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技术规范23062

合集下载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消毒隔离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消毒隔离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1. 消毒隔离的定义消毒隔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环境、设备、器械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达到杀灭病毒和细菌的目的,并将患病人员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隔离是疫情防控必不可少的一环。

2. 消毒隔离的必要性在疫情发生时,消毒隔离是必须的,因为疾病的确诊需要一定时间,而疾病传播的速度却非常快,如果不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会导致疫情的扩散,对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威胁。

此外,消毒隔离还能够降低疫情的传染率,保护患者、医生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3. 消毒隔离的范围消毒隔离范围包括环境、设备、器械以及患病人员的隔离。

对于环境和设备,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消毒。

对于患病人员,需要在先验条件下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染。

4. 消毒隔离的具体操作(1)环境消毒对于存储在环境中的病原体,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清除。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蒸汽、紫外线照射和空气过滤等方法,化学消毒包括使用消毒液进行喷雾或擦拭等方法,以达到对空气、物品和表面的消毒效果。

(2)器械设备消毒设备器械跟踪管理,杜绝短缺或交错作业,充分利用消毒设备和设备材料,按照操作规程和消毒效果验证结果的反馈,优化消毒管理,保证器械设备达到彻底消毒的标准。

(3)隔离治疗对于疑似或确诊患病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以避免疾病的传染。

需要为患病人员选择专门的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中为其提供专门的治疗,确保患者得到适宜的医疗照顾,并避免疾病的传播。

5. 关于消毒隔离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高级别的消毒操作时,需要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以避免感染。

(2)在消毒时,需要选择高效的消毒剂,以杀死病原体,并确保消毒效果。

(3)需要定期进行巡视,确保消毒隔离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病人体征异常。

66_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66_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 应有醒目的标志。
第十四页,共66页
传染病病区的设置(二)
■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布置,严密隔离病区 应设缓冲区。
■ 有多个出入口,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进出;分发洁物和收 受污物的门或窗应分别设置。
■ 应设有消毒室,面积不宜小于20平方米。
■ 宜单独设置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的更衣室和浴厕设施。 ■ 每间病室病床不得超过4张,两床之间的净距不得小于1.1米。 ■ 病人盥洗、浴厕应附设于病室之内。
■ 隔离期限: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期限为最长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分泌物经培养 三次,结果均为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第十三页,共66页
传染病病区的设置(一)
■ 应远离水源、食堂和其它公共场所200 米以 上。
■ 应与普通病区分开。应设在建筑底层的一端, 并远离儿科、妇产科和ICU;兼收烈性传染 病的病区必须单独建造,并与周围建筑保待 一定距离,可与传染病门诊融为一体。
第十九页,共66页
肝炎门诊
■ 应设候诊区、挂号台、诊断室、治疗室、观 察室、抽血室、收费室和发药室等。
■ 应设置病人厕所。
第二十页,共66页
隔离消毒的种类
■ 严密隔离:传染性强或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 病和新发传染病应采取严密隔离措施
■ 一般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 隔离;体液隔离
第二十一页,共66页
第二页,共66页
内容提要
■ 隔离消毒的概念 ■ 隔离区域的划分 ■ 隔离单位的划分 ■ 传染病病区的设置 ■ 传染病门诊的设置 ■ 隔离消毒的种类 ■ 隔离消毒的技术
第三页,共66页
隔离消毒的概念 (一)
■ 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 定的地点,与非传染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分开, 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pdf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pdf

消毒隔离处理规范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引言概述: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是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着手,详细介绍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隔离区域设置1. 隔离区域的选择,应考虑传染源与易感人群距离远近、设备设施、供应管道等因素。

2. 隔离区域内应设有合适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应对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隔离区域内室内装饰应简洁易清洁,家具使用应符合防火、防疫要求。

二、隔离措施1. 传染病隔离区域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设置洗手消毒设备,并设有洗手间。

2. 隔离病员与工作人员应穿戴符合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3. 在隔离区域内应划分不同的隔离等级和区域,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离。

4. 隔离区域内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确保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三、个人防护1.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

2.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3. 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规定,佩戴时要严密贴合,不得有漏洞,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并更换损坏的装备。

四、物品消毒1. 隔离区域内的物品应分类消毒,根据使用频率和材质进行不同方式的消毒处理。

2. 高温消毒是一种主要的物理消毒方式,应掌握消毒时间和温度的控制。

3. 化学消毒剂应选择符合标准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比例进行使用。

五、废物处理1. 隔离区域内产生的感染风险废物应划分为不同类别,采用正确的包装和标识方式进行储存和处理。

2. 废物处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废物处理方法和消毒措施。

3. 废物处理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废物得到安全处理。

总结: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设置隔离区域,实施科学的隔离措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有效的物品消毒以及规范废物处理,能够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飞沫或物体传播的疾病,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隔离和消毒技术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介绍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通过详细阐述隔离和消毒的五个大点以及每个大点下的小点,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区划分-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划定隔离区域。

-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的房间要求负压隔离,接触传播病的患者需要单独隔离。

2. 隔离设施建设- 隔离区设施要与其他区域相分离,确保传染病不能蔓延到其他部分。

- 隔离区的建设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流通、垃圾处理、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 隔离区内设备和设施要完善,包括病床、储存物品的容器及处理设备等。

3. 隔离措施执行- 医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设施,包括穿戴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 患者应按照医嘱佩戴口罩和遵循隔离区规定,避免与其他人接触。

- 隔离区的人员进出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

4. 隔离期管理- 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确定隔离期的长短。

- 在隔离期内,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监测,确保病情稳定。

- 隔离期结束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解除隔离。

5. 隔离区环境安全- 隔离区应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定期对隔离区进行消毒,保持卫生清洁。

- 隔离区内的废物和生物材料要经过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二、传染病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原则- 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抗药性、稳定性和毒性进行评估。

- 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消毒效果。

2. 消毒方法- 根据物体的特性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物体消毒、空气消毒等。

- 物体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热消毒)或化学方法(如酒精消毒、漂白粉消毒)。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引言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意识越来越高。

消毒隔离作为常见的健康措施,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二篇: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程序消毒程序应包括预处理、消毒和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清洗、去除残留物和杀菌前水质检测等。

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后,应及时清洗和处理,以避免残留物的危害。

2. 消毒浓度消毒浓度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场所和消毒剂进行调整。

应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达到消毒的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残留浓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消毒时间消毒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剂、消毒场所和消毒对象进行调整。

通常,消毒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以确保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在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人员进入消毒场所,并严格控制进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4. 消毒频率消毒频率应根据不同场所和对象的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加强监测和记录。

此外,应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规定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消毒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篇: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程序隔离程序应包括隔离前准备、隔离操作和解除隔离后处理。

隔离前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

隔离操作时,应考虑隔离场所、人员和物资,严格控制进出口,并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

解除隔离后,应进行必要的清洁和处理,以避免遗留危害。

2. 隔离场所隔离场所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选择相应的隔离场所,并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隔离场所应具有必要的通风和排水条件,并具备消毒和清洁能力。

此外,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隔离场所的质量和安全。

3. 隔离人员隔离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确保隔离操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隔离工作的水平。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一、前言隔离消毒是目前疾病控制领域中最基本的防控措施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确保隔离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规范,以保障隔离消毒的正确实施。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定义和内容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指针对卫生和劳动保护等领域中,通过对个体、环境等进行消毒或隔离的技术要求规范。

该规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浓度计算、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相关要求。

2. 隔离技术规范:包括隔离条件选择,隔离期限,隔离区域划分等相关要求。

3. 个人防护规范:包括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正确佩戴的方法、更换、销毁等相关要求。

4. 废物处理规范:包括各类污染废物的分离、收集、贮存等相关要求。

三、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实施要求为了确保消毒隔离工作正确实施,需要遵守以下要求:1. 严格实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期间,需要对隔离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的选择和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都需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

2. 严格实施隔离技术规范:对可能有病毒、细菌等污染物质的区域或者个体进行隔离处理,隔离区域的划分、隔离条件的选择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3. 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要求:在隔离和消毒期间,需要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佩戴方法需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操作。

4. 废物处理要规范:在隔离消毒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染废物需要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处理,以保障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安全。

四、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在实施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消毒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员技术不熟练或者不耐心,经常会出现消毒剂浓度不当、杀菌时间不够等问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2. 隔离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隔离条件选择不当、隔离期限不合理等问题经常出现,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相关规范进行督促检查。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处理规范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消毒隔离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为了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效果,各国纷纷制定了消毒隔离技术的规范标准。

本文将探讨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基本概念、内容要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基本概念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的场所、物品和环境,制定的消毒隔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

这些标准通常由政府部门、专业协会或科研机构制定,以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和物质,规定了合适的消毒剂种类,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消毒设备和工具的要求:要求消毒设备和工具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消毒操作流程:明确了消毒隔离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清洁、消毒、喷洒、浸泡等。

4. 消毒频率和周期:针对不同场所和物品,规定了合理的消毒频率和周期,保证消毒隔离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5. 检测和监测标准:规定了消毒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指标,通过定期的检测和监测,确保消毒工作的合格率和稳定性。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要点1. 环境消毒标准:主要适用于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生产加工场所等环境。

环境消毒标准规定了合理的消毒剂种类、浓度和使用方法,以及清洁和消毒设备的要求。

同时,还包括对空气消毒、水源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2. 物品消毒标准: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物品,如食品、餐具、医疗器械、面具等。

物品消毒标准规定了物品的分类和消毒方法,以及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要求。

在物品消毒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物品的包装、运输和存储等环节,以避免二次污染。

3. 人身消毒标准:针对人员的消毒要求,主要包括手部消毒、身体消毒和呼吸道防护等方面。

人身消毒标准规定了适用的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暴发或病毒感染高风险区域,还需加强人身消毒工作的频次和强度。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要求规范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制定依据:二O O六年七月六日发布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23)282 号2023年4月1日起实行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工作规范:第一条组织机构职责1: 直接负责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具体工作, 贯彻各项规章制度, 管理档案记录。

2: 各科室负责人:中心物品消毒和兼职院感管理员及院感自查人员, 其职责:负责平常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

各个区域专人负责。

第二条消毒管理标准1: 分区管理:重点区域: 采血室、妇科检查室、检查科操作室、口腔科操作室。

普通区域: 其他参与体检的区域、办公区域。

2: 消毒标准:设施消毒:设施采用湿式清洁, 天天一次, 室内由使用者负责, 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 专人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设施消毒规定达成医院I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抹布分别使用, 不得混用, 设施及各种物表每日具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 抹布用后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再用清水洗净, 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 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用2023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 保持60min, 再擦干净。

地面消毒: 地面采用湿式清洁, 天天一次, 室内由使用者负责, 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 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1、地面的消毒: 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湿拖把拖地。

2.拖把: 明显标记, 严格分区使用。

普通区域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 悬挂晾干备用。

重点区域拖把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后, 清洗干净, 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 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用2023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 保持60min, 再擦干净。

空气消毒: 公共空间通风消毒由专人负责, 其他房间通风消毒由使用人负责监督。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标准[详]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标准[详]

常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制定依据:二O O六年七月六日发布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02)282 号2003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工作规范:第一条组织机构职责1:直接负责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具体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档案记录。

2:各科室负责人:中心物品消毒和兼职院感管理员及院感自查人员.其职责:负责日常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

各个区域专人负责。

第二条消毒管理标准1:分区管理:重点区域:采血室、妇科检查室、检验科操作室、口腔科操作室。

普通区域:其他参与体检的区域、办公区域。

2:消毒标准:设施消毒:设施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内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设施消毒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设施及各种物表每日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抹布用后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 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地面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天一次.室内由使用者负责.公共区域由物业负责进行.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剂浓度。

1、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湿拖把拖地。

2、拖把: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普通区域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重点区域拖把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有血液、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60min.再擦干净。

空气消毒:公共空间通风消毒由专人负责.其他房间通风消毒由使用人负责监督。

重点区域通风后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由使用人负责.要求达到医院III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水平。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1. 引言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是在医疗领域、实验室和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降低患者感染和食品污染等风险。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正确进行操作,并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2.1 消毒的定义和分类•消毒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或杀灭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病原体、致病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按照杀灭微生物的程度可分为低级消毒、中级消毒和高级消毒。

2.2 消毒操作流程•消毒前准备:戴好防护装备,清除工作台面上的杂物,确保工作环境整洁。

•清洁物体表面:使用肥皂水或清洁剂清洗物体表面,去除可见的污垢。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根据物体表面材质和消毒对象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浓度。

•进行消毒操作:将消毒剂均匀喷洒或涂抹在物体表面,确保覆盖全部区域。

•等待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说明,等待一定的时间以确保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清洗残余消毒剂: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彻底清洗物体表面,确保无残留消毒剂。

•操作员清洁:操作后及时洗手,清理工作台面和消毒工具。

2.3 消毒器具的使用和维护•消毒器具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和完整,不存在破损或腐蚀现象。

•使用前对消毒器具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并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和干燥消毒器具,并妥善保存。

3. 无菌操作技术规范3.1 无菌的定义和分类•无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表面和环境完全没有任何微生物的状态。

•无菌操作按照操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可分为A级无菌操作和B级无菌操作。

3.2 无菌操作区域和装备•无菌操作区域应该是封闭和清洁的,并采用空气过滤和消毒等措施,确保环境洁净度。

•操作者必须佩戴无菌衣物、手套和口罩等防护装备。

•无菌操作区域的工作台面、工具和容器等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或其他无菌处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

•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
• 一、需特别处理的医疗废弃物,必须用黄色袋垃
圾盛装
• 1、化验室病菌的培养基、保存液、标本与器材 • 2、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 3、手术、病理废弃的组织器官 • 4、过期、淘汰、变质的药品和血液制品 • 5、含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及污染的废弃医疗用具 • 6、来自传染病区患者所有废弃物
• 2、医疗废弃物采用防渗漏、防刺透的 包装物或容器收集。非锐器可采用黄 色塑料袋收集。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盛 放在耐刺容器中,如利器盒,也可采 用小口塑料桶(如使用过的盛装消毒 剂的塑料桶)盛放,并一次性使用。
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应用压力蒸汽灭菌,尽 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 (1)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材如手术刀、缝针、持针 器、止血钳、探针、牙钳、牙镊、针灸针、扩阴 器等器材应彻底去污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器材柜 中,有效期7天。消毒隔离技术规范Fra bibliotek一、定义
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 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 理.
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 的处理.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 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
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 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 芽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但紫外线穿 透力弱,不适应物品的灭菌。适用于病房 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 直接照射消毒房间,照射时间一般大于3 0分钟,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2. 0米处。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 不得在室内。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无附录)(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ICS 11 .020C05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IT 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Technique standard for isolation in hospitals2009-04-1发布2009-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T 311-2009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 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E、附录 F和附录 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 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 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感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传播途径 modes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2024年消毒隔离制度样本(四篇)

2024年消毒隔离制度样本(四篇)

2024年消毒隔离制度样本消毒隔离措施执行规定如下:1. 洗涤区、熨烫、折叠区及清洁衣物储存区需布局合理,确保洁污分离,保持良好通风。

物流应从污到洁单向流动,禁止逆流操作。

2. 污物应在指定地点收集,避免在病房内清点,使用专用车辆通过专线运输。

运输车辆需洁污分开,每日进行清洗消毒。

3. 严格执行衣物清洗规程,分类洗涤。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需单独消毒处理。

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间不少于____分钟;一般物品消毒有效氯含量应≥500mg/l,污染物品消毒有效氯含量同样需≥500mg/l,煮沸消毒时间为20—____分钟。

洗涤剂的洗涤时间为____小时。

传染病污染的衣物需先消毒后清洗,采用封闭运输方式。

4. 清洁被服应在指定区域存放。

5. 保持工作环境的卫生,每日进行清洁消毒,每周进行大扫除。

6. 工作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每日洗澡更衣,接触污物后及时洗手。

血液净化室消毒隔离制度:1. 对血液透析机定期消毒并严格监测,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

2. 工作人员需定期体检,操作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3. 进入血液净化室需更换衣物、鞋子,佩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

4. 对病人常规进行血液净化前的肝功能、肝炎病原学等相关化验检查。

5. 传染病患者需在隔离净化间内进行血液净化,固定床位和专用机器,采取相应隔离消毒措施。

急症病人需使用专用机器进行透析。

6. 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监控。

7. 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并采取控制措施。

8. 每月必须对进入、离开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1. 保证诊疗区域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

每周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 进行口腔诊疗操作的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6.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气体,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7.双氧水:适用于创面的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法2.化学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和灭菌法:主要包括干热、湿热方法,为医院消毒的首选的方法。

干热灭菌适用于不怕高温但怕湿物品的灭菌,主要
用于玻璃器皿、油剂和粉剂的灭菌。

湿热灭菌医院广泛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法,可分为下排式和预真空式压力灭菌器。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但紫外线穿透力弱,不适应物品的灭菌。

适用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房间,照射时间一般大于30分钟,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2. 0米处。

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化学消毒法:分为醛类、卤素类、烷基化气体类、过氧化物类、酚类、醇类、季铵盐类、胍类、杂环类等消毒剂。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接触受损皮肤、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灭菌中度危险性物品:接触人体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仅于完整皮肤接触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低水平消毒。

什么是医疗废弃物?什么是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
一、需特别处理的医疗废弃物,必须用黄色袋垃圾盛装•1、化验室病菌的培养基、保存液、标本与器材•2、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3、手术、病理废弃的组织器官•4、过期、淘汰、变质的药品和血液制品•5、含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及污染的废弃医疗用具•6、来自传染病区患者所有废弃物。

二、可一般处理的废弃物,应用黑色垃圾袋盛装•1、一般废物•2、家居及行政废物•3、包装纸、纸手巾•4、瓜皮果壳、食物残渣。

三、放射性废弃物,应用红色垃圾袋盛装•指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物品。

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处置:•1、医疗废物应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规定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

医疗单位应设立专用的医疗废弃物集中存放设施,并加锁保管,有警示标识,禁止露天堆放。

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毁形后装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其他医疗废物如换药后的敷料、棉球、棉签、一次性口罩、帽子等应放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医疗废物的移交应有详细记录备查,资料保存3年。

2、医疗废弃物采用防渗漏、防刺透的包装物或容器收集。

非锐器可采用黄色塑料袋收集。

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盛放在耐刺容器中,如利器盒,也可采用小口塑料桶(如使用过的盛装消毒剂的塑料桶)盛放,并一次性使用。

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应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1)耐热耐湿的手术器器材如手术刀、缝针、
持针器、止血钳、探针、牙钳、牙镊、针灸针、扩阴器等器材应彻底去污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器材柜中,有效期7天。

•(2)不耐热的器械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2 2% 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无菌用水充分冲洗。

敷料的灭菌:敷料的灭菌:•敷料可用贮槽或包布包裹,采用121℃、30 分钟压力蒸汽灭菌。

敷料灭菌后的保存有效期7天,开包后的有效期为24小时。

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1、热力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其他消毒管理要求
•1、消毒剂使用时应有标识,标明消毒剂名称、浓度、更换日期、有效期和更换人姓名。

•如:4:1 施康消毒液•10.4—10.7 汪雨萍•2、待消毒物品必须彻底去污清洁,擦干后放入消2 毒剂中消毒,以防稀释消毒剂浓度。

•3、酒精瓶、碘酒瓶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在更换消毒剂时更换,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使用。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7、空气的消毒:通风换气,注射室、换药室、治空气的消毒:空气的消毒疗室、急诊室、化验室等环境,采用紫外线消毒. •8、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3 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者手消毒•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