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灰水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深部煤矿开采水害问题愈发突出。
奥灰水是指一种具有卓越的导水能力的含矿层,当煤矿开采穿越奥灰水带时,水会突然涌入矿井,造成严重的水害事故,给矿山生产和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煤矿开采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技术,以减轻水害给矿山生产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旨在为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对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煤矿开采实践,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为煤矿开采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2 问题阐述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水害问题,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井底部或工作面出现大量水涌入,给生产作业和矿工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当前针对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治理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方案,为煤矿生产中遇到水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和高效开采。
2. 正文2.1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原因分析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内部存在高压含水层(奥灰水),开采作业导致该含水层释放出水,从而引发地下水涌入矿井和工作面,造成水害问题。
这种水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1. 奥灰水层水压过高:煤层内部的奥灰水层水压较高,一旦开采,压力会得到释放,导致水位上升,反过来影响矿井和工作面的稳定性。
奥灰、太灰水带压开采防治水措施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奥灰、太灰水带压开采安全技术措施一、含水层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1.煤系地层含水层井田内煤系地层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山西组4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其上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其富水性弱,一般情况下,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太原组含水层主要为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根据钻孔资料,含水层裂隙发育,富水性中等。
8号煤层顶板即为L2灰岩。
所以,太原组灰岩岩溶水对8号煤层并且包括9号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矿井涌水量会增大。
按照相邻井田太灰水水位+590m考虑,一、二采区(8#、9#)号煤层开采为带压开采,如果煤层底板存在导水构造或不完整区段,将发生底板出水,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2.奥陶系含水层井田内奥灰水位标高为808.50-810.00m,4号煤层绝大部分为带压区,8、9号煤层全部为带压区。
4、8、9号煤层最低底板等高线标高分别为570m、520m、500m。
各煤层距奥灰顶面的距离依次128.57m、63.80m和45.75m。
根据奥灰水突水系数计算公式:K=P/M其中:K—突水系数(MPa/m);P—底板承受的静水压力(MPa);M—隔水层有效厚度(m);4、8、9号煤层的最大突水系数分别为:K4=(810-570+128.57)×0.0098/128.57=0.0281(MPa/m)。
K8=(810-520+63.80)×0.0098/63.80=0.0543(MPa/m)K9=(810-500+45.75)×0.0098/45.75=0.0762(MPa/m)经过计算,4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为0.0281 MPa/m ,8号煤层的最大突水系数为0.0543 MPa/m ,9号煤层可采范围最大突水系数为0.0762MPa/m 。
上述结果可知,9号煤层的最大突水系数大于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的临界值0.06MPa/m ,开采时受奥灰水影响。
4、8号煤层的突水系数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的临界值0.06MPa/m ,一般不会受到奥灰水突水威胁。
奥灰水防治措施

奥灰水防治措施
本井田内该含水层富水性强、及井田内8号煤层全部等压,5、5-1号煤层基本全区等压(见各煤层矿井充水性图)。
经过计算可知,各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均小于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最大值(临界值)0.06Mpa/m。
一般情况下没有奥灰水突水危险。
但井田内断层发育,断层导通了奥灰水,一旦开采连通断层,奥灰水会沿断层进入工作面,发生水害事故。
为了确保我矿安全生产、特制定以下防奥灰水突水专项措施。
一、在开采各煤层临进井田带压区时,要预留防水煤柱,
5、5-1号煤层防水煤柱的宽度预留30m,8号煤层防水煤柱的宽度预留40m。
二、加强井下物探工作,和钻探工作,查明勘探阶段及物探阶段未查明的导水构造的产状要素及延伸、发育情况。
三、加强井下疏水降压工作,使奥灰水位的标高低于最低开采标高,放水钻孔的孔径不得大于75mm。
四、8号煤井底车场、主排水泵房、中央变电所的出入口设置水闸门。
五、加强井下排水工作,每年雨季来临前做一次主排水泵、备用排水泵的联合排水试验。
同时彻底清理主、副水仓及排水沟渠的淤泥及悬浮物,保证主、副水仓容量满足要求,排水沟渠畅通无阻。
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所有井下作业人员掌握透水事故的预兆,任何人员一旦发现透水预兆立即向调度室汇报。
七、加强水害做应急救援演练,使所有应急救援队员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
一旦发生预想不到的水害事故,应立即启动《水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砂石煤业生产技术科
二0一一年。
奥灰水介绍

井田位于太行山东麓中段鼓山东麓丘陵地区,沿鼓山边缘向东倾斜,井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标高+170~+240 m,相对高差约70m,其坡度约为11.6‰。
第四纪沉积物主要以冲、洪积物及风化黄土构成,其黄土具有垂直节理特征。
井田内发育有香山沟、南岗沟、二十四会沟、现到沟、上牛沟、断头沟、西佐沟,冲沟具有壁陡谷宽呈“U”字形,沟深5~20m,宽15~20m,一般坡度73%。
其余皆为村庄和农田。
冲沟底部有基岩地层零星出露。
牛儿庄井田整体上是向东南倾斜的单斜构造。
西部F4断层为井田的自然边界,断层倾向南东,落差120~130m,其下盘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与上盘的煤系含水层对接,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水位标高约+122.10m(2009年11月),由于2、4、6号煤层埋藏较浅,大部分位于+120m标高以上,天然状态下,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与煤系的大煤顶板砂岩、野青石灰岩、山伏青石灰岩含水层不产生水力联系,仅与煤系大青石灰含水层产生侧向水力联系。
对开采上组煤层(2、4、6号煤层)而言,其F4断层为相对隔水边界断层。
对于井田内的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为补给边界断层。
BF2、F22、BF7、F18等断层带组成井田东部自然边界。
位于井田东北部的BF7断层倾向东南,落差340~370m,使井田内下盘的煤系地层与上盘的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泥岩和粉砂岩等地层对接,形成井田东北部隔水边界,阻隔了煤系地层中含水层向东运移。
位于井田东南部的BF2断层,向北东方向与BF7断层相交,BF2断层倾向北西,落差180~290m,使井田内的下盘煤系地层中的含水层与上盘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对接,其间产生水力联系,但与其相互平行、且倾向相同的F22断层的存在,产生一定的阻水能力,因而BF2断层可视为弱透水边界。
井田北部和南部为技术边界,可视为透水边界。
井田内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的补给条件与区域补给条件一致,处于黑龙洞岩溶水文地质单元牛儿庄~五矿~一矿~黑龙洞泉群强径流带上,地下水向东南径流。
矿井奥灰水带压开采技术分析及防治水措施

矿井奥灰水带压开采技术分析及防治水措施摘要随着煤矿采掘活动进行,奥灰水已经给矿井带来了严重危害,在奥灰带压区,应进行以掘进工作面钻探为主的构造超前探测,特别是隐伏导水构造的探测。
开拓掘进前,应使用钻探、井下物探等手段探测煤层中是否有隐伏的导水陷落柱、导水断层等,根据探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关键词:奥灰水;带压开采;水文地质类型;富水性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1.1井田主要含水层(1)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根据井田内施工的YZK-1水文钻孔,孔径为110mm,抽水试验结果表明奥灰溶裂隙含水层静止水位标高为+831.881m,涌水量为1.04L/s,单位涌水量为0.128L/(s·m),渗透系数为0.011m/d,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0.5g/L,总硬度14.0,水温18℃。
(2)石炭系太原组层间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根据钻孔揭露,井田内太原组的灰岩位于13号煤层以下,岩溶裂隙亦不发育,10号煤层以上含水层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厚度6.88~19.72m,全区平均厚度10.74m。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地层主要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组成。
井田内最大残留厚度为126.40m。
井田北部磁窑沟煤矿补3号孔未对该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
涌水量0.374~0.610L/s,单位涌水量0.0009~0.1870L/(s·m),渗透系数为0.0023~2.0160m/d,水位标高为+968.69~972.69m,矿化度0.35g/L,总硬度11.16,pH值为6.8,水质类型为HCO3-Ca·Na型,富水性弱—中等。
1.2矿井充水通道(1)构造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的北部,井田构造形态总体呈向北西倾伏的缓倾斜单斜构造,地层倾角3°~10°,一般8°,矿井生产建设中10号煤层南翼大巷揭露8条正断层,落差均小于5m,断层对煤矿开采影响较小。
奥灰水课件

五、带压开采措施 1、矿井必须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带压开采设计,专项措 施,并经有关部门批准; 2、掘进工作面物探和钻探,确保超前探水安全距离30米;
3、采煤工作面物探和钻探,对异常区域留设保安煤柱;
4、加强地质预测预报,对可能出水的地点要准备强排设备; 5、对受小煤矿采空区影响的区域,进行重点管理、重点监 控,保证队组顺利掘进。 6、带压开采的矿井在采掘活动范围内必须探明各类地质构 造情况,根据构造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并按带压开采设计 构筑防排水设施。
2、原因分析:骆驼山煤矿建设施工中存在着严重的 违规违章行为,该矿井下施工的16号煤层回风大巷 掘进工作面探放水措施不落实,在掘进施工打炮眼 时导出奥陶系灰岩地下水,淹没井下巷道和硐室; 出现透水征兆后现场撤离不及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四、集团公司带压开采矿井7座,进入带压区域的 施工队伍63支。
1、赵庄二号井:带压范围13.426km2,占井田面积的100% 。奥灰水水位标高 +724.08米。目前矿井开采水平+471米左右,低于奥灰水位标高253m,带压 值为2.53Mpa。( 4个队组处于带压开采范围) 2、 坪上煤业:矿井田范围内均属奥灰岩溶承压水区域,但如无构造沟通,3煤层 突水危险性较小。在井田西北边界处,存在奥灰水通过寺头断层破碎带突入矿 井巷道的可能性。 (4个队组处于带压开采范围)
二、什么是奥灰水带压开采? 1、奥灰水带压开采:是指奥 灰水的水位标高高于开采煤 层最高的底板等高线的标高; 2、奥灰水水位线是指奥灰水 突破上覆岩层后其水压能够 达到的高度,是一个虚拟的 标高,即如果奥灰水未能突 破上覆岩层其所处的地质层 位低于煤层底板。
突水后水位标高
煤层底板
奥灰水位置
三、曾经发生的奥灰水透水事故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不断发展,煤矿的开采水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奥灰水带压开采是指在煤矿开采中,由于煤层下部存在高压水系,导致煤层底部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使得开采水害更加突出的一种开采方式。
探查和治理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已成为当前煤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一、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成因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1. 水系条件复杂:奥灰水带压开采通常发生在煤层下部岩溶地质区域,地下水位较深,地下水流动规律复杂,导致煤层底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水害。
2. 采矿工作面开采规模大:奥灰水带压开采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规模相对较大的煤矿,由于开采规模大,挖掘范围广,导致大量地下水被破坏从而充实到矿井中。
3. 围岩条件较差:奥灰水带压开采区域的围岩条件一般较差,地下水体储量丰富,如遇到地下水体,易引发水害。
以上这些因素都对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对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探查,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1. 地质雷达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探测地下水体的位置、深度和体积等信息,为矿井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2.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水体及围岩的地震反射、折射信息,通过解释反射波和折射波的速度和幅度变化,来判断地下水体的位置、形态和体积等信息。
3. 井下水文地质观测:井下水文地质观测是指通过在矿井井下实施水文地质勘探,获得矿井井下水位、水压、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
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探查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的情况,为治理提供依据。
1.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对奥灰水带压开采区域的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地下水位、水压和水质等情况。
2. 井下水封隔堵技术:对已发生的地下水体进行封堵,防止地下水体进入矿井和煤层中,减少开采水害的发生。
3. 井下排水技术:采用井下排水技术将地下水体排出井下,减少地下水影响矿井生产的程度。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

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探查及治理技术探讨煤矿奥灰水带是指煤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硫酸钙和镁硫酸盐的水,这种水具有较高的酸碱度和腐蚀性,对矿井和矿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害。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其进行探查及治理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奥灰水带的形成】煤矿奥灰水带是由于地下含硫煤层中的矿体对地下水的影响引起的。
当煤层被开采时,因矿体上覆盖层和下伏层的破坏,地下的含硫煤层受氧、水的浸润后,其中的含硫物质开始氧化,产生酸性物质和硫酸盐,这些物质溶解于地下水中形成了硫酸盐水,就是我们所说的煤矿奥灰水带。
煤矿奥灰水带的形成不仅对矿井设施造成了腐蚀,还对地下水体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1. 地下水位突变: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煤矿奥灰水带的形成使得地下水位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对矿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地下水腐蚀性增强:煤矿奥灰水带中的水具有较高的酸碱度和腐蚀性,对地下的设施和设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 地下水体污染:煤矿奥灰水带中的水对地下水体和地表水体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对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进行有效的探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探,了解煤矿地下的地质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平面分布、倾角、岩性等。
其次需要进行地下水位的监测和采样分析,了解煤矿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水质特点、水文地质条件等。
最后需要进行矿井设施和设备的检测,了解地下水对设施和设备的腐蚀情况。
针对煤矿奥灰水带压开采水害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知识,采用一系列的治理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位控制:通过钻孔灌浆、封水注浆、沉井、地下拦砂墙等方法,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减少水位的波动对矿井的影响。
2. 地下水防治: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地下水进行防治,包括加固井筒、封堵矿井、加强水源地保护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灰水
“奥陶纪”是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
奥陶纪灰岩层形成于4亿至5亿年前,当时的地质层基本属于浅海环境,是地质史上海侵蚀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含水量非常丰富。
过去的研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西部以及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开采的煤层形成于1.4亿至1.9亿年前的采侏罗纪,这些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小,矿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差,矿坑涌水量小。
因此,人们预防煤矿瓦斯危害的意识,远远强于对煤矿水害的防范。
“现在是抽排多少水,井下就会涌出多少来。
”虎维岳说,“这次透水事故警示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西北干旱地区煤矿水害。
” 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曹安雅说,近日他们对乌海市和其相邻的鄂尔多斯市境内的调查显示,两市受奥陶纪灰岩水害威胁和影响的煤矿有32处,其中乌海市有21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有11处。
这些煤矿井下巷道距奥陶纪灰岩含水层已很近。
为汲取此次透水事故的教训,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日前提出“四个重新”的决定,以预防煤矿水害。
一是重新审查设计,对矿井设计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补充设计;二是重新审查《安全专篇》,对缺乏防水措施或措施不细不全的一律要重新补充;三是重新检查防治水工程,对工程不到位或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进行施工;四是重新检查防治水措施,凡措施不健全、不落实的一律重新修订完善。
亟须防范“地下暗河”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封堵井下水源工程中,一台钻机打通地面与井下巷道的钻孔后抽取钻杆时,钻孔喷起八九米高的水柱。
水压极大的“奥灰水”,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
实施井底水源封堵工程的施工人员,利用最先打通的一个钻孔于3月14日凌晨开始往井下巷道输送速凝水泥、石子、石岩、水玻璃等原料混合而成的灌浆,截至3月28日已累计投料2003立方米。
但是,对于是否能够很快实现堵截水源的问题,技术人员表示“不好说”。
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兰毅说,封堵井下水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缺乏相应的经验。
当年范各庄煤矿堵漏工程就用了近1年时间。
此次堵漏工程计划要向井下投送大约5000立方米的材料,预计4月4日竣工,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能够如期完成堵水任务。
据专家分析,目前随着煤炭开采层次“向下”发展,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藏地下的“奥灰水”突水几率也在增加。
而相关的科研体系,越来越显得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奥陶纪灰岩层在全国的分布,学术界掌握得还不太全面。
一些地方的煤矿没有发生过“奥灰水”灾害,不等于说没有此种隐患,特别是已经开采到16号煤层的煤矿,一定要提高警惕。
虎维岳说,我国亟须建立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矿山“奥灰水”防治科研体系,
使今后防治“奥灰水”灾害不再“懊悔”。
否则,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暗河”可能会成为新的煤矿事故源头。
奥灰水为奥陶纪形成的灰岩中所含的水。
奥陶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案例回放骆驼山煤矿奥灰水灾害】
“奥灰水”危害旱区煤矿
随着煤炭开采层次“向下”发展,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藏地下的“奥灰水”突水几率也在增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在建的神华集团
骆驼山煤矿,3月1日7时29分发生透水事故。
事发时,31人被困井下。
尽管大规模的矿难营救工作随即展开,但井下疯狂的涌水将31名工人兄弟吞噬得不见了踪影,也将一个生僻的名词“冲”在世人面前——“奥灰水”。
它让2万多人次救援力量在14天奋战之后,无奈地宣告结束。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提醒,我国须警惕西北旱区煤矿“奥灰水”灾害。
否则,在煤炭资源富集的西北,“地下暗河”可能会成为新的煤矿事故发生的源头。
抽不完的“奥灰水” 透水事故发生后,在2万多人次14天的营救之后,未发现井下受困人员及生命迹象。
经国家矿山医疗中心和抢险救援指挥部医疗组专家反复研究认为,井下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于3月14日停止了搜救工作。
随之,为早日入井寻找失踪人员,抢险救援指挥部将井下水源封堵工程列为第一要务。
本刊记者连日来在现场看到,通风竖井口的两台每小时抽水上千立方米的水泵昼夜不停地排水,所排之水在地面上紧急挖开的导流渠中形成十多米宽、数米深的“清水河”,弯弯曲曲地在旷野中流向远方。
“我搬到这儿已经40多年了,从来没听说地下还有这么多的水。
”今年67岁的当地羊倌张侯栓说,在他的记忆中,这里常年干旱无雨,人们请钻井队打水井时,往往得钻上百米深,有时还寻找不到水脉。
张侯栓老人怎么也想不到,就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蒸发量达300多毫米的干旱地区,地下400多米处的奥陶纪灰岩层中却潜藏着巨大的水源。
正是这“奥灰水”,使得此次矿难营救中总是有抽不完的水。
“这么大的涌水量,在西北干旱地区的煤矿透水事故中是第一次。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煤矿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虎维岳在事故现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次透水事故是奥陶纪灰岩水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下暗河”惹的祸。
逃生出来的杨学林等7名矿工说,当时他们往通风竖井方向跑,身后轰隆隆的水声像打闷雷般地席卷而来,很恐怖。
此次事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涌水量“第二大”的煤矿透水事故,涌水量在起初最大时达每小时7.2万立方米,仅次于1984年河北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的世界罕见的特大透水灾害,那次
的涌水量最大时是每小时12万立方米。
与瓦斯一样危险的煤矿水害“奥陶纪”是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
奥陶纪灰岩层形成于4亿至5亿年前,当时的地质层基本属于浅海环境,是地质史上海侵蚀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含水量非常丰富。
过去的研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西部以及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开采的煤层形成于1.4亿至1.9亿年前的采侏罗纪,这些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小,矿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差,矿坑涌水量小。
因此,人们预防煤矿瓦斯危害的意识,远远强于对煤矿水害的防范。
“现在是抽排多少水,井下就会涌出多少来。
”虎维岳说,“这次透水事故警示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西北干旱地区煤矿水害。
” 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曹安雅说,近日他们对乌海市和其相邻的鄂尔多斯市境内的调查显示,两市受奥陶纪灰岩水害威胁和影响的煤矿有32处,其中乌海市有21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有11处。
这些煤矿井下巷道距奥陶纪灰岩含水层已很近。
为汲取此次透水事故的教训,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日前提出“四个重新”的决定,以预防煤矿水害。
一是重新审查设计,对矿井设计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补充设计;二是重新审查《安全专篇》,对缺乏防水措施或措施不细不全的一律要重新补充;三是重新检查防治水工程,对工程不到位或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进行施工;四是重新检查防治水措施,凡措施不健全、不落实的一律重新修订完善。
亟须防范“地下暗河”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封堵井下水源工程中,一台钻机打通地面与井下巷道的钻孔后抽取钻杆时,钻孔喷起八九米高的水柱。
水压极大的“奥灰水”,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
实施井底水源封堵工程的施工人员,利用最先打通的一个钻孔于3月14日凌晨开始往井下巷道输送速凝水泥、石子、石岩、水玻璃等原料混合而成的灌浆,截至3月28日已累计投料2003立方米。
但是,对于是否能够很快实现堵截水源的问题,技术人员表示“不好说”。
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兰毅说,封堵井下水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缺乏相应的经验。
当年范各庄煤矿堵漏工程就用了近1年时间。
此次堵漏工程计划要向井下投送大约5000立方米的材料,预计4月4日竣工,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能够如期完成堵水任务。
据专家分析,目前随着煤炭开采层次“向下”发展,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藏地下的“奥灰水”突水几率也在增加。
而相关的科研体系,越来越显得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奥陶纪灰岩层在全国的分布,学术界掌握得还不太全面。
一些地方的煤矿没有发生过“奥灰水”灾害,不等于说没有此种隐患,特别是已经开采到16号煤层的煤矿,一定要提高警惕。
虎维岳说,我国亟须建立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矿山“奥灰水”防治科研体系,使今后防治“奥灰水”灾害不再“懊悔”。
否则,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暗河”可能会成为新的煤矿事故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