这是一种严谨细致,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3.预设二: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1)什么是冷嘲热讽?(2)补充资料:富兰克林只上过两年学,因为家境原因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进入哥哥的印刷厂做过学徒,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 竟含着什 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 “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 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 人想 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 得多, 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 壁”,英勇 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 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19* 一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 的高贵 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 生》, 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做了许 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 犀利的 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 与他的 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 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面)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 出评 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 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 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 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 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大胆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

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二、教学目标:1、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无稽之谈等词的意思,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初步领会烘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多角度阅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品质,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学情1、师:今天我们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师:围绕课题,我们会提出很多问题。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呢?2、(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抓住“可怕”一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雷暴发生的次数频繁、威力大、古时候人们的看法等方面理解雷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问题导读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这堂课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富来克林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揭开天火之谜的。

(板书:科学实验告诉学生这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要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品质,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设计意图:教师梳理两个富有思维弹张力的导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文字)、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雷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引读第2自然段: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2、读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自由读3 —4自然段,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

(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预设: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
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出示取笑的一段话: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吗?
想象:什么是“冷嘲热讽”?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让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有什么打算?生答: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板书“风筝实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师(过渡):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和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那么他的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做“风筝实验”)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出示“风筝实验”图画。

看了这幅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让生找出表现天气的词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2)富兰克林的实验充满危险。

找出句子,师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
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从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生答,出示)(3)为了这次实验他做了哪些准备?(让生找出来)再思考各有什么作用?从这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知识丰富,准备充分)
风筝——飞近云层细铁丝——吸收天电麻绳——淋湿后导电丝带——安全攥住风筝铜钥匙——传电放电的
(4)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引导理解“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指导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指名读,师把读的学生当作是富兰克林,让他说出为什么读得如此高兴?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2、让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3、联系上下文想想看,“风筝实验”成功了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相机板书:震惊世界)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4、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更震惊了当初取笑富兰克林的人。

想象一下,现在那些人又该说些什么呢?(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解开风筝实验证实推测震惊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