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马建忠
马建忠对虚词的说法
马建忠对虚词的说法
摘要:
一、马建忠对虚词的定义
二、马建忠对虚词的分类
三、马建忠关于虚词在汉语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四、马建忠对虚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马建忠虚词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马建忠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虚词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根据马建忠的观点,虚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建忠将虚词分为几类,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副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连接实词,表达语法关系,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
马建忠强调虚词在汉语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他认为,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的核心,没有虚词,汉语的表达将变得不准确、不连贯。
虚词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虚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马建忠主张结合实际的语境进行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虚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马建忠的虚词研究在我国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曾经无处安放青春的故乡——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文/邱隆洪前不久,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辑出版了《侨海镇江人》一书,记载了48位或祖籍在镇江、或出生在镇江、或长期工作在镇江的侨海骄子,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语言学家马建忠,简介中称他为“江苏镇江人”,事迹介绍中更进一步说他“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这些都是编者经过查阅若干资料、并经过详细分析做出的叙述,自然不会有错,不过却让笔者想起了困惑人们多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介绍的,马相伯、马建忠均为“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的《丹徒县志》卷三十“人物”并没有收录马氏兄弟,同一时期编纂的《丹阳县志》第三十一卷“人物”也仅收录了马相伯,他们兄弟俩到底是丹徒人还是丹阳人?这个问题让喜爱研读地方文史的人们一头雾水,近些年,笔者多次被人问到这一问题,因为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史志的记述出入较大,笔者不敢贸然作答。
最近,笔者又一次遇到同事追问这一问题,耐着性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算理出个头绪。
原来,这一问题与马氏兄弟年轻时期的一段不快经历有关。
问题缘起:《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马建忠著述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关于马氏兄弟的籍贯,话分两头,先说去世较早的马建忠。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官修史书《清史稿》的记录,该书卷四四六“马建忠传”称他为“江苏丹徒人”,这一说法也为后人编撰的包括人物工具书和地方史志在内的各类书籍沿用,《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镇江人物辞典》等,均采用了这一表述,不多赘述。
关于马相伯的籍贯,众多书籍和相关资料就莫衷一是了,或说他是丹阳人(周俊元撰《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或说他是丹徒人(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或说他是“丹阳人,生于丹徒”(如《民国人物大辞典》),或说他是“丹阳人,寄籍丹徒”(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ppt课件
•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 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 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 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 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 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 “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 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 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 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 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 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 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 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 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 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
• 留学经历: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 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 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 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 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 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 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 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 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 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 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 “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 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 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 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 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生”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构词形式。
汉语词汇是不断发展又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
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生”用法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生”的词性问题。
标签:近代汉语“~生”形式词缀助词中古近代时期,随着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在古代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复音词。
虽然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根据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來的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由于这个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词义改变、实词虚化等情况,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被人们重新认识,因此分歧也就容易产生了。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词缀和助词的用法有一系列的交叉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助词与词缀的分歧也是存在的,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分歧呢?一、词缀和助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到过“有些助词的‘词’的资格是不牢靠的。
”[1](P38)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举了“着”“了”“的”的例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动词后边的“了”和“着”应该看作动词后缀。
还有人主张把“的”分成两个:一个是助词,一个是后缀(我的|布的|现成的)。
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也是汉语语法化进程中比较活跃、不断产生的一类。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助字”的概念。
他认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由于助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所以形成后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动作的情态状貌、显示语气、构成结构关系等语法意义。
我们熟悉的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等。
另外,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还列出了表数助词“们”“第”,语气助词“呢、吗、吧”等。
中国老一辈语言学家
员会委员。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赵元任,第一个就该想到他!
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字宣仲,江苏五进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高汉成近代以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部门分类,也没有宪法的概念。
近代立宪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至90年代,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更在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建议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这些思想被其后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主张的"开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并未出现在变法诏令中。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变法并决定要"仿行宪政"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立宪过程。
一、清末立宪1904年,当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变法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即日俄战争。
区区岛国日本打败了庞大帝国俄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蕴--这场战争被赋予了立宪政体与专制政体孰优孰劣的含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到1904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先后打败了两个老牌的庞大帝国--中国和俄国。
这对急于摆脱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来说,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甚嚣尘上。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以推翻满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并着手实施武装反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决定进一步改革。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朝廷,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以便作出抉择,清廷决定派人出洋进行实地考察。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清廷下达了考察政治上谕,其要点有三:第一,了解东西各国富强的原委;第二,通过考察各国政治,为中国立宪提供借鉴;第三,弄清楚立宪是否有利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 早年
马建忠的生平
马建忠于1845年2月9日(道光十四年)生于一 个天主教家庭,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
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 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 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马建忠从小学通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 科举。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 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 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作为早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 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他要把反映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著作,把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巩固,并奉为准绳 的科学思想,一言以弊之,把西学的“精髓”译 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 留学
1870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他也成为李鸿章 的幕僚,随办洋务。因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受到 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 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 嵩焘的翻译。1877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 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 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政治私立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190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任上海行辕 襄理机要。8月14日,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 世,终年55岁。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
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 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 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 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将翻译 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于1894年向 清廷呈上《拟设翻译书院议》。在其中他指出当 时翻译之状况并就翻译书院的规模、生源、学制 、师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应译 之书,以及图书设备、印刷出版、建院地点和经 费来源等九大方面一一缕陈,精辟、具体、全面 ,构成翻译书院建设的整个科学体系。他所设之 翻译书院并非一般外语学校而是外语和科学知识 兼学的新式学校。他认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1-8章课后思考
第一章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
列强通过公债驻就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反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牌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例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是造成控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在效发展的根源。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年头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本原因。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都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学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最新马建忠“善译”翻译观
19世纪末马建忠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观的“善译”翻译理论。
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然而马氏的翻译观点已涵盖等效翻译理论的全部内容,并与语用翻译有相通之处。
本文拟从语用语言等效、社交语用等效角度,探讨马建忠“善译”翻译观的实用性。
[关键词]:善译等效翻译语用翻译一、马建忠“善译”翻译观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于1898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语法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对中国语言学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积极借助西方语言学来阐释汉语语法的中国首批语言学家中的第一人。
他1894年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了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和创设翻译书院、展开翻译活动、培养翻译人才的紧迫性。
在该文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善译”翻译观:“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这段话的义蕴相当丰富全面,涉及语义学、语用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了文化研究的领域。
他看来:翻译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呢?平时在翻译训练中就应该培养自己对两种语言的浓厚兴趣,用心思考,一定要先将所要翻译的语言和用来翻译的语言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比较,以考察两种语言文字产生的渊源,领悟两种语言相同或相异的缘由。
对两种语言相当的意义应加以反复推敲,务必探究其语调的高低,分析其字句的繁简,弄清其文体的变异,了解其内涵细微差异的由来。
马建忠与近代早期朝鲜地缘政治争端
马建忠与近代早期朝鲜地缘政治争端高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日本呑并琉球后,传统中华 世界秩序原理已无法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以中国为绝对中心的东北亚原有权力格局 也陷入了彻底崩溃的边缘。
晚清政府试图通过积极介入朝鲜内政外交事务加强东部的战略防 御,以期在朝鲜半岛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作为熟悉国际法事务的李鸿章核心幕僚,马建忠 于1882年一年之中三次赴朝,主导了朝鲜的开埠,并在“属国自主”的基础上提出了“属邦之 实”观点,该观点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策略和近代“均势政策”相结合,但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历史环境与国际关系的影响,其结果似乎并不成功,甚至在客观上加 快了朝鲜游离出“宗藩体系”的速度。
而他们在“属邦”与“自主”之间的纠结似乎也印证了维护 中朝“宗藩关系”在近代朝鲜半岛地缘争夺中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宗藩体系”的崩塌恰 恰是朝鲜半岛近代地缘争夺开端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马建忠广属邦之实”;朝鲜;宗藩体系[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6201(2020)02—0088—08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东、西、南三扇大门尽皆暴露在列强面前,法英占据 越南和緬甸,日本将琉球国并人自家版图,俄国割去伊犁西部的大片国土,葡萄牙骗取清政府对其占领 澳门的承认等,上述事件不停刺激着清政府脆弱的神经。
感受到压力的清政府将“隐士之国”朝鲜当成 了维护“宗藩体系”的最后遮羞布,试图通过积极介人朝鲜内政外交事务加强东部的战略防御,以期在朝 鲜半岛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其中,马建忠作为熟悉国际法事务的李鸿章核心幕僚,在1882年的一 系列与朝相关的处置动作均可视为当时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具体实施。
这些施政虽然强化了清王朝对朝 鲜的控制,但由于其溢出了宗藩体制框架,这就从法理上否定了中朝“宗藩关系”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 西方国家对朝鲜是国际公法准则下的“独立国家”的认识。
翻译八条
翻译八条(1)1.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往、互相了解。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2.第二:翻译的形式口译:通过两种不同言语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
笔译:通过两种不同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
口译和笔译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翻译过程也基本相同。
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翻译的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充当“代言人”,而不能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
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第三:翻译的过程1.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互为依存的。
把原语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翻译出来,是一个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理解是前提,表达是以理解位基础的。
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错误的理解只能导致错误的翻译。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作的意思。
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第四:翻译的标准1.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
一篇好的译文,必须是正确而又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关于翻译的标准,从表面上看9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观点大体是一脉相承的。
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标准,也是统一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好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又流畅。
从事翻译,译者必须努力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或对合格翻译的要求,历代翻译家有不少论述。
1896年,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忠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雅,或者说,译文准确、顺畅、优美。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导言本文将对马建忠先生的著作《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进行全面评述。
在此,我们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语法体系。
一、马建忠先生及其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先生是一位在语法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深入研究了汉语语法体系,并通过自身的总结与创新,撰写了《马氏文通》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马氏语法的体系结构以及其应用。
二、马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语法体系结构马氏语法体系主要由词类、短语、句子等组成。
其中,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短语则由介词短语、名词短语等构成;句子则通过主谓宾结构来表达。
2.2上下文和语义分析马氏语法认为,语法应当与上下文和语义紧密结合。
因此,在分析一句话的语法结构时,需要考虑其上下文和语义信息,以确保准确的语义表达。
2.3语法规则和案例分析马氏语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加深读者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其中的一部分语法规则进行阐述。
2.3.1名词短语的构成马氏语法中,名词短语的构成包括名词、量词、形容词等元素的组合。
例如,“大红苹果”中,“大”是形容词,“红”是形容词,“苹果”是名词,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名词短语。
2.3.2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马氏语法认为,汉语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主要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
例如,“小明吃饭”中,“小明”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三、马氏语法的应用与启示3.1语法规则的运用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写作时,可以根据马氏语法的原则,合理运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3.2上下文和语义的重要性马氏语法强调了语法与上下文和语义的关联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注重语境和语义的分析,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3语法对语言认知的帮助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不仅能够提高语法意识,还能够拓展对语言的认知。
以“定量”的角度看马建忠“善译”理论中对等性
传统议论对 翻译对等性的理解也越来越宽泛。
.
一
关键词 : 对争 } “ 生; 善译” 理论 ; 定量 ; 中图分类号 : 19 H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7 2 1 (02 o 09 一o 1 3— 11 2 1 )9— 0 1 2 6
总 的来说 , 译界对翻译对等性 的理解 , 渐渐突破了对“ 这 等” 概念 自身的狭隘关注 , 为在 其对立概念 “ 转 不等 ” 中认识对 等
及动态分析两方面对 “ 译” 善 理论 中的对等性作 出全面 、 辩证 的 定量分析 , 旨在使读者对翻译对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
一
2 “ 对 善译 ” 理论 中对等性 的定量 分析
2 1定 量 的含 义 .
黑格尔 (0 3 将 定量 定 义 为 “ 有规 定性 或 一般 界 限 的 20) 具 量” 包括 内涵与外延 两部分 。内涵是 自为之有 的, , 不管 其界 限
1翻译 对等性
1 1翻译 对等性 的传统定义 . 翻译中的对 等性 一直是翻 译理论 界讨 论 的核 心 问题 , 虽然
其历来都被 当作 翻译实践 的最终 目的或评判译 作的标 准 , 不 但 同的学者对其认识各不相 同 , 其本身并无明确的定 义。 译论界对翻译对等性 的认识经 历了 由狭隘至宽泛 的发展 过
论研究一直试图划清“ 与“ 等” 不等” 的界限 , 建立善译/ 等译 的标
准 。然而 , 这种 片面关注分立性 的“ 代数” 的研究方法 终究无 似
为一个综合概念 , 不仅包括文本特征 的对等 , 也包括读者 反应 的
对等 。 ຫໍສະໝຸດ 法使我们看到对 等性 概念 的全貌 。在 中国传 统译论 中, 建忠 马 的“ 善译” 理论对翻译 中的对等性作 出了比较全 面的 阐释 , 蕴含 对这一概念 内涵与外延的全面解读 。本文将分别从 内容分析 以
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均为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学术风尚和成就,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和学术性,推荐大家有选择地阅读一些。
另提供美国大学生必读经典数目100本供参考。
书山有路,此书为径。
愿大家在不断的阅读中重塑自己的人格,从圣贤豪杰的智慧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门推荐管理类学生阅读书目:《政府论》、《论法的精神》、《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共产党宣言》、《第五项修炼》、《科学管理原理》、《新人力资源管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论语》、《大学》、《社会契约论》、《再造政府》、《正义论》、《罗伯特议事法则》。
呵呵,我也是外行,这14附1:中国大学生必读100本书简介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H0/4412《语言问题》是被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教授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
全书十六讲,系统地讲述了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有关系的各项基本问题,是作者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书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书生之家数据库)本书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语言学的工作,它怎能配合上建国的事业,那得靠一些认清楚任务的人来继续努力,通同合作。
中国话的条理,它的结构、范畴,究竟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我们该怎样用语言的工具来改进中国文化,那工具本身该怎么修改,这些问题是极难回答的……”。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H14/602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我国语法研究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全面检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深刻分析了汉语语法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从而为处于迷惘中的汉语语法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正确答案:(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
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3)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识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l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奋自救。
当时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4)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第一,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行政、监察、司法)。
第二,政府具有管制型的经济职能,即除了承担国防和维护经济秩序,承担了“治河”、“救灾”、“市政建设”等公共工程和社会事业外,还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专卖制度,将工商业纳入政府控制。
•1934年教育经费完全独立6省,部分独立4省。
•教育经费额度
•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35%。
•实际执行情况:1948年教育占10.89%。
•三、商会与同业公所的建立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农工商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商部、工部等合并而成。掌全国农工商政并森林、水产、河防、水利、商标、专利诸事。下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所辖有商标局、商律馆、工艺局、京师劝工陈列所、农事试验场等。
1906年,将原属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等交通业和邮政、电线分离出来,另设邮传部。
交通四政:分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辖有邮政总局、电政总快速及各省分局、电话局、交通银行、铁路总局及京汉、京奉、京张、沪宁、吉长、广长、正太等各路局。
第三,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垄断政府机构,而且将教育纳入了官僚选拔,“学而优则仕”、“白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材进入政府管理阶层。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从清末开始,中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逐渐由强制征税式的管理方式向为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
试论马建忠的民族主义精神
思 路 , 向朝 廷 力 陈 “ 外 债 以 开铁 道 ” 又 借 的好 处 , 并指 出 此 举
To a t lNo.1 3 3
试论 马建 忠的 民族主义 精神
李 冰
( 上海 师范 大学 对外 汉语 学 院 ,上 海 7 4 0 ) 3 0 0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 马建 忠的主要事迹进 行评述 , 向读者展 现 了一个 中国人 应有 的民族 主义精神——
爱 国主 义 情 怀 。 中 华 民族 的发 展 需 要 更 多 马 建 忠式 的人 物 。
院 和 大 学 院 学 习 , 中 外 学 员 待 遇 不 平 等 , 外 国 学 员 飞 扬 因 且 跋 扈 而 毅 然 退 出 学 院 。 即 使 在 法 国 留 学 期 间 , 的 铮 铮 铁 他
骨 和 高 尚的 民族 气 节 也 令 某 些 洋 人 和 洋 务 派 官 员 惊 诧 不 已 , 人 谈 及 马 建 忠 时 都 是 怒 不 可 遏 。洋 务 派 官 员 则 认 为 洋
书 , 来 转 学 洋务 , 原 因 正 是 受 到 1 6 英 法 联 军 攻 占 后 其 8 0年
北 京 的 强 烈 刺 激 。他 进 入 天 主教 耶稣 会 在 上 海 设 立 的 初 学
考 取 文 辞 学 位 的 第 一 人 , 到 法 国 教 师 的 高 度 赞 誉 。他 曾 得
担任驻法公 使曾纪泽 的翻译 , 对他 的评价是 , 文 好 , 曾 法 中 文 写 得 也 很 通 畅 , 个可 塑 之 才 。 回国 后 , 成 为李 鸿 章 手 是 他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 第 1 3期 ) 总 3
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 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 列强入侵 清廷懦弱 巢之将覆 完卵焉存?
❖ “愤外患日深, 乃专究西学”
❖ “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 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
主要经历
❖ 1870年(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洋务。 ❖ 1876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专攻
马建忠拟设的“翻外译洋诸书国内院治之政” 以及“各国交涉之件”
❖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的书籍
即涉及自然、社会、人
文、历史、军事、法律、
第1类:对外交涉书籍 经济等西方“政令治教” 第2类:居官者考订之书 的各类科学书籍
第3类:西方教科书
包括算学、热学、光学、 声学、电学、动植物学、 金石之学、性理、格致 等近代科学
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
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
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
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达
马建忠vs.Nida
Dtdtrimsnohe“必 栉 相 字 之 其 后 止 之oeya夫ecgusbnne先句当句所意心,益urrmea译npecbm将比之之由旨悟而,edetee之sorseit所 , 实 繁 然 之 神 曾 与tlcrsafaao为ilannsne译 以 义 简 。 所 解 无 观awg事tgqentie者 考 , , 夫 在 , 毫 原haduhug难liaeiuilcvi与 彼 委 尽 如 , 振 发 文nygn矣ahareegt所此曲其是而笔出无tlthteh。.ecehnee以文推文,又而入异ree译mrcpse译字究体则摩书于,ertsas之eompi者孳,之一写,其是cros将so-efe-两生务变书其译间则tnp-tih奈Nnhdte为国之审态到神成,oie何tdrtrheo善之源其,手情之夫sa?efoio译文,及,文音,而t其rfe也字同其经,声仿后平已异 义 营 适之佛能,深日。之 理 反 如高 其使嗜冥”故 精 复 其下 语阅笃心。 深 , 所, 气者好钩所 奥 确 译析 ,所,考有 折 知 而其 然得字,
马建忠论翻译
“一个常被翻译界忽略的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 《马氏文通》(1该89书8不)仅是中国语法学的 开山之作,而且标志着中国
❖ 参考拉丁语法研究现古代代语汉言语学的的结开构端规律
❖ 《拟设翻译书马院建议忠》的(“1善89译4)”无疑就是翻 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
❖ 善译论
“等效”,还是傅雷的“神 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
主要作品
❖《富民说》 1890年著,主张发展对外贸 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 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
❖《适可斋记言》1896年,马建忠与上海
《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后出版。《拟设 翻译书院议》为其中一篇。
❖《马氏文通》1898年出版,是汉语语法
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 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 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 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 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 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 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 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 为善译也已。”
❖ 创设新式翻译均书未院跳出“善译”的圈子。
❖ 生平介绍 ❖ “善译论”解读 ❖ 拟设翻译书院 ❖ 评价
生平介绍
❖ 马建中(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 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 始人马相伯。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将翻译产业化:
1. 设立印刷所 2. 配备专门人员督查学生 3. 设立图书馆 4. 配备专项经费
正面评价
❖ 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的人
“有的文章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理 论的人,此说不确切。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写 于一八九八年……而早在一八九四年,马建忠在 《拟投翻译书院议》中, 已提出 ‘善译’ 的问 题。”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马建忠的 ‘善译’ 理论虽然未能从根本上 改变 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但 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已与主流传统译论迥然各 异,由此马建忠为中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饱 含西学意识,极富现代精神的科学之路。”
(王洪涛,2005)
“过于抽象”
负面评价
“难以实现的理想”
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 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 言语,而汉文则麤陋鄙俚,未窥门径”
译本质量低劣
❖ “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呕”
❖ “文辞艰涩”、“驳杂迂讹”、“挂一漏万, 割裂复重,未足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 所鄙夷而讥笑也”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道光季年以 来,彼与我所立约款税则,则以向欺东方诸国者, 转而欺我。于是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 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 于租界以剥我工商; 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 惑我子民。”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 者,欺我不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要在对外 交涉中“尽知其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 证,尽得其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 今之急务”。
❖ 文体学 “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尽其文体之变态”
马建忠vs.严复
信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
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
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
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
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
读者反应论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回国留学生“惟以所学者为资本,赖以致富” ❖ 实际翻译人员“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
法律、政治、外交,曾任驻法公史郭嵩焘的 翻译。 ❖ 1879年返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成为其重 要幕僚。曾数度去朝鲜、印度处理外交事务, 后又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及上海织布局总办。
❖ 1890年后,居家著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建 议创设翻译书院。
❖ 1900年7月,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 终年55岁。
---马建忠
拟设翻译书院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 议”中提出设立翻译书院。
❖ 冯桂芬提议创设的“翻译公所”只是教学中 外语言文字的外语学校。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洋务翻译机 构主要从事外交、海军军事和部分自然科学 书籍的翻译。“专门之业不分,精致无自”。
马建忠拟设的翻译书院
❖ 西译中述 ❖ “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
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 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 令合于中国文法”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拟设翻译书院议》
“夫译之为事难矣。”
❖ 善译论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开端:
❖ 对比语言学“(c审o其ntr音as声ti之ve高lin下g”uistics)
❖ 音系学 ❖ 句法学 ❖ 语义学 ❖ 词源学
“字栉句比” “析字句之繁简”
“所有相当之Leabharlann 义,委曲推究” “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
❖ “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 ---冯桂芬
翻译制敌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 但洋务翻译“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 不揣其大”
❖ “在位有志之士又苦于语言不达、文字不通, 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
❖ 培养“善译”人才 ❖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 ❖ 将翻译产业化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培养“善译”人才
❖ 招收已通外语者为1班,长于汉文者为另1班, 聘用兼通汉文、洋文之人
❖ 除正常语言教学外,还要求日译新事数篇以为 工课
❖ 马建忠认为先通汉文后读洋文者从事翻译,往 往事半功倍
即“各国之时政”、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
小结
❖ 马建忠之于翻译的贡献:
1. 首开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先河; 2. 提出创建翻译书院,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