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大地构造组合分析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研究

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研究

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人们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是指地球上表面的地壳、地幔和核的空间形态和变形特征。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上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包括固态的岩石和熔融的岩浆。

岩石圈运动机制是指地球岩石圈内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

地球的大地构造是由多种力学过程驱动的。

地壳和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它们在地球内部受到地热、地震和地球自转等多种力的作用。

这些力通过岩石圈运动机制的作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现象。

为了研究大地构造和岩石圈运动机制,地球科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地震学是一项重要的科学领域。

地震学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不同介质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波。

根据不同类型的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和物质组成。

除了地震学外,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也是研究大地构造与岩石圈运动机制的重要手段。

地球物理学通过研究地球重力场、磁场和电场等物理现象,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磁性和电性等特征。

地球化学则通过对地球上岩石、矿石和水等物质的成分和组成进行分析,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的精确观测和模拟,科学家们确定了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和物质组成。

他们发现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洋板块等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运动机制。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和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关系。

热对流循环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传输引起的,这种循环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板块运动。

岩石大地构造学6 (10.10)

岩石大地构造学6 (10.10)

榴辉岩产出的大地构造和时代背景•既有大陆俯冲又有大洋俯冲;•以大陆俯冲为主;•既有前寒武纪的又有显生宙的;•以显生宙为主,前寒武纪极少(未发现太古代的)。

K a i -J u n Z h a n gn Z h a n gK ai-J u实例之一:中亚Kazakhstan 国Kokchetav超高压地体K ai-J u n Z h a n gn Z h a n gK ai-J ua斜方辉石中铬尖晶石和透辉石出溶体;b 铬尖晶石位于石榴子石中;c 铬尖晶石分布在石榴子石和角闪石之间; d排骨状铬尖晶石; e 尖晶石与镍黄铁矿; f角闪石中铬尖晶石K ai-J un Zh an g实例之二:阿尔卑斯山Dara Maira超高压地体K a i-J un Zh an gDara Maira UHP 地体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Coesite-bearing eclogitic UHP metamorphic rocks were reported from Coesite -bearing eclogitic UHP metamorphic rocks were reported from Pakistan and India High Himalayan gneiss rocks;Pakistan and India High Himalayan gneiss rocks; Kaghan Valley, Pakistan Himalaya (O’Brien et al., 2001; Treloar et al., 2003); Tso-Morari Complex, Location of UHPM rocks (1) A-type UHP subductionKa i -J u n Z ha n g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超高压变质岩是岩石圈冷俯冲或碰撞的产物,地热梯度在10°C/km 以下;•其折返一般发生在形成后的5 Myr ,在25Myr 内完成;•在形成和折返过程中都没有强烈的岩浆活动。

岩石大地构造8(10.17)

岩石大地构造8(10.17)

n Z h a n gK ai-J u复理石堆积对海洋成分的改变 以孟加拉湾和印度斯复理石为例大型复理石堆积可能改变海洋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成分。

K a i -J u nZ h a n gn Z h a n gK ai-J uCCD:calcite compensationdepthK a i-J un Zh an g原因:海水中的Ca 输入量在逐渐增加MaK a i -J un Z h a n g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总结•复理石(flysch )是一套深海沉积物组合或建造,以包含单调、重复、(巨厚)的细粒沉积岩为特征,底部有时有砾岩。

•复理石主要由重力流沉积组成,以浊积岩为主。

•复理石中的砂岩主要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低的硬砂岩。

•地球化学上,砂岩和泥质岩石含镁铁元素等活动元素的比例较高,在经典地球化学图解上位于造山带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域。

K a i -J u n Z h a n g•复理石主要形成在汇聚边缘的大陆碰撞阶段,经常出现在残留洋盆地中,是造山带剥蚀堆积的产物,是同造山沉积物;因此,地质历史上的大型复理石盆地是已消失造山带的指示。

•大型复理石的堆积可能对全球或局域气候和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改变海洋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成分,对区域岩石圈板块的演变方式和过程特别是俯冲板块的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K a i -J u n Z h a n g复理石研究实例: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源区K a i-J un Zh an g研究思路K a i-J un Zh an g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源区研究结论:多源区并以中羌塘变质岩为主源区泥质岩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的分带性砂岩重矿物研究砂岩碎屑组分特点和变化现有模式与野外剖面分布Ka i -J u n Z ha ng中国大陆基本大地构造格局K a i-J un Zh an g羌塘中部榴辉岩羌塘中部榴辉岩K a i-J un Zh an g羌塘中部变质岩演化K a i-J un Zh an g松潘-甘孜复理石的古流向与剖面分布K a i-J un Zh an g根据砂岩碎屑平均含量推断的剖面距离源区的远近程度K a i-J un Zh an g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松潘-甘孜上三叠统砂岩中的重矿物分布特征K a i-J un Zh an g松潘—甘孜特征碎屑矿物K a i-J un Zh an g碎屑矿物化学K a i-J un Zh an g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n Z h a n gK ai-J u松潘—甘孜复理石源区K a i-J un Zh an gAhnert, F., 1970.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nudation, relief and uplift in large mid-latitude drainage basin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68, 243-263.Bhatia, M.R., 1983. Plate tectonics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ndstones. Journal of Geology, 91, 611-627.Bruguier, O., Lancelot, J.R., Malavieille, J., 1997. U-Pb dating on single detrital zircon grains from the Triassic Songpan-Ganze flysch (Central China):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correl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52, 217-231.Fergusson, C.L., Tye, S.C., 1999. Provenance of early Paleozoic sandstones, southeastern Australia, Part 1: vertical changes through the Bengal fan-type deposit. Sedimentary Geology, 125, 135-151.本讲主要参考文献K a i -J u n Z ha n gGrahma, S.A., Dickinson, W.R., Ingersoll, R.V., 1975. Himalayan-Bengal model for flysch dispersal in the Appalachian-Ouachita syste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86, 273-286.Leier, A. L., DeCelles, P.G., Pelletier, J.D., 2005. Mountains, monsoons, and megafans. Geology, 33, 289-292.McLennan, S.M., 1993. Weathering and global denudation. Journal of Geology, 101, 295-303.Nie, S.Y., Yin, A., Rowley, D.B., Jin, Y.G., 1994. Exhumation of the Dabie Shan ultra-high-pressure rocks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Songpan-Ganzi flysch sequence, central China. Geology, 22, 999-1002.Raymo, M.E., Ruddiman, W.F., 1992.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 Nature 359, 117-122.Weislogel, A.L., Graham, S.A., Chang, E.Z., Wooden, J.L., Gehrels, G.E., 2010. Detrital zircon provenance from three turbiditedepocenters of the Middle-Upper Triassic Songpan-Ganzi complex,central China: Record of collisional tectonics, erosional exhumation,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22, 2041-2062.Zhang, K.J., Cai, J.X., Zhang, Y.X., Zhao, T.P., 2006. Eclogites from central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 (China)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5, 722-729.K a i -J u n Z ha n gZhang, K.J., Li, B., Wei, Q.G., 2012. Geochemistry and Nd isotopes of the Songpan-Ganzi Triassicturbidites, central China: Diversified provenance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eology, 120, 68-82.Zhang, K.J., Li, B., Wei, Q.G., Cai, J.X., Zhang, Y.X., 2008. Proximal provenance of the western Songpan-Ganzi turbidite complex (Late Triassic,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thetectonic amalgamations of China. Sedimentary Geology, 208, 36-44.Zhang, Y.X., Tang, X.C., Zhang, K.J., Zeng, L., Gao,C.L., 2013. U –Pb and Lu –Hf isotope systematic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Songpan –Ganzi Triassic flysch, N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provenance and crustal grow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doi:10.1080/00206814.2013.818754.K a i -J u n Z ha n g磨拉石张开均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kaijun@K a i -J u n Z h a n g磨拉石的宏观特征磨拉石(molasse )是在隆升山体前缘快速堆积的、以碎屑沉积为特征的一套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物组合或建造。

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大地构造演化史

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大地构造演化史

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大地构造演化史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岩石圈结构、构造格架和大地构造演化史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复杂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大地构造相分析

大地构造相分析

大地构造相分析开展构造相分析:一般构造相分析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沉积建造类型及演化,通过沉积建造类型进行概略盆地分析,并依此判别当时的构造环境。

二是岩浆建造特征分析,通过对火山喷发,侵入岩活动的综合分析,判别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判别具体的构造发育阶段。

三是大型变形构造组合分析,判别构造作用的类型及变形形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同时根据区域大型构造界线具体确定大地构造相的界线。

1、沉积建造地质构造环境分析沉积建造的概念据孟祥化(1993年)定义:是指在一定大地构造作用范围(沉积盆地)内形成的岩石和岩相共生组合体,它的形成受全球海平面和区域相对海平面的控制,有特定的沉积层序和沉积格架特征。

沉积建造在地史上一般经历了大于千万年以上的较长地质过程、沉积过程中包括了若干个岩相。

开展建造分析是判别地质构造环境的重要基础工作。

建造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专题研究工作,为了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划分大地构造相,我们只能依据区调资料为基础,进行概略分析工作。

在此介绍沉积建造的概要特征,以供参考。

板块构造格架类型与沉积建造类型分布关系据孟祥化教授(1993),翟裕生教授(1999)补充了有关矿产内容。

表2-7 盆地类型、沉积建造与主要矿产说明:此表矿产部分根据翟裕生教授(1999)《区域成矿学》,盆地类型建造分类根据孟祥化(1993)《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1)稳定陆壳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发育于稳定陆壳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一般发育于稳定大陆板块内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形成稳定型单陆屑建造,稳定型内源建造,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石膏-白云岩建造,稳定型蒸发岩建A、单陆屑建造:浅海陆源陆棚相沉积环境,由单一而稳定的陆源碎屑沉积物组成,发育石英砾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岩等共生组成的稳定克拉通陆表海沉积。

B、单陆屑铁质建造:浅海陆源环境,沉积鲕状和肾状赤铁矿,鲕状海绿石岩、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等。

有的地区形成含磷建造,磷酸盐赋存于石英砂岩,粉砂岩的粒间空隙和砂岩夹层中。

大地构造和岩石地质学中的基础知识

大地构造和岩石地质学中的基础知识

大地构造和岩石地质学中的基础知识大地构造和岩石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本文将介绍大地构造和岩石地质学中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时间尺度、岩石分类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内容。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20~70km,而在海洋上只有5~7km左右。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km,占据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由熔融的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厚度约为3500km。

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流体,内核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球体。

地核的温度极高,达到了6000℃以上。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揭示地球表面构造和动力学过程的基础理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运动特征和活动区域。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上的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和地貌变化。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得益于海洋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通过研究地表上呈现出的不同地形、地质构造和地震等自然现象,科学家们发现了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基础,它将地球历史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有着独特的地质事件和生命演化记录。

地质时间尺度的分划是依据地球上不同地质和生物事件的发生时间而制定的。

地球历史大致分为4个时期:前寒武纪、寒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以后。

四、岩石分类岩石是地球表面岩石圈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也是研究地球物理特性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

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和成分特征,可以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ppt课件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ppt课件



1.遥感遥测

2.高温高压试验

3.数理统计和电算
——
4.深海钻探
绪 论 5.行星类比
三、大地构造学发展动向


(五).大地构造的研究动向
构 造 分
国际地科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地球物理联合 会(1959年)开展了三个计划:
1. 1959-1969 地球物理年 2. 1960-1970 国际上地幔计划
的时空变化同地壳与上地慢对比等。
二、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方法


(二).力学分析法

地质力学:

70年代以来,研究地壳伸长、缩短和大型平移中,

应用矿物的构造效应、晶格位错和构造应力场及有关

实验模拟等。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推动全球构造运动的可能性
——
(王仁,何国琦,王永法,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大地构造分析

教学参考书
地 • 车自成 大地构造学概论,1987,陕西科技出版社
构 • 黄帮强等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地质出版
造 社 1984
分 • K.C康迪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地质出版社 1984 析 • 万天丰,2004.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
• 车自成,刘良,罗京海,2002.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
绪 以及地球表面过程相互作用关系) 的研究 论 • 大地构造演化对生物演进的制约研究
• 地震发生与长期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关系研究等.
三、大地构造学发展动向


超越板块构造产生背景
构 (3)大陆地质研究的深入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

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分析

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分析

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分析地球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岩石构成的行星。

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岩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本文将对这些层次进行详细的分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次,它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如花岗岩、片麻岩和安山岩。

这些岩石富含硅和铝,并且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

相比之下,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玄武岩富含镁和铁,并具有较高的密度。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有所不同,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它占据了地球总体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含有铁和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亚层。

地幔岩石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使其处于部分熔融状态。

这使得地幔岩石具有类似于塑料的可流动性,被称为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对地球板块运动和岩石圈演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层次。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这使得地核处于高度压缩和高密度的状态。

地核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磁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内部岩石的构造不仅与地质过程有关,还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岩石在地球内部经历长时间的压力和变形,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和滑动,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记录,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岩石分布、厚度和物理性质。

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化和分布,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以及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此外,对地球内部岩石的研究还有助于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范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起来,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分析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岩石组成和分布的学科。

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主要岩石层次。

岩石大地构造组合分析

岩石大地构造组合分析

岩石探针与岩石构造组合
岩浆的喷发与侵入可比喻为一群深达地幔的巨型超深钻。
火山岩和侵入岩记录了壳幔源区的化学(物质成分)与物 理学(温压等)信息,痕(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系统示踪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沉积岩记录了地球表壳对 深部过程响应的重要信息。 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特别是火成岩 构造组合可有 效地反映大地 构造背景,成 为岩石探针 (lithoprobe) 。
2.蛇绿岩套的组成及层序
蛇绿岩套以其层序性、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和构造变形这四个方面的紧密联系特征, 通常认为完整蛇绿岩套在层序上(由下 至向上)有:超镁铁质岩 - 辉长岩 - 辉绿 岩-枕状玄武岩熔岩-深海沉积层。 (1)变质超镁铁质杂岩:有纯橄榄岩、多期 变形变质,常形成蛇纹化石橄榄岩或蛇 纹岩。 (2)堆积杂岩: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造成 的“晶体堆积体”,下部为堆积的橄榄 岩,上部为堆积的辉长岩。有时,尚有 英云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产于辉长岩 顶部(基性岩浆结晶分异产物)。 (3)席状岩墙群:由许多近于垂直,互相紧 挨着的辉绿岩墙组成,相邻岩墙在接触 处出现对称的冷凝边,可见岩墙是岩浆 沿张性裂隙先后依次贯入而成; (4)枕状熔岩:属海底喷发,以拉斑玄武岩 为主,常有细碧岩,形成紧密堆积的岩 枕,岩枕中有气孔、冷凝边及放射状裂 隙。 (5)深海沉积物:包括放射虫硅质岩、含钙 质超微化石的灰岩、页岩和硬砂岩等。
2、双变质带的特征
(1)分布于俯冲带附近,变质时代接近,空间平行 分布,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共生,低压带一般 位于大陆一侧,沿岩浆弧分布,高压带位于海沟附 近,故可用来判断Benioff带的倾向; (2)高压带和低压带之间常为一大冲断层,朝陆侧 倾斜; (3)变质带的结构在高压带是不对称的,变质程度 (变质温度)向陆增加,变质重结晶年龄向陆变老, 而在低压带比较对称,变质程度自热轴向两侧递降; (4)高压变质带常伴有蛇绿岩套(其年龄比变质时 代老的多),与混杂岩共生,低压带中总体伴有安 山质-花岗质深成岩和火山岩。

岩石和大地构造学

岩石和大地构造学

岩石和大地构造学自然界中最古老和最稳定的物质是石头和岩石。

岩石可以告诉我们地球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岩石和大地构造学研究中,了解岩石的类型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环境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岩石类型岩石分为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火山岩浆或地下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这些岩石可能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了不同的矿物质。

沉积岩通过自然过程形成,比如风化、沉积或压缩。

这些岩石中可能会包含化石或其他重要信息。

变质岩是通过化学改变、压力和高温等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能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在高温和高压下改变而成。

性质理解岩石的性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告诉我们不同地质过程的发展和地球物理学的特点。

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密度和形态。

这些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岩石的使用和挖掘,也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有关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信息。

在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一些特定的性质比较重要。

例如,硬度可以用于判断岩石是否适合建造房屋或使用在其它建筑中,像水坝、桥梁,以及道路。

密度可以用于判断石材是否有不同的成分或含有金属,这一点对矿物勘探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一些岩石如浮石,在水中会自然浮起,这种性质也是人类一直在利用的。

构造学岩石和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物理事件与地球上的各种领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们直接关系到地质学,能够揭示地球真实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球会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然而,一些这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板块运动,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以及与岩石和大地构造学的相关因素,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减轻自然和人类发生的灾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许多科学知识,同时保持求知的好奇心和冒险的精神,才能使这些知识更加完整和有效。

总之,岩石和大地构造学的知识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自然事件,为我们生活和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岩石大地构造报告.

岩石大地构造报告.

埃达克岩定义的发展、构造意义与成矿摘要:埃达克岩作为一种以地球化学特征命名的岩浆岩,岩石类型为中酸性钙碱性岩石,缺失基性端员,岩石组合为岛弧安山岩、英安岩、钠质流纹岩及相应的侵入岩;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辉石±不透明矿物。

虽然埃达克岩已经被提出有二十四年的历史,但仍是岩石学等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埃达克岩定义的特殊性及本身的复杂性;(2)埃达克岩成因及产出构造环境的多样性;(3)埃达克岩与斑岩型Cu、Au、Ag、Mo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

本文首先将对埃达克岩定义的演化、研究进展作一介绍,然后对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进行探讨,最后简单阐述一下埃达克岩与岩浆热液成矿的关系。

关键词:埃达克岩;定义;成因;构造意义;成矿1.埃达克岩定义的发展与分类1.1 埃达克岩的定义与发展埃达克岩是Defant 和Drummond在23年前引入地学界的一个岩石学术语(Defant, Drummond, 1990)。

其原始定义是:Adakite是一套火山岩或侵入岩,形成于岛弧地区,是≤25 Ma、热的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以SiO2≥56%、Al2O3≥15%(很少低于此值)和MgO通常小于3%(极少大于6%)为特点,Y和重稀土元素含量低(Y≤18 μg/g、Yb≤1.9 μg/g),Sr含量高(很少小于400μg/g),87Sr/86Sr<0.7040;其主要矿物组合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可以出现黑云母、辉石和不透明矿物。

它不是以传统的岩石命名方案即按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命名,而是根据其一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来命名的。

与大多数岛弧岩石一样,埃达克岩也具有高场强元素(HFSEs)亏损的特征。

表1.1列出了埃达克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应的岩浆源区特征指示意义。

在岛弧带中,俯冲的角闪岩相或榴辉岩相的变质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可以产生埃达克岩上述的一系列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构造组合

岩石构造组合

(八)后碰撞(post-collision)环 境岩浆岩组合
(3)在Pearce的Rb-Y-Nb-Ta系列图解中位 于同碰撞(syn-COLG)区,但是,此区实 为后碰撞环境(邓晋福, 2008)。
(九)造山后(post-orogenic)环 境的岩浆岩组合
(九)后造山(post-orogenic)环 境的岩浆岩组合
沉积岩组合 主要的洋中脊沉积类型是颗粒细小 的深海沉积物及深海沉积岩,如页岩、 燧石岩、硅质岩、红黄色含金属沉积物 及生物成因的远洋石灰岩等。岩石的类 型特征取决于水温、水的深度以及沉积 时与大陆和海底火山的距离。在洋中脊 扩张中心形成的拉张盆地中,还有来自 附近因断裂抬升的洋壳角砾岩,角砾岩 成分为基性火成岩
岩石构造组合
一、大洋扩张中心 (洋中脊)的岩石组合
The Mid-Ocean Ridge System
Figure 13-1. After Minster et al. (1974) Geophys. J. Roy. Astr. Soc., 36, 541-576.
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Typical Ophiolite
大陆壳很厚,所以产生的岩浆中 陆壳成分大大增加。
青藏高原数字高程图
DEM生成的青藏高原伪彩色地势图
青 藏 高 原 卫 星 图 像
陆-陆碰撞环境的岩浆岩组合
• 有两种情况: 1、碰撞期常常缺乏岩浆岩。 2、碰撞期出现岩浆岩,例如青藏高原 65Ma45Ma时段的林子宗火山岩和同时代 的冈底斯花岗岩类。
Figure. Lithology and thickness of a typical ophiolite sequence, based on the Samial Ophiolite in Oman. After Boudier and Nicolas (1985) Earth Planet. Sci. Lett., 76, 84-92.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及其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及其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及其形成大地构造环境一、概述●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规律。

● A.哈克提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岩域(Province)的概念● 冯.沃尔夫根据大陆玄武岩分布,增加了北极岩套(Arctic Suite)的概念● 1921年尼格里根据含钾岩流,又提出了地中海岩套的概念。

然而,这些单纯的地理性区域概念尚未明确地涉及构造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

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人们已经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

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位于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石组合组成。

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火成岩石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

● Ringwood(1969)提出了按板块构造环境分类岩浆的意见,以及岩浆产生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图1)。

● Dikinson(1971)首次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eges)的概念。

● Condie(1976)按照板块构造模式将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系统化,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生成环境可分为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两大类,多数岩浆都是在板块边缘生成的。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聚边缘,离散边缘,边缘盆地,大洋盆地,裂谷系,克拉通和碰撞带等不同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构造组合(表1)。

● 80年代以来,把火成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火成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火成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

小编QQ:1262368896 微信:syyqxs二、板内岩浆活动1.1大陆克拉通区●在大陆克拉通地区火成岩并不十分发育。

岩石大地构造学基础

岩石大地构造学基础

岩石大地构造学的基础知识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受它们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岩石圈内温度—压力域控制。

反映特别大地构造位置的岩石组合叫做岩石大地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

相应的学科叫做岩石大地构造学。

本世纪60年代,被誉为固体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的“板块构造”问世。

它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洋古地磁测量和岛弧岩石学提供了它强而有力的证据。

固体地球自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两者的界面深度为5200km。

地幔还分为上地幔(平均400km深),过渡带(400~1000km深),以及下地幔(底界深达2900km)。

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从大洋盆地的8km到喜马拉雅山脉的60~70km)。

就物质强度和形变模量来说,地壳和地幔合在一起又可被分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50~200km),低强度的软流圈(从岩石圈底界延伸至约700km深,包括上地幔下部和过渡带上部)以及坚固和均匀的中圈(深达地幔的底面)(见图1)。

根据板块构造说,中生代以来,刚性的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这些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但至今对漂移的驱动力并无定论。

多数研究者认为,软流圈内存在若干对流房。

板块从对流房上涌处离散,而汇聚于对流房的回流处。

地球热流和火山活动的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有若干热流异常高的地方,叫做热点。

这些热流高的地方火山活动十分强烈,而且形成以热点为出发点的火山链(离热点愈远,火山的时代愈老).由此,一种有关岩石圈板块驱动力的新学说即地幔柱(PLUME)说(Morgan,1972)被提出。

按照这种学说,来自下地幔的灼热的羽状地幔物质呈柱状上升至岩石圈底面并驱动板块运动。

在晚近的地质时代中可能有多达150个地幔柱。

它们在地表的表现为热流高,重力高,以及火山活动强烈。

80年代兴起的多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了地幔柱上火山岩的同位素组分的特殊性,为研究地幔内的过程,地幔成分的不均一性以及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区域大地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历史-构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包括7方面的分析内容: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与分区(如隆起与拗陷的位置、时间、性质、大小、形状、幅度等)2、岩浆活动分析时空分布、产出特点岩浆演化过程恢复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总结不同构造区岩浆活动特征3、构造作用分析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4、变质作用分析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5、成矿作用分析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7、地球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

还可通过陨石、月岩地化资料的分析对比,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二)力学分析法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生成次序及成因机制入手,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李四光提出。

三)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是把现代地球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地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类似之处,并推论地史上这些地质构造类型的演变规律的方法。

如:大陆边缘-发展中的地槽蛇绿岩套-洋壳残留体浊流沉积-复理石建造注意:一般来说,中生代以来的情况与现代大体相似,可对比性强,古生代以前特别是前寒武纪的情况与现代差别极大,不能简单对比(四)构造比较法根据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某一尺度上的相同的本质,划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张旗等,2001)
(据张旗等,2003)
一、几种重要的岩石大地构造组合
(一)蛇绿岩(套) (二)混杂堆积 (三)双变质带 (四)超高压变质岩(带) (五)复理石 (六)磨拉石
海沟俯冲带的增生楔
俯冲带杂岩
(二)混杂堆积
1、混杂堆积的概念 2、混杂堆积的分类 3、混杂堆积的成因 4、与滑塌堆积的区别
蛇绿岩的定义
蛇绿岩是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 辉绿岩、枕状玄武岩和深海沉积层组成 的一套特殊的岩石组合,是古洋壳消减 后残存的碎块。蛇绿岩的存在,标志着 古洋盆的消失,因此是鉴别古俯冲带和 地壳缝合带的重要标志之一。
完整蛇绿岩套的保存条件
洋脊发生断裂,导致洋壳仰冲
在特殊条件下,洋壳仰冲到
上覆的陆壳板块之上。
蛇绿岩套
西南天山Pz2蛇绿岩
祁连山Pz1蛇绿岩
蛇绿岩的成因
关于蛇绿岩的成因模式为:洋脊扩张时, 地幔成分的物质沿扩张裂隙上涌,同时发 生玄武质岩浆的部分熔融,这种基性岩浆 在岩浆房中不断分异和固结,就依次形成 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贯入的席状岩墙, 以及堆晶的层带超基性岩、基性杂岩、分 异的终端产物还有淡色岩类(奥长花岗岩、 闪长岩等),而残留下来的物质则为方辉 橄榄岩、纯橄榄岩。
2、混杂堆积的分类
根据基质的性质,分为 (1)泥沙质混杂堆积(argillo-arenaceous melange) (2)蛇绿质混杂堆积(Ophiolitic melange)
3、混杂堆积的成因
形成于板块俯冲带,原地形成的海沟沉积 岩与俯冲的洋壳、地幔碎块刮下的远洋沉积物, 经构成混杂而成,是板块俯冲消减带的一个重 要标志。
岩石大地构造组合分析
岩石大地构造学
现代板块及其边界,在地震、热流、地貌等方面 都有明显的标志。对于已经消减、变动的古板块,则 只能通过地史中保存的地质记录(岩石)来识别边界 并再造其构造史。20世纪70年代迪金森(Dickinson) 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 的概念,强调在一定的板块边界和大地构造环境中发 育了特有的岩石组合。 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学科之间的 相互渗透交叉。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岩石学与地 球化学的发展,以及分析手段、测试精度的提高,在 总结岩石学特征与板块构造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个介于 岩石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一个边缘学 科——岩石大地构造学(Petrotectonics)。
1、混杂堆积的概念
混杂堆积(Melange,又译作混杂岩、混杂体): 是俯冲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原文为法文,1919 年由英国学者格林莱Greenly引入地质学,用以描 述威尔士的构造作用产生的原地碎屑混杂堆积 (autoclastic melange)。 现代melange的含义是许靖华1968年发表的关 于美国西部弗兰西斯科岩的研究中提出的,指“经 过强烈剪切、破碎和变形,难以识别的各种岩石的 混合物”。(“亚瑟日”奖候选项目——瓦因-马 修斯获奖)
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 扩张环境,出露于板块敛合边界上,这种 异地侵位现象正是海底扩张,板块俯冲碰 撞造山作用导致的构造侵位(又叫冷侵位) 的结果,据科尔曼(Coleman,1977)估 计,显生宙期间形成的大洋地壳总量与该 时期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数量(即现残存 的洋壳碎片总量)之比为10万: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景观
位置:喜马拉雅地体与拉萨地体(冈底斯岩浆弧)之间 组成:沉积质混杂岩、放射虫硅质岩、蛇绿质混杂岩、蛇绿岩、
弧前盆地,相互间均为断层接触。 镜头方向:西
(一)蛇绿岩(套)
1、蛇绿岩的概念 2、蛇绿岩的组成及层序 3、蛇绿岩的原生环境 4、中国蛇绿岩的分布
(据张旗等,2003)
岩石大地构造组合分析
一、几种重要的岩石大地构造组合 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 三、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岩石大地构造组合
(一)蛇绿岩(套) (二)混杂堆积 (三)双变质带 (四)超高压变质岩(带) (五)复理石 (六)磨拉石
(一)蛇绿岩(套)
1、蛇绿岩的概念 2、蛇绿岩的组成及层序 3、蛇绿岩的原生环境 4、中国蛇绿岩的分布
俯冲带的沉积-构造作用
可能有来自大陆 的浊流、岩块、 树干掉入海沟
增 强海 生 烈沟 构内楔 造壁 形 剪滑 切塌成 作作 模 用用 式
平行层面 剪切作用
大多数蛇绿岩都呈蛇绿 混杂岩状态保存! 只有当蛇绿岩仰冲到刚性陆 壳上时,才有罕见的较完整 保存机会。
砂泥质混 杂堆积
构造混杂 形成过程
蛇绿质混 杂堆积
(一)蛇绿岩(套) (二)混杂堆积 (三)双变质带 (四)超高压变质岩(带) (五)复理石 (六)磨拉石
1、双变质带的概念
双 变 质 带 (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由日 本 学 者 Miyashiro( 都 城 秋 穗,1961)提出。 是指空间上存在时代接 近、相互平行、但变质特 征截然不同(低温高压相 系和高温低压相系)的成 对区域变质带。 双变质带的存在是俯冲 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低压 带位于大陆一侧,沿岩浆 弧分布,高压带则位于海 沟附近。
1、混杂堆积的概念
混杂堆积是由板块俯冲形成的、由已 变形的深海平原沉积物、海沟沉积物及 洋壳碎块等组成的构造岩带。其原始层 序完全被破坏,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 和基质三部分构成并广泛遭受剪切变形。 是板块俯冲带的证据之一。
1、混杂堆积的概念
外来岩块:指来自离混杂主体较远的、而与主体 成分无关的其它岩石组分。由远处推覆而来,因而 在岩性、化石和时代等方面与原地成分差异明显, 其大小可由几cm-几十km。 原地岩块:是一些曾与基质成互层或夹层的脆性 岩石,在构造作用下遭受强大压力而破碎,未经长 距离搬运,其时代、化石与基质一致。其构成岩石 较坚硬,如:砂岩、砾岩、灰岩、基性岩、超基性 岩、变质岩等。 基质:指在混杂过程中,那些在固态下不同程度 下挤入(嵌入)原地岩块或外来岩块间空隙的物质, 一般为较塑性岩石,普遍发生韧性剪切,甚至流动 现象,基质多为受到不同程度区域变质的泥质岩和 受到剪切作用的蛇纹岩。
北天 山蛇 绿混 杂岩
小岩体全貌 蛇绿混杂带露头
枕状玄武岩/硅质岩
构 造 混 杂 近 镜

4、与滑塌堆积的区别
滑塌堆积(olistostrome,广义):代表正 常地层层序中产生的一种沉积物, (包括 滑移(slide )、滑塌(slump,狭义)、 重力流(gravity flow)作用沉积)在 岩石成份上也为非均质(不同岩性)彼此 混杂在一起,是借助于海底滑坡或非固结 的沉积物崩塌而聚集起来的半流动体。为 沉积成因。
斯 观坦 点曼描 的三写 漫位 画一 体
蛇绿岩的概念
1972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彭罗斯(Penrose)蛇绿岩会议 上,赋予蛇绿岩一词如下含义: 1) 蛇绿岩是镁铁质至超镁铁质岩的特征的岩石组合; 2)蛇绿岩不应作为一种岩石名称或填图单元; 3)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层序由下而上包括超镁铁质杂岩、辉 长岩类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群和镁铁质火山杂岩; 4)伴生的岩石类型包括上覆沉积层序中的条带状硅质岩、 页岩夹层和少量灰岩,通常与纯橄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岩, 以及富Na的长英质侵入和喷发岩;可填图的岩石单元之间通 常为断层接触,完整剖面可能缺失。因此,蛇绿岩可以是不 完全的,肢解的或变质的。 最后Penrose会议上还特别强调指出,虽然蛇绿岩一般被 解释为洋壳和上地幔,但该术语的应用不受其成因支配。
高温低压
低温高压
冷 岩板 浆块 弧俯 形冲 成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双变质带的概念
高压低温带:在海沟和海沟内壁附近,故发生高压 低温变质作用,形成蓝闪石片岩(常简称蓝片 岩),常和混杂岩、蛇绿岩共生,而绝少与花 岗岩共生。特征矿物是蓝闪石、硬玉、硬柱石 ( 压 力 5-7Kb , 温 度 250-400C , 地 热 梯 度 10C /km)。 低压高温带:地热梯度30C/km,在火山弧部位, 板块俯冲导致活跃的火山和岩浆活动,其热流 值与地热梯度相当高,又距俯冲带有一定距离, 受板块俯冲压力较小,故发生低压高温变质作 用,形成红柱石、矽线石片岩。
岩石探针与岩石构造组合
岩浆的喷发与侵入可比喻为一群深达地幔的巨型超深钻。
火山岩和侵入岩记录了壳幔源区的化学(物质成分)与物 理学(温压等)信息,痕(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系统示踪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沉积岩记录了地球表壳对 深部过程响应的重要信息。 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特别是火成岩 构造组合可有 效地反映大地 构造背景,成 为岩石探针 (lithoprobe) 。
块体重力搬运作用
及其沉积物
包括:
岩崩(rock fall)
滑移(sliding )
滑塌(slumping) 重力流(sediment gravity flow)
滑塌堆积与混杂堆积的区别
沉 积 滑 塌 分 布 更 广 构 造 混 杂 为 海 沟 带 特 有
一、几种重要的岩石大地构造组合
2、双变质带的特征
(1)分布于俯冲带附近,变质时代接近,空间平行 分布,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共生,低压带一般 位于大陆一侧,沿岩浆弧分布,高压带位于海沟附 近,故可用来判断Benioff带的倾向; (2)高压带和低压带之间常为一大冲断层,朝陆侧 倾斜; (3)变质带的结构在高压带是不对称的,变质程度 (变质温度)向陆增加,变质重结晶年龄向陆变老, 而在低压带比较对称,变质程度自热轴向两侧递降; (4)高压变质带常伴有蛇绿岩套(其年龄比变质时 代老的多),与混杂岩共生,低压带中总体伴有安 山质-花岗质深成岩和火山岩。
现代洋壳剖面结构
3.蛇绿岩套的原生环境
蛇绿岩套的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逐层对比并且对应的 地震波速值也很相近,因此,可以把蛇绿岩看作是大洋地壳 的残片,认为其原生环境是形成于中脊环境。虽然,不同时 代,不同地区的蛇绿岩套具有相似剖面但其内部结构却相当 复杂,上覆的火山岩系也有差异,都城秋穗(1981)等强调, 蛇绿岩套具有不同类型,它们应产生不同原生环境: (1)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均形成于海底扩张中心-大 洋中脊环境,枕状熔岩为洋脊。 (2)弧后的边缘海盆地:形成于弧后扩张中心的洋壳残 片,其沉积层可能较厚,且含有较多安山岩类火成碎屑组分。 (3)未成熟岛弧:构筑于大洋壳上,发育时间短,尚未 出现大陆型地壳,其下垫的初始大洋壳,也形成于大洋中脊, 其岩浆活动也是TH,如汤加、马里亚纳,这些未成熟岛弧水 下采样所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