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诗境 悟诗情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8335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是一种阅读诗歌的方法,包括知诗人、晓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和悟诗情六个步骤。
1. 知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晓诗题:通过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读诗文:通过阅读诗歌的文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4. 明诗意:通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可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入诗境: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
6. 悟诗情:通过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可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六步读诗法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ad61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8.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第【1】篇〗《暮江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练字便成了诗人的了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因而,学习古诗也须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与含蕴。
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教学流程,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对诗中关键字句的敲打品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诗意画境,感受古诗的巨大魅力。
教学内容:《暮江吟》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作者是白居易。
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的诗。
前两句写傍晚,后两句写夜晚。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暮”、“吟”、“瑟瑟”,正确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1)边读诗句边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品析、想象,感受意境,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背诵古诗导入背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野火说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名诗是谁写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设计意图:以同一作者的诗引出要新学的诗歌,可引导学生积累这个作者的诗,同时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走进诗的画面。
】二、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看“暮”字字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理解“暮”有太阳落山的意思)2.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作者在江边)3.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4fb34f40242a8956bece4e1.png)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镜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方形的 水塘。 像一面 镜子似 的打开。 来回 移动。
分析: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 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古诗两首
背诵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诗词的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观书有感
七言绝句
宋· 朱 熹
①知诗人,解诗题。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huì ),
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哲学家。他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 学、史学、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 想家。
填一填、说一说
1、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
睿智聪明,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 。 2、这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 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 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 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这正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诗句赏析】
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来打比方的。诗人在前两句将自己的心
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方塘容纳天光云影这些宏大之物,也说明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模板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2f02a5401f69e3142329418.png)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古诗两首 (1)
![古诗两首 (1)](https://img.taocdn.com/s3/m/3d3aac1d6edb6f1aff001f12.png)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lù
hán
l ǐng
bó
wú
鹭
含
岭
泊
吴
绝 句
自由读古诗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 句
窗( 岭( 柳(
)( )( )(
) ) )
绝 句
会写的字
吴 含 窗
岭 鸣 泊 柳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庐
瀑
炉
疑
分组合作学习要求:
第一组:读全诗,理解“生”的意思,说一说,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含义。
第二组:读全诗,理解“遥看”“挂”的意思, 说一说“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含义。 第三组:读全诗,理解“飞流”的意思,说一 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含义。
第四组:读全诗,理解“疑”、“落”的意思, 说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含义。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渔歌子》
![《渔歌子》](https://img.taocdn.com/s3/m/5ade3f1410a6f524ccbf8545.png)
婉丽
曲折缠绵著称,所以,她被人们称为是 “词国女皇” 之一。她还被人们称为 唐 《渔歌子》是 水乡 的 代词人
张志和 。
婉约
派的代表人物
所作,描绘了春天秀 悠然自得丽 的 的热爱。 词牌 ,我们还知道的词 等。 、
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 大自然 《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 清平乐 忆江南 水调歌头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思考:
这首词写了哪几种景物?构成了 一幅怎样画面?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
箬笠、蓑衣
斜风、细雨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雨垂钓图。
欣赏几种景物
西塞山
欣赏几种景物
名作欣赏
渔歌子
唐
zhà
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渔翁,
zé měng
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
zhuó
笑著荷衣不叹穷。
注释:1、霅溪湾:水名,在浙江吴兴。
2、蚱艋:船名。极其小而灵便。 3、浦边:江河边。 译文: 霅溪湾里一钓鱼为生的渔翁,舴艋小舟做家一会向西一会 向东。江上的白雪,水滨的清风陪伴,面带笑容,身着荷叶做 的衣服并不感觉自己贫穷。
白 鹭
欣赏几种景物
桃
花
欣赏几种景物
桃花流水
欣赏几种景物
鳜
鱼
欣赏几种景物
箬
笠
欣赏几种景物
蓑
衣
欣赏几种景物
斜风、细雨
读背这首词
千百年来,当人们再次来到浙江湖州,一定会看到哪一座山?一 定会想起哪一个人?一定会和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哪一首词?Βιβλιοθήκη 渔 歌 子唐 张志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解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43515a0b1c59eef8c7b4ad.png)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德楼,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喝醉酒时所写。
①知诗人,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复习巩固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的乌云就像墨汁一样在天上翻卷,但还没有 完全遮住天边的山。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 四溅,就像珍珠一样在船上跳动。
3、根据《六古月诗二内十容七填日空望。湖楼醉书》是--宋---
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作者描写了望湖楼
这首诗主要写了 急风骤雨中 的西湖。其中,描写云的诗句 是 黑云翻墨未遮山 ,描写雨的诗句是 白雨跳珠乱入船 ,描写 风的诗句是 卷地风来忽吹散 。
这首诗生动再现了西湖六月暴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象,
从“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之快。
水如”天“
”等词语中
东坡寄语
风雨过后,会很漂亮,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 美的结局。
关注写作特点: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景物多:云、雨、风、 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 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 跳、入、吹
这风云变幻 的西湖,这 千姿百态的 西湖让诗人 为此心醉, 为此陶醉。
填一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 苏轼 所写。诗题
内涵丰富,点明了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 望湖楼 ,作者 的心情: 醉 。
的
美丽雨景
《七律 长征》第2课时
![《七律 长征》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18538d928ea81c758f57808.png)
颈联 上承“万水”二字
金沙
名词
水
拍
云崖
名词
暖,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大渡
名词
桥
横
铁索
名词
寒。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 欣喜 在四川、甘 肃交界处。 海拔4000米 左右,终年 积雪。 指中国工 农红军一、 二、四方 面军,也 就是整个 红军。 全都喜 笑颜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指五座山 弯弯曲 岭,它们 曲连绵 横亘在江 不断的 西、湖南、样子。 两广之间。 细小 指乌蒙 这里指 小泥球 波浪。 山,云 山势巍 在脚下 贵间金 峨高大、滚过去。 沙江南 险峻。 岸的山 脉。
诗意: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 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 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赏析: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细浪
大 小 对 比
五岭
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红军不怕一 切困难并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乌蒙
泥丸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画中读诗
请给下面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 并 说说你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https://img.taocdn.com/s3/m/059d90d15022aaea998f0f3e.png)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dc9ee8ca5ef7ba0d4a733b37.png)
谢谢!
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
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中心学校
林茂
学习古诗的方法:三步
1、知诗人,解诗题;
2、理诗句,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 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 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牧
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 里, 笛弄/晚风/三四 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 月明。
改写【牧童】 ——吕岩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 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 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 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 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 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 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 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 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 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 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 学道,不知所终。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意: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 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 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https://img.taocdn.com/s3/m/264db4437e21af45b307a833.png)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导读:本文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https://img.taocdn.com/s3/m/dd9150f1aef8941ea76e059a.png)
田园风光—静 (环境描写)
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油菜花
富有童趣—动 (人物描写)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1、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 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 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 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 妙惟肖,跃然纸上。 3、“飞入菜花无处寻”“无处寻”三字给读 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 对一片金黄菜花不知所措的儿童。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 稀疏的篱笆旁 有一条小路伸向远 方,树上的花已经 落了,但树叶还不 茂密。 一个孩子奔跑 追赶一只黄蝴蝶, 蝴蝶飞入金黄色的 油菜花中找不到了。
生机勃勃的春天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小径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 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 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 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
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
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
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
咏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南方农村的田园
景色,穿插了儿童捕捉蝴蝶的场面,描绘了
一幅儿童追蝶图。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富有儿童情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7289dc70a26925c52cc5bf46.png)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诗人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
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累赘,相反尽情抒发
了诗人听到失地被收复之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
的爱国之情。
作业:
1、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
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本 应是很累的,而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以看出 什么? 诗人心情高兴
河北
蓟北 巫峡
巴峡
河 南 湖 南 剑外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想一想
通过学习本诗那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
喜欲狂
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诗中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来?
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 放歌 纵酒 好还乡 即从…穿 便下…向
妻儿正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胜利的消
息后大喜,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①知诗人,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jì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tì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二、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大晴天,指美好的时光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宋 2、忽传 陆游 初闻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8947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4.png)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写好一份教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开始教学任务之前都是要认真准备相关的教案的,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__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
![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42f1a1cc22bcd126ff0cd3.png)
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作者:陈坤财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2期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古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古诗的教学,就是带领孩子们挖掘宝藏的过程。
解读古诗,逐字解读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词语;笼统欣赏错过的是语言音律的神韵……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环环相扣才是学诗的最高境界。
一、解诗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中国的语言文字充满了魅力,诗歌的语言更把这种魅力达到了极致。
学生学诗,读几次便能琅琅上口继尔成诵,诗歌语言的魅力不言而喻。
诗歌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音律美。
古代诗是用于吟唱的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讲究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古诗的语言美,表现为语言的精确凝炼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一字一词,皆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古诗的语言美,表现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陶渊明诗质朴清淡,李白诗俊逸洒脱,杜甫诗沉郁清健,白居易诗通俗平易。
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帮助学生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僧敲月下门”之“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皆浑然天成尽得风流。
一般说来,教师只作恰当的讲解和分析,并不过分的咬文嚼字、旁征博引和肆意发挥,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或造成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
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要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并开始语言的积累。
二、入诗境,感受古诗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1
![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1](https://img.taocdn.com/s3/m/1d0c7125bd64783e09122bbf.png)
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
生动。 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目的是为了突出景美。抒发了诗人对西
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假如你是杨万里,此情此景,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什么心 情,让你这样写作这首诗?
西湖很美 赞美西湖,热爱西湖。
①知诗人,解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知诗人,解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知诗人,解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时间 地点 事件 人物
导入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你去
过西湖的哪些景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
欣赏西湖的美吧!
苏堤春晓
柳浪闻莺
双峰插云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西湖夜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学习诗词的方法
填一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 杨万里 所写。诗题内
涵丰富,点明了时间: 晓 ,地点: 净慈寺 ,本文主要讲的事 情: 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
这首诗主要写了 晴天 的西湖。其中,描写荷莲壮美的
诗句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是本诗的特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句是议论, 先议论后写景是为了突出西湖的
《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https://img.taocdn.com/s3/m/06dc5b543b3567ec102d8a9a.png)
是啊,就像红杏不会被围墙阻拦一样, 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 破阻力向前发展。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是啊,就像红杏不会被围墙
阻拦一样,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 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
前发展。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 “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 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 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 一亮。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
→高兴 快慰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小 结: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开。” 诗人虽然“游园不值”,但已从“一枝红杏” 看到了“关不住”的春天,这充满勃勃生机 的浓浓春意让诗人赞叹不已。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看 到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 春天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 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任何新生的事物 都是无法阻挡的,它 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 展。
1、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山穷水复疑无路
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4、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
。
做一做:写几个赞美春色的词语。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春意盎然 桃红柳绿 万紫千红
作业1:
背诵古诗、默写课文、理解诗意。
作业2:
读到“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 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 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诗境悟诗情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的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创作诗歌时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有助于达到这个教学目的。
一、充分利用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引导进入诗歌的意境
人的思想活动离不开整个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
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此诗是王安石在第二次上京赴任,路过瓜洲所作。
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宋朝戎兵、戎官的社会现象以及王安石毕生致力于改革却遇到巨大阻力的情况。
再要求学生:想想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内心,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时自可水到渠成,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此时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因为朝廷再次启用他,这可以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看出,但他又有点担心,因为第一次他遇到的阻力太大了,这又可以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看出;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因为他才要离开,就写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有的认为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兴奋、激动、愉快,又有点忧虑、担心。
二、通过想象、练笔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节,进入诗歌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小学阶段的古诗以叙事、写景为主。
教学时,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比如教学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想象游子的母亲在灯下为游子缝补衣服的细节,想象母亲说了什么?脸上的神态如何?并要求当场练习。
有的学生写道:夜很静,偶尔从小巷深处传来一两声犬吠,更添几分落寞。
游子正在打点行李,做着远行前的准备,母亲不时地吩咐:“儿啊,出门在外,你自己要多保重,妈妈不在你身边,衣服要懂得添加。
”说完,转过脸去,拭去已夺眶而出的眼泪。
儿子应声道:“母亲,你放心吧,我都已经是大人了,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稍微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猛然想起儿子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就赶快拿出针线,对儿子说:“儿啊,把你的衣服都拿来,我帮你再缝缝。
”于是,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缝起了衣服,她把针脚缝得又密又匀,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
儿子坐在旁边,他的眼泪也来了:“母亲啊母亲,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你那深重的恩情呢?”通过练笔,学生显然已感受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三、通过赏析,进入诗歌意境
学生赏析诗歌,进入诗歌的意境,作用是巨大的。
比如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学生明了诗意后,师问:“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自己喜欢的诗句,有的说:“我喜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特别是‘戏’、‘娇’写得好,‘戏’传神地写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娇’传神地写出了黄莺的娇小可爱。
有的说:“我喜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特别是‘满’‘压枝低’传神地写出了花多的景象……
通过赏析,学生俨然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进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看到了花儿争奇斗妍,戏蝶翩翩,听到了婉转的莺啼,学生感受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因为绿写出了春天长江南岸的变化。
你看,春风轻轻地吹,长江南岸,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一眼望去,近处的呈淡绿色,远一点的呈鲜绿色,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好一派春意盎然,好一幅春景图。
”
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入诗歌的意境
朗读,是学生表情达意、把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的有效手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表现欲望,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有效手段。
教学古诗,朗读尤其重要,应注意朗读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帮学生朗读,达到朗读的教学效果,应注意
1.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使学生的情感始终保持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下,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
2.提升感悟。
古诗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为了帮学生悟诗情,入诗境,必须让学生多读,揣摩诗人的感情,提升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
还是以教学《泊船瓜洲》为例,在第一遍读通、读顺,第二遍明诗意朗读后,为了学生能真正入情入境,教师介绍了诗人作这首诗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心境,启发想象,再让学生读诗,巧妙地进行朗读的“提升”――我听你读出了诗人的“无奈与期盼”,我听你前面部分读出了诗人的“高兴”,后半部分读出了诗人既“思念家乡,又对前途有所担忧的心情”,然后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人此时站在瓜洲渡口的情景,读出各自的感受来。
3.生生互动。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时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因个体的阅读感受受制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在辩论、交流、讨论中,往往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生生互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
一遍一遍地读,学生读出了诗的韵味,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课堂书声琅琅,这是学生心灵的呼声,是学生与作者一起喜,一起忧,一起乐,一起叹,一起愁
的心灵的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意犹未尽,是心灵的抒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