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第十八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路线;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主要战果、作用和意义;记住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及意义;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关历史图片资料,培养他们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图片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分类列表,培养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原因,培养他们分析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和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一、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二、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列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课,同时收集相关资料【授课类型】新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渡江战役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呢?南京的解放意味着什么?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和探究。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土地革命的情况(起止时间、英雄人物)2、土地革命的作用3、国统区人民进行了哪些爱国民主运动?“第二条战线”指的是什么?二、三大战役的胜利(看教材第117-120页,填写下列表格)三、百万雄师过大江1、渡江战役的时间2、渡江战役的目的3、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回答,渡江战役的战线从哪里到哪里?战线有多长?4、渡江战役的意义5、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课堂小结与教学测评板书设计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情况(时间、英雄人物、作用)2、“第二条战线”二、三大战役的胜利三、百万雄师过大江1、时间2、目的3、战线起止点4、意义。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4
学生填表后,教师设问:辽沈战役后,解放军又发动了什么战役呢?(淮海战役)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完成表格内容。
然后,教师引导分析淮海战役的重大意义,引用斯大林的话进行渲染。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北平是怎样解放的?它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提示:战争太残酷了,和平解放符合民心,避免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遭受战争破坏, 保护了北平古城和文物古迹。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 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教师过渡: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人民解放军打到了长江边,蒋介石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他妄想依靠长江天险阻击人民解放军。他故伎重演,又玩弄和平谈判的花招。这一次他是真的想要和平吗?不!为了争取喘息的时间,是缓兵之计。
四、渡江作战——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 南京。
教师设问:南京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
教师过渡:当毛泽东知道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喜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课件展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教学目标
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学案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12月12日【学习目标】1、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2、通过看图说史,培养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3、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预习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P116—P117)二、三大战役的胜利1、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策,先后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按照歼敌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大战役的胜利的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成为定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_ 年4月21日, __ _、 __ _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__________________ ,分三路强渡长江。
4月_____日,进入南京,占领总统府。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析】★名称 时间★指挥 军队 ★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革命战争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邓小平、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避免战争破坏,保护北平古城的文物古迹右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学习目标】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导入新课】由学生朗读本课导语,观察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历史画面,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板书)一、三大战役的胜利阅读117—119课文,读书思考,1、敌我力量对比是怎样进一步变化的,为什么到1948年秋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2、战略决战的突破口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教师精点】战略决战首先指向东北原因:1、在地区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解放军总兵力105万人,国民党军队55万。
2、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中,所占地区十分狭小,军需物资补给非常困难,而且对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3、东北是全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
如果解放了东北,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4、如果歼灭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东北人民解放军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打好辽沈战役,也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合作探究】1、分别说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作战方针、战绩、胜利的意义?2、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是怎样打击国民党军队的?3、北平和平解放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4、三大战役的重大意义。
在书上划出并记住。
(板书)二、百万雄师过大江自主阅读第三部分,结合《渡江作战示意图》,思考问题:1、人民解放军渡江开始的时间、西东起点、分兵几路?2、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意义?朗诵并体会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是毛主席为纪念解放南京、革命胜利而作的。
【合作探究】1、你认为国民党政权崩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巩固小结】布置学生总结本课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当堂测试】做《探究与训练》。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石油中学冯德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要素,提高认识历史事件基本要素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理解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从历史素材中归纳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虚拟历史情境表演的方法,熟悉土改、三大战役、渡江作战等历史事件;通过列表的方式,学会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难点:如何理解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活动、讨论、展示、练习教学课时:1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全面内战的爆发》相关知识点(师生互动,师板书)国:阴谋内战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共:争取和平师设置悬念:共产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之后,解放军会取得什么样的更大的战果?国民党反动派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二、情景导入师出示小黑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1949年4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生齐读,师设疑:钟山指什么地方?大江指哪条江?百万雄师过大江指什么历史事件?霸王是哪一历史人物?为什么不能学他?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句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留有疑问和悬念,师顺势导入本课。
三、初步感知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重点是红色标题和宋体大字部分。
师设问:本课涉及到哪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生齐答,师板书:→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四、角色扮演。
时间分配:5分钟准备(分组讨论),每组3分钟解说。
【步骤一】分组。
全班分5个小组,扮演历史展览馆的解说员,分别承担土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五个历史事件的讲解工作。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川教版
石家庄
“八年抗日退强敌,重整河山待后生”。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傅作义部接受改编,北平 和平解放,解放军在朝阳门接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3.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1)北平和平解放,避免战 争破坏,保护北平古城的文 物古迹。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前进,坚决、彻底、干净、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东集团军
中集团军 西集团军
.江阴
湖口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1949年4月23日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思考与探究活动
三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你认为 主要原因有哪些?
1.战争的正义性; 2.重庆谈判,使中共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3.解放区土地改革后,人民群众积极支援; 4.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人 民解放战争; 5.中共中央实施了正确的的战略和作战方针; 6.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是人 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 条件。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二、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
民主运动的高涨,有利地配合了人民解 放战争(第一战线), 成为反对国民党黑暗 统治的第二战线。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1946年12月31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暴游行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4.6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4.6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村,它位于河北省平山县。
其实它并不平凡。
有人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怎样崩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取胜可靠保证本目为阅读内容,教学简约处理,教师提出阅读提纲,重点引导分析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
1.怎样进行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把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阅读提纲,重点思考第2问、第3问。
展示图片:土改后农民面带喜悦;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支援前线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三农问题”(农民负担,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理解当今我国政府处理农村问题的方针政策。
教师引导总结: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3.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5.国统区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
教学设计2: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比较分析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变化,得出国民党政权覆灭和解放战争迅速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学情等因素的分析,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辽沈战役小组、淮海战役小组、平津战役小组、渡江战役小组),分别准备各路野战军的资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个人展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感受共产党的聪明智慧和英明决策,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本课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本课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照三大战役空白图,根据所学分析1948年9月之前内战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军队力量的对比,说明国民党在解放军的连续打击下,士气低落,兵力锐减,其主要兵力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失去了完整的防御战线。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探究:请辽沈战役小组同学指出东北的地理位置,然后阅读思考:首战东北的智慧所在?同时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再由一名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另三组同学可以提出异议。
点拨:我军超过敌军兵力,且能利用东北工业支援。
敌人物资来源困难,又撤守不定。
解放东北后,获得了战略总后方,并可挥师南下。
若守战华北,将受华北华东之敌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东北敌军将南撤关内,实现战略收缩演示:辽沈战役流动示意图:(1)1948年9月12日至10月9日,解放锦州与长春;(2)10月19日至28日,主要围歼廖耀湘兵团;(3)10月29日至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历史】冀教版历史八下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案
【关键字】历史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进行,包括北平谈判、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等基本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活泼,安排了三段纪录短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段历史,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束缚以及向全国进军的基本史实并把握束缚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渡江战役不仅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束缚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通过对国共和谈的教学,培养学生把握事件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人民束缚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放纪录短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人民束缚战争即将胜利时的基本概况。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后,战略时机的转变和北平谈判蒋介石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束缚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渡江战役教学难点北平谈判教学方法讲解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毛泽东《1949年新年献辞》中发出的气势豪迈的宣言,“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束缚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接着出示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的“求和”声明,提出保存国民党制定的“宪法”和国民党军队等。
初中历史《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富顺县飞龙镇新农九年制学校张映祥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分析】〈教学内容〉1、学情分析在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后,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同时,对历史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心和对历史知识的渴求。
本书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分析历史问题。
2、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讲了三个主要的内容,即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百万雄师过大江。
内容丰富,充满情趣。
同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其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及其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读史和讨论的方法、运用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毛泽东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设计〉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二、三大战役的胜利(一)、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决策。
(二)、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948年11月。
2、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教学设计: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利用多媒体展现相关战役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能力;通过情景再现法,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锦州解放东北(1948.9―1949.1)淮海战役:碾庄、双堆集、陈官庄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解放2、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江阴湖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1949年4月23日)五、教学反思:本课最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开动脑筋讨论回答问题、动笔记述等途径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讲解比较清晰,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很好。
不足之处:投影展示太多,特别是地图和小电影所占用的时间较多。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教学设计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教学设计
金山初中谭明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难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五、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国民党政权再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秦源单位名称玉林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6.12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国民党政权再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难点名称国民党政权再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填写示例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2.XX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三、经济崩溃,众叛亲离“经济总崩溃起因于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
军费支出过大,财政赤字靠增发纸币来弥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金融的崩溃,这是促发国统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同时出现的连续撤换财政部长,军队官兵拒用纸币,政府官员抢购金银、美钞等危机情景,更使国民党政府众叛亲离,垮台势在必然。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小结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八年级历史教案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村,它位于河北省平山县。
其实它并不平凡。
有人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怎样崩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取胜可靠保证本目为阅读内容,教学简约处理,教师提出阅读提纲,重点引导分析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
1.怎样进行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把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阅读提纲,重点思考第2问、第3问。
展示图片:土改后农民面带喜悦;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支援前线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三农问题”(农民负担,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理解当今我国政府处理农村问题的方针政策。
教师引导总结: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3.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5.国统区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了解土地改革及其积极作用,概述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况;理解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共同讨论、对比等形式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让学生体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屏幕先后显示南京总统府和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这是今天南京长江路的一座西式楼房。
同学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
)对!它就是国民党最高统治的中枢、显赫一时的总统府。
在这里,蒋家王朝对中国人民进行了22年的残酷统治。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它的楼顶,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是怎样走向覆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古语曾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这句话是在封建社会时,人们把天下看作统治者私有财产的时代在人心向背问题上得出的结论。
我们今天说来,应该是: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顺应了人民的需要,人民当然就会拥护他。
反之,则会打倒他,推翻他。
内战爆发后,人心向背的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思考老师在屏幕上展示的五个小问题。
(学生看书,其间课件显示子目及五个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学生看完后)师:请同学们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点拨引导: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顺应人民的需要,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政策。
)(2)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
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3)国统区人民进行了哪些爱国民主运动?(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答案略。
)(4)为什么把这些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英勇作战,是第一条战线。
国统区人民掀起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因此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5)综合上述问题,人心向背的情况如何?(学生回答。
)师:人心的向背如此泾渭分明。
由此我们推断,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二、大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课件显示)1.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师:到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行了 二年多时间。
这时,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解放军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装备也有很大改善;国民党总兵力由战争之初的430万下降到365万,能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仅有170万人,且士气低落,并被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无法进行相互配合,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形势,果断地做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
2.三大战役的胜利(课件显示)(课件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师:战略决战的方向,最先指向哪里呢?(学生回答。
)(1)辽沈战役师:为什么选择东北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小字和老师提供的补充材料讨论讨论。
(课件显示)材料:1948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共有兵力57万人。
主要兵力用于防守锦州、确保同山海关内的联系,以提供补给和便于撤退。
在撤守东北问题上,美蒋之间及蒋军内部意见不一。
美国主张撤出东北,蒋介石犹豫不决。
东北国民党军处于欲守无力、欲走难舍、犹豫观望、争论不休、举棋不定的状态中。
(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后,老师根据情况指图总结:A.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兵力100多万,而国民党军队仅仅有57万人,在兵力对比上,形势对解放军有利。
B.国民党军队所占地区狭小,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而解放军后方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又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胜利后,成为巩固的后方,以东北良好的工农业生产支援全局;东北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
师:因此,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下令首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
在林彪、罗荣桓等人指挥下,把突破口放在了锦州、黑山等地,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指图点拨:因为这是东北通向内地的咽喉,可以切断敌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形势。
所以锦州、黑山战役是达到辽沈战役目的的关键。
)师:正是因为锦州、黑山战役的重要性,在辽沈战役中,这里的争夺也就异常激烈。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当年的战斗情景。
(课件显示电影《大决战》中“锦州之战”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小字思考,锦州之战,达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到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东北地区,共歼敌47万人,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使革命战争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淮海战役(屏幕显示淮海战役形势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地图,弄清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薛城,南达淮河。
师:再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人》图,你能认出他们分别是谁吗?(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淮海大战的情况。
(播放《淮海战役》录像。
)师: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80万人,但我方却非常主动,牢牢地控制着整个战役的发展态势,最终取得胜利,歼敌55万人。
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介绍,结合刚才的录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辅导。
)同学回答,老师引导:一是总前委对战役的统一领导,迅速判明敌情,决策果断,指挥艺术高超;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教材小字介绍了当地共出动民工500万人,大小车辆88万辆。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是国民党战略部署和作战指挥失误,犹豫不决,朝令夕改。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师:淮海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直逼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配合了平津战役的作战。
(3)平津战役(课件显示平津战役形势图。
)师:平津战役是在何时开始的?(学生回答。
)师:那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开始。
此时,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其60万人龟缩于张家口、北平(北京)、天津、塘沽等地长约60 0公里的交通线上,是从海上南逃,还是西窜绥远?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决定了稳住敌人、不使逃跑、分割包围、就地全歼的方针,并利用敌人认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必然进行整修、不会迅速入关的错误估计,命令东北80万人民解放军迅速秘密入关,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战斗,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在新保安、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的据点上。
同时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先后解放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和塘沽。
接着,10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北平周围。
北平守敌20多万人已成囊中之物,如果就地歼敌,对我方是易如反掌,但我们没有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而是向国民党守将傅作义提出了和平谈判的8项条件,要求傅作义“放下武器,和平改编”。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49年1月31日,北平顺利实现和平解放。
至此,历时58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动脑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努力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学生回答。
)师:北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名城之一,同时,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破坏,是为了建设和振兴祖国。
面对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和平解放北平,使这座历史名城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免遭破坏,使20多万市民和数十万军队官兵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这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在全国树立了一面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光辉旗帜,为以后其他地区在可能条件下的和平解放提供了榜样。
师:(过渡)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使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但国民党妄想依靠长江天堑,阻挡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
面对惨败,蒋介石表面上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总统”,自己假装回老家休息,实际上“遥控”指挥国民党。
同时,再一次玩弄和平阴谋,要求和平谈判,企图划江而治。
中共中央以大局为重,派周恩来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以张治中将军为团长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彻底破产。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课件显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渡江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解放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回答,渡江战役的战线从哪里到哪里?战线有多长?(课件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
)(学生回答。
)师:对于渡江战役的概况,我们教材叙述得特别生动。
现在,让我们大家通过满怀豪情的朗读来体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情景吧!(师生共同朗读教材“21日晨……占领总统府。
”朗读过程中,课件先后显示教材中相关的三幅插图。
)师:南京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毛泽东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件演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根据学生情况简要解释词中的一些词语,如钟山:即紫金山,这里指代南京;风雨:革命的暴风雨;苍黄:急剧变化;慨而慷:慷慨激昂、无比欢喜;正道:客观规律。
等)(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感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
)师: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乘胜追击国民党“穷寇”,解放了太原、杭州、武汉、西安、南昌、上海、福州、兰州等城市,8月和9月,又先后和平解放了湖南和新疆,至此,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