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docx

合集下载

马列文论课程论文

马列文论课程论文

马列文论课程论文题目从当下文学创作现状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意义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学生姓名邓岑学号**********二○一一年十二月【摘要】中国当今的文学在社会发展的促进之下,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不满意似乎已经达成了集体性的共识。

平庸而“过于顺畅”的叙事,叙事多样性的丧失,“事件”背后的苍白以及集体性的不思考不冒险,使当下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呈现出一种无新意无趣味的“空转”状态。

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很有必要。

【关键字】文学现状马克思文艺理论必要性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在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它作为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建国60年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这种深刻而广博的影响,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有的精神品格,以及我们对其内涵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神品格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的回顾和瞻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当下的文学创作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需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以此来改善文学创作上的缺陷。

一、学些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有利于改善文学创作出现了空想主义。

而作家们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不符合生存实际的,这样的文学一会儿这个主义,一会儿那个流派,一会儿东风逞胜,一会儿西风占强,谁也不服谁的输。

给人的印象是,大家都写出了很伟大的作品,而读者没能识别出这种伟大,需要作家自己跳出来阐释,但作家没掌握那么多术语,就倚重于一批理论家,让他们来帮忙阐释;理论家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关系,这种喜好和关系,分别成为前门和后门,投其所好的,关系到位的,那么请你进来,否则就靠边。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谁活起来都不容易,谁也不会甘心靠边,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边缘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服装设计的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服装设计的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服装设计的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艺创作,也需要这一理论的指导。

在服装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分别对应设计作品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具体设计时,应将二者融合统一,设计出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产品,在符合人们基础穿着要求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服装设计;应用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

把握好这种关系,对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

在服装设计中,内容指服装的功能性,形式指服装的审美性,只注重功能的服装,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过度看重形式,又会降低服装的服用功能,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使设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在探讨哲学与服装设计的理论中,具体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大多都是停留在艺术设计层面,如邓亚鹏《艺术作品构成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张高德《艺术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许国阳《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

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较少,如霍静《包装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倪成云《建筑设计能与形式的关系》;其中,对服装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王银征在《服装设计中线的表达作用——装饰线的应用》一文中提到“实用与装饰结合的装饰线”,这其实就是对服装能与形式相结合的线的应用,只是没有站在哲学的层面论述这一观点。

本文立足于服装设计,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分别论述了服装的功能美与形式美,以及在一件具体服饰作品中,二者如何实现融合与统一,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平衡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属于哲学的范畴。

(武汉理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武汉理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一、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对文艺问题是如何定位的?中国文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回答解决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实际问题,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不断结合中,应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会不可避免地包涵一些虚假内容。

在文艺批评史上,不少文艺批评家就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文艺的这种虚假意识形态内容。

在中国当代文艺界,一些中国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编造着这种虚假意识形态。

有人提出,全面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不过是完成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知识转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基础上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历史发展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采取较残酷的形式,一是采取较人道的形式。

,这种所谓“现代知识转型”不过是一些文艺理论家跻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现存秩序的纸糊的遮羞布。

当今文艺问题的意识形态性质被逐渐淡化,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变,只是不再“泛政治化”。

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文艺的性质决定的,所有的文艺样式都表达情感、反映倾向,这种感情、倾向与人的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有直接关系,只是文艺反映意识形态是用了较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因而它似乎比社会科学例如比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要远离意识形态,但并非脱离意识形态。

2、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观的中心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意识形态之所以为意识形态,首先就在于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而文学艺术之所以属于意识形态,也首先在于它具有客观的认识性。

任何文学艺术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及其规律,反映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冲突。

从意识形态构成的价值因素来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没有价值性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任何意识形态都要反映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并根据这种利益和需要对反映的客观事物作出主观的评价,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近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有着广泛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考虑文艺的创造和审美,强调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宣传进步思想为其最高目的,认为美的价值应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相结合,丰富和美化社会生活。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早期引进,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支柱,强调文化产物的阶级性与群众性。

毛泽东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提出“群众路线”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文艺创造和创意的源泉和初衷,鼓励文艺界人员走向广大群众,与他们紧密联系,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通过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找创作灵感,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唤起人民的文艺创作热情,创造出更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反对艺术的唯心主义”,即认为艺术必须服务于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与人民生产生活相结合,反对抽象主义、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要求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不应该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应该注重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传递进步思想和价值。

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这一思想被普遍应用到美学研究中。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艺术与社会建构”“美的社会性”等新概念,强调美学不仅是艺术本身的研究,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反映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思想精髓,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综合性研究”学科。

同时,中国现代美学界还形成了一些以“文艺批评”“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域,这些领域也基本上可以归类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范畴之一,这就让中国现代美学百花齐放,错落有致,充满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学科价值。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具风貌的思想理念为中国美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学术领域的整合性,同时也为美学研究赋予了更加综合、深入的理性探究,为美学理论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艺术创作-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艺术创作-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艺术创作-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创作方法对于艺术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创作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创作风格在不同意义上都可归类于创作方法。

本文分别从创作方法概念的历史演变、创作方法的内涵及在文艺中的运用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学习。

关键词:历史演变内涵运用一、创作方法概念的历史演变“创作方法”的流行起源于德国的席勒与歌德。

1830,歌德在提及诗歌创作时,曾把“创作方法”分为“古典的”和“浪漫的”两大流派。

在第一次苏联作家上,产生了现实主义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对苏联国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甚至是影响了世界,但是后来在现实主义”广泛流行的同时,在苏联文学中,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也有着一定的的使用量。

是“相互交织、同时共存”[1]的。

1975年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开展了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的讨论。

米帕尔霍缅科、阿埃利亚舍维奇指出了苏联文学艺术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向,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类型以及叙事的风格类型已经形成模板化。

在我国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和茅盾都着力于发扬写实主的创作方法,郭沫若着力于发扬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后在周扬的文学艺术中第一次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引进中国,1957年,大力倡导了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在分析创作方法的演变历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创作方法更易于当代的生活相关联,比如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积极现实主义或消极现实主义等。

从创作方法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可以见到,人们越来越把创作方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了。

二、创作方法的探析早在60年代之前便有著名的苏联理论家季摩菲耶夫提出“构造形象的方法就是作家在选取及生活实情时所采用的准则。

选择及综合生活事实的依据的原则如果不同,形象的构造就会发生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的形象构造就叫做艺术方法”[2]。

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创作方法”是“响应和描绘生活的原则”[3]。

最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精品

最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精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摘要文艺是生活的凝炼、升华和表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艺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文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文艺作品娱乐性功能的过分膨胀,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义泛滥的现象;以及文艺创作和管理缺乏创新性、真实性、目标价值性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式的文艺思想,认清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遵从现实主义原则。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解决中国文艺发展中的问题,保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物质与精神的齐头并进,使文艺创作者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掌握创作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创作出真正唯实、为民、有新意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问题;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一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品。

恩格斯认为文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扩大、国家和法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

[1]与法律、宗教、政治一样文艺归根到底是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文艺这个上层建筑势必会发生或快或慢的改变。

文艺是社会意识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所服务,但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出来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历史发展继承性和独立性。

一定时代的文艺总是在其现实基础上,并由前代文艺遗产的特定的思想资料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形式的传承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特殊的审美规律的发展,都会成为文艺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宝贵遗产。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提供了关于美学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而且对全球美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阶级斗争哲学”的引入。

它认为文学、艺术都是受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的,艺术则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和表达。

因此,文艺必须与社会现实保持紧密联系。

例如,在中国的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描绘和表述,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美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美学的社会性质。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批评,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美学带向了现实生活,成为文化自觉的中心。

因此,它对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倡导、培育和繁荣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审美的政治性。

在当代中国,艺术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语言和政治的表达形式,委员会并非仅限于艺术本身,还涉及到与当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

基于此,中国现代美学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审美态度,即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

与此同时,各种思想倾向、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交汇与包容,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它强调了审美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对推动中国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与探讨,使其发挥更多的创造性与指导性。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重要的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指引艺术创作者更好地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人民性、大众性对于提升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提出对艺术品质的高要求,要求作品既要具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

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设计、启示、人民性、大众性、艺术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实践、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理论总称。

其核心是“阶级斗争、群众路线、社会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艺术形式,其根本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艺术应该站在人民大众一边,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应该具有高尚的艺术品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启蒙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服务社会人民的特殊工作形式。

1.2 艺术设计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艺术设计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强调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领域,同样应该紧密围绕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理念与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二者在实践中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对于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阶级性以及文艺作品的批评等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为他们争取权益,批判社会不公。

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揭露社会的问题,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体、阶级的集体创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马克思还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阶级意识形态,发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于文艺作品进行批判的思考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更应当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

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艺术家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上所述是对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论析。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仅仅是对于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思想,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还提醒着我们,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
卢卡奇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卢卡奇一生处于政治与革命的激流、漩涡之中,然而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事各种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艺研究的形式体现,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成为其从事哲学思考的重要园地。卢卡奇的文论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国际思想界所关注,无论是对其推崇还是批判,无不折射出这位伟大思想理论家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对此,盛宁先生曾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梳理的时候,我心里似乎总有一种不那么容易拿捏的感觉。说来也怪,卢卡奇应算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而且他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艺美学不共戴天的敌人,因为他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思潮最激烈的批判者。然而,曾几何时,同样的一个卢卡奇,却又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几乎就在同时,他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西方文论中,又被列为占有重要的一席的思想理论家”。
三、结语
在20世纪众多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中,卢卡奇毫无疑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等建构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则与他后期思想的转折所引发的争论密切相关”。卢卡奇与一切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一样,是说不尽的。在国际上,卢卡奇始终是众多理论家阐释的重要“文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审视他,深入挖掘其理论思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他们独特的评判与接受,从而构成一部丰富而复杂的卢卡奇接受史,这部接受史并未终结,仍待继续谱写。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姓名:***学号:************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

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

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

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

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

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

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

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

但是,它的结构体系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新时期以来就有“美学—历史”相统一的各种体系模式、艺术生产论模式,还有人主张艺术反映论、审美创造论等等模式,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强求一律,要建构“大一统”的“范式”,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精神,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每一个“当下在场”的思想领域所发生的历史融合。

回到马克思的学术价值在于否定前苏联传统教条主义体系哲学及其某种的合法性,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奠定新的思考起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二,“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方法。

第三,“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所谓“莎士比亚化”,是一种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形象思维认识生活,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广泛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化创作原则和方法。

这种创作原则和方法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典型化方法表现生活本质和规律,写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的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生动而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要使作家的倾向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及艺术形象性三者有效结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莎士比亚化”的创造特点一、广阔的背景描写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还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形式方面。

莎士比亚的戏剧打破了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典主义戏剧体裁上的严格界限。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姓名:相恒继学号:2009370320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3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尽管时间更迭,经过历史经验的洗炼,其文艺理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可改变的,其教育和导向意义是历久弥新的。

有人甚至将马克思在文艺学上的巨大突破和辉煌成就类比于中世纪的但丁。

首先我从两点来分析它的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它不仅是古希腊文化思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齐泽克的平等自由思想为准则的基督教文化的潜在继承和批判性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马克思从不把共产主义看做是抽象理想,而是一个长远的可实现的目标。

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理性分析,他证实现实经济结构的演化必将导致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

以上两点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信仰的地方,它的实用性和导向性引发人们思考并在历史的洗炼中更加显示其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唯物主义者和文艺爱好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验主义或者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一本历久弥新的参考书,它在当代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比之为“一个幽灵”。

如今,这个“幽灵”不仅在欧洲随处可见,而且已经可以在全世界都能见到它的影踪。

它的范围已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小视的领域。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运动,近几十年来西方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基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都体现了对马克思文艺学的认可和支持。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正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文艺新问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今天我们所遭遇的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要继承而且有新发展,同时,传统的中国文论如何融入到当代马列文论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导航文艺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导航文艺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导航文艺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每个社会主义艺术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长之魂,是指导艺术创作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引导着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谱写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马史思的文艺理论在新的文艺实践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同他们在改造世界中的审美活动新结合,通过伟大实践有着许多新的美学特征和优秀的思想的艺术的传统,同时,它又是不断吸取人类文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艺术成果创造出新型创意的文艺形式,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

艺术,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法之一,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种重要方面,并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艺历史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艺术是按一定审美观念,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艺术再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结合艺术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这种客观历史现象,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不能机械地,直观地理解,而必须结合某种社会意识形式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予以科学的说明。

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遍及全国各地,旅游文化形成了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如今著名的风景旅游圣地张家界就产生了演艺业新型创意文化产业现象,盘活了旅游市场,形成了“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的新文化消费方式。

张家界市的演艺业始于世纪90年代,到目前全市共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产品除剧院类、实景类、景区综艺类之外,两年一届的“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更是让张家界整体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首先,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演艺业生成的基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摘要】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美学的角度进行浅析,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和启示。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

最后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特点和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在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历程、影响、特点、未来发展、启示、结论、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文学、艺术和美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想丰富的内涵,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应用和影响,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中国现代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借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探讨中国现代美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拓展中国美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国现代美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通过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美学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美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为促进中国现代美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中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学方面的造诣放眼全球更是自成一套,而且多年来都是四方来我中华学习,然而自明清王阳明等格物致知的文艺理论之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方面便没得发展,渐渐落后于世界了,到了近代,大批求思进取的进步人士意识到格物致知的文艺理论无法达到解放国民思想的作用,便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文艺理论,从文学方面开始了改革,使我国民得到了思想的解放,而在这些被引进的各种西方先进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思想上拯救了中国,同样也在文学上拯救了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实际出发,现实的反应出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的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而由马克思主义衍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则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并没有停滞不前,在我国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提倡和推动下,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段里,依据当前国情,从现实出发,反应当前国家需要的文学作品,反映当前的国家矛盾。

在这一阶段里,毛泽东、郭沫若、邓小平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逐步引导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文学不仅是艺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而且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了从实事求是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论点,是遵从了科学性的标准的。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所谓当代性的研究则主要看该理论是否依然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是否仍能够正确的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否仍然指导如今的文学创作,这是其当代性的主要表现。

经过历史的认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功的指导了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并起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了新的世界观,文学观。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论析,探讨了马克思对文艺的理解、文艺作为社会变革的工具、文艺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文艺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等内容。

马克思认为文艺是可以影响社会和个人思想意识的重要工具,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改变的力量。

文艺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本文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进而深入探讨文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社会变革,意识形态,社会现实。

1. 引言1.1 引言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的论析,探讨他对文艺的理解、文艺作为社会变革的工具、文艺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文艺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文艺对人们思想和观念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仅是对文艺领域的独特贡献,更是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为我们深化对文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结束。

2. 正文2.1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启发我们认识到文艺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文艺应当承担起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象、启发人们思考的责任,促进人们的社会认识和觉醒。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艺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2.2 马克思对文艺的理解马克思对文艺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文艺的社会性和革命性的认识上。

他认为文艺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工具,是传播意识形态、塑造人们观念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还认为文艺应该具有革命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和推动社会变革。

马列文论论文

马列文论论文

2010学年春学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期末考查论文文学院08(4)班姓名:朱龙华学号:50号成绩:用马列文论的观点分析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以《呐喊》与《彷徨》为例在“五四”之前及正式进入文学生活之前,鲁迅先生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共同压迫下,中国人民遭受着空前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近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思潮运动接连不断地发生,并且受到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探索、怀疑、失望和孕育希望的时代。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曾经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同志接着便指出了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便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由此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面目。

和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鲁迅也经历过这个千辛万苦的寻找真理的过程,并且也经历过后来的怀疑的产生、增长和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是,鲁迅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间还要晚一些。

他的这个一面是寻找一面是怀疑的过程一直继续到1927年以后。

鲁迅这种寻找真理的努力,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包括小说《呐喊》与《彷徨》在内,都留下了极深和极显明的印记。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所反映的主要就是中国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到1927年之前这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尽管在经过长久的痛苦、寻求、怀疑和探索之后,从“五四”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1925—1927年的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的人民还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社会矛盾是十分尖锐,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都表现得格外突出。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艺的理论分析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刻地阐述了文艺创作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特点,指出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并且提出了一种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发展的方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启发和论析角度,探讨其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不是特别为某种时期而创作的,而是一种永恒存在的风格,是属于人类,不是某一时代的风尚。

”这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超越了个体、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指出了文学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人类本质、历史变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文学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对于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和启发,使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人性的本质,为社会观念的传播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批评起到了重要的论析作用。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仅包括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需要文艺批评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论述,从而使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学艺术作品。

这一理论观点的启发下,当代的文艺批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将文学艺术作品置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之中,对作品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外在社会功能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和论述。

通过这一方式,文艺批评家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发展,为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卢卡奇作为 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

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

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

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

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

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

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

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尽管“渗透着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但由于其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存在的悲剧性,突出了异化的主题,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

《小说理论》是在马克斯·韦伯类型学影响下完成的一部论着,对小说的本质与小说性质的类型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以异化为研究中心,将小说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加以系统研究,是现代西方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卢卡奇重要的文论着作之一,对后世的小说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本雅明、巴赫金等人的小说理论。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给卢卡奇带来国际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又使其备受争议甚至受到批判。

这股批判的浪潮,1924年6月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潮,批判卢卡奇为“老黑格尔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与此相反,这一着作却在西方理论界赢得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赞同与追捧,在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左派”,都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看到了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把人及其历史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对异化的控诉和对人道主义的向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

鉴于此,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卢卡奇同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合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理论“鼻祖”,《历史与阶级意识》则被尊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20世纪30年代后,卢卡奇步入了他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时期。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理论问题,将文学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为其一生文艺思想的核心概念,把19世纪现实主义视为文学的标准,反对“拉普”的庸俗社会学以及艺术现代主义,创作了一大批卷帙浩繁的现实主义论着。

其中,1937年至1938年,发生在德国文艺理论界的表现主义论争,影响尤为广泛深远。

卢卡奇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理论一方,发表了一系列论争性的文论着作:《表现主义的兴衰》(1934年)、《马克思和意识形态的衰落问题》(1938年)、《问题在于现实主义》(1938年)以及《资产阶级美学中关于和谐的人的理想》(1938年)等,驳斥布洛赫等人的表现主义,认为表现主义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阐明人民阵线、文学的人民性和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三者之间内在的、多方面的、广泛交流的联系”,表明了其鲜明的现实主义主张,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卡奇一生处于政治与革命的激流、漩涡之中,然而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事各种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艺研究的形式体现,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成为其从事哲学思考的重要园地。

卢卡奇的文论着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国际思想界所关注,无论是对其推崇还是批判,无不折射出这位伟大思想理论家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

对此,盛宁先生曾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梳理的时候,我心里似乎总有一种不那么容易拿捏的感觉。

说来也怪,卢卡奇应算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而且他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艺美学不共戴天的敌人,因为他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思潮最激烈的批判者。

然而,曾几何时,同样的一个卢卡奇,却又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几乎就在同时,他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西方文论中,又被列为占有重要的一席的思想理论家”。

二、卢卡奇文艺思想与中国卢卡奇的文艺理论自 20 世纪初就逐步面世,并在国际上深具影响力。

然而,其传入中国却是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事,而且是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部分思想传入,除个别后期创造社成员、鲁迅等人外,中国学界极少有人知道卢卡奇。

尽管如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等理论主张,却受到中国左翼青年知识分子的青睐,对中国的文艺运动、甚至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直至 1935 年以后,在中国左翼理论界引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论着才开始被译介。

至建国前夕,仅有七篇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译介,而且还一直处于国内理论界纷繁的争论声中,批判多于倡导。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各类政治批判的需要,加上受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卢卡奇批判的影响,虽然有大量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翻译出版,但多是作为“内部发行”、“供批判用”。

进入新时期以后,受“解放思想”运动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开始逐渐复苏、繁荣。

新时期以前,中国对卢卡奇理论的接受大多是一种政治性的解读,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文学的情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性,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历史特征。

此外,中国对卢卡奇接纳的速度与深广度也并不理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接受条件所决定。

同时,它也说明了一种理论“旅行”的现象:一种理论思想进入另一种异己的文化绝非畅通无阻,无论这种理论自身多么深刻、重要,其在异域的旅行、完全(或部分)地被接纳是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的。

在这段历史时期,卢卡奇始终处于各种批判的浪潮中,“国内学界对卢卡奇的了解是非常贫乏的:既不知道卢卡奇首先在本质上是一个关注本体问题的哲学家,他当时为国内学界所知的那些文艺学和哲学史论着只是‘用’而非‘体’,也不知道他的‘修正主义’立场实际是有其合理的社会历史基础的,仅凭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存在严重的理论错误,从而展开义正词严的批判。

这种误读实际上是卢卡奇陷入中国左倾政治旋涡的一个必然结果”。

尽管一些学者未能深入理解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夸大了阶级意识理论的能动作用,犯有“左倾”的错误,但却是为了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胡风等个别作家对物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的倡导,虽然忽视了中国当时严峻的革命政治形势的需要,有“乌托邦”的局限性,但却是为了纠正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等一些不良倾向,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这也印证了一种文化接受的事实:一个民族接受一种异己的思想文化,绝不会盲目地全盘接纳,只会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

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与接受历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零星到系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文学接受的一个普遍规律。

这一“旅行”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反映了 20 世纪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对卢卡奇接受的历程,实质上是本民族文化实现自我改造、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卢卡奇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结中国以往对卢卡奇译介与接受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

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言:“对于外国文学理论的引进也只有在相互比照参证中才能产生互动,互相引发,使双方都得到发展。

”同时,对待外来一切文化,应以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审视,坚持分析、批判、借鉴、吸收的原则,将之置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及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置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置于 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加以学习、借鉴、吸纳。

无论是在政治革命的历史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卢卡奇的文艺思想始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理论并未随时代的变化而消失,相反,其作为中国当代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其深切的文化价值批判,尤其是他的物化批判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仍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宝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结语在 20 世纪众多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中,卢卡奇毫无疑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理论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等建构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则与他后期思想的转折所引发的争论密切相关”。

卢卡奇与一切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一样,是说不尽的。

在国际上,卢卡奇始终是众多理论家阐释的重要“文本”。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审视他,深入挖掘其理论思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他们独特的评判与接受,从而构成一部丰富而复杂的卢卡奇接受史,这部接受史并未终结,仍待继续谱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