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1 《峨眉山月歌》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课外古诗词诵读1 《峨眉山月歌》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写作手法?
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自己的眷恋之情, 这样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
诗歌鉴赏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 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寓情于景,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 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①动静结合,②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 ③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 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 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 缓缓流动。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随堂测试
1.理解性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中月影与江水同流动的妙景的两 句诗是峨__眉__山__月__半__轮__秋_____,影_入__平__羌__江__水__流____。 (2)《峨眉山月歌》中抒发诗人江行思念友人之情,情深境美,令 人陶醉的两句诗是:夜_发_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___,思_君__不___见_下___渝__州____。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既表现诗人的行踪,又抒发诗人对 友人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夜__发_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思_君__不__见__下__渝__州___。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 写于他初次出蜀远游,进发三峡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 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 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情绪。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首句中“_登__高___”二字呼应题目中的 “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 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孤__单__寂__寞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 开放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 封岐王。
经常。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 宠臣。“九”是他的排行。 唐代习惯以同曾祖或同祖 父兄弟的排行相称。
诗意: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
听到你的歌声。
指阴历九月九 日重阳节。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与高适齐 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 慨,语言变化自如。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 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唐肃宗至 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 注说:“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 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月映清江美景、点秋夜行 船之事的诗句是:_峨__眉__山__月__半__轮__秋__,_影__入__平__羌__江__水__流__。 (2)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结。遇见夕阳西下, 便引发“日暮穷途”之感,马致远写下“_夕__阳__西__下__,_断__肠__人__在__天__ _涯___”(《天净沙·秋思》)的名句,游子漂泊,心境凄苦;离峨 眉山越远,便愈加想念那半轮秋月,李白写下“_夜__发_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 _思_君__不__见__下__渝__州___”(《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故土渐远,故人 难见。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qiāng 】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 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 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 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间 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 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 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 渝州。
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 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 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 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 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 “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 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 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 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 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悟一悟
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 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 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 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品析诗歌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 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 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诗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 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 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 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对比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

李益
一说,当作 “回乐峰”,
回乐烽前沙似雪,
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 受降城外月如霜。
灵武西南)。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边 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 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 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 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 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 乡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dù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féng 落花时节/又逢君。
整体感知
xiáng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zhēng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 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
烽火台名。在 西受降城附近。
合作探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 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登高”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 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①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建议:7分钟 答案:P7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①偏:一作“遍”。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 离别的悲伤。③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考查诗句作用,定位选项诗句(第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概括(“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出了这 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确定答案。 第2题:考查比较阅读,定位选项诗句→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及诗句 内容进行辨析→确定答案。
1.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 分析。(3分) “ ___雪__后__海___风__寒__”__点___明__了__季__节___、__气__候__(_1__分__)_,__有__力__地___烘__托__出__了___这__次__行__军__ 的 ___环__境__气__氛___(_1_分__)_,__突___出__行__军__的___艰__苦__(_1_分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6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分) 这 ___首__诗__写___的__是__重___阳__节__(_1__分__)_,__从__“___九__日__”___“__登__高__”___可__以__看___出__来(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悲秋伤景,自古有之。自楚人宋玉在《九 辩》中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后,秋天 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就是代表着悲凉、萧条、 凄苦,这种情绪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中诗词 文章中,层出不穷。
但是有一位诗人和别人大不一样,他就是 唐朝刘禹锡。在别人逢秋悲寂寥的时候,他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别人在贬谪之时慨叹说___倚_楹__遂_至__旦_,__寂_寞__将_何__言_。_______,夜不能寐;你却说 _____莫__道_桑__榆_晚__,_为__霞_尚,满_天__。____________。
自宋玉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 种色彩,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刘禹锡断 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 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 彩,刘禹锡以阔大的胸襟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学习任务一 读出韵律美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由“读”开始这首诗的学习 之旅!注意读清楚字音,读准停顿。
(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定好重音。
秋词(其一)
刘禹锡
/
自古逢/ 秋悲寂寥, 我言秋/ 日胜春朝。 晴空一/ 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 ,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我 (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 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 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 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 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
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 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练习】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 唐•李益
唐•李益
• 回乐烽前沙似雪,
寒山吹笛唤春归,
•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把握停顿——明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关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 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迁客相看泪满衣。
• 不知何处吹芦管,
洞庭一夜无穷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 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主旨归纳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 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 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 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 一片赤胆忠心。
重点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语言上具有朴实明快、自然流畅 和通俗平易的特点。全诗绝不用冷僻字词,也少用典,对语 言文字的锤炼有时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如用“僵”来形容 “卧”、用“孤”来修饰“村”等都是非常准确、鲜明的, 可见,作者在语言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却叫人看不出斧凿 的痕迹。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 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重点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 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 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 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是完全合拍的。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 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诗词解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有冲破的意思。
蓝天。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52021/8/15Sunday, August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52021/8/152021/8/158/15/2021 10:27:28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52021/8/152021/8/15Aug-2115-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52021/8/152021/8/15Sunday, August 15, 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
李益
有东、西、中三受降城, 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
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
• 回乐峰前/沙似雪, 加河北岸。

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 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qiāng 】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 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 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 平羌江水之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 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 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 州。
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 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 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 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 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 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 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 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 夜喜雨》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 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 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主题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 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 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 不知何处/吹芦管, 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附近。
•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 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 或大地主的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 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诗人: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 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 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 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
无人送酒来。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
遥怜故园菊, 的人把酒送来。
应傍战场开。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
战场旁边盛开。
主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 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 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 心的哀愁之情。
小结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 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 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 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 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 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 人玩味不已。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