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问答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问答题(上册1-5课)P6 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对。
1。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他们的炮舰和走私船不断出现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侵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
2。
当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进而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
因此,这场战争,绝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商务”而引起的,完全是一场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
P9 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有什么危害?答:主要内容是: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1香港岛的被割占,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2巨额的赔款,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3五口的被迫开放,是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4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这两件历史大事,谈谈你最主要的感想。
答:在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抵挡不住英国的侵略,被迫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如今,通过谈判,中英两国达成协议,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这个重大胜利,应当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英明、伟大。
P15 1。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答:1。
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英、法、美等国在中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2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它们已经不满足于原来所取得的特权;3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英法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简答题及问答题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2、近代以来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1921年后,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问题及答案
一、上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鸦片战争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2 Word版含答案
主题2 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视角1 近代中外综合对比1914~1927年中西社会发展特征的对比视角2 中外民主思想对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视角3近代世界对中国的影响1.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3.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如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如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科学为指导思想。
4.进化论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为中国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针对训练1.(2017·南京高三调研)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可以推出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
2.(2017·连云港高三月考)1832年英国议会报告指出:鸦片税是按成本301.75%的税率征收,印度因财政需要无法摒弃它,而且它主要由外国消费者承担。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 A.纵容英国烟贩对华走私鸦片B.积极谋划对华侵略战争C.急于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D.禁止印度殖民政府出口鸦片答案 A3.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
中考历史世界的近现代外交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读
中考历史世界的近现代外交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读第一部分:近现代外交概述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外交关系成为各国互相影响、合作与竞争的核心。
近现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解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近现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相关背景。
第二部分:近现代外交真题回顾以下是历年中考中关于近现代外交的部分真题,同时提供了答案解析。
题目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近代外交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答案解析:凡尔赛和约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条约,对近代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战胜国对输德国实施了重大的经济制裁,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后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题目二:请简述“冷战”和“东西方阵营划分”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冷战是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东西方阵营划分是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而形成的明确分界线。
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代表了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而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代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划分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势力对抗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题目三:简述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解析: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发生的一场战争。
背景是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分为南北两个政权。
朝鲜战争的影响是中国支援朝鲜,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分界线,同时也加强了中苏关系,并使美国对华态度更加警惕。
第三部分:近现代外交的相关解读和思考除了真题回顾,我们还需要对近现代外交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重要事件的简要介绍:1.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导致了全球的浩劫与巨变。
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引发了战争的爆发,其战争罪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种族灭绝的可怕后果。
2. 印度独立运动:印度在20世纪中叶成功实现了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并独立的目标,这个过程中倡导了非暴力抗议和和平争取独立的思想,对其他国家的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典型例题分析(上)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典型例题分析(上)湖南/张茜例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A.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兴起D.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
明显可排除的是C项,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而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重要前提。
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2:中国民族工业在近代前期有两次短暂发展,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深入人心B.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帝国主义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充分发展解析:首先要判定民族工业两次短暂发展的时间。
一是19世纪末,另一是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两次发展的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其发展的短暂性,又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充分发展。
A项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这一史实只符合后者不符合前者。
故正确答案为A项。
例3:林则徐与康有为两人主张的不同之处是A.向西方学习 B.反对外来侵略C. 富国强兵 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林则徐作为清朝官员,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一方面组织抗击,一方面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其富国强兵的愿望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要认识到他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决定其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即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4: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哪些要求①学习西方文化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反对尊孔复古逆流④反对封建军阀统治A.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可知,四个题肢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要求,都符合题意。
近现代史讨论问题与答案
第一讲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深重灾难讨论问题1、中国封建社会从昌盛走向衰落的缘由是什么?▪小农经济一统天下,无法形成广泛的市场经济;中国工商业者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难以形成扩大再生产、难以产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造就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扼杀社会的生机活力。
▪封建政府体制完备,力量强大,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
▪中国思想界日趋保守僵化,专制主义文化,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2、鸦片战争的深层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中国的衰落3、1840年至1949年中国所遭受的外来损害有那些?怎样看待帝国主义侵略所带来的影响?启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落后就要挨打第二讲喋血救亡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讨论问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矛盾学说角度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探索失败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没有做到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
(2)试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外因:帝国主义国家不想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内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无法动员人民群众;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不掌握军队;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让步上。
第二,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代表试图建立独裁政府,自然不会同意民族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三、问答题1、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指数量意义上的。
所谓半殖民地,是指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与形式。
所谓半封建,是指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答:第一,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
第三,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3、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源。
在军事上,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在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在经济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文化上,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同时,客观地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但这并不是他侵略的本意,他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4、答:这是马克思在深刻揭露殖民罪恶的同时,指出了西方殖民统治客观上对东方社会的改造作用。
所谓理解破坏性使命是指,西方殖民者把这些亚洲国家变成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残亚洲国家现有的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的根基,破事这种经济发展的就结构解体。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
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摘编自宋才发《论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嬗变》材料二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市场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
列宁坦率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无独有偶,中国在“文革”后也面临着严重困难。
两国领导人都在困难中敢于实践,列宁写道“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始于农村,后来迅速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俄共领袖中,多数人并非把新经济政策视为要长期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
与苏联的情形不同,中国在改革中虽经曲折,但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从不曾动摇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答案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线,学习内容和教学基本任务。
1、关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传统的观点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的近代史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的现代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是中国当代史时期。
教材中关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是: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1)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近现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近现代史复习题及答案一、背景知识与概念1.近代史的起始时间是什么?与传统史有何不同之处?答:近代史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即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与传统史相比,近代史具有以下不同之处:–近代史强调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近代史重视个人和个体的作用,尤其是强调个人自由意识和权利的保障。
–近代史受到科学、产业革命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开始注重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
2.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请简要介绍。
答:近代史有许多标志性事件,其中几个重要的事件包括:–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启欧洲大航海时代。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
–1688年:英国爆发格洛斯特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政治革命的序幕。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河。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君主制度,打破了封建特权,开启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二、近代史人物与事件1.出现在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有哪些?请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答:近代史中有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几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司法独立,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支持者。
–雷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优秀成员,为人民勤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代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孙中山: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驱者,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被誉为中国国父。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有哪些?请简要介绍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答:近现代史中有许多重要事件,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清朝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悲剧。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是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体系。
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平,重新调整战后国际关系,并且通过多次国际会议逐渐形成的国际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同样雅尔塔体系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破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中心是在欧洲,它体现的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意志,主要是调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军备发展,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主要是调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对待战败国则更为英明地采取了民主化改革,对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亦有积极的贡献。
尽管两个体系有着较为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但他们毕竟是反思战争,也创制了诸多国际合作组织与国际合作制度。
——摘编自王金港《试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异同》材料二鉴于过去国联软弱无力的状况,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中国赞成新国际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
除了对侵略国实施惩罚,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造。
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美英苏国家加上传统欧洲大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决议。
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
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
中国在建立战后新秩序方面比较独特的贡献是,积极扶持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等国的抗日力量并努力推动其他国家承认它们在战后取得独立。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和二战后两个国际体系的异同。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押题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热点押题(九)一、非选择题1.(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
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
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
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
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
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
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
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统一后的德国仅用……超过英国”和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均居世界第二”可知,发展速度快并且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一“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和材料二“以企业为主体的……也取得积极进展”可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典型例题分析(下)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典型例题分析(下)湖南/张茜例6: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是A.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B.抗击了日军主力C.对国民党军队构成威胁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解析: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报据地。
初创阶段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抗战相持阶段游击战争担负起抗击日军主力的重任。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谈不上对国民党军队构成威胁,故B、C两项表述错误。
粉碎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军事行动是指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D项也应扫除。
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
例7: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扭转战争态势的关键举措是A.建立第二条战线B.挺进中原C.进行三大战役D.发动渡江战役解析: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也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因此也是中共扭转战争态势的关键举措。
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之得到恢复和发展,制定这一政策的主要依据是A.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与中共并肩作战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倍受压迫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是—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之进行合理调整,并使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项有较大迷惑性;应考虑中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时国情,可排除A项。
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9:20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国内政治动乱②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③人口增长过快④长期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封锁压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解析:注意题目时间限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题肢④所述的是一个长期的因素,而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因素,即可排除含有题肢④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问题解析100题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问题解析100题中国近现代史问题解析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
你如何评价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一方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表现在: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经济上,它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基地;文化上,便利了列强利用传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2)另一方面,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表现在: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你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积极方面: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并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条件下,“向西方学习”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和抵抗侵略,因而是进步和爱国的,这是主要的一面。
(2)局限性:但是林、魏当时只看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尚未看到还应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并且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清朝统治,这是由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3)效果:在当时对清朝统治集团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对晚清中国思想界和后来的洋务派学习西方起了启迪作用。
3、试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并综合分析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及其结果。
新变化:(1)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破产,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60——70年代,出现封建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外资企业大量出现。
原因:(1)西方列强的侵华,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2)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的条件。
(3)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办洋务,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刺激作用。
(4)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及资本输出。
结果:(1)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2)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场所和原材料的供应地。
近代国际关系例题与解答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三、重要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专题十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
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作者:广州碧桂园学校戴光明转贴自:k12近年来,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其中近现代史段比较集中。
此类考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之中,不仅表明各地注重对新课标中的基本能力:比较中外近现史的联系并做出简单结论的考查,而且注重新课标中对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生面向世界、面向为来的国际意识考查。
这样的考题是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考查和实践运用的重要呈现方式,成为灸手可热的考试试题。
例题分析指导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04年益阳市初中毕业会考调研历史试卷)材料一:李鸿章(1823-1901年)……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调至上海,伙同戈登'常胜军'夺取苏常,扼杀太平天国革命。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
对外一贯妥协投降,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和《辛丑条约》。
---摘自《辞海》材料二:俾斯麦(1815--1898年)……185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丹麦战争、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兼任首相,同年参与镇压巴黎公社。
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
对外实行所谓"大陆政策",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扩张。
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被迫辞职。
---摘自《世界历史辞典》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李鸿章的活动。
⑵根据材料二,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俾斯麦的活动。
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李鸿章与俾斯麦有什么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
分析:本题就两个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名人(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事迹作比较,根据材料找出他们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
高考历史近现代国际关系专题贵州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
高考历史近现代国际关系专题贵州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以下是贵州地区历年高考真题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题目及其答案点评:1. 【2018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案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的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被塞尔维亚的恩克沃刺杀,导致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
这一事件促使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爆发为战争。
2. 【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形成了对立的两个战争阵营是什么?答案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形成了协约国(以英国、法国、俄国等为主)和同盟国(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为主)两个战争阵营。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考生能够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助于提高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以下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题目及其答案点评:1. 【2016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案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侵略波兰,引发了战火。
这一事件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加入,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 【2015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冷战的爆发以及世界格局从多极化向两极化方向转变。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考生可以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加深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
三、联合国及其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之一,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与联合国相关的题目及其答案点评:1. 【2014年贵州高考历史试题】题目: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答案点评: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合作并解决全球性问题,确保国际法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
作者:广州碧桂园学校戴光明转贴自:k12
近年来,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其中近现代史段比较集中。
此类考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之中,不仅表明各地注重对新课标中的基本能力:比较中外近现史的联系并做出简单结论的考查,而且注重新课标中对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生面向世界、面向为来的国际意识考查。
这样的考题是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考查和实践运用的重要呈现方式,成为灸手可热的考试试题。
例题分析指导
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04年益阳市初中毕业会考调研历史试卷)
材料一:李鸿章(1823-1901年)……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调至上海,伙同戈登'常胜军'夺取苏常,扼杀太平天国革命。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
对外一贯妥协投降,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和《辛丑条约》。
---摘自《辞海》
材料二:俾斯麦(1815--1898年)……185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丹麦战争、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兼任首相,同年参与镇压巴黎公社。
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
对外实行所谓"大陆政策",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扩张。
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被迫辞职。
---摘自《世界历史辞典》
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李鸿章的活动。
⑵根据材料二,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俾斯麦的活动。
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李鸿章与俾斯麦有什么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
分析:本题就两个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名人(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事迹作比较,根据材料找出他们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
除了考查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外,本题还重在考查通过中外比较得出简单的结论的能力。
试题在设问上也注意到了思维的层次性,即先单个的概括人物的历史活动,然后将两个人物的活动进行比较,找出带共性的内容。
应该说,这是一道难度适中,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做的好题。
答题参考: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主持外交;对外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⑵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镇压工人运动;对外侵略扩张。
⑶镇压革命运动。
例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04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
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
材料二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川教版新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
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和18世纪后期的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了哪些规定?这些规定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⑵结合《临时约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明当时中国、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的这些进步规定的相同社会根源。
分析:本题是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外著名的法律文献作比较,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和产生的根源的共同之处作出回答。
法律文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的产生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的。
与上文(例一)谈到的一样,本题除了对一般性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外,还考查文献的共同的内容以及产生的相同的原因。
就其考查方式而言,它与例题一相同,但就其难度而言,本题属较高的难度要求(挖掘事物的根本原因)。
命题特点和对策:纵观各地的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及对策。
一是相同的历史时期(时间)中外历史时间的联系。
如前文中举出的1861年中外历史大事,还有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始、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鸦片战争前夕(封建制度腐朽和资本主义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等。
解答此类题,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只要在学习时进行横向联系,把同一时段发生的历史时间罗列在一起识记就行了。
二是中外相同(或相似)的人物和事件(事物)的比较。
前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和俾斯麦,还有诸如康有为和木户孝允,孙中山和华盛顿等,他们在某一点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同样提到的历史事物有《临时约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类比的还有清前期闭关政策和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运动罗斯福新政和邓
小平改革等。
人物和事件的比较的前提是他们(它们)有共同和地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在命题时总是按一定的历史要素(原因、内容、经过、特点、性质、作用、影响等)进行对比的,因此,抓住事物的要素是解题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掌握历史要素来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是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外历史的联系。
前文中提到的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类似的还有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十月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冷战与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等,这种联系是一种较为宽泛的联系,它们或有因果关系,或是从属关系。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学习,通过比照,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只有这样,我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才不会因知识的跳跃而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