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篱笆那边》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示例新课标人教版(I)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合理想象诗歌情境,深入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通过本诗和一般古典闺怨诗的比较,体会本诗在写作角度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在背诵全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一。
导入:在诵读的时候,已经可以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古典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作者郑愁予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的现代派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
而《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二。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语言,意境。
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但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其中藏着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问)什么故事呢?(明确)一个游子路过江南,被一直在等待的女子误认为是归人。
作者没有正面写相遇,但马蹄声却掀起了一阵阵情绪的波澜。
(问)诗歌创设的环境氛围是怎样的?诗歌的情绪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环境氛围是凄清的,情绪基调是落寞、孤寂的。
第一小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交代了叙事的背景,一“走”,一“等”,一游子,一思妇,表现了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传统主题:思妇盼归人。
三。
出示历史上的闺怨诗,通过比较体味诗歌创作角度上的不同。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八声甘州(下阕)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比较:相似点:从内容上看,都是闺怨诗,都突出了女主人公“等”的状态。
不同点:1、对女主人公的处理。
问:包括本诗在内的四首诗中,哪一首中的女主人公情感表现得最为含蓄?明确:三首词中的女子都以明确的登楼者的形象出现,“思”“恨”“断肠”“凝愁”,都是敞开心扉,直抒胸臆。
但《错误》中的女子却十分矜持,她的全部动作不是“望”,而是“听”,显得最为含蓄。
篱笆那边高一语文教案
篱笆那边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篱笆那边》的文学特色及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篱笆那边》。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学生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篱笆那边》。
(2)请大家先谈谈对散文的了解,以及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
2.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题。
3.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思考:课文《篱笆那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文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篱笆那边》,大家有什么收获呢?(2)请同学们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篱笆有什么象征意义?(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篱笆”、“花朵”等。
3.欣赏课文(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子的欣赏。
(2)教师选取部分同学进行朗诵,共同感受课文的魅力。
4.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篱笆那边》的读后感。
2.搜集并阅读其他散文作品,分析其主题及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中,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等。
篱笆那边说课-15分钟
三、说教学程序 “感知—质疑—探讨—解疑”
依据: 1.诗歌含蓄性特点——要求质疑、解决问题 的学习主线 2.本单元教学要求——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感 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要求——层层递进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具体步骤:
第一部分:“朗诵诗歌” 教师泛读 整体感知 示范作用 知识目标 学生朗读 自我体会 感悟诗歌
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
教学目标
依据:
1.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2.新课标准要求——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 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 地发展。
教 学 目 标
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1)体会哲理诗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性为一
1.理解“草莓”、“篱笆”、“上帝”、“围裙” 蕴含的特 殊含义; 2.感知诗人赋予诗歌开放而深沉的寓意。
二、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 训 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听”——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读”——发展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说话能力 “说”——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 积 极思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 能力的培养。
积极思考,开拓进取 (德育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篱笆那边
狄金森
一 第一层:我要摘草莓,但有所 顾忌 二
层 次 分 析
意 第二层:上帝如果是个孩子, 象 分 也会摘草莓 析
“草莓”:一切美好的事 物 “篱笆”:阻碍、界限 “上帝”:权威、尊者 “围裙”:代价
三
呼唤个性的自由
主 面对代购的彷徨 题 抵制甜美的诱惑 探 讨 渴望男女的平等
体的特点;
篱笆那边(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篱笆那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篱笆那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篱笆那边》的文本。
(2)相关背景资料、注释等。
(3)教学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篱笆那边》。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篱笆那边》的封面。
(2)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篱笆那边》,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篱笆那边》课件 人教版第一册
你的“草莓〞、“篱笆〞、“上帝〞是什 么?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谢谢欣赏!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森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篱笆 ————————障碍、约束……
草莓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学习目标
1、了解狄金森的生平与创作。 2、 理解意象蕴含的寓意。 3、 培养思维迁移、拓展的能力;
培养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学习重点、难点 1、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2、拓展思维,培养追求美好、进步的素
质。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诱惑、梦想……
我/孩子 ————————追求者……
上帝
—————————障碍的制造者、 维护者……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七分。
整体感知
面对篱笆那边鲜润甜美的草莓,“我〞爬过去又有何妨?“我〞为什么不能听凭心的 召唤?让上帝骂去吧,或许他只是年纪大了,爬不动,如果他是孩子,他也会像“我〞一 样。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哲理。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的篱笆和无形的篱笆,它代表着传统观念、社会规那么、 文化习俗。它无处不在,把每个人围在一个公认合理的精神空间里。而篱笆那边的草莓却 用它最自然的方式呼唤着每个人的天性,那草莓可能是一个神秘的诱惑,可能是某种甜蜜 的冲动,也可能是个离经叛道的狂想。你会因为篱笆的阻挡而放弃草莓的甜美吗?你会因 为害怕被上帝责骂而无视心灵的召唤吗? 在狄金森看来,顺应天性就是最根本的行为规那么,上帝已经垂垂老矣,否那么他不会如 此冷漠、教条,听凭心灵的呼唤、与真我同行才是这个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篱笆那处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作者。
2、认识外国诗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作品经过意象表达思想的方式。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理解作品经过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方法:朗诵法,启迪式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诵带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篱笆那处》。
二、作者:狄金森( 1830—1886),美国女诗人。
一世写下一千多首诗,以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
三、朗诵:1、自由朗诵。
2、齐读。
四、理解:方式: 1、联合练习一第二小题来剖析。
2、先给时间指引学生思虑再做总结。
1、问:怎样理解“篱笆”的意义?答:篱笆是严肃保守的礼制规矩的象征。
2、问:怎样理解“草霉”的意义?答:草霉代表人间美好的事物。
3、问:怎样理解“上帝”的意义?答:上帝是威望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
4、问:怎样理解“孩子”的意义?答:孩子是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
5、问:怎样理解“假如他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答:只需上帝愿意而且有信心抛开全部约束,也会按自已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五、鉴赏:方式: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虑再做议论总结。
象征手法:草霉——美好事物篱笆——反动的清规劝律六、主题:这首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要求突破封建约束,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七、作业:熟读这首诗。
解析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两篇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两篇一堂仿写课——《篱笆那边》教学一法胡文勇湖北谷城三中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耐人咀嚼。
但单读其诗,不容易把握其主旨的深邃、诗意的幽远及用语的美妙,特别是对学生来讲,很容易把这首诗简单、浅显化。
而这首诗又比较短小,讲的内容不很多,于是我便采用先仿写,再比较,通过仿写、比较,来学习其主旨、诗意、语言,课堂活跃,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既体现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思想,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收到很好的效果。
诗中的几个意象,学生在仿写时,思维真可谓五彩缤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个人,大到国际,应有尽有。
比如,“篱笆”——课桌、教室、马路、商场、海峡、高山、应试教育、天空、花轿、彩虹、天河、地狱、天堂、生命等等。
按照这些意象思考下去,“草莓”、“围裙”、“上帝”“孩子”又可衍生一串串意象。
比如沿着“课桌”思考,“草莓”可以是桌子里面的一本书、一个玩具、一封书信、一个食物、一份答案,“围裙”可以是学习、纪律,“上帝”可以是老师、父母。
这样,想象就真是无穷无尽。
其中,我的学生想到的一些较好的意象有:“草莓”——足球、网吧、商品、宝岛、日出、素质教育、家、织女、新娘、美女、我的奶奶、孙悟空、密码等等,“围裙”——“上帝”——父母、陈水扁、玉帝、王母娘娘、阎王爷等,“孩子”——学生、子女、凡人、牛郎、科学家等。
有了仿写做基础,学生基本上就理解了这首看似浅显的诗,这时再讲“篱笆”“草莓”“上帝”“孩子”这些意象的内涵,几乎就不需要讲,而只是点拨、总结罢了。
而在语言方面,学生在改写的比较中,充分认识到诗的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认识到诗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有学生感叹说:“《篱笆那边》语言简单朴实,却形象鲜明,含义深远,可以引发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发我们如此丰富的仿写;而我们仿写的与《篱笆那边》一比较,语言虽然也简单朴实,但形象就显得干瘪,含义单一,不能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缺乏诗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篱笆那边》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篱笆那边》课堂实录人教版第一册◆自读导言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明确:两个。
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明确: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明确: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明确: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5、上帝又指代什么?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篱笆那边》教案
《篱笆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诗中朴素自然、清新率真的语言,了解本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鉴赏方法欣赏品评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本诗中表现出来的童心童趣,理解本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重难点分析1、对本首诗歌的意象理解以及意境体会2、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3、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艾米莉·狄金森,美国著名女诗人。
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作为美国诗歌史中从浪漫主义向现代派过渡时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颇受读者喜爱。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集体朗诵这首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感受其语言风格。
2、听录音朗读。
3、请学生朗读。
4、老师朗诵并让同学们思考: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所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明确:这首诗只有短短两节,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浮想联翩。
第一节写一棵草莓在篱笆那边,那么香甜诱人!"我"多么想爬过篱笆采得草莓呀!第2节写"我"站在篱笆这边左思右想,到底该不该过去呢?如果过去就会脏了围裙,上帝也会骂我;可如果不过去,又不舍放弃那香甜的草莓。
在这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诗人不禁幻想上帝也是个孩子--像孩子一样抵受不住诱惑,像孩子一样为得到草莓不惜爬过篱笆,弄脏围裙。
而上帝真会是个孩子吗?(四) 探讨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本首诗歌的意象,并将同学们分成四大小组讨论其意象指代含义。
(在这种表面化的解读之后,我们或可对草莓有多样的解读,"草莓"即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也即一个意象。
那么,除了这个意象外,还有哪些意象?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问题一: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篱笆那边》教案共3篇
《篱笆那边》教案共3篇《篱笆那边》教案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初中一年级英语课程,首次学习小说阅读。
本节课重点教授《篱笆那边》这篇小说。
本教案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学目标1. 强化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能理解和运用文中词汇、短语和句型。
3. 感受和理解文中描写的情感与氛围。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教授的小说原名为“Beyond the Fence”,作者是美国作家丽安莫莱兹。
本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成长、勇气和自信心,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美国。
内容简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辛西亚( Cynthia) 的女孩,故事中说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这个女孩总被别人看不起。
而只有在小木屋里,才有与父亲想静静一个人待在一起的机会。
后来,她在公园玩耍时,发现了一个兵营,在这里,她见到了水兵弗兰克( Frank )。
而弗兰克也像他的部队一样,总是关着身后的篱笆门,不让任何人接近,那门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胆怯。
辛西亚终于在第四次去找他的时候,弗兰克说:“在掀开这道门之前,我必须先确信你了解我们这些水兵所做的事以及我们的组织是什么样的。
我必须确信你是我们这个美国的同胞,你不会背弃我们。
”于是,辛西亚决定让弗兰克瞧见她的爱心和勇气,通过一场麻烦得意的事之后,门开了,弗兰克被她打动了。
她赢得了弗兰克的信任和尊重,更重要的是,她也认识了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困难,并努力克服它们。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阅读交流课堂,深化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
教师通过给学生一些问题,促进学生之间关于这个文章的讨论。
五、教学手段1.黑板教学2.多媒体教学3.手势教学4.小组讨论六、教学过程Step 1:进一步调研阅读材料学生在完成了预习之后,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通过个别或者小组的方式,进一步调研阅读材料。
这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和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也有利于针对性辅导和问题解答。
Step 2:启发思维1)教师发出疑问:a. Cynthia为什么在学校里总让别人看不起?b. Cynthia的家庭状况是怎么样的?c. Cynthia凭什么能赢得Frank的信任?d. Cynthia获得的经验有哪些?e. 场景选择的重要性?2)让同学先看原文,了解小说本身内容。
《篱笆那边》教学案例
《篱笆那边》教学案例[教学设想]《篱笆那边》是狄金森的一首短诗,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包含哲理,是一首耐人咀嚼的好诗。
文中不论是“上帝、篱笆”,还是“草莓、小孩”,都有很强的现实象征意义,读懂好诗,对学生做人亦有很大益处。
这首诗与中国当代诗人韩乐创作的《山民》在意象运用和哲理表达上有很多相似点。
我在教学本文时,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鉴赏,让同学们理解两首诗歌在意象上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同的国度选择不同的意象可表达相同的感情,对我们有相同的启示,希望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诗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2.联系现实,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三、解决思考题:师:通过阅读,同学们在诗中找到了哪些意象?生:篱笆、草莓、上帝、小孩。
师: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各抒己见,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生1:篱笆是环绕在房屋、场地等周围的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遮拦物,人来回是个障碍,所以我们认为它象征的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路障。
生2:还认为可以象征实现理想境界时现实阻碍,诸如困难、挫折,各方面的压力。
生3:我们认为还可以象征约束人的传统观念,是一些维护道德的规则,是禁锢人思想的道德规则。
生4:我们认为还可以象征应试教育,它束缚我们思维,禁锢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能自由发挥。
师:说得不错,联系到了我们自身的实际。
生1:我认为还可以象征我们的家长,总是不能放开我们的手脚。
师:很好,大家理解的都不错,可见篱笆就象征我们人生前进所遇的阻碍。
那么草莓象征什么呢?生2:草莓外形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味道酸甜可口,味道鲜美。
我认为可以象征美好的愿望。
生3:我认为也可以象征我们心仪已久的一个美好的地方。
生4:我认为也可以我们心中美好的爱人,也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
第一册篱笆那边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第一册篱笆那边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自读导言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明确:两个。
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明确: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明确: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明确: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5、上帝又指代什么?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二)作者简介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
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
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
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读训练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
(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
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3、听范读。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第一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明确:两个。
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明确: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明确: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明确: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5.上帝又指代什么?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篱笆那边》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自读导言]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
[自读程序]
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
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
篱笆去摘草莓。
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4.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5.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
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
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
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
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
“上帝”如果抛开
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
世间美好的事物。
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
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
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
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
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扩展阅读]
欣赏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
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明确:向日葵指代的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人们。
第一诗节侧重描绘向日葵抗争的神态。
第二诗节着力揭示了向日葵抗争的意义或价值,向日葵一旦与它所依附的太阳抗争,则会改变其被支配的命运。
第三诗节揭示了向日葵与命运抗争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向日葵的抗争是带血的抗争,是以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命运的抗争,惨烈而悲壮。
这是一株不甘臣服的向日葵,尽管它曾经凭借太阳的能量,获得了自己依附的价值,但它最终要以顽强的抗争精神摆脱太阳对它的压制,从而获得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
这一形象喻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向承受着历史惨重折磨的人最终会以抗争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价值,必须与命运抗争,哪怕付出惨重的代价。
[附录]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训练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
2.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flash课件),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一.导语(3分)
我们的首都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北京哪一处风光?
学生说完教师总结并用课件展示:万里长城,香山红叶,故宫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还有钓鱼台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
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起正在走向衰败的胡同,但是那些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岁月,他们舍不得呀。
观看北京胡同的图片,
二.确定并完成本课学习目标(15分)
1.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2.概括要点(根据关键词)
第一部分写了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
第二部分写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指导学生选关键词进行概括:
封闭、满足、冷漠、忍耐
第三部分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发现式学习)(8分)
1、如何评价北京胡同文化
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态度
2、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对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来,老师提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训练辩证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还有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处理)
四.配乐朗读本文后三段(3)
感受作者的感情
五、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六.小结本课(3)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每人找一篇描写某城市的文章,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要点,总结其人文特点。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增祺
胡同特点:方正,
来源,
数量,
安静……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满足、冷漠、忍耐……
感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概括要点: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说明其共同点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提纲,中间过渡的话几乎没有,你自己加点吧!!!
课件的按钮除明显的以外,多在图像的肩部,你要多试试它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