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_01导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导论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f(P,E)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中等工作热情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①性善论 孟子②性恶论 荀子③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人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
2.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艾德佳.沙因)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局限“经济人”假设 -英,亚当.斯密;美,弗里德里克.泰勒组织存在是为了经济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报酬维持生存。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复习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五个方面理解: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双向问题);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2、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 .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组织发展。
3、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性质&特点: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4、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如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等)。
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
5、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产生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
以不变应万变?
•
•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了解:组织的概念、要素、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应用:思考各种人性假设在现实中的应用。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挑战。
重点: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过程、人类行为规律。
练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机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根据社会功能不同,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将组织分成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将组织分成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规范型组织;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000人)、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根据目标不同,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根据产权的归属,可把组织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3、行为是指人或动物的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
行为的种类: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4、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座位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成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5、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为学:第16版》笔记第Ⅰ篇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为学1.1 ⼈际技能的重要性商学院的教授们逐渐意识到理解⼈们的⾏为对管理者有效性的作⽤,并在很多课程设置中,把⼈际技能作为必修课补充进来。
管理者⼈际技能的开发还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绩效的员⼯。
积极的社会关系往往伴随着较⼩的⼯作压⼒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那些懂得如何与管理者进⾏有效对话且表现积极主动的员⼯,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想法经常能被采纳,⼯作满意度也会进⼀步提⾼。
创造令⼈愉悦的⼯作环境似乎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单凭技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还需要良好的⼈际技能。
1.2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managers)通过他⼈来完成⼯作。
他们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的活动来实现⼯作⽬标。
管理者在组织(organization)中完成他们的⼯作。
组织是⼀种⼈们有⽬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在⼀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个或⼀系列共同⽬标。
在这个组织中,监督他⼈的活动,并对实现⽬标承担责任的⼈就是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达成⼀定的⽬标,所以,必须有⼈来确定这些⽬标,并选择能够达成这些⽬标的⼿段。
管理者就是这样的⼈。
计划(planning)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标;制定达成这些⽬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惊醒整合和协调。
有证据表明,这种职能增加了管理者从低级管理层向⾼级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
管理者也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我们把这种职能叫做组织(organizing)。
包括: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分类;谁向谁报告⼯作以及在什么地⽅做出决策额。
每个组织都由⼈组成。
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也是管理者的⼯作,这就是领导(leading)职能。
为了保证各种事项按部就班地进⾏,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监控。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取因激并;虽然领导者作为普通个人,领导班子作为一般群体,有其一般性规律,但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角色身份、职责与功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专列课题来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领导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领导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领导效率服务;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组织又是个体和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效率;因此,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是具有两重性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把人作为劳动力和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把个体和群体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即作为劳动者来研究,是没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不断创造出物质产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个体的或群体的人绝不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的,因此人不仅具有一种生产力的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这种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一种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人的属性;调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鉴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2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管理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是其一般性和共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管理的共性方面不受社会制;,;一、近代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他他的人事政策和处事方法;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欧文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个;3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专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一文,指出劳动分工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4汤恩;美国人汤恩1886年发表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直接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他指出:管理问题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这个重要的论点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面临种种复杂问题;以往的管理者即工厂主,凭个人经验实行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管理一个大的企业,一个系统,需要有专门才能的职业管理人员,建立各项负责制,代替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汤恩认为,管理应当作为一门专之在更;,,,;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大大刺激了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主的利润收入;泰勒的一生,花了大量精力来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因此,许多人称赞他“在效率这条大河里游若蛟龙”;同时,泰勒认为一切管理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采用科学方法,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该通过考察并由管理人员决定;他把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四点:①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③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培养合作精神,确保工人按规定方法努力工作;④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使管理任务的完成有保证;对泰勒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所以他号召苏维埃俄国要研究泰勒制度,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泰勒于逝世前三周在,”布雷斯的多方面的帮助和合作;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工作行为的研究,给了吉尔布雷斯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结合,被称为现代管理学的运气;3莉莲·吉尔布雷斯,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而她的丈夫则关心效率;使人感兴趣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并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列宁曾称赞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工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列宁全集第39卷,第155页;4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1910年,埃默森在州际商务委员会为反对美国东北铁路公司提高货运费作证时,声称只要采用科学管理,铁路系统每天可节约100万美元;他的讲话对科学管理的价值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宣传;1912年,他发表了十二项效率原则,其主张完全但他一可能明确、公正;4统一命令;一个组织中的某一个人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否则,权力会受损害,纪律就有危险,秩序要被打乱,稳定将遭破坏;5统一指导;具有同一目的的集体,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指导下协同力量,必须统一行动;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领导应公正地协调每个下属同整个集体之间不同方面的利益,并经常地进行监督;7人员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地使个人与单位双方满意;特别要注意关心职工的健康、教育、道德以及收入的稳定性,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培训和教育;8集中;任何单位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能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应根据其规模、条件、经理人员的个性、道德、品质,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来确定;的组织机构模式”;这样的模式至少应该:①成员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②上下级间有职、权、责分明的结构;③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必须遵循共同的法规和制度;④上下左右是工作与职位之间的关系,不应受个人情感的影响;⑤选拔、任用任何人都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掌握标准;这样,行政组织体系就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2詹姆士·穆尼;根据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工作经验,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理一书中,认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据此提出了做好管理的三条原则:①以统一行动为目标的协调原则;②以授权、尽责为基础的等级原则;③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职能原则;穆尼还把工作职能分为三种:决定组织目标的职能、执行组织目标的职能、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职能;3林德尔·厄威克;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领导和咨询工作,他把穆尼的思想与泰,;只把,二、人群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大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资产阶级盘剥工人的加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管理学家已察觉到以往的管理理论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他们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出发,试图寻找新的管理办法;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做了把心理学引入管理领域的尝试;美国的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同年,美国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他们都明确提出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心理学被引入管理领域,无疑对传统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研究人的心理,必;月,例;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感到毫无意义,并纷纷退出实验小组;霍桑实验陷入了困境;1927年,梅奥率领的哈佛实验小组连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实验里程中更为艰辛的跋涉;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从此开始;2福利实验1927—1932;反工,,,工电器绕线组观察室实验;这项实验又称为群体实验;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有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和两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职工努力工作;但是结果出人所料,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绝不愿因超额而成为“快手”或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当达到定额产量时,他们就自动地松懈下来,因而小组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原因何在研究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组内存在一种默契,由此形成制约着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压力;当有人超过定额产量时,旁人就给他暗示:谁要是有意超过定额,便会受到冷遇、讽刺和打击,小组的压力就会指向他;那么工人为什么要自限产量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了,管理当局会提高定额标准,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员的行为;在感情和逻辑之间,人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多地受感情支配;4领导不仅要处理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使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保持平衡,使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人群关系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性”,即要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对待,主张对工人进行“友善的监督”,使工人保持很高的“士气”;人群关系学说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3.行为科学的诞生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20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了;;第,,在,上借助于“日本式的管理”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随之西方各国借助于管理的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当这股管理热传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像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伊朗等国,不仅纷纷成立了各种管理协会、研究会,而且创设了管理专业,研究院、所等,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抓住了管理这个经济发展的增效因素,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世界各国对管理的重视以及科学研究对管理的重视,使行为管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厚爱,并迅速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劳动性质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企业里,“知识性劳动”、“知识性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人们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外,有了更高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必然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这样,仅凭棍棒、皮鞭和纪律监督的控制式管理失去了效10,世类行为、人类心理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一般意义上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集中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的分析,这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也可称为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来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其实,把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只是研究上的一种方便;因为任何一个人是绝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他的心理活动必然是与群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生活连结起;;;;;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它过去集中在对原始社会及文化的研究上,但是近四十多年来,已逐步扩展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本能产生的;人的行为中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人类通过不断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使社会性行为超越了本能性行为;在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价值观念、规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等;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所熏陶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在一个组织中,其成员职工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也有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因此,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选择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文化对个人、群体、组织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影响作用极大;社会是由文化形成,;泰勒制等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偏重于对物的管理,把工人看成机器的附属品,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而组织行为学则认为,在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有三个基本观点:1.人是企业的主体机器虽然可以代替人工,计算机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脑的功能,但设计和使用机器及计算机的仍是人;现代化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终要靠人个人及群体来达到企业的目标;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现代化生产,不仅在经营管理中,而且在生产操作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据统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90︰10;在中等的机械化水平下,是60︰40;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为10︰90;特别是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主二、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一面,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员工,都既有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在义上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一面,还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一面;既然企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还具有一般社会关系的一面,那么,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一个有效的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艺术和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提高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艺术水平,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五、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有效的组织设计在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有助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具有秩序性和预见性;有助于及时不企顾客满意的;全面质量管理对于组织行为学意义重大,因为它要求员工重新思考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地参与工作决策;在迅速而剧烈的变革时代,人们必须不断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它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是重新开始,工作应该如何做组织应该如何设计任何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努力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员工将不再只是执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而且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过程;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的启示;二、改善人际技能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方式;如何精于授;完全不同;其次,即使在你自己的国家,你也可能发现与你共事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是在不同年代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能够调动你的积极性的因素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灵了;你的沟通风格可能是直截了当和开放的,他们可能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甚至是一种威胁;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与这些人有效地共事,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弄清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人,学会使你的管理风格适应这些差异;五、授权当今管理者被称为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在许多组织中,员工变成了副手或助理;管理者与工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决策制定被推到了操作层,在这里,工人可以自长;足新的工作要求;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学会应付临时性;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组织行为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创造一种组织文化,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八、员工忠诚性减弱过去,公司员工相信他们的雇主会通过工作的保障、丰厚的福利和薪水的提高来报答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不友好的接管、组织行为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要建立一套能适用于组织与一切管理工作的统一原则;这些普遍的原则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要把组织和职工们管理好;现代管理学原则的奠基者们,其中最著名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亨利·法约尔和切斯特·巴纳德,都曾试图制定出提高组织效率的原则;他们以经济学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分配的效率和能获得最大利润的销售行为;1.泰勒研究法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倡在不同的工艺技术中利用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以及零件与工序的标准化,对工厂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泰勒研究法是对工人的操作进行研究,在仔细观察和实验之后确定一些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使操作过程按照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来完成;他力图建立一套依据工作成绩与产量来实行奖惩的制度;他还提倡要建立起一种管理制度,能使那些组以1.交叉学科方法组织行为学是跨学科的;它综合了社会学以及有助于研究组织行为的其他有关学科;它从各学科中吸取了改善人和组织关系的思想;“行为科学”是系统地研究关于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产生这种行为的系统知识整体;组织行为学尤其寻求把行为科学与正式组织结合起来;有人常说,正式组织的观点是把组织看成“没有人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家则把人看成“没有组织的人”;然而,组织必须有人,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必须要有组织,所以理想的办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人力资源方法人力资源法注重于使人朝向更加完善、富于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人是任何组织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的核心;人力资源法的特点是助动性;它帮助人学会自我控制,使人富有责任感,并创造一种气氛,使员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人力资源,如;1.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有目的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一般要求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作为旁观者或中立者,不改变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对其行为也不加人工的干预和控制,而只是等待被观察者的行为“自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是被动的“静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因为观。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当今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性1.2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介绍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力等基本概念解释这些概念如何相互关联并影响组织绩效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个体行为2.1 个体行为的基础解释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如何影响工作表现探讨个性、动机和自我效能等概念2.2 态度和价值观介绍态度和价值观的定义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探讨如何改变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以提高工作绩效2.3 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解释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绩效第三章:群体行为3.1 群体行为的基础解释群体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内部的关系3.2 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介绍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提高团队效率和团队绩效3.3 冲突和谈判解释冲突的根源和影响探讨谈判技巧在解决冲突和提高群体绩效中的作用第四章:组织结构和文化4.1 组织结构的设计解释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探讨组织结构如何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绩效4.2 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介绍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的概念探讨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如何影响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4.3 组织变革和管理解释组织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探讨组织变革管理的策略和技巧第五章:领导力5.1 领导力的基础解释领导力的定义和特点探讨领导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5.2 领导理论介绍领导理论的类型和特点探讨不同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5.3 领导技巧和领导发展解释领导技巧的类型和重要性探讨领导发展的策略和途径第六章:动机与激励6.1 动机理论介绍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动机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帮助理解员工动机和工作表现6.2 激励策略讨论如何通过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和员工发展来激励员工分析不同激励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6.3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解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概念探讨如何培养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第七章:沟通与信息传递7.1 沟通过程介绍沟通的定义和过程探讨有效沟通的要素和沟通障碍7.2 沟通技巧讨论倾听、提问、非语言沟通和跨文化沟通等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组织沟通中的重要性7.3 信息技术与沟通解释信息技术对组织沟通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第八章:决策与问题解决8.1 决策过程介绍决策的定义和过程探讨决策制定的心理因素和决策风格8.2 决策技巧讨论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群体决策等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解决组织问题时的重要性8.3 创新与创造力解释创新和创造力的概念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组织的创造力第九章: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9.1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介绍组织学习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9.2 知识管理策略讨论知识创造的流程、知识存储和知识共享等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在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9.3 学习型组织解释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学习型组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第十章: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10.1 组织伦理介绍组织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道德发展理论和伦理决策框架10.2 组织社会责任解释组织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原则探讨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提升其形象和声誉10.3 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实践讨论组织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分析这些实践对组织绩效和员工行为的影响第十一章:多样性与包容性11.1 多样性概念介绍多样性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性别、种族、年龄、文化等探讨多样性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11.2 包容性的重要性解释包容性的概念及其与多样性的关系探讨如何创建一个包容性的工作环境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创造力11.3 管理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策略讨论制定和实施多样性管理计划的步骤分析如何通过培训、政策制定和领导力来促进多样性与包容性第十二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12.1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介绍职业发展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帮助个人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12.2 职业生涯规划技巧讨论目标设定、自我评估、技能发展和网络建设等职业生涯规划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实现职业目标中的重要性12.3 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解释组织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角色探讨如何通过职业路径设计、晋升机会和员工发展项目来管理职业生涯第十三章:工作与生活平衡13.1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概念介绍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工作与生活平衡对员工健康、幸福和工作绩效的影响13.2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分析工作与生活平衡面临的挑战,如长时间工作、远程工作等探讨解决方案,如灵活工作安排、休假政策和员工支持计划13.3 组织在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中的作用讨论组织如何通过政策和文化变革来支持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分析这些措施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流失率和提升组织绩效第十四章:压力管理14.1 压力的定义与影响介绍压力的定义和来源探讨压力对个体行为、健康和工作绩效的影响14.2 压力管理技巧讨论时间管理、放松技巧、正念和应对策略等压力管理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应对工作压力中的应用和效果14.3 组织压力管理策略解释组织在压力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探讨如何通过支持性环境、工作设计和员工援助计划来管理组织压力第十五章:变革管理15.1 变革管理的重要性介绍变革管理的定义和必要性探讨变革对组织行为和员工适应的影响15.2 变革管理理论介绍变革管理的理论和模型,如Kurt Lewin的变革过程模型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指导组织进行有效的变革管理15.3 变革管理策略与实践讨论沟通、参与、培训和象征性行为等变革管理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在实施组织变革时的应用和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解释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价值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2.2 心理过程与行为介绍知觉、动机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2.3 个性与行为探讨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性格、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分析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3.2 群体结构与行为介绍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包括群体规模、成员特征和群体规范等方面分析群体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3.3 群体动力与行为探讨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和冲突等群体动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群体动力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行为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2 组织设计与行为介绍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部门化、层次化和职权配置等方面分析组织设计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4.3 组织文化与行为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五章:组织变革与行为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必要性探讨组织变革与组织行为的关系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行为介绍组织变革的常用策略,包括渐变式变革、快速式变革和滚动式变革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5.3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行为探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六章: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6.1 领导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6.2 领导理论与发展介绍领导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和魅力型领导等方面分析不同领导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6.3 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探讨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方面的关系分析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第七章:冲突与冲突管理7.1 冲突的基本概念解释冲突的概念和性质探讨冲突与组织行为的关系7.2 冲突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争夺、价值观差异和沟通问题等方面探讨冲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等方面的作用7.3 冲突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介绍冲突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回避、妥协、合作和强制等方面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八章:激励理论与实践8.1 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激励与组织行为的关系8.2 主要激励理论介绍主要激励理论,包括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行为修正理论等方面分析不同激励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8.3 激励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激励实践中的奖励系统、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等方面分析激励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团队建设与管理9.1 团队建设的基本概念解释团队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团队建设与组织行为的关系9.2 团队发展阶段与行为介绍团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形成、冲突、规范和成熟等方面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团队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探讨团队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和团队激励等方面分析不同团队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章:组织行为与可持续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0.2 组织行为与环境保护探讨组织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和环保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组织行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10.3 组织行为与社会责任探讨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影响,包括公益事业、企业公民责任和员工关怀等方面分析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第十一章: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1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方面11.2 人力资源政策与组织行为介绍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薪酬福利政策、晋升政策和员工发展政策等方面分析不同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1.3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福利和激励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二章:组织行为与战略管理12.1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方面12.2 组织战略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业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2.3 战略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执行等方面分析战略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三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学习13.1 组织学习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学习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3.2 组织知识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3.3 组织学习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学习实践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学习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四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创新14.1 组织创新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创新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4.2 组织创新障碍与组织行为分析组织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氛围等方面探讨不同组织创新障碍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4.3 组织创新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创新实践中的创新策略、创新激励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分析组织创新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五章:组织行为与全球竞争15.1 全球竞争的基本概念解释全球竞争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全球竞争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2 全球化与组织行为介绍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跨文化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5.3 组织行为在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在全球竞争中组织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跨国法律等方面分析全球竞争给组织行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
(3)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有三种: ·无目的、无意识,也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注意。 如警笛、强光、巨响等。 ·有目的、有意识,并经过意志力努力而产生和保 持的注意。如听课、工作等。 ·有目的,但不经意志力努力就能保持的注意,如 骑车、织毛衣等。 注意的特征主要有:注意的广阔性、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性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2)知觉
知觉是感觉的高一级形式。它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
恒常性。
我们可以利用知觉的多种心理效应,提高
管理水平。
(2)知觉(续)
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正确的知觉,即错觉。 应辨证地看待错觉,不应一味地否定。 错觉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例如: 事物的不同结构可产生错觉; 知觉的可选择性; 人的不同需要; 思考方法的片面性; 对比; 情绪; 过去的经验; ……
5.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特点
因果性 目的性 能动性 社会性 持久性 变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所谓组织行为学,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 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 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可见,组织行为学侧重于: ·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 希波克拉底与盖仑的体液支配说
希波克拉底和盖仑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 黄胆汁和黑胆汁,四液含量决定了人的气质,这四种体液含量 多的人依次形成了多血质、 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其一般 特征为:
2.认知活动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讲义
二、如何激励员工?
(一)激励及其作用
• 1、激励的定义: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 的某些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朝着 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简言之, 即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激励的作用
• 激励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 工作绩效= f (能力X激励)
• 可以协调个体需要和组织目标,使双方获 得双嬴。
4、渴望尊严假设
•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他人的认可, 人需要得到关心、尊重和尊严,尤其是需 要从管理者那里得到这种待遇。
5、共同利益假设
• 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 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把组织看作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组织也需要由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 缺少这一共同性,组织就很难存在。
– 自我服务偏见: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 素(如能力、努力等),把失败归因于外部 因素(如运气、命运等)。
4、社会知觉中的习惯性效应
(1)选择性知觉
•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 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
(2)晕轮效应
• 当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 就好象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 环(月晕)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
种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但未必是最理想的方案。
两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 前者依次考虑有限的各种选择方案,而 后者则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
• 前者按最先找到的可行方案决策,而后 者则按最理想的方案决策。
(3)决策中的心理偏向
• 损失风险厌恶偏向 • 可得性偏向 • 基本比率偏向 • 升级投入偏向
(三)需要、动机与个体行为
– 管理者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点第一章导论一、组织1)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二、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三、霍桑实验:组织行为学的独立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十分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霍桑实验被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绕线实验)1924.11~1927.4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率提高。
2)福利实验1927.4~1929.6①实验目的: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②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被信任感和责任心的;群体意识。
③这一实验结果经实验者以极大的启示,从此开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验者把注意力从物质条件转移到人际关系方面。
3)随访实验(与工人谈话实验)1928.9~1930.5目的:了解工人对诸如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监督、公司方针等各方面问题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访问了近两万名工人,管理者必须认真倾听和了解工人的情绪和实际问题。
4)群体实验(观察实验)1931.11~1932.5目的:检验每个工人都是想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大的工作报酬。
观察的结果: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生产量平均都差不多。
3、霍桑实验的结论: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组织:组织依靠感情纽带维系;组织的权力 不稳定,不具有强制性;组织的核心
人物是自然形成的;组织具有不稳定
性;组织具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组织内部群体意识很强。
(四)组织的环境
1.自然环境(Nature):气候、土地、水、风 沙。自然环境对组织影响很大。
2.社会环境(Society):市场、技术、文化、 政策、法律。社会环境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认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同情况下思 维环境十分重要。举例:日本人和美国人遭遇 狮子的思维活动。日本人脱下皮鞋,穿上运动 鞋,认为只要我比美国人跑的快我就能生存。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是一个不属于政府、 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 政府。一些民间团体属于非政府组 织。 4.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 公立组织(public organization):由政府建 立的组织。 私立组织(private organization):以私人名 义成立的组织。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14条原则 1)分工。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进行专 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2)权力与责任。权力是指指挥他人的权以 及促使他人服从的力。
3)纪律。领导者同下属在服4)统一指挥。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 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凡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
组织行为学框架
组织行为的种类: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宏 观 组 织 行 为
组 织
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
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
个体行为
人际与群体行为
微 观 组 织 行 为
行
为
解,按职业专业化对成员进行分工,明
文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和职位进行法定 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 级体系。每个下级都处在一个上级的控
制和监督下。每个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
的决定和行动负责,而且要对下级的决定
和行动负责。 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 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 求来任用。 4)除个别公职需要通过选举产生(如选举产 生的公共关系负责人或在某种情况下选 举产生的整个单位负责人等)以外,所有 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的管理人员, 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 制度。
2.赢利组织和非赢利组织 赢利组织(Profit Organization):以赢利为
主要目的的组织。企业属于赢利
组织。 非赢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学
会、基金会等属于非赢利组织。
3.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Government Organization):行使国 家权力的所有机关。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 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规律,以便 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效能。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a field of study that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that individuals, groups and structure have on behavior within organiz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such knowledge toward improving an organization’s effectiveness.
俄罗斯学者对组织的定义(作者补充):
组织是资源的目标综合体,是在一起协 同工作的人员群体,他们在领导者的领导下 完成特定的计划。(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это целев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ресурсов.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это группа людей, работающих совместно, во главе с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м и выполняющих определенные планы.)
三、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定义。 1.美国学者安德鲁 J.杜布林(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 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 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2.斯蒂芬 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道结合。
12)人员稳定。人员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 的动力。 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 协作的气氛。
2.麦克斯· 韦伯的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 系 麦克斯·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 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应该是: 1)存在明确的分工。把组织内的工作分
3.清华大学张德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 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4.综合各种观点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 系统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 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 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小约翰· 谢默霍恩(John R.Schermerhorn, Jr.)在《管理学原理》(Core Concepts of Management)观点:
“组织结构”是由任务、工作流、责任关 系、责任关系与沟通渠道组成的系统; “组 织”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安排人员和其他资 源以共同努力的过程。(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s a system of tasks,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linkages. Organizing is the process of arranging people and resources to work toward a common purpose.)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cience
导 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organization,организация)
(一)组织的含义
不同的组织理论学者,理解组织的含义不同。
1.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从人与人相互合作的角度来解释,他把组织 定义为:“两个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 合作系统”。 2.杰克•邓肯(Jack Duncan)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
各部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 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3.清华大学张德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时期
20世纪初,管理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代表人 物 美 国 人 泰 罗 (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泰罗理论——《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
科学管理原理
工作定额
标准化
能力与工 作相适应
差别计件 工资制
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的目标必须包 含员工个人的目标。 7)报酬合理。对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率优良者给
予奖励,但奖励有限度。
8)集权和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
权。
9)等级链与跳板。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 至最低层的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请示和指令 要逐级下达,这样做会延误信息。鉴于此,法 约尔设计了一种“跳板”,便于同级之间的横 向沟通。 10)秩序。每个人都应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
二、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 来的并体现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水平上的 行为。组织行为具有可描述性、可解释性、可 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其中
个体的行为(Behavior of Individual)指人 作为个体表现出来的行为。
群体的行为(Behavior of Group)指人们作 为群体成员表现出来的行为 。 组织的行为(behavior of organization)指 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整体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人的系统安排。组 织的存在必须具有三个要件: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 和协调实现目标。 4.清华大学陈国权 组织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由两个以上的 人组成的系统。
5. 综合各种观点
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而分 工协作的人的集合。
补充观点 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人们的系统安排。
非正式组织是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的非正式 的社会关系(Informal structure is the set of unoffi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an organization’s members.)这种关系网络不是 由法定的权力机构建立的,而是在人们彼此交 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 于任何一个群体之中。例如,购房同盟、钓鱼 协会、校友会、老乡会等都属于非正式组织。
泰勒的科学管理四个原则: (1)为每一种工作开发一种包括动作规则、标
准化的工作程序以及适当的工作条件在内
的“科学”。 例如,制造枪的标准化流程;摩登时代卓
别林机械化动作。
(2)仔细挑选具备工作能力的工人。
(3)认真培训工人,激励他们遵守科学规则。
(4)以仔细的计划和创造顺序的工作条件支持 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