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在曹操诗歌中的体现
( 五)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 改革传 统 的 以终 结性 考 核 即
笔试形 式为主的考核 方式 , 增加 对学 生过 程性 考核 的 比重。 本课程过程 性考 核 占总 成绩 的 5 0 %, 主要包 括 小组 项 目作
2 0 1 7年 第 1 6卷 第 2 期
建 安 风 骨 在 曹 操 诗歌 中 的体 现
口 修 峥 辉
【 内容摘要 】 对于建安 文人 的抒情风格 , 有着广 阔的胸怀 , 追 求理 想的抱 负, 积极 的人 生理念等。这种抒 情风格形成 了一种慷慨
激扬 的建安风格 。在 建安 的文人 中, 曹操对建安风骨 影响是 非常 大的, 有人 称 曹操 为“ 建安风 骨的顸 梁柱” , 然而 对于曹操诗歌之 中的建安之风如何体现 的研 究尚且 不多, 所以本文针对这方面展 开进 一步的探 究。分析 曹操诗歌 中的“ 风骨” , 了解这建安 风骨在 曹操诗歌 中的体 现 , 更清晰地 了解建安文 学的魅力所在 。
例分析这样 的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的测试题 目。 三、 《 饭店管理概论》 课 程改革的方向
( 一) 根 据 行 业 发 展 的 需要 , 不 断调 整 更 新 教 学 内容 。通
【 参考文献 】
[ 1 ] 邵敏. “ 饭 店管理” 课程“ 体验 式教 学法” 的探 讨 [ J ] . 福建 教 育 学 院 学报 , 2 0 1 4 , 4: 8 8~ 9 0 [ 2 ] 章怡. 饭店 管理微课程 管理体 系构建研 究[ J ] . 科技 广场,
瞒传》 等史料的记 载 , 联 系各 个时代 的名家 对曹操 诗 歌的解
建安风骨何处寻 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
建安风骨何处寻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建安风骨何处寻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长诗,它以曹操独特的才情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建安时期的慷慨风骨和悲凉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乱世之中的英雄谋略、感慨万千的曹操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一代猛将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短歌行》是曹操晚年创作的一首镜鉴之作,以其悲壮的抒情方式,表达出他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无奈。
诗中,曹操以优美的辞章,表现了他对荣耀和功绩的渴求,以及面对逆境和爱情的无奈与悲凉。
诗的开篇,曹操以"建安二十年"开始,意味着他身处乱世之中,悲壮的情怀已经被岁月的沧桑浸透。
他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悲伤,感叹光阴易逝,温情中带有深深的无奈和触动。
"独行潭底下,数息后何人。
"这一句中,曹操以极简的文字将自己的境遇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寂寥凄凉的感觉。
诗的第二部分,曹操描述了江东诸侯对自己的嘲讽和讥讽,以及自己对世人评价的不屑一顾。
他用"万杯"、"江山"的壮阔景象,来衬托自己的潇洒豪迈。
同时,诗中也写出了曹操对自己晚年的不满,他希望自己像汉高祖那样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实现自己事业的伟大理想。
诗的第三部分,曹操以"会稽十五州,花烟徧江洲。
"描绘了乱世中的江南风光,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表露无疑,用"江山如画"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的末尾,曹操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罗仗剑走。
"展现了他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出他对逝去年华和生命的思考。
这一句以显著的对比,揭示了曹操晚年的悲凉和深刻的对人生的感悟。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悲凉和壮丽的抒发方式,表达了对时代的深思和对人生的无奈。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
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
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
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
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
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yt 建安风骨(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
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二]魏略曰: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 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 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 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 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 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予北方。
建安风骨特点 内容上: 1、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建安文人在 他们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 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 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
2.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
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蔡文姬)。
二、你所知道的曹操……
1、简介
姓名:曹操,字孟德 生卒年:155-220年3月 籍贯:沛国谯qiáo(今安
徽亳州)人 尊称:大魏武皇帝 地位: 汉朝丞相。中国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书法家 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小名:阿瞒、吉利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 阴险、奸诈、残暴。
“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 《后汉书·卷七十五》
“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
《后汉书·卷七十五》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 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建安风骨” ,也叫“ 魏晋风骨”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曹操建安文学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竦:高。 峙:挺立。 竦峙: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从大处落墨,从 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 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写山岛的草木,那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 海点染得生机勃发。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聚集
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龟虽寿》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 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了方士 们关于神仙的种种妄谈,也否定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 和及时行乐的做法,表达了自己 的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 神和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 诗,诗中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 所以人们应当不断的发扬积极进取 的朝气建功立业。在结语中,作者 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 很可贵的。
观沧海
曹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 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 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 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 的代表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 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 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 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 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 容没有联系。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 》中最后一章即第四章。其他三章是《观 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写作背景: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 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 这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
286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南春玉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摘要: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精神,在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同时,增强了诗歌的精神力量,而曹操的《短歌行》作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既蕴含了建安风骨的刚健,又展示了诗歌的创作技巧与语言内涵,对诗歌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风骨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首颇具政治抱负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表达着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在风格上也颇具明朗刚健、慷慨悲壮的气势。
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思想表达,都代表着建安风骨的典型特点。
一、风骨与内容风骨这一论断自古有之,其主要用于探讨文章文辞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众人对其理解略有不同,有观点认为,“风”源自《国风》,要求作品具有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与创作主体的气质相关。
“骨”则指作品艺术风格构成的元素,是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1]总体来说,魏晋风骨便是当时的一种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短歌行》全诗每八句为一小节,共四节。
苏轼在《赤壁赋》中曾提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推测曹操作诗时仍处于大业未成之际。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并非局限于普通人人生的生老病死,而是感叹壮志未酬,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不朽。
第二、三小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求贤若渴与一片赤诚,感情逐渐深入,对贤才的渴求之感也愈发强烈。
第四小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以周公的礼贤下士为“良禽择木而栖”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开首四句直言人生苦短的悲伤,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结尾四句则直抒一统天下的自信,高歌着难以抑制的慷慨旋律。
对人生苦短的感伤悲戚与对完成霸业的激昂自信,构成了这首诗歌总体的美学风格:悲凉与慷慨。
[2]整首诗主题突出,自我个性鲜明,感情气势强烈。
二、风骨与语言钟嵘《诗品》中曾列曹操的诗为下品,评价其“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从三首古诗来谈建安风骨
从三首古诗来谈建安风骨作者:王文静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22期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09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期间名家迭出,佳篇丰富,代表诗人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建安时代动乱的社会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一方面朝不保夕的社会现实触动着文人对民生艰难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建安诗人大多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这一时期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曹操的《龟虽寿》、刘桢的《赠从弟》和曹植的《梁甫行》。
曹操诗歌今存二十四首,全为乐府诗。
钟嵘评价曹操的诗歌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歌大多不加雕饰,风格清俊通脱,他的诗中表现的主题大多为两个方面: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理想。
《龟虽寿》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时,恰值诗人意气风发之际,虽然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但诗中展露的仍是诗人想建立不朽功业的雄心壮志。
诗中以“神龟”“腾蛇”为意象,神龟长寿,神蛇通灵,然而它们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亡。
生命短暂且衰老的“老骥”仍然有着奔驰千里的志向。
诗人以“老骥”自况,表达了自己对“永年”的理解,看重个人的理想,不追求无意义的生命永恒。
但最能代表曹操古直悲凉风格的应是他的《短歌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没有定论,比较两者不难发现,诗人的心境有所变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此时对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有了别样的慨叹。
同样在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曹操此刻想效仿周公揽天下贤才。
和《龟虽寿》的雄伟相比,《短歌行》多了一些慷慨悲凉。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以曹操、曹丕、曹植等人为代表。
这些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内容多描写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及个人感受,被誉为“建安风骨”。
以下是一些建安文学诗歌的代表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感慨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
曹丕的《燕歌行》: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歌,以清新婉约的语言表达了思妇的思念和忧虑。
曹植的《洛神赋》:这是一首描绘洛神美丽动人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曹植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王粲的《七哀诗》:这首诗以悲凉哀怨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哀。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刘桢的《赠从弟三首》: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表达了对从弟的赞美和期望。
徐干的《室思诗六首》:这首诗以室内景物为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应玚的《别诗》: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人神恋爱的题材
人神恋爱的题材在西方文学中屡见不鲜, 人神恋爱的题材在西方文学中屡见不鲜, 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却并不多见。 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却并不多见。尤其是 洛神赋》这样从人神双方入手, 象《洛神赋》这样从人神双方入手,抒写 彼此的相慕相恋之情,更为难得。 彼此的相慕相恋之情,更为难得。宋玉的 神女赋》着重刻画了巫山神女的外观美, 《神女赋》着重刻画了巫山神女的外观美, 而未能更多地涉及其内心感情的底蕴, 而未能更多地涉及其内心感情的底蕴,同 时楚王在作品中也未被作为恋爱的一方来 加以描写。因此曹植的《洛神赋》 加以描写。因此曹植的《洛神赋》可以说 是这类题材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是这类题材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 洛神赋》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 洛神赋》的思想、 予以极高的评价, 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 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 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 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 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 既有《湘君》 湘夫人》 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 情成分, 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 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 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 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又号“邺中七子” 又号“邺中七子”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 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 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 后世的普遍承认。 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 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 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 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 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 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 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 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 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 干一番事业。 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 许多共同之处。 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 今邯郸临漳) 又号“邺中七子” (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曹操诗歌对“建安风骨”的影响
又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感的抒发。如有“七子之冠
冕”(《文心雕龙・才略》)之称的王粲在其《七哀诗》中写
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悟彼下泉人.喟然伤 心肝。”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读来使人怵目惊,tk,。“七
安的人们经历了政治上的动乱、战争的频繁.饱尝了离
他以宦官之后的微贱出身施展才能于天下动乱之时一生东荡西讨历经磨难称雄于诸侯割据分裂之际擒吕布破袁绍定荆州南征北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战局面不知延续到何时。
曹操诗歌对“建安
风骨”的影响
鲁
摘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抑制豪强兼并、大 兴屯田的同时,发布了“唯才是举”令。他所提拔的人 才,首先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正由于此,从而 使生产发展了,力量壮大了,整个北方得到逐步的统 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其
燕
次,他所提拔的人才是文人学士。作为一代豪杰,曹操 的眼光是深远的,他深知文人学士的社会作用,因而凭
要:曹操的诗歌或・比国忧民,或建功立业.慷
借自己政治上的领导地位.竭力收揽当时四方知名文
慨而悲凉。曹操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开创了建安 文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曹操诗歌;“建安风骨”:深刻影响
人学士,奖励文学。于是,围绕在曹氏统治周围就聚集
的作用,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本诗叙述内容 丰富,但笔墨简洁而叙写真实,融简炼、质朴、凝重、苍
凉于一炉。同时,用的是旧题,却不拘泥于旧形式,而是
根据内容需要,用五言的形式来表达,并取得成功,这
既表现了曹操在文学上的革新创造精神,也是他对诗 歌发展的一大贡献。 二是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进取的精
神。这类诗悲歌慷慨,更具浓厚的抒情气氛。如他在《龟
浅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悲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曹操这位“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既总庶政,兼贤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丁晏《曹集诠评》卷十),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沈约《宋书》卷十四《礼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如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方才有“自汉而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
大量的作品改变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开创了一个诗歌创作的新时代。
时至今日,文字漫灭,散佚大半,所余诗歌仅二十余首,皆为乐府体裁。
数量虽少,质量极高,且字字珠玑,力透纸背。
通篇读来,非悲字莫能概其全貌,统其性情。
钟嵘评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卷下),可谓一语中的。
鲁迅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曹操正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这一时代宗白华说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曹诗之悲便是这艺术精神之一种。
同时,曹操的诗歌创作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形式,把主体悲情融入到以叙事见长的文体之中,但并不停留在事件的具体的细枝末节上,而是对事件的本质意义做无情的解剖,把自己在事件当中受到的强烈震撼向世人尽情地诉说出来。
可谓直抒胸臆,毫无遮拦,是“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
再和之以具有哀情色彩的清商乐调(今之《清商》,实由铜爵,三祖风流,遗音盈耳(《南齐书・王僧虔传》)),越发让人为之动容,千载之下,依旧惊心动魄。
感时伤世 悲中见愤东汉末年,政治腐朽,乾纲败坏,矛盾激化,十常侍篡政,董卓乱纲常,干戈不息,战乱不止,民生多艰,满目疮痍。
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
一
嗲 探 索 ・ 争 鸣 静
经历 了两汉诗坛数百年的沉寂 . 中国古代 诗歌创作在建安时期得到 了爆发般 的发展 . 使 得后人 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冠以 “ 建安风 骨” 来概括整体 风貌 作为这波澜壮 阔景象的第一峰 . 曹操 无疑 是这个诗歌时代的开启者 作为 当时最具影响 力的人物 . 曹操对当时文学风格的形成 产生了
在其周围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著名文人一时彬彬之盛中国古代文学史成为建安诗人的主体构成了汉末荡的社会中非常奇特的壮阔文学景象
学 羁 2 0 1 3 年 第 5 期
曹操最经典的四言古诗,真正的建安风骨
曹操最经典的四言古诗,真正的建安风骨本文导读:和少年时代的我们不同,今天的我们对于曹操有更多的了解,也有更多的钦佩。
这个历史人物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今天都不再脸谱化地去看待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的特质,这个人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军事上统一了北方,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物;而在文学上他更是主导了建安风骨,自己所写出的那些诗歌,更有博大的悲壮的历史气象,对于中国诗歌的成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这首古诗,可以说是他最为豪壮的四言古诗。
被沈德潜评为有“吞吐宇宙的气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古诗就是两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虽然曹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历史上对他的归类应该归于两汉时期,而不能把它单纯的算作三国时的人物。
毕竟当时汉代皇帝还在位,是曹操的儿子废黜了汉朝的皇帝,整个中国历史的形态才发生了变化。
就单纯的这一首古诗来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想当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当中都应该接触过,也正是从这首歌开始,我们对曹操的印象才开始有所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人物。
此时的曹操50多岁,刚刚建立了极大的历史功业,北征乌桓得胜回京。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看到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又看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几句诗歌有动有静,意义丰厚,诗人登高望远,大海一切都收入眼底。
内心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
即便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但是内心的悲壮感使命感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看上去写的是这一片大海多么的广阔,实际上是诗人内心胸怀的外在展现。
他把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的面前,但同时也展现出的是诗人的抱负。
他要像大海一样把得天下纳入自己掌中,赋予了诗歌宏大的气象。
也正是因为此,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当非虚言。
透过《短歌行》浅谈建安风骨
透过《短歌行》浅谈建安风骨总的来说,在我眼中的建安风骨,是既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又不乏刚劲有力语言结构美感的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
由于当时动乱的社会局势和人民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文人深感世事难料,也不由地注重现实,解放思想束缚,从而战离哀怨、建功宏图、壮志难酬等抒情写志喷涌而出。
所以建安文学极具时代情感,抒发起来真挚而有底气,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其中曹操的《短歌行》便是体现这一时代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曹操在此诗中首先以“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叹了人生短暂,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自己还没完成统一大业,从而只能借酒消愁。
然后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吟唱出他对贤能的迫切渴望。
他还哀叹“何时可掇”,唉,可惜求贤如同摘月,阻多险难。
最后曹操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次真挚表明礼贤下士的决心。
首先从诗的内容上就可以体现出建安风骨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动乱、人民幽怨的现实,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无奈,以及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奋斗进取的精神。
从《短歌行》内容就可以看出建安风骨的内容不再拘泥儒家思想,具有鲜明时代个性特色,内容充实,基于现实,诚挚地灵魂注入,少泛泛而谈无聊情感。
除了内容,《短歌行》的情感抒发风格也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之一。
“慨当以慷”“唯有杜康”即使是哀叹人生,也要以激昂高歌、慷慨畅饮的姿态去表达忧愁之情。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想到若有贤能相助就能完成大业,情绪突然积极向上,承诺以乐奏豪情相迎。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接着又任性情绪低落,直接点明忧于贤明难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次坚定信念,一扫之前的忧郁氛围,迸发出礼贤下士的慷慨激昂情绪,抒发了天下贤士助其完成统一大业的美好心愿。
曹操在此诗中可谓是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将内心的大起大落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势和博大坦荡的胸怀。
而这种深沉慷慨、气势雄浑、不扭捏造作的情感抒发也代表安风骨主要的情感抒发风格。
的确,建安时期从人民到君主,所需承受的压力与苦难太多太重,没有那么多无谓的闲情逸致,唯有在文字间酣畅任性,极具个性地直抒直泄,才能寻找到自己感情发泄的突破口。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是中国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探讨他们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及贡献。
### **曹操: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表达了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豪放的政治家:**曹操以雄才大略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的豪迈风格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英雄豪杰的景仰,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2. **豪放的战略家:**曹操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略才能。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战争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轻蔑。
这种战略家的风采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3. **武将之风:**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武将之风,对武士的武勇和侠义精神的歌颂。
他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弘扬了武士阶层的英雄形象,为后来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曹植:文学艺术的风采**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学才华出众,尤以其诗歌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风采,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的追求:**曹植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元素,常常表达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的追求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 **才情横溢:**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才情横溢的氛围,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为建安风骨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3. **创新意识:**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创新意识,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清丽的抒情诗,这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
经历了两汉诗坛数百年的沉寂,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在建安时期得到了爆发般的发展,使得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冠以“建安风骨”来概括整体风貌。
作为这波澜壮阔景象的第一峰,曹操无疑是这个诗歌时代的开启者。
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曹操对当时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鉴于曹操在当时作家群中地位的代表性和特
殊性,本文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浅谈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的形成。
一、曹操与建安文坛
唐初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间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里所说的风骨,即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建安风骨。
谈起建安文学,尤其是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往往以“风骨”来概括。
可以说,“风骨”是建安文学最具时代特色和概括力的词汇。
然而,人们对于“风骨”一语的理解却见仁见智。
“风骨”一词,既反映文学的内容,与情、气相联系,又代表着言辞的外在形式风格。
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文学气象,形成于汉末乱世。
当时政治上的主宰曹操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篇》)。
因为曹氏父子对于文学的爱好,在其周围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著名文人,“一时彬彬之盛”(《中国古代文学史》),成为建安诗人的主体,构成了汉末动荡的社会中非常奇特的壮阔文学景象。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文学风格,“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曹操是这个时期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建安文学,可视为两汉文学的结束,魏晋文学之发轫。
它是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流派,而无疑的,此期是以曹魏为中心。
多数作家都归附了曹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曹操就没有邺下文人集团,就没有建安文学的全面繁荣。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曹操及邺下集团文人活动,建安文学很可能是几个各不相干的个别作家的存在。
除组织文学活动外,曹操对建安文风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
二、曹操诗歌的内容与思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一生投身于政治军事斗争中。
这种现实的经历使他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乱世的痛苦,并将此在其作品中明确地表露出来。
深刻的社会现实给曹操诗歌深刻的影响是忧郁低沉,悲凉哀伤的气氛。
观建安文人诗歌尤其是曹诗,“悲”字出现的格外频繁。
如“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悲彼东山诗,念之断人肠”等文中都有出现。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曹操诗歌的特点,“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锺嵘《诗品下》,《魏晋六朝文学参考资料》)悲凉、激忧的情绪是大部分曹诗气氛的基点。
时光流逝,世事艰辛,社会现实中各种灾难使诗人悲痛不已;生命短促,盛年不再使诗人忧郁哀思,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颓废,相反的,在其悲歌中常常融合着积极向上的壮怀激情,从而使诗歌在悲凉的氛围中得以继续发展,在内涵上上升到另一种更高的层次。
正如《短歌行》中最后一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暗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之意,自喻心胸广阔如高山大海,能如周公“一饭三吐哺”般礼贤下士,并期待着人才的投奔。
诗的末尾,笔意一转从矛盾,悲苦中解脱出来,在困难挫折前用顽强的意志来追求建功立业的盛名。
他超越了根植于现实的内心苦闷之情,转而代之以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从悲凉中升腾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使整首诗更具浪漫主义的气质。
因此,在曹操诗歌中,对乱世的不满,对生命苦短的感怀,往往转化为“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湖行》)进而成为对其所憧憬的“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太平治世的政治理想的追求。
这些特征使曹诗无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意象,氛围上,都极大地有别于前代诗歌,曹操以其独有的风格成为建安文学的旗帜,并对此后建安诗歌风格——“建安风骨”的形成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建安文学评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林庚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
[3]张可礼.建安文学史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4]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5]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1985.
(责编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