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
革命根据地

延安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 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 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 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 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 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 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1930.8~1931.11)至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赣南、闽西、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东江、琼崖、左右江等8块 革命根据地都已建立了特区苏维埃政府,8月,中共中央在南昌成立了以毛 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前,该委员会 实际起着临时政府的作用。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曾山、邓子恢、黄公略、 彭德怀、林彪、谭震林、方志敏、邵式平等。 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成立)是在土地革命战 争后期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创建的。 创建初期它北靠长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盘山麓,东临黄河。1935年2 月5日周家碱联席会议正式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至1937年2月改为 陕甘宁特区,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于9月6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试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

权 。 入 13 进 9 0年 , 鄂 赣 苏 区 步 人 鼎 盛 时 期 。 百 姓 称 之 湘 老 为 “ 午 大 红 ” 得 到 了 土 地 的 农 民 , 党 组 织 的领 导 下 , 庚 。 在
鄂赣人 民为 中国革命 的最后胜 利作 出了重要贡献 。
一
、
湘 鄂 赣 边 人 民 不 懈 斗 争 。 建 了 全 国有 影 响 的 革 创
力 , 成了 2 形 0万 武 装 农 民包 围 长 沙 的 大 好 形 势 , 分 展 充
命 根 据 地
员 ,
追 思 了 湘 鄂 赣 的 干年 烽 火 。讴 歌 了湘 鄂 赣 边 人 民 的 历 史
命 根据地 和白色政权 的对立 , 这就是修水整编 的意义。”
( 攻 克 省 会 城 市 长 沙 , 立 r第 一 个 省 级 苏 维 埃 政 2) 建
贡献 。土地革命 时期 , 我党建 立 了大 大小小 1 块 革命 根 3
立 . 组 织 积 极 开 展 农 民 运 动 , 秋 收 起 义 的爆 发 打 下 了 党 为
始 。 攻 克长沙后 , ” 建立 了湖南 省工农 兵苏维埃政 府 , 李立
三为 主席 , 未 到职 , 因 由王 一 芬 代 理 , 德 怀 、 宗 白 、 彭 李 杨
幼 麟 等 十 三 人 为 委 员 。 布 了 苏维 埃 政 纲 , 布 了 省苏 维 宣 颁
红色 五月周 参加 的群众 达八十余万之 多 ;五卅 ”运动则 “
动 员 了 10余 万 的群 众 。 特 别 是 7月 2 日, 鄂 赣 边 翻 0 2 湘 身群众云集平 江县城 , 念平江起义两 周年纪念 大会 , 纪 会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 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 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 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纪念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萧楚女
向警予 彭湃
恽代英
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 人脱党、退党 甚至叛党 向忠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 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 来充满生机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中国革命 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 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 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 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 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 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反“围剿” 20万 30万 40万 4万 3万 3万 12万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931年2月1931年5月
消灭国军人数 1.5万 3万 3万 4万
拓展典例: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拓展典例: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会合,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部队合编为红四军。
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
1929年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三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
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
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3.闽浙赣根据地。
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
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1930年夏到1931年春,形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4.洪湖湘鄂边根据地。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
建立湘鄂边根据地。
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党员段德昌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
1930年夏天,湘鄂边和洪湖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
5.湘赣、湘鄂赣根据地。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红五军。
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
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国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部队没有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只能不停地转移撤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称为革命根据地,也称为红色政权。
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一、广东(海陆丰)根据地:(1927.5~1931.11)1927年5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建立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
8月,成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
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
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
领导人:彭湃(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二、湘赣根据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辖宁冈、永新、莲花3县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县各一部分。
是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区域扩大为以永新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1930年3月,湘赣边特区并入新成立的赣西南特区,改称西路分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井岗星火,燎原苏区,红色圣地,钟毓人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了、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创建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新苏区。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中共湘鄂西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长征先遣部队——第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由红二军团统一指挥两军团。
红二、六军团随即挥戈东进,展开湘西攻势。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红二、六军团诱敌深入,出奇制胜,取得了著名的十万坪大捷。
通过大小十余次战斗,我军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红色区域逐步扩大,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六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成立,省府先设在大庸永定镇,后于同年十二月十日迁至塔卧,建立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辖永顺、大庸、龙山、桑植、慈利、宣恩、咸丰等九县,同时还包括沅水流域和鄂、川边境的大块游击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省、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根据地人口达一百多万,红军壮大到二万一千多人,粉碎了敌军八十多个团的“围剿”,冲破了敌军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封锁。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北上长征。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数千英雄儿女血染沃土,长眠苏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力的牵制和打击了敌人,密切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先烈,名垂千古,丰功伟绩,炳彪史册。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一九八一年,苏区人民在塔卧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九八三年十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省军区旧址、党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兵工厂旧址等旧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六·七月事件研究

这一事件是 如何发 生 的?又为什 么会 发生 ?笔 者根 据
所接 触到的材料谈点个人 的粗浅 看法 。
一
、
六 ・ 月 事 件 发 生 的 经 过 七
13 9 3年 9月 ,国 民党蒋介 石集 团调集 了百 万兵力 向 红 色根据地发起 了第 五次 军事 围剿 ,其 中 ,以 8个 师 又 4个 旅进 攻湘鄂赣根 据地 。13 94年 1月,国 民党军 4个旅 又 2 个团及航空第一支 队 的围攻 中共湘 鄂赣 省委 和省苏 维埃驻
地被敌 军包 围 、分割成 l 块 ,最大 为黄金 洞 ,横直 二 、三 1 十里 ,小块 只有 几 里宽 ” l哪 ) 【 ( 。这 次 惨 痛 的失 败 发 生 在 J 13 9 4年 6 、7月间,史称 “ 六七月事件 ” 。
二、六 ・ 七月事件的原因分析
先后到达 ,使 得幽 居粮食 供应 发生 困难 ,同时 ,国 民党军 队也从 四面包 围上来 。为 了跳 出敌 人 的包 围并 解决 粮食 问 题 ,也为 了执行 中央关 于向东南 发 展的命 令 ,湘鄂 赣省 委 于 4月决定省 级机 关 迁 往 修 ( )铜 ( )宜 ( ) 奉 水 鼓 丰
地万载小源 ,结果 ,小 源失 守。小源 是湘鄂 赣革命 根 据地
路由 “ 少共” 省委书记 刘玉堂率 领短枪 队掩 护双 脚溃烂行
走 困难 的陈寿 昌突 围,在青 洞 山区 隐藏达一 周之 久 ,然 后 才 寻机穿过 敌军封锁 线到达黄金 洞。 这 次突围战斗 ,红 1 6师 和湘 鄂 赣省 级 机 关 队伍 共 损 失 、失散 10 0 0多人 ,“ 队剩约 1 营人 ” 部 个 ,此后 ,“ 据 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史学纵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截至1930年,全国各地先后开辟了十余块革命根据地。
主要有:(1)中央根据地。
1928年年底,湘赣两省军阀纠集两万兵力,进攻井冈山。
在不利条件下,红军决定分兵:由彭德怀率红五军一部留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4000余人下山向赣南方向发展。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0年初建立了赣南和闽西根据地。
此后,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2)湘赣根据地。
1928年底井冈山分兵后,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的一部,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前往赣南与红四军会合。
5月,红五军重返湘赣边界,与地方革命武装一起开展武装割据。
至年底,在宁冈、莲花、永新、遂川、泰和等县恢复和重建了革命政权。
1930年1月,中共赣西特委成立,江西红军组成红六军(不久改为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
在赣西革命斗争恢复和发展的同时,湘东各县革命斗争也有较大发展。
经过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湘东和赣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1年10月,湘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以王首道为书记的省委和以袁德生为主席的省苏维埃政府。
至此,湘赣根据地形成。
(3)湘鄂赣根据地。
1929年10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一部由湘赣根据地进入鄂赣地区,经过半年左右的游击战争,创建了湘鄂赣根据地,并与湘赣根据地连成一片。
(4)湘鄂西根据地。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等奉中央指示,在湘鄂西举行武装起义。
4月,因遭到敌人袭击,起义部队分兵开展游击战争。
周逸群仍回荆江两岸,后建立洪湖根据地,组成红六军;贺龙留守湘鄂边,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组成红四军。
1930年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湘鄂边、洪湖两块根据地形成湘鄂西根据地。
(5)闽浙赣根据地。
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的农民举行起义,建立了赣东北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

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湘鄂赣革命背景介绍二、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1.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农民协会2.贺龙在湖北领导农民起义3.朱德在江西创立红军根据地三、湘鄂赣革命的历史意义正文(篇1)湘鄂赣革命是指在中国革命史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革命斗争。
这个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多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如毛泽东、贺龙、朱德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
首先,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农民协会。
在 1927 年,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为农民争取权益,进行土地改革。
毛泽东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通过宣传革命理念,发动农民进行斗争。
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其次,贺龙在湖北领导农民起义。
贺龙是湘鄂赣地区的著名革命家,他曾在湖北洪湖地区领导农民起义。
贺龙坚持武装斗争,为农民谋求利益。
在他的领导下,洪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再次,朱德在江西创立红军根据地。
朱德是湘鄂赣地区的另一位杰出革命家,他在江西创立了红军根据地,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朱德领导的红军英勇善战,为湘鄂赣地区的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湘鄂赣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
这个地区的革命斗争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
同时,湘鄂赣革命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坚定信念、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目录(篇2)1.湘鄂赣革命背景介绍2.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概述3.具体小故事内容4.小故事背后的意义和启示5.结语正文(篇2)【1.湘鄂赣革命背景介绍】湘鄂赣革命,指的是 1927 年至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区领导的武装斗争。
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资源丰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革命史上,湘鄂赣革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它们都是由谁领导的?

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它们都是由谁领导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方“八省”,就是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安徽、湖南这八个省。
这其中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是原来中央红军的根据地,主力组成了红一方面军;湖北、河南、安徽是原来四方面军的根据地;湖南是原来二、六军团的根据地,二、六军团长征到达四川以后,改组为二方面军。
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下的红军组成了游击队,人数总共一万多一点点。
中国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秋,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但项英未能正确分析形势,仍然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
同国民党打阵地战,让我红军游击队损失惨重,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我党政军高级干部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被俘后英勇就义。
遵义会议后,红24师等部队分散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由正规战转向游击战。
他们分散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和琼崖等15个地区,因为交通落后加上敌人的围剿,无法联系,因此各自相对独立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分布图1.赣粤边游击区及主要领导人赣粤边游击区包括江西省赣县、南康等9个县和广东省的南雄等地区。
1935年3月,项英、陈毅和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等率领300余人,同李乐天、杨尚奎及其所部会合,共1000余人,开始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赣粤红军游击队集中时还保存300余人。
项英陈毅陈丕显2.闽赣边游击区及主要领导人闽赣边游击区,包括江西省的瑞金、会昌和福建省的长汀等县,这个地区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
1935年1月,该区所剩下的3支游击队合编为汀瑞会游击队,钟得胜任队长,彭胜标任政委,至11月,部队发展到300余人。
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会合,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部队合编为红四军。
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
1929年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三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
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
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3.闽浙赣根据地。
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
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1930年夏到1931年春,形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4.洪湖湘鄂边根据地。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
建立湘鄂边根据地。
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党员段德昌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
1930年夏天,湘鄂边和洪湖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
5.湘赣、湘鄂赣根据地。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红五军。
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2018年第9期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地处湖北阳新、通山和江西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
龙港是一个历史古镇,明代称龙川市,晚清称龙港市,现为龙港镇。
1927年9月,中共党组织在龙港领导秋收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929年至1930年,彭德怀、李灿、何长工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
嗣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地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
是时,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
现今,龙港保存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36处于1981年被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革命旧址主要有彭德怀旧居、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旧址、鄂东南总工会旧址、鄂东南政治保卫局旧址、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旧址、彭杨学校旧址、鄂东南电台及编讲所旧址、鄂东南中医院旧址、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在这些革命旧址中,保留有当年墙标、壁画等遗迹近百幅。
集中在龙港镇区的革命旧址15处,多数建于清末,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构成了一条600米长的龙港老街,保留了江南古镇的独特风貌。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于1976年,位于龙港镇新街西侧,前临106国道,后倚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与龙港烈士陵园毗邻。
馆内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特委办公住宿处、特委防空洞、陈列室,共收藏文告、书刊、信件、武器、壁画、烈士遗物、革命文物和照片500余件。
陈列分5个部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再现了彭德怀、李灿、何长工、吴致民、黄火青、曹大骏、叶金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
由纪念馆管理的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30余处旧址,均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安葬着3000余名红军烈士的公墓和17处著名烈士就义地的纪念建筑。
略论彭德怀在湘、鄂、赣、闽根据地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发 动 平江 起 义 , 建 红 五 军 , 创 开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一
、
彭德 怀 19 88年 1 2 0月 4日出生 于湖南省 湘潭
[ 收稿 日期 ]09— 2— 0 20 1 2
[ 作者简介 ] 魏清源( 95一) 男 , 西安福人 , 15 , 江 中国井 冈山干部 学院教学科研部科研 管理处处长 、 教授 , 主要从事科学社会
的精力 献给 了中国共 产党领 导 的革命 事业 。
受 到严 重 的挫 折 。在这 危 急关 头 ,99年 8月 , 12 彭
德怀、 滕代远率四、 五纵 队和军部直属队从井 冈山 重返湘鄂赣边境 , 充分运用游击 战争的战略战术 原 则 , 活地 在 湘 鄂 赣 边 境 开 展 武 装 斗 争 ,部 队 灵 “ 从十月到十一月 , 与敌人作战十余次 , 无役不胜 , 大挫 了反动派的气焰 , 大大鼓舞 了边 区群众恢 复 巩固苏 区的信心。十一 月底 , 、 一 三纵 队由彭德 怀、 黄公略、 吴溉文率领 , 开始 向南游击 , 在萍乡上
主义 理 论 研 究 与教 学 。
[ 基金项 目] 本文 为中国井 冈山干部 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8 s8 的成果 之一。 0 d0 )
第l 期
魏清源 : 略论彭德怀在 湘、 、 、 鄂 赣 闽根据地 创建 中的重要作 用
・6 3・
会的革命活动。在严重 的白色恐怖下 , 彭德怀毅 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道路 , 12 于 98 年 4月光 荣 加 人 中 国共 产党 。 … 从 此 , 把 毕 生 ” 他
第 3卷第 1期 201 年 1 0 月
l 子 擘 霭 文青 麓学报 季
V3. O,1 L0 . N
湘鄂赣红军“三杰”之李灿

后不久,李灿也秘密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
参加 党 的地 下 活 劝。
在蒋介石背叛革命 ,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的 情况下,彭德 怀、滕代远等决 定发动武装起 叉, 李灿参入领导指挥 ,并 负责领导 第一营和 发动 第 三营的工作。7月 2 2日,恰好是李灿担任总值 日
官 ,他 以 第一 团士 兵委 员会 总 代 表 的身份 ,在平
一
灿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对红军的壮大发展作 出 了 重要赏献。此后 ,按 中央部署,红五 军升编为红 三军 团,辖 第五 、第八 两军 ( 红八军在红五纵队 的基础上扩建 ) ,由李灿任 军长。但不久,他久 病的身体, 已不能坚持 行军和 战斗 ,党组织决定‘ 他去上海治疗,由伺。 长工接替他的军长职 务。 这年 7月,李灿由九江柬船 ,抵达上海,化
成一 片 ,形成 一 块 比较巩 固的 苏维 埃 战略 区。 李
江 天岳 书院 广 场 上 激 动地 宣 布脱 离 国 民党 军 队 , 举行 武装 起 叉。在 彭德 怀 的直接 指挥 下 , 第一 团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全城展开进攻,李灿在 战斗 中表现英勇, 为起叉胜利立下 了战功。2 4日, 起 叉部队改鳊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李灿为军 委委 员兼第一 团党代表。这是 李灿生平最重要的
在宜章县城 东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风景 秀丽的小村庄叫李家村 ( 今
城关镇长冲村 ) 。其中有个叫李光河的村 民,世代务农,有田土十余亩,育 有6 个儿女 ,李灿是其 长子。李灿 9岁入本村 李氏叉塾 ,1 5岁考入县城阁 邑高小。由于品学兼优 , 岁时, 沙坪 乡沿江村儒士萧芳怀看中, 1 7 被 招为婿 ,
维普资讯
李灿 同黄公略 商定写信邀彭德 怀一 同报 考湖南陆
湖湘革命人物精神和事迹

湖湘革命人物精神和事迹
湖湘革命人物精神和事迹涉及众多英勇的革命者。
这些人物的精神和事迹对于湖南湖北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湖湘革命人物及其精神和事迹:
1. 毛泽东:毛泽东是湖南湖北地区的革命家,他提出了“枪杆
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号召群众起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统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毛泽东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并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础。
2. 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参与湖湘地区的革命活动。
他在湖南组织工人运动,组建工会,为工人争取权益。
在湖南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周恩来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红军进行抗日战争。
3. 朱德:朱德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朱德在湖南发动北伐战争,击败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朱德还参与了长征和抗日战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 杨开慧:杨开慧是湖南省农民运动领袖,他积极组织农民进行抗击地主阶级的斗争。
杨开慧在湖南组织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租佃制度,为农民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这些湖湘革命人物的精神和事迹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当时湖南湖北地区的革命运动。
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
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后来的革命者,成为中国革命的典范和楷模。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

平江起义大革命时期,平江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地区之一。
1927年5月马日事变之后,平江工农群众惨遭反动派的“清乡”镇压,激起农民的不屈反抗,1928年3月的“扑城”农民达十万余众。
正是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更加激烈、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的形势下,1928年6月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被派到平江换防。
共产党员彭德怀时任该师一团团长。
彭德怀到达平江后,立即召集一团党员紧急会议,研究如何使奉命调来平江镇压革命的独立五师一团变成保护革命的一团,决定组织人员下营、连讲述反动派的暴虐行径,平江起义旧址平江起义旧址发动士兵反对清乡队的土匪行为,号召士兵会起积极作用,监督反动民团,不准他们残害民众。
士兵们目睹反动派的累累罪行,在党的秘密工作下,由同情工农,发展到倾向工农,倾向革命。
由于彭德怀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工作,共产党员邓萍、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李灿等,不仅控制了一团的主要营、连的兵权,同时掌握了三团三营的兵权,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起义创造了条件。
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到湘鄂赣边界地区恢复湘鄂赣边特委,并同独立第五师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准备必要时举行起义。
7月中旬,敌人发现独立第五师第三团营长黄公略是共产党员,下令立即逮捕。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第一团,于22日在平江起义。
平江起义后,湖南军阀纠集六个团的兵力进行围攻。
8月1日,红五军撤出平江县城,转战于平江、浏阳和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湖北的通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其余部分武装在黄公略的领导下,继续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1]背景编辑1928年春,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建立了中共的秘密组织。
1928年4月,平江起义示意图平江起义示意图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由段德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在第一团建立起了秘密党支部,彭德怀任书记。
第一团党组织在士兵中建立起“秘密士兵会”,向广大士兵进行革命教育,加强了士兵的团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简表

阀漳|XIANGCHAO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简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1月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等竞领导下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在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贺龙、周逸群、邓中夏等此根据地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巴兴归等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杨善集、冯平、王文明、冯白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7年11月13日至16日广东省海陆丰地区彭湃等闽浙赣(赣东北)苏区1928年1月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8年6月之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大部地区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8年7月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彭德怀、滕代远在平江起义后创立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1929年2月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头所在地湘赣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湖南、江西边界王首道、任弼时等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曾中生、许继慎、徐向前等由党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审心的地区建立的章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1932年9月至1937年2月今陕西省西北部和北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川陕根据地1933年2月四川、陕西边界地区李先念、徐向前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与川陕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闽东、闽中、闽南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闽东:福建省东北部地区;闽中:福建省中部地区,在福州、厦门之间;闽南:福建南部,东临东海,西接广东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湘鄂川黔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之后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地区之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此根据地是土家、苗、白、汉等29个民族聚居地,居民以土家族人为多鄂豫陕苏区1935年5月湖北、河南、陕西三省边界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摘自《党的历史知识简表集成(1921.7—2017.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简表,上述简表在原文基础上有少许改动Page/22。
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

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
湘鄂赣是中国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涵盖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份。
湘鄂赣革命的小故事可以是以下之一:
故事一:朱德枪下留人
1928年1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江西瑞金,开始了在湘鄂赣地区的革命斗争。
有一次,红军队伍经过一片村庄,当地百姓不知红军来意,误认为是蓝军(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村民们慌忙收拾行李准备逃命。
而当时的红军对村民有着"拟好好待你们"的理念,不愿看到百姓受到伤害。
朱德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来捣乱的,抛开了手中的军枪,向百姓喊道:"不要怕,红军是来为你们争取解放的!"他下车走向一位担心逃跑的村民,自告奋勇地将枪支交给了这位村民保管。
这种举动彻底打消了百姓们的疑虑,让他们感受到了红军带来的解放与希望。
故事二:毛泽东劝学生读书
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有一次,当时主政的毛泽东在视察一所村小时,看到一群学生在炎热的天气里写字学习。
毛泽东走到他们跟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找个凉快的地方休息。
学生们回答
说,他们是为了学习革命而坚持不懈的。
毛泽东听后深受感动,他对学生们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们能够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下坚持学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有志青年,为革命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毛泽东的这番话激励着学生们坚定信心,积极学习,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
这些小故事体现了湘鄂赣地区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与英勇奋斗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湘鄂赣地区人民和革命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同奋斗的情感纽带。
它们讲述着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出革命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1927年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真正始创于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的平江起义。
同年7月24日,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平江起义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
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五军。
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简介编辑1929年冬,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已扩展到十几个县。
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
1930年3月18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的40万革命群众为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举行大示威。
随后,即以红五军为主力,在边境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举行边境红五月总暴动,先后攻占了平江、修水、万载、浏阳等县城。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书记。
此时,湘鄂赣省已有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
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
这时,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
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属于江西境内的主要有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县苏区或游击区。
11月,红五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后,留下的一部红军编为红军支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从1933年9月开始,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
至1934年8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
红军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32年至1934年8月前,湘鄂赣省的省级机关主要活动在修水、万载、铜鼓等地。
)[1]规模编辑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的有六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南抵株萍铁路,北抵长江,西至粤汉铁路,东至南浔铁路,位于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地区,东西300公里,南北近500公里,人口300万左右。
包括修水、铜鼓、万载、平江、浏阳、阳新、通山、大冶等20余县,鼎盛时期达40多个县。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十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鄂赣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编辑重大贡献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赣边人民从血泊中爬起来,开展了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相继举行了鄂南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的苏区运动渐呈燎原之势,形成和发展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湘鄂赣边是我党领导下的重要红色割据区域(1)湘鄂赣边界爆发的秋收起义,首次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尽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但大革命时期所打下的农运基础,直接促成了秋收起义在修铜平浏的爆发。
这里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秋收起义之前,修铜平浏的党组织早已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为秋收起义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崇通农民自卫军及修水农民自卫军等革命军队云集修水、铜鼓,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了“镰刀斧头”旗帜。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铜平浏的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首创意义。
正如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1958年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中所述的:“从此,在中国,在东方,就有了红旗和白旗的对立,有了红军和白军的对立,在后来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白色政权的对立,这就是修水整编的意义。
”(2)攻克省会城市长沙,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进入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老百姓称之为“庚午大红”。
得到了土地的农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30年3月18日边区党组织领导的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武装大示威,湘鄂赣边人民共有三十万人参加;随后不久组织了红五月大暴动,红色五月周参加的群众达八十余万之多;“五卅”运动则动员了100余万的群众。
特别是7月22日,湘鄂赣边翻身群众云集平江县城,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长沙城。
当时以红三军团为主力,形成了20万武装农民包围长沙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了湘鄂赣人民的伟大力量。
战斗期间,各苏区总动员,赤卫军、游击队在前线参战,跟随红军主力冲锋陷阵,后方群众抬担架、运粮草、送军火,支前大军从各苏区至长沙的路上,不分日夜,络绎于途,长沙战役成了以后攻占大城市的一次预演,几十万农民支前,为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的支前动员工作积累了经验。
长沙之役,令国民党痛惜不已:“故此后赤匪之屡犯重要城邑者,实因犯长之得手,而国人对于赤匪共起注意者,亦自长沙被陷始。
”攻克长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李立三为主席,因未到职,由王一芬代理,彭德怀、李宗白、杨幼麟等十三人为委员。
宣布了苏维埃政纲,颁布了省苏维埃政府《暂行劳动法》和《暂行土地法》。
无论是攻克长沙,还是建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都是土地革命时期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3)湘鄂赣特区委建立,湘鄂赣苏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平江起义后,红五军在湘鄂赣边界盘旋游击,播撒革命火种,恢复成立了湘鄂赣特委,并确定了特委所属各县工作的中心区域,以便有计划地推进各边县的工作。
特委以平、修、铜三县毗连的台庄为中心。
平江县以恩溪为中心,修水暂以朱溪厂为中心,铜鼓以幽居为中心。
特委恢复成立不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个当中修水的西乡在苏维埃领导之下的农民已有六、七万了,浏阳的党亦有起色,平江除城市外,已普遍的组织苏维埃,党员已达七万五千……”1929年的“九二”扩大会议后,随着红五军重返湘鄂赣边,湘鄂赣边人民在湘鄂赣特委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整个边境地区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地扩展到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宜春、通城、通山、阳新、大冶、崇阳等许多县份,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武装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农委会、赤色职工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也都组织起来了。
以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为内容的“五抗”运动继续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并在平浏修铜武万等县苏区进一步开展了土地革命,得到土地的农民斗志昂扬。
这时,边区有了统一的党组织,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统一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比较稳定,鄂东南与湘东北、赣西北的联系又已沟通。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为开创更新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所有红色区域,划分为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边(即湘鄂西)、闽粤赣等特区,并要求各特区都要成立中共特区委,以领导各特区的斗争。
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滕代远来到湘鄂赣根据地,在江西修水上衫召集湘东、湘北、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负责人共40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撤销了中共湘委办事处,建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统一领导湘鄂赣苏特区的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调整特区范围,将原先独立发展的鄂东、鄂南地区,除长江以北的黄梅、广济、蕲春、蕲水4县外,其余全部划归湘鄂赣特区。
上衫会议首次明确了湘鄂赣苏区的版土范围,改变了鄂东南苏区领导关系,鄂东南苏区自此成为湘鄂赣省苏区成员之一,这是湘鄂赣苏区统一领导最重要之一环。
这样湘鄂赣特区的范围北抵长江南岸,南至湘赣边区。
这时的苏区有近30个县,有20多个县委或相当于县委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党员约4万名以上。
上衫会议后,同年7月湘鄂赣特区委于浏阳东门楚东山召开会议,成立了湘鄂赣省委,同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长寿街召开,并于10月4日在修水上衫胜利闭幕,成立第一届省苏维埃政府。
此时的湘鄂赣苏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六大苏区之一。
(4)三年游击战争的顽强坚持,湘鄂赣边成为坚持最久的根据地之一湘鄂赣的革命活动可上溯到大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后,这里是首先举行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爆发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后,苏区运动星火燎原,革命烽火愈燃愈烈,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与敌孤军作战的情况下,仍然“高举红旗,坚持斗争”,顽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直到国共合作时止,仍保存了一支可观的力量。
经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湘鄂赣边区最后还保存下来近五百名党员,三百九十名战士,共约九百人,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下设三个大队。
1938年1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从平江嘉义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部队已扩大到1100人,210多支步枪,3挺轻机枪,730把马刀,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湘鄂赣边十年间坚持革命,战斗不止,是当时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为我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功不可没。
2、湘鄂赣边是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湘鄂赣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创建了许多铁的红军,湘鄂赣边因此成为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参加长征的三路主力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都有很多湘鄂赣的子弟兵,这是其他根据地所罕有的。
湘鄂赣边的优秀子弟跟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萧克、徐向前、陈毅等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红一方面军于湘鄂赣边组建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来到湘鄂赣边,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浏阳永和市成立红一方面军。
这样红军史上最重要的一支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在湘鄂赣边组建。
而且当时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都与湘鄂赣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支红军部队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湘鄂赣子弟。
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就是从修铜平浏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红三军团所属的红5军、红8军、红16军均在湘鄂赣边成立,湘鄂赣边子弟占据了大多数。
(2)从湘鄂赣边走出的红十八军(师)成为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1932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一师在浏阳建立;同年4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二师在修水渣津成立。
1933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扩编为红18军,同年7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调入湘赣革命根据地,编入红六军团,1934年7月率先进行了长征。
在长征路上,当国民党30万大军“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危急时刻,红18师以自己巨大的牺牲牵制住十倍于己的敌人,担负起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被萧克、王震称之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