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医经络腧穴总论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五输穴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别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
3、经络的生理功能 ⑴ ⑵ ⑶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4、经络的病理反应
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 表 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 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某些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压 ,少泽通乳等。
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后头区: 神志、头 部病
前头、侧头 区:眼、鼻 病
项区:神志、 咽喉、眼、 头项病

一、 经络腧穴总论

一、 经络腧穴总论

后 溪 督 脉 内 眦 颈
阴 跷 照 海 膈 喉 咙
列 缺 任 脉 行 肺 系
内 关 阴 维 下 总 同
公 孙 冲 脉 胃 心 胸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 《甲乙经》。分布于头面、 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十 一 脾 俞 十 二 胃
心 五 肝 九 胆 十 邻
胸 三 肺 俞 四 厥 阴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 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歌

心 主 包 络 厥 阴 也
膻 中 气 会 何 经 募
三 焦 募 在 石 门 穴
膀 胱 中 极 肾 京 门
气 会 膻 中 脉 太 渊
脏 会 章 门 腑 中 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 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

膀 胱 京 门 肾 水 泉
则痛”
⑵ 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 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肝病胁痛”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阴虚阳亢、肝郁犯脾”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 诊断方面(压痛、结节、条索等) ⑵ 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在针灸中的应用
改善体质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针灸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治疗多种疾病
经络腧穴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舒缓肌肉
01
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来缓解肌肉疲劳和不适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对特定经络腧穴的按摩,可以缓解相应部位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经络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调节经脉气血。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顺序和流注次序,形成“流注”关系。
十五络脉分别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起到联络和调节作用。
腧穴的基本概念
02
位于经络线上,是经络的起点和终点,呈线状分布
根据患者手指的宽度和长度比例来确定腧穴位置
根据体表标志定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标志性特征来确定腧穴位置
根据骨度法
根据骨骼节段和距离来确定腧穴位置
腧穴的取穴方法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03
经络的分布规律
十四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其分布规律与脏腑位置、左右对称等有关。
位于十四经脉上,与经脉气血流动、脏腑功能等密切相关。
经络腧穴的拓展知识
05
经络腧穴的现代医学研究
经络腧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医文化
经络腧穴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指导人们进行保健、预防和康复。
养生文化
经络腧穴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医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学文化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 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参照动植物
腧穴总论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 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禾髎等。
◆借助建筑物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 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 地仓、气户、梁门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 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 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 穴。
原穴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 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原。 临床上取原穴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 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 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过的部位。 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 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根据治疗作用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光明、 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利用天体地貌
腧穴总论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 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段。
从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腧穴的发展过 程,汉墓帛书中只有脉名,而无腧穴名称, 《帛书·脉法》、《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诸病 此物者,皆××脉”,“可见当时按脉治病,

位尚未发现”(摘自丘茂良《关于新穴问题》
上海针灸杂志1982年),至《内经》论及腧穴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的名称、部位、分经主治等,记载160穴位,但
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 穴的部位,理解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据解剖部位命名)
1·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乳根,颧髎;
2·内脏解剖名称命名,如心俞、肝俞、肾俞。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据穴位的功能命名) 如:睛明、光明、风池、哑门。
三·根据天体地貌命名(据自然现象命名)
明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 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 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
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
359个之多。
清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
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
源,他撰《针灸逢源》,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
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361个,沿用 至今。
阳经金”,《难经·六十八难》补全阴阳各经脉五
腧穴的五行属性。为后世时间针灸学、母子补 泻法的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二·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原(穴)”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但仅有五脏原穴,《灵枢·本输》补充六腑原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2·2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 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 等方法取穴。
三、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 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三、 腧穴的治疗作用
(二)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二) 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二) 奇经八脉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一)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脏、里
阴 经 属 脏 络 腑
阳、腑、表
阳 经 属 腑 络 脏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3、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 脉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 作用
三、 经络的作用
1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 “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经络者,所以行气血
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反映证候。(卫气)
思 考 题
1. 简述穴位的分类。
2. 简述“腧穴”、“经穴”、“经外奇穴”、 “阿是穴”的概念。 3. 简述穴位的治疗作用。 4. 请举2例特殊作用的穴位。 5. 请分别举3例依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定位的穴 位。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③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十二经 脉均与之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亦称“ 血海”。 功能: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 功能:有约束绪经之功能。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室,并足太阴厥阴 上行,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
⑥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少阳等经上 行,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 功能:阴阳二维脉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和 平衡。 ⑦阴跷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阳经上行。 ⑧阳跷起于足跟外侧申脉,伴足太阳经上行。 功能:二跷分别循行,交会目内眦,共同调节 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2.根结的内容: 十二经的根:即五输穴的井穴; 结:均分布在头、面、胸、腹
3.根结的应用:
四末是阴阳经经气流注交接的重要部位。 根穴即井穴,位于四末——主治全身性疾 病。如“头面之疾针至阴”,就是来源 于太阳经结于头面,而根于小趾的道理 。反之,当四肢有病时,也可根据标本 根结理论“下病上取”选择头面,躯干 的腧穴来治疗。
(4)手三阴经在上肢排列是: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足三阴经在下肢排列是: 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厥阴在前,太 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上八寸处厥太交叉: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是内属于脏腑的,脏与腑有表里相应的 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④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 作用:沟通胸胁部经气。 全身经脉中,十五络较大。 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 ”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遍 布于全身,难以计数。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足阳明胃经
◆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 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 盆。 ◆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 中线4寸。 ◆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 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 2寸)。 ◆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甚者可有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及
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
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3.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4.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脾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还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足阳明胃经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承泣──厉兑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 眼、口、上齿、乳房。 注:阳明经均可治疗五官疾病。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异常, 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无力
原络穴可配合应用,
称“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 法”
例:先肝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者为主)
—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
后胆病(后病者为客)
—取胆经络穴光明(客穴)
(四)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
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
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 (从阳引阴)
(五)募穴 (首见于《素问》)
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
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 腑部位基本相一致,
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从阴引阳)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俞穴分布在背部,属阳,为阴病行阳的位置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 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2.分布: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 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3.应用: 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 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所入为合(百川归海汇合),脉气内入。

合穴位置多在肘膝关节上下
井荥 输 经 合
主病
经脉病证 脏腑病证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牙齿疼痛
足阳明经荥穴内庭
项强不舒
手太阳经输穴后溪
目赤肿痛
足厥阴经输穴太冲
胃脘疼痛
足阳明经合穴三里
胆腑疾患
足少阳经合穴阳陵
膀胱腑病
足太阳经合穴委中

合谷




















三阴交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所有腧穴 十四经穴 部分腧穴
太渊
手太阴经穴
合谷
手阳明经穴
咳嗽气喘咯血 咽肿齿痛口歪
阴经 腧穴
阳经 腧穴
侧重脏腑病证 侧重经脉病证
4
特定穴
特定穴
要穴
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 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性 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

位的痛点或压痛
点上选取的腧穴。
近代的人把它叫
做“压痛点”。
以痛为输
不定穴
天应穴
扪当穴
主治所在 部位病痛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
腧穴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近治作用
眼红眼肿
耳聋耳鸣
睛听
明会
膝痛膝冷
膝中 眼脘
胃疼腹痛

局部作用

邻近作用
远治作用
经穴


经穴是指分布 并归属于十四经脉
的腧穴,又称 “ 十
四经穴 ” 。
主治经脉 脏腑病证
针灸甲乙经
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54
针灸资生经
359
针灸逢源
361
奇穴

奇穴是指尚

未归属于十四经 穴系统的腧穴 ,
有人称为 “ 经外
奇穴 ” 。
主治某些 特殊病证
阿是穴


阿是穴是直 接在全身各个部
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 膀 胱
主病
六腑病证
俞穴


俞穴是脏
腑经气输注于
背腰部的腧穴。
俞穴位置在背腰部
募穴


募穴是脏
腑经气汇聚于
胸腹部的腧穴。
募穴位置在胸腹部
主病
脏腑病证
肺俞 胃俞 脾俞 肝俞
肺病咳喘 胃脘疼痛 泄泻腹胀 胸胁支满
中府 中脘 章门 期门
五脏病取用俞穴
阴病行阳 阳病行阴
六腑病取用募穴
鼻炎 耳病
肺俞 肝俞 肾俞 脾俞
目疾 肢痿
八会穴



八会穴是人 体脏、腑、气、
血、筋、脉、骨、
髓八者精气所汇
聚的部位。
脏腑气 血筋脉 骨髓
脏 会(章门) 气 会(膻中) 筋 会(阳陵) 骨 会(大杼)
腑 会(中脘) 血 会(膈俞) 脉 会(太渊) 髓 会(绝骨)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落枕项强
中渚 委中
(手背) (腘窝)
腰背扭伤
眼目昏花
光明 涌泉
(小腿) (足心)
舌烂口疮
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
牙痛取合谷 头痛取太冲
脱肛取百会 坐骨神经痛取环跳
左病右取 右病左取
右侧合合
左侧面瘫
右侧胁痛
左侧阳陵泉
特殊作用
特殊 作用
腧穴特异性 腧穴双重性
阑尾穴 三阴交 足三里
全身特定穴
129个
五输穴 郄穴 俞募穴
八脉交会穴
原络穴 下合穴 八会穴 交会穴
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

二经脉中分布在

肘膝关节以下的 五个特定穴位,
即井、荥、输、
经、合穴,简称
“五输穴”。
井 荥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之所行,皆在五 输也。
络穴位置多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
胸腹
督脉络穴
背腰
脾之大络
胁肋
主病
表里经病证




“ 络穴正在两 经中间,……若刺 络穴,表里皆治”。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四总穴
面口合谷收
头项寻列缺
头项寻列缺
郄穴


郄穴是经 脉之气深集、 汇聚的部位。
十二经脉 十二郄穴
阴维脉郄穴 阴跷脉郄穴
阳维脉郄穴 阳跷脉郄穴
所所 所 所所 出溜 注 行入 为为 为 为为 井荥 输 经合
所出为井(泉水初出之源),脉气始发。

井穴位置在四肢末端
所溜为荥(萦迂未成大流),脉气尚微。

荥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前方
所注为输(水流转输灌注),脉气渐盛。

输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后方
所行为经(江河畅行无阻),脉气大盛。
中医经络腧穴总论
腧 俞输
流注转输



腧穴
(全身所有穴位)
俞穴
(背部脏腑俞穴)
输穴
(肘膝以下五输)
孔隙 凹陷
腧穴
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 于体表的部位。
气穴 隧穴 孔穴
空穴
穴位
穴道






腧经 脏 穴络 腑
反应点——诊断疾病
腧经 脏 穴络 腑
刺激点——治疗疾病
2
腧穴分类
经穴 阿是穴 奇穴




下合穴



下合穴是
六腑相合于下
肢阳经的六个
腧穴。
下合穴位置在膝关节 以下
合 治 内 腑
手阳明大肠合穴——曲池 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
手太阳小肠合穴——小海 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泉
手少阳三焦合穴——天井 足太阳膀胱合穴——委 中
大肠、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 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
大 肠 足阳明胃经上巨虚穴 小 肠 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 三 焦 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
对阑尾炎有特殊作用 对妇科病有特殊作用 对消化道有特殊作用
矫正胎位
和中降逆
至中
阴脘
开窍苏厥
人气 中海
扶正补虚
双双双 重关相 性性性
天枢
便













便

关元



尿












内关




















百会



















郄穴位置多在肘膝关节上下
主病
急性病证
孔最(手太阴肺经郄穴) —— 喘咳、咯血 阴郄(手少阴心经郄穴)—— 吐血、衄血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 痛经、崩漏
养老(手太阳小肠郄穴) ——肩背腰痛 温溜(手阳明大肠郄穴)——头痛面肿 梁丘(足阳明胃经郄穴)——胃痛乳痈
阴经 郄穴




阳经 郄穴
原穴


原穴是脏
腑原气经过和
留止的部位。
原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六阳经
专 有 原 穴
六阴经
以 输 代 原
主病
五脏病证
“五脏有 疾,当取之 十二原”。
咳嗽气喘
太 渊 (肺经原穴)
心悸失眠
神 门 (心经原穴)
肠鸣泄泻
太 白 (脾经原穴)
络穴


络穴是表
里两经联络的
处所。
阴经经脉 阳经经脉
八会穴位置在躯干四肢部
主病
八个方面 相关病证
筋 会
气 会
骨 会
血 会
八脉交会穴



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会穴
会 穴
是奇经八脉与十 二正经脉气相通 的八个腧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