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军事才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教专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学生姓名林必良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0级

指导老师XXX

完成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 (1)

一、诸葛亮简介 (2)

二、小说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分析 (2)

(一)草船借箭 (2)

(二)借东风 (3)

(三)空城计 (3)

三、现实中诸葛亮的军政才能的分析 (4)

(一)联吴抗曹 (4)

(二)南征 (6)

(三)北伐 (6)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林必良

摘要: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以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美谈,然而,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军师才能平平,他擅长的是政治。那么,到底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是否真像小说那样神机妙算?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诸葛亮,军事才能,探讨分析。

一.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楷模,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形象…出山前,他躬耕南阳,韬光养晦,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之后,他初出茅庐,临危受命,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联吴抗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智取南郡,三气周瑜,定荆州,入川拒曹,智取成都,计定汉中,三分天下,辅蜀建国,接受托孤,安居平五路,治国有方,治军有法,南征平蛮,七擒七纵,造连弩,练八阵,北伐中原,首出祈山,智取三郡,计降姜维,空城退司马,二出祈山,斗阵辱仲达,陇上装神,造木牛流马,六出祈山,火烧上方谷,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他的传奇性故事千百年来受万人的传颂,是他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然而,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又引起部分人的怀疑,司马懿曾说诸葛亮“治戎为长,

治军为短”,鲁迅也曾评价《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著名学者易中天也说过,“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行险,少用奇计,他的军事才能不如他的治国才能”。

二.小说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分析.

(一)草船借箭.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说到周瑜发现诸葛亮是奇才,妒忌其能,觉得此人决不可留,欲寻机斩了诸葛亮。于是假意要请诸葛亮为军队监造十万枝箭,而又故意苛刻的给出十日之期,这里讲到诸葛亮早料到周瑜的用意,而且自己也有了“造箭”之法,故把工期压为三天,周瑜则更顺水推舟,请诸葛亮立下军领状,想通过诸葛亮完不成任务来斩杀诸葛亮。而诸葛亮回去后只是安闲等待,并不见动工,急得鲁肃两头跑,诸葛亮只叫鲁肃借船二十只,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并且让鲁肃保密,别说给周瑜听…如是三天,等到第三天到期的四更时分,天起大雾,诸葛亮约鲁肃同去“取箭”,他命令把船使向曹营,大声擂鼓呐喊,因大雾不知虚实,曹操命人用箭射击,诸葛亮则命人趁雾把船东西排成一线,接受曹军射来的箭,两边射满后,则满载十多万箭而归,诸葛亮还让士卒大喊“谢曹丞相箭”,成功借箭归来,就连周瑜听后,也不得不折服…

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草船借箭”一事?我比较赞同《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时孙权向曹操“借”的,而且,也不是借,是某一次孙权乘船前往曹操营寨视察敌情,曹操命人箭击射还,孙权船一侧受箭,使船不平稳,所以孙权干脆叫人调转船身,再次受箭,知道船平稳了以后再回江东。由此可知,孙权本就没“借箭”的想法,只是迫于无奈。说回诸葛亮,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几乎不敢弄险,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都说他用

兵谨慎,不弄险,少奇谋。首次北伐时,坐镇长安的是庸才夏侯懋,他都不敢接受魏延的计谋,出奇兵直出子午谷,奔袭长安,现在在赤壁对岸的是曹操,他又怎么敢冒险去曹营“借箭”呢?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子虚乌有。

(二)借东风.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书中说到周瑜因忽然发现抗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吴中诸将尽皆慌忙,申报吴侯,求医调治。而只有诸葛亮明白周瑜之思,称可于南屏山建一“七星坛”,用于借东风。并与周瑜定好“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三日丙寅风息。”等到七星坛按要求筑好以后,诸葛亮则穿好装束登台祭风,每天上台三次,下台三次,等到那天,只见天色清明,微风不动,而偏到三更时分,东南风大起。诸葛亮不仅借来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还功成身退,在赵云接应下安全回了夏口。

此节内容着重描写了诸葛亮为火烧赤壁借来东南风的事情。天时,也是行军打仗所要注意的,作为军事指挥员,必须注意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知己知彼,加上三方的得利,战争才能取得胜利。但是,书中对此描写过于夸张,且不说“借东风”此事真假,书中说到孔明与周瑜定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三日丙寅风息。”时间之精确,大有夸张之嫌,而且,天云变幻莫测,岂是人力可变?即便是到了现在,依靠先进技术人工降雨,尚不能很准确把雨降到所要施降的地区,何况是“借”风?所以,凭诸葛亮一人之力去“借风”,应该是假的,要是真有此事,也是诸葛亮预测的天时。

姑且认定诸葛亮识天时,作为一个军事指挥着,识天时当然也很重要,但并不能很好体现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诸葛亮真的识天时,那么在几十年后在北伐时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又怎么会没料到天会下雨,使得司马懿等人逃走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是深知天时,其军事才能在此又跌一台阶……

(三)空城计.

空城计,更是《三国演义》当中,描写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