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指导
作者:广州碧桂园学校戴光明转贴自:k12
近年来,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其中近现代史段比较集中。此类考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之中,不仅表明各地注重对新课标中的基本能力:比较中外近现史的联系并做出简单结论的考查,而且注重新课标中对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生面向世界、面向为来的国际意识考查。这样的考题是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考查和实践运用的重要呈现方式,成为灸手可热的考试试题。
例题分析指导
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04年益阳市初中毕业会考调研历史试卷)
材料一:李鸿章(1823-1901年)……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调至上海,伙同戈登'常胜军'夺取苏常,扼杀太平天国革命。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对外一贯妥协投降,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和《辛丑条约》。
---摘自《辞海》
材料二:俾斯麦(1815--1898年)……185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丹麦战争、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兼任首相,同年参与镇压巴黎公社。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实行所谓"大陆政策",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被迫辞职。
---摘自《世界历史辞典》
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李鸿章的活动。⑵根据材料二,从三个方面扼要概括俾斯麦的活动。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李鸿章与俾斯麦有什么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
分析:本题就两个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名人(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事迹作比较,根据材料找出他们性质相同的历史活动。除了考查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外,本题还重在考查通过中外比较得出简单的结论的能力。试题在设问上也注意到了思维的层次性,即先单个的概括人物的历史活动,然后将两个人物的活动进行比较,找出带共性的内容。应该说,这是一道难度适中,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做的好题。
答题参考: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主持外交;对外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⑵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镇压工人运动;对外侵略扩张。⑶镇压革命运动。
例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04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
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
材料二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川教版新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
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和18世纪后期的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了哪些规定?这些规定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⑵结合《临时约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明当时中国、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的这些进步规定的相同社会根源。
分析:本题是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外著名的法律文献作比较,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和产生的根源的共同之处作出回答。法律文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的产生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的。与上文(例一)谈到的一样,本题除了对一般性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外,还考查文献的共同的内容以及产生的相同的原因。就其考查方式而言,它与例题一相同,但就其难度而言,本题属较高的难度要求(挖掘事物的根本原因)。
命题特点和对策:纵观各地的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及对策。
一是相同的历史时期(时间)中外历史时间的联系。如前文中举出的1861年中外历史大事,还有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始、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鸦片战争前夕(封建制度腐朽和资本主义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等。解答此类题,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只要在学习时进行横向联系,把同一时段发生的历史时间罗列在一起识记就行了。
二是中外相同(或相似)的人物和事件(事物)的比较。前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和俾斯麦,还有诸如康有为和木户孝允,孙中山和华盛顿等,他们在某一点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同样提到的历史事物有《临时约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类比的还有清前期闭关政策和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运动罗斯福新政和邓
小平改革等。人物和事件的比较的前提是他们(它们)有共同和地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在命题时总是按一定的历史要素(原因、内容、经过、特点、性质、作用、影响等)进行对比的,因此,抓住事物的要素是解题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掌握历史要素来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是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外历史的联系。前文中提到的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类似的还有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十月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冷战与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等,这种联系是一种较为宽泛的联系,它们或有因果关系,或是从属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学习,通过比照,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这样,我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才不会因知识的跳跃而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