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名人养生

名人养生

怒不可遏,十六危害:
面色苍白,口干舌燥,呼吸紧促,加快心跳。血液变稠,血压升高,血管变细,血流减弱。肾上腺素,分泌升高。胃肠蠕动,明显减弱。危害心脏,损伤大脑,唾液胃液,分泌减少。伤害肝脏,危害不小。
抽烟危害: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脂增高。损伤腑脏,刺激大脑。抽之久之,危害不小。咳嗽吐痰,成疾成痨,花钱受罪,自找苦恼。
养生三戒:
一戒大怒,三戒大欲,三戒大醉,三戒之中,大怒为首,不可轻发。
长寿三字经:
人长寿,也容易。要早睡,要早起。戒烟酒,忌暴食。无过饱,无过饥。常沐浴,勤更衣。多运动,练身体。心要静,精要盈。勤用脑,不烦脑,抱乐观,天天笑。种花草,养鱼鸟。常书画,乐消遥。做到此,寿必高。
养生三字经:
锻炼活动十四益:
畅其积郁,稳其情绪。化其乖暴,蓄其元气。缓其急噪,排其毒素。运其肠胃,明其耳目。舒其筋骨,壮其四肢。和其血脉,润其皮肤。健其大脑,强其腑脏。何乐不为?诸多好处。
养生十六个“少和多”:
少食多餐,少药多炼,少洒多茶,少怒多欢。少盐多醋,少肉多素,少说多做,少悲多乐,少忧多喜,少烦多喜。少衣多浴,少欲多施,少车多行,少静多劝动。少吃多喝,少粮多果。
夏禹长寿,颜回短命对比:
夏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劳其形,体强健,寿百年。”
颜回:“颜子萧然,卧于陋巷,箪食瓢饮,精心至读。可谓至乐矣,年不过三十。”
南宋大文豪陆游游健康观:
陆游对养生保健,有真知灼见。年逾古稀发未白,耳聪目明读诗经。高寿耄耋撰史书,精力旺盛令人惊。他曾写道:“休息取调节气血,不必成寐;读书取畅适灵性,不必尽卷;饮食取少饱则止,不必尽器”。饭后外出散散步,走上五六七十步,解衣宽带吐纳,抵枕少许卧睡。

古代十位名人怎么养生

古代十位名人怎么养生

古代十位名人怎么养生姜太公:“垂钓”助养生吕尚因其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尊为“姜太公”,他寿至97岁而终。

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儿,便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

钓鱼实为形式,他那无饵直钩能钓鱼的理论,正说明了他“钓鱼是假,赏鱼是真”的淡泊利禄养生观。

正是在众人千方百计要多钓鱼、钓大鱼之际,他却静观鱼群绕钩而乐。

长时间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天人合一,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态功能。

垂钓虽无饵,但抛钩观浮,一览群鱼绕直钩而过,再抬竿提线另抛,这一起一立、一提一抛,正好使四肢、手腕、脊柱得到了全面的活动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

而静观鱼儿绕钩时,则全神贯注、屏气凝神,两者一动一静,动静相兼,是运动平衡的统一。

姜太公在垂钓中还磨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养成了谋大业不求功名利禄的胸怀,从而以豁达、宽容、仁和获得了健康长寿。

孔子:不同年龄各有所“戒”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政冶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养生学1/ 11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般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岁。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出“君子有三戒”的养生要求。

首先,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在此时期过早地进行性生活的话,非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次,孔子说“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孔子所讲的“斗”指喜欢“斗气、斗勇、斗胜”者,与现代医学所讲的A型行为者的性格相似。

临床中,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很高,这与他们经常处于情绪紧张的应激状态有关。

因此,人生在壮年时期要注意调节心态,做到“知足常乐”。

再次,孔子说“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人生在老年之时,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已经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

名人养生之道--孙中山的“四物汤”

名人养生之道--孙中山的“四物汤”

孙中山的运动养生:适度锻炼,强身健体
适度锻炼
孙中山每天都会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例如散步、游泳、打球等。他认为,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 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
孙中山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强化,他经常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 性。
孙中山的心理养生:乐观开朗,心态平和
乐观开朗
孙中山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他对待生活和工作都非常积极向上。他认为,一个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身 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心态平和
孙中山非常注重心态的平和,他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冷静和理性。他认为,一个平和的心态可以减少心理压力 和焦虑,保持心理健康。
06
名人养生之道的启示
重视健康,关注养生
四物汤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补血、活血、养血的经典方剂之一 。
四物汤的文化内涵:传统与养生
四物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 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物汤在古代就是一种受到贵族和 文人雅士喜爱的养生饮品,流传至 今。
四物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养生作用 的方剂,能够滋润肌肤、延缓衰老 。
四物汤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具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养颜美容、健康长寿 的象征之一。
孙中山的养生观:动静结合
• 孙中山的养生之道强调动静结合。他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而静心养神则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 静。他主张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包括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同时也注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冥想、静坐 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孙中山的饮食养生:四物汤
• 孙中山的饮食养生也很有特点,他喜欢喝四物汤。四物汤 是一道由四种食材组成的传统中餐,其中包括当归、川芎 、芍药和熟地黄。这道汤具有补血养血、调经化瘀等功效 ,对于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也有很好的效果。孙中 山认为,四物汤不仅能够滋养身体,还能够帮助保持心理 平衡。

古今名人的养生密诀

古今名人的养生密诀

古今名人的养生密诀乾隆皇帝的养生密诀:乾隆总结出十六字“长寿秘诀” :“吐纳肺腑 ,活动筋骨 ,十常四勿 ,适时进补”。

这十六字中唯“十常四勿”须进一步说明解释。

原来是“齿常叩 ,津常咽 ,耳常弹 ,鼻常揉 ,睛常运 ,面常搓 ,足常摩 ,腹常施 ,肢常伸 ,肛常提 ;食勿言 ,卧勿语 ,饮勿醉 ,色勿迷”。

实在是言简意赅 ,发人深思。

陈立夫的养生密诀:立夫老人生于1899年,是个一生跨越三个世纪的高寿老人。

立夫老人在《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的开卷语写道:“长命百岁,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达到的。

其原因甚多:有属于先天所禀赋,有属于后天的保养,有灾难而能逃过,有俗务而能减少。

”先天的禀赋是长寿的基础。

老人一生能熟睡且不发脾气,遇到困难只怪自己不怪别人,极少发脾气。

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老人在他百岁华诞时,手书长寿秘诀: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立夫老人每天早晨5点起床,自行按摩10分钟,已持续了45年;三顿饭后散步,每次约走五、六百步,已坚持了20年。

老人从八十岁起,就“六个不为”,谢绝一切礼尚往来,遵守不渝 .邱吉尔的养生密诀:1.意志坚强,宽宏大度。

邱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果真取得了成功。

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

”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强烈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

2.开朗乐观,诙谐幽默。

邱吉尔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

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都充满幽默感。

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忘记幽默。

当时有人间他伯死不?他诙谐地说:“当酒吧间关门的时候,我就要走了,再见吧,朋友。

”3.善于休息,兴趣广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岁月,邱吉尔昼夜不停地奔忙,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古代名人如何养生?

古代名人如何养生?

(名人养生)古代名人如何养生?一、李时珍药粥养生李时珍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落榜生?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官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人生七十古来稀”,75岁在那个时候已然属于高寿。

在李时珍诸多的养生方法中特别推崇药粥养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粥就细分补气、补血、健胃、清热、解表等将近十七类。

比如很多人吃过的糯米粥、红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李时珍看来,都有着养生保健的特殊功效。

李时珍认为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

“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所以,李时珍特别推崇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可见食粥养生对人的重要。

从现代许多长寿老人的经验中也能验证李时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论。

李时珍认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烦渴,厚肠胃;糯米、黍米益气,治脾胃虚寒之泻痢吐逆。

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李时珍特别提倡老年人食粥。

他认为:老人牙齿损坏者多,脾胃功能虚弱,实行粥养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二、朱丹溪滋阴摄养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名医的养生之道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养生的目的就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运用调神、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可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创中草药和针灸治病养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医学养生的方法了。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

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有一句八字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养生诀窍中就有常吃枸杞。

下面汇集的是中医名家养生的智慧,揭秘历代名医的养生长寿之道。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列子·仲尼》中说:“乐天知命”。

《素问》里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预防达到养生。

养生之道 名医葛洪的养生四诀

养生之道 名医葛洪的养生四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养生之道名医葛洪的养生四诀导语:做好养生保健工作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延年益寿,所以备受现代人们的重视。

说到养生之道,就不得不说说古人了,古人们的养生之道可谓精辟做好养生保健工作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延年益寿,所以备受现代人们的重视。

说到养生之道,就不得不说说古人了,古人们的养生之道可谓精辟啊。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名医葛洪他的养生四诀。

养生之道名医葛洪的养生秘诀先治身后养生先治身后养生,是葛洪独到的新见解。

他在《抱朴子附篇》写道:“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治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元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之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

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

”葛洪比喻:要想养生,必先治身,身如难保,焉能养生。

他发现当时不少研究养生者一方面追求声色货利,一方面又想延年益寿,自相矛盾。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延年驻颜)于百年。

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少食厚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忌贤妒能)。

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

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调息时经气运行现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捨其本而忘其末,深可戒哉。

”名利货财等,都是人们最容易触犯而有损于养生者。

视生活卫生。

中医养生观念的故事

中医养生观念的故事

中医养生观念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预防保健,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故事。

其中有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有些则是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通过启发我们的思维,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健康,从而更好地实施养生。

故事一:孟尝君的健康秘诀孟尝君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政治家。

虽然他的地位很高,但他仍然保持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说,孟尝君很爱喝茶。

每天早上,他会用开水洗一遍茶叶,然后泡茶。

他认为这样可以去除茶叶上的杂质和毒素,使茶更加纯净。

此外,孟尝君还会进行按摩。

他会在睡前,用手指轻轻按摩脚底的穴位,使身体得到放松。

这个方法在中医上被称为“足底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循环和代谢,有益于健康。

故事二:葛洪与长寿药葛洪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

他对中医养生非常有研究和经验。

据说,有一次,葛洪去拜访一个富翁。

这位富翁非常自豪地向葛洪展示了他的长寿药。

葛洪看了看这个药方,并对富翁说:“这个药方不是真正的长寿药。

”富翁非常生气,因为他认为他的长寿药非常有用。

但是葛洪告诉他,真正的长寿药不是外在的药物,而是内在的修养和调养。

他告诉富翁应该注意饮食、睡眠和内心的平和。

葛洪的话非常有道理。

我们不能依靠药物来延长寿命,而是要从内在去寻求长寿的方法。

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内心的平和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三:李时中的保健方法李时中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中医学家。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健康和养生的方法。

据说,李时中非常注重饮食。

他强调膳食要保持清淡,每天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少食肉类和油炸食品。

他还提倡节制饮酒和咖啡因。

除了饮食,李时中还强调运动和睡眠。

他认为人要多运动,适度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睡眠也非常重要,他提倡早睡早起,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这些方法对身体的健康非常有帮助。

我们应该借鉴李时中的保健方法,注重饮食、运动和睡眠。

以上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呈现了中医养生观念的多方面内容,从饮食、运动、睡眠,到足底按摩、平心静气等等,都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的健康,从小细节形成养生的好习惯,传承并发扬中医养生理念,提高生命素质。

我国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我国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我国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作者:郭德才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01期我们知道,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五千言的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

《史记》中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而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代表人物。

与老子一样,庄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养生家。

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

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

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处于遵循自然法则的“最佳状态”。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

《庄子·让玉》篇中曰:“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

”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

揭秘古代名人养生保健秘诀

揭秘古代名人养生保健秘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古代名人养生保健秘诀
导语: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

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

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有三宝,乃精、气、神。

现代医学证明动静无节、思虑过度则亏精、损气、伤神,对身心大为不利。

了解一下古代名人的养生诀窍,相信会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

李世民
养生百字铭
李世民的养生百字铭总结了人要想活得愉快和幸福,饮食起居、为人处事中,应遵循如下守则: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让免伤财。

贵自勤中取,富从俭中来。

温柔终益己,强暴必招灾。

善处真君子,刀咬是祸胎。

暗中休使箭,乖里藏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

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是非口慎开。

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书法养生
李世民是个书法迷和书法家,他对习书曾有这样的名言:“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习书时,心要完全静下来,排除一切杂念,达到思想高度集中。

习书的姿势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延缓身体不退化的锻炼方法。

葡萄酒养生
葡萄酒被古人称之为养生酒,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

历史名人养生之道

历史名人养生之道

历史名人养生之道●养生格言;拐杖只能支撑身躯,而坚强的意志却能支撑灵魂。

长寿老人健康路陆游85岁:野游、骑马、渔猎、射箭、舞剑养花无所不爱,饮食有节、冷暖有度。

乾隆86岁:“吐纳肺俯、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华佗:体育疗法创始人,五禽戏的始祖,人比门轴越转越灵活,健身在一个“动”字上。

孟轲84岁:终身善养浩然正气,苦其心骨,饿其体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魏传统:85岁时耳聪目明,体魄健康,口齿伶俐。

人老心不老,信念不能垮。

生活有规律,饮食清淡,坚持锻炼,酷爱文墨,勤奋不止,忙中有乐。

颜一烟:80岁时因笔耕不止而获首都精神文明奖。

她说:艰苦的工作环境给我造成许多疾病,但更主要的是使我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和坚强的信念,忘掉年龄是我的长寿秘诀。

臧克家:91岁时身心双健,白发不多,耳聪目明,依然朝夕耕读。

豁达自乐,宽容大度动静结合,饮食有节。

张学良已逾百岁:宽宏大量益长寿。

陈立夫已逾百岁:一辈子不生气。

蔡翘93岁:90出头时写文章介绍他的长寿秘诀:既要知之,也要行之,行之还要自始不渝。

脑要勤用,食不多量,多呼吸新鲜空气,不要悲观。

医家翟济生:83岁时每天还骑自行车上下班,风雨无阻。

他说:经常舒活筋骨,平易恬淡,通达灵活。

人老愈重养生,然情绪稳定,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是养生的一大秘诀。

雷洁琼:91岁时被《华夏长寿》评为华夏女寿星,名列榜首。

生活有序,饮食有节,勤于工作,勤于动脑,按时休息。

书画家谭建丞:95岁时精神矍铄,步履轻捷,仍有书画大作问世。

少吃、多动、睡足,每天睡十个小时,晚餐吃粥。

“别人无鱼肉不饭,我是无素菜生厌。

老年人长寿还要归结于社会的安定,否则,心乱人不宁。

”名老中医窦紫丰:96岁时还为病人看病,她的长寿之道是六句二十四个字——勤学健脑,遇气不怒,膳食粗淡,烟酒不沾,起居有常,晨练不断。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梦想,名人也不例外。

据文献记载,不少古代名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寿秘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4个可供今人借鉴的古代名人养生要方,供参考。

一、孙思邈的养生要方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活了120岁(民间尚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

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经历。

因此,他在十八岁时立志学医。

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的方法为自己进行调治。

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说,他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

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中医经典《灵枢经》中说,艾灸可“强食生肉”。

也就是说,艾灸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机体正常发育和肌肉生长的功能。

宋代御医窦材甚至将艾灸称为“第一保命之法”。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并有“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的说法。

因此,艾灸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能补能泻、可寒可热的特点。

经常温灸足三里穴可起到激发推动体内经气的流动、促进脾胃运化、消积化滞、祛风除湿、健脾和胃、益气生血、强壮身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该穴有“养生保健第一要穴”和“长寿穴”的美称。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经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确实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延缓机体的退化,从而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孙思邈艾灸足三里穴的具体方法如下:将艾条点燃,悬于足三里穴上方2~4厘米处。

然后将艾条呈上下鸟雀啄食状或左右打圈旋转状对足三里穴处的皮肤进行灸灼,可每次灸灼15~30分钟,至皮肤有较强烈的温热感为止。

在艾灸的过程中,若燃烧的艾条上附有较多的艾灰,应及时将艾灰弹落,以避免其脱落烫伤皮肤。

名人养生故事

名人养生故事

名人养生故事
名人养生故事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曹操: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注重养生,研究了许多养生之道。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养性法”,其中包括练习气功、调节饮食、起居有常等。

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如“玉泉啄齿法”等。

2、陆游:陆游是一位诗人,他非常注重养生,享年八十六岁高寿。

他的养生方法主要是坚持运动,如练习太极拳、散步等。

此外,他也注重饮食健康和精神调养,经常写诗抒发情感,调节心情。

3、华佗:华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五禽戏”,提倡“以动养身”,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预防疾病。

他的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等五种运动方式,每种运动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作用。

4、苏轼: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和美食家,他非常注重饮食养生,提出了“以食养身”的观念。

他认为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他还经常练习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来调节心情,增强身心健康。

5、杨绛:杨绛是一位文学家、翻译家和戏剧家,她非常注重日常养生,提出了“以日常养身”的观念。

她每天早晨都会坚持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注意饮食健康,不抽烟不喝酒。

她还经常写文章、翻译作品等来调节心情和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名人养生故事告诉我们,保持身心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
期的坚持。

我们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适当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借鉴名人的养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养生保健。

古代名人的养生方法

古代名人的养生方法

古代名人的养生方法古代名人的养生方法看古代名人如何养生嵇康克服养生五难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

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

”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可延年益寿。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这指的就是追逐名利、狂欢暴怒、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等行为。

嵇康生性旷达狂放,他自己正是遵循自然的养生规律,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看古代名人如何养生欧阳修琴棋诗画最忘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他解释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

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对“琴、棋、书、画、诗”无所不通。

他由于不得志,心情郁闷不畅,久之患上了“幽忧之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

为解除烦恼,他便操练这“琴、棋、诗、书、画”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觉病已痊愈。

他在《送杨序》文中写道:“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他劝人以“五友”为伴,防病养生。

他还在《秋声赋》中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忧多思之老,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长生之法。

看看名人咋养生

看看名人咋养生

看看名人咋养生周鑫明近年看了“声屏之友”B本一篇关于古今名人养生之道的文章,感觉非常之好。

许多名人在日理万机的冗劳中,对养生多有所得,并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现借“爱心家园”一角,摘录部分名人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

如大家对以下养生方法感兴趣,今后我还可以继续选登其他名人的养生方法。

以丰富大家日常生活的内容。

苏东坡的“养生四味药”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

有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苏东坡挥笔写了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解释说,“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以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

“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年逾古稀有赖于养生之术,他的诗、书、画技艺精湛,号称“三绝”。

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独创一格,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豁达乐观。

这是他养生长寿的重要因素。

郑板桥虽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情对待。

他因荒年为灾民请贩杵大吏而被罢官司。

但他并未因此事而忧郁沮丧,也不因官场失意而耿耿于怀,而是毅然返回故乡,寄兴于诗、书、画中,使他恬淡欢乐地度过暮年。

不计得失,此又是郑板桥养生长寿一术。

他一生当中,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他曾经写过两条著名的字幅,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这两条字幅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求于心安,是其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信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蒲松龄自制“蜜饯菊桑茶”蒲松龄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精通医术和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6大神医的养生秘籍,只要学会一个,必定长寿!

中国古代6大神医的养生秘籍,只要学会一个,必定长寿!

中国古代6大神医的养生秘籍,只要学会一个,必定长寿!古往今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向往的目标。

中国古代名医总结出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他们不仅医技精湛,还保健有方,还将关于健康长寿的经验总结出来,值得我们结合自身状况,加以借鉴、学习和应用。

1、华佗:五禽戏运动养生法华佗是我国东汉末期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养生学家。

华佗到底活了多少岁,由于史料不详,难以确定,但他深谙养生之道是确然无疑的。

他的养生理论和法则,经过他自身的实践检验,使他自己成为“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的长寿老人。

五禽戏是古代导引的遗留,经华佗总结、完善、创建而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体育健身法。

五禽戏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流传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吴普是华佗的弟子,享年90余岁,且“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就是向华佗学习五禽戏运动养生法的缘故。

华佗告诉弟子吴普:“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鹤),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2、张仲景:四季食疗养生法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张仲景除精通医术外,对防病养生也颇有研究,尤其是饮食养生方面。

他认为,饮食养生应该做到“两五配四加新鲜”,意指饮食中的主食为五谷相兼,精细搭配;而对副食中菜肴的性味与烹制的味道要五味搭配得当;对所用饮食要与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饮食原料要讲究时令新鲜。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对食疗养生之法有一个特别的提示,即不管春夏还是秋冬,所选用的食材,必须都是新鲜、干净的,决不可选用腐烂、不洁的食材,因为只有选用新鲜、干净的食材,才可以保持食物的足够营养,防止病从口入。

3、葛洪:推崇虚静养生法葛洪生于284年,死于364年,享年80岁,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梦想,名人也不例外。

据文献记载,不少古代名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寿秘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4个可供今人借鉴的古代名人养生要方,供参考。

一、孙思邈的养生要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活了120岁(民间尚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

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经历。

因此,他在十八岁时立志学医。

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的方法为自己进行调治。

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说,他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

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中医经典《灵枢经》中说,艾灸可“强食生肉”。

也就是说,艾灸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机体正常发育和肌肉生长的功能。

宋代御医窦材甚至将艾灸称为“第一保命之法”。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并有“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的说法。

因此,艾灸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能补能泻、可寒可热的特点。

经常温灸足三里穴可起到激发推动体内经气的流动、促进脾胃运化、消积化滞、祛风除湿、健脾和胃、益气生血、强壮身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该穴有“养生保健第一要穴”和“长寿穴”的美称。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经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确实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延缓机体的退化,从而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孙思邈艾灸足三里穴的具体方法如下:将艾条点燃,悬于足三里穴上方2~4厘米处。

然后将艾条呈上下鸟雀啄食状或左右打圈旋转状对足三里穴处的皮肤进行灸灼,可每次灸灼15~30分钟,至皮肤有较强烈的温热感为止。

在艾灸的过程中,若燃烧的艾条上附有较多的艾灰,应及时将艾灰弹落,以避免其脱落烫伤皮肤。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处。

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二、苏轼的养生要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美食家。

苏轼生平历经无数苦难,但他随遇而安,面对恶劣的处境能始终保持开朗、豁达、大度、恬适的心态。

在他被贬谪黄州时,生
活困苦到只能吃野菜的地步,却仍能津津有味地创作《菜羹赋》。

据记载,苏轼在晚年依旧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尽管处于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他仍活到了66岁。

在那个年代,这个寿命算是较高的。

与在顺境生活中获得高寿的人相比,他的长寿更具有养生方面的意义。

除了保持豁达的心态以外,苏轼最重要的养生秘诀就是长期按摩足底的涌泉穴。

他曾说,“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中医认为,在足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汇集了人体内一半的经络。

人体内的3条阴经(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都交汇于足部。

因此,人的足底分布着许多重要的穴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涌泉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最下端,足底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中。

其名字的喻意为“如同一股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也就是肾经的源头。

肾是人的阴阳之根、精血之源、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等生理功能,其范围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生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

因此,人的健康状况与肾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

调补肾气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涌泉穴作为进肾之窍、出肾之门,有着补肾健脑、增智强力、安心宁神、舒肝明目等重要功能。

因此,按摩涌泉穴的养生法被《达摩秘功》列为“延寿十五法”之一。

苏轼按摩涌泉穴的步骤为:盘膝坐于床上,凝神静心,双目紧闭。

先以右手托住右足踝,使足底朝上。

再用左手掌根的小鱼际肌或拇指的指腹在右足足心的涌泉穴处做上下、左右的摩擦推揉,应连续揉搓200次左右,一直按摩至足心发红温热为止。

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左足的足心。

三、乾隆皇帝的养生要方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的第4代君主。

他在位60年,活了89岁,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乾隆皇帝十分注重足部的养生,将足部养生法总结为“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

“晚间一盆汤”是指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足浴。

在民间,一直有“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等关于足浴的说法。

即便是文坛巨匠苏轼和陆游,也都留下了“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等关于足浴的诗句。

根据一年中的季节变化,人们还将足浴的功效总结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在进行足浴时,皮肤上的神经感受器可受到水温的刺激,这种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至内脏器官,从而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

在临睡前用热水进行足浴,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温和的刺激,促使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使人安然入眠。

足浴还能促进局部组织中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缓解或消除疲
劳感。

因此,中老年人经常进行足浴,可起到增强心脑血管功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保健作用。

乾隆足浴的操作方法为:取一只较深的水盆,其深度可容纳整个小腿。

在盆中倒入温度适宜的热水,将双脚泡入水盆中,并用手指缓慢、连贯、轻柔地按摩双脚,从脚背逐渐按摩至脚心,以按摩至局部肌肉松弛、舒适为止。

在足浴时,随时向盆中加入热水,以确保足够的足浴时间,发挥最佳的保健效果。

乾隆在足浴时还经常在水盆中加入细辛、红花、艾叶、穿山甲、肉桂、丁香等具有通经、活络、开窍功效的中药。

这种足浴的保健效果更佳。

四、陆游的养生要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得享85岁的高寿。

据文献记载,他对食粥颇有研究。

陆游在晚年曾因肾气渐亏、肝阴不足而出现了两目昏花、眼力不济的情况。

就在那时,他开始经常服用以枸杞熬制的粥进行调治。

根据自己的养生经历,他留下了“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及“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等关于食粥养生的诗句。

米粥清淡可口、容易消化、极富营养,并具有生津益气的功效。

中老年人(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最适合食粥。

北宋文学家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日食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最为饮食之妙诀。

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

”清代的医学家王孟英更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物”。

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

取枸杞为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久服,轻身不老”的上品药材。

在“龟龄集”、“龟鹿膏”、“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等中药长寿方中,均可见到枸杞的身影。

乾隆皇帝所服用的“清宫寿桃丸”也是由枸杞和益智仁、生地、胡桃、天冬等药物组成的。

因此,唐朝诗人刘禹锡赞誉枸杞说:“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临床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磷、铁等丰富的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肝功能、心肌供血、兴奋大脑和性神经等多种功效。

陆游所服枸杞粥的制作方法为:取粳米150克,枸杞30克,糖适量。

将粳米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数次,再将枸杞和糖倒入锅中,用小火熬煮至粥呈糜状即成,可随意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