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南市区志道路桥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歷史——南市區志>>道路橋樑

南市区境内的近代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建成第一条近代城市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自建华界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南路(东门路至南码头)。本世纪初至30年代陆续增筑、改筑道路,填浜、拆城筑路,初步形成道路网络。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创办第一家发电厂——

南市电灯厂(后改为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合并组成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今南市发电厂),翌年1月建成发电至民国25年(1936年)发电达6082万千瓦时。民国9年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张家浜南岸建造的发电所竣工,向浦东沿江地区供电。光绪二十一年法公董局在境内购地建造董家渡水厂(今南市

水厂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向法租界供水。光绪二十三年初,由邑绅曹骧推举粤商集资创办内地自来水厂(今南市水厂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供水,民国25年自来水用户达22447户。日军侵华上海沦陷后,境内市政、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虽有所修复,但仍未能达到战前水平。上海解放前夕,境内道路多为短小狭窄的弹街路面,下水道管径小,陈旧不齐,棚户地区居民用不上自来水和电灯。

50~70年代,先后辟筑拓建河南南路、丽水路、中山南一路、三门峡路、新肇周路、浦东南路、耀华路、杨高路、历城路、昌里路等10余条,改造一批弹街路。建成上海第一条沟通黄浦江两岸的打浦路公路隧道。境内浦东地区新建重建车行桥梁10座。

20世纪70年代后期,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发展较快。境内全面拓建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陆家浜路、河南南路、浦东南路、杨高路等,新建长青路、文登路、兰村路、西营路、华丰路、洪山路、临沂路、德州路等23条,改造大量的弹街路。建成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

一、道路境内原上海县城厢,浜渠纵横,陆路甚少,经过长达500多年的缓慢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余条。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浦西法租界筑成黄浦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界首筑外马路(今中山南路)。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填浜、筑路,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筑路,后逐渐形成道路网络。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首筑塘桥路后,长期发展缓慢。

民国26年8月日军侵沪,境内部分道路受到严重破

坏。抗战胜利后有所修复。上海解放前夕,全区有道路400余条,多为短小狭窄弹街路面。

1949年后,境内道路建设,浦西地区以拓建干道和改造弹街路为主,浦东地区以新建道路和拓建干道为主。1992年末,全区共有道路439条,总长度163.44公里,总面积181.15万平方米。其中浦西384条,长度111.50公里,面积113.69万平方米,内有长度200米以下的204条,占53%,车行道宽度5米以下的173条,占45%;浦东55条,长度51.94公里,面积67.45万平方米。全区道路列为主干道11条,次干道44条,一般道路384条。

(一)道路兴筑

1、街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建上海县后,县署设在境内梁基路(今光启路)上。城厢的坊巷,明弘治时有新衙巷(今学院路)、新路巷(今望云路)、薛巷(今薛弄底街)、康衢巷(今光启南路)、梅家巷(今梅家街和东梅家街)等5条;嘉靖时增加澜亭巷、宋家湾(今四牌楼路南段)、马园弄(今马园街)、姚家弄(今东、西姚家弄)、卜家弄等5条。

万历时增加瞿家湾(今巡道街北段和面筋弄)1条;清康熙时增至25条。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城厢的街巷有四牌楼街(今四牌楼路)、天官坊街(今丹凤路南段)、穿心街(今福佑路)、黄家弄、俞家弄、梅家弄(今梅家街)、赵家巷(今黄

家路西段)、唐家巷、杜家湾(今复兴东路、河南南路东西两侧)、三角地等63条。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多条。多为狭巷小街,宽不过6尺(合2米)。街巷多在县署四周,形成以县署为中心的街巷网络。

2、兴筑近代道路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自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沿浦滩筑成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曾名“法兰西外滩”、“法租界外滩”、黄浦滩马路、南黄浦滩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境内华界首筑近代道路外马路(今中山南路)。19世纪末,十六铺至南码头一带,商贾云集,百货山积,各地运销,均到此装卸,租界供应物资亦到此批发,

但道路交通很不适应,经清政府核准,开筑南市马路。光绪二十二年勘定沿浦马路用地,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共38亩7分6厘2毫。同年7月13日动工,翌年11月27日竣工。路长804丈(合2680米),宽3丈(合10米),石块路面,名外马路,亦称大马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称里马路,民国34年(1945年)改名中山南路。后陆续增筑道路。光绪三十二年工程局沿新积浦滩筑成1条新的外马路,砂石路面。同年辟筑老道前街。光绪三十三年辟筑董家渡路、大昌街。光绪三十四年辟筑今方浜东路、黄家阙路、安澜路、林荫路、万生路。宣统元年(1909年)辟筑大兴街、南车站路。宣统二年辟筑大境路、露香园路。宣统三年至民国2年(1913年)辟筑大吉路(东段)、旧校场路、

西仓桥街、万竹街。民国9年前筑斜土东路、国货路。民国14年建迎勋路。同时,城厢部分街巷先后改筑道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筑四牌楼路,光绪三十二年、民国元年改筑巡道街,宣统三年改筑篾竹路,民国2年改筑外咸瓜街等,逐渐形成路巷交叉的道路网络。

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筑塘桥路。民国11年5月筑成上南路,民国14年改成轻便铁路,1957年拆除铁路改筑公路。民国19~24年筑成浦东南路。民国26年辟耀华路土基,民国37年辟筑南码头路。

3、填浜拆城筑路

20世纪以前,境内老城厢内外浜渠密布,主要干浜有

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新开河等黄浦江支流,交通运输主要靠水道。随着近代道路兴建和陆路交通运输发展与河床淤积,浜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和排泄作用,乃至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遂填浜筑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黑桥浜,改筑福佑路;填亭桥浜,改筑亭桥路(今亭桥街)及蓬莱路东端。光绪三十四年填新开河筑新开河路,宣统三年(1911年)路中

建房分为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民国1年(1912年)至民国2年填方浜筑今方浜中路、方浜西路和东门路。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3年填肇嘉浜筑今肇周路、复兴东路、白渡路。民国1年填薛家浜筑薛家浜路等。民国1年7月动工拆城墙、填城濠,改筑道路。北半城路面工程民国2年6月竣工,定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