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晚清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1)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总结1 甲午战前

(1)高频考点:

政治:外交近代化【依据国际公约、设立领事馆、不谙熟近代外交】、

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影响】

经济:卷入世界市场【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洋货在中国滞销的表现及原因】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经费问题、减税问题、海洋利用】

思想:洋务思想【与传统观念冲突、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2)低频考点:

政治: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经济:近代铁路交通【封建等级制度阻碍】(3)空白考点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经济:民族工业的诞生;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知识拓展】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①发动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侵犯中国主权:

④操纵中国政权(以华制华):

⑤割占中国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⑦经济侵略:

⑧精神文化侵略:

【知识拓展】

2、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治: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

⑤阶级关系的变化:

⑥外交关系的变化:

⑦军事管理的变化:

(2)经济

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经济政策的变化:

③海外市场的变化:

(3)思想领域的变化:

(4)社会生活的变化:

3、晚清新政与中央集权的衰落

(1)同光新政:

①政治上:大量起用汉族官僚→汉族官僚逐渐掌握地方实权;

②军事上:允许地方势力大办地方团练→扩大了地方官僚的军权;

③经济上:将兴办洋务企业的权力交给督抚→扩大了督抚的财权和经济实力。

(2)甲午(戊戌)新政:

①政治上:各地新政措施不一,并要求中央承认其变通之法→中央行政领导力下降;

②军事上:新式军队筹建权交给地方督抚→国家军队变成地方督抚直接控制的军队;

③经济上:筹饷之权交给地方督抚→地方与中央互争财源。

(3)清末新政:

①政治上:省级工商等新机构纷纷建立→省级财政体系确立,财政混乱局面出现。

②军事上:编练新军→省级新式军事体系确立

③经济上:兴办地方路矿→省之利权意识增强

总之,近代以来,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走过了一条疏离和异化的道路。为了集权,却造成了分权;为了加强专制皇权,却种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为了削弱地方,却造成了地方的强大。同时要认识到:一方面,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地方分权的扩大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与分权也是清王朝和民国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

4、晚清的外交近代化

(1)夷夏观念:

①概念:

合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②嬗变:

A.从“夷”到“洋”:反映了中国人对“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

B.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反映了“天朝上国”(“宗藩外交”)观念走向没落;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平等往来、派遣常驻使节、使用照会文书、遵守国际法等成为规范。

C.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形成:民族革命、中华民族精神被逐渐唤醒,反映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2)外交体制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前:主要归理藩院负责(即管理少数民族也管理涉外事务);有时礼部、鸿胪寺和军机处也负责参与。

②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先是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央建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之后又允许外国在中国设立常驻公使馆、在外设立领事馆;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

5、晚清的经济转型

(1)经济形态的转变: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在广大的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长期占主导。

(2)市场观念的变化:

受西学东渐思潮和近代经济成分出现的影响,“商战”思想出现并初具成效。

(3)经济政策的嬗变:

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4)商品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传统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鸦片战争后,逐渐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近代商品市场。其中国货占有量逐渐上升,体现了市场流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5)商人主体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市场上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和民族资本家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