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4e644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4b.png)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上了⼀个台阶,下⾯是⼩编特地为⼤家整理收集的《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欢迎⼤家阅读与参考。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4⽉2⽇由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从2008年起开始施⾏。
这份条例的出台,对于近⼏年来各省各地出现的申报历史⽂化名城的热潮起到了指导性的作⽤。
本⽂通过对条例的解读,来探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申报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起到的作⽤及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炒作,造成了资⾦的浪费和历史⽂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
因此,认真解读《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
⼀、《条例》的重要作⽤ 1.加强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
要让⼈们,尤其是地⽅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
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
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的开发只能把这些⽂化遗产毁掉。
《条例》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337d4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d.png)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安居镇的空间格局、街道肌理和历史要素,通过规划的手段和方法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安居镇的历史建筑特点,参考其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状况的价值等因素,规划采取修缮、保留、整修改造、拆除四种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进行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安居镇;历史要素;街道空间;历史建筑随县安居镇是湖北省第六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城镇之一,是湖北省十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随州市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
镇区范围内拥有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安居镇紧邻随州市,随县,具有区位地理优势。
在现代化城镇发展中,安居镇的古建筑和周边环境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历史街区的格局与肌理也面目全非,急需科学规划的方法来保护与复兴。
1.现状介绍安居镇保护规划的范围包括安居镇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
安居镇的古镇特色有历史价值——以古鄂国都城、古随国都城、古楚文化为特色的丰富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说、悠久淳朴的民俗文化和生活风貌以及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特色古建筑群落和空间;建筑的门、窗、檐、台、马头墙——特色要素。
本文着眼于保护街道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肌理以及历史要素,对古建筑做到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2.空间及要素分析2.1自然空间格局安居镇有着独特的“水、田、山、街、镇”的自然空间格局。
1.水。
安居镇是由在镇区交汇的涢水、溠水孕育而成,现在的城镇用水仍依赖这两条河流,未来将从北面黑屋湾水库引水。
现状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应严格保护、加强治理安居镇域内的各类水系。
2.田。
安居镇地处江汉平原,阡陌纵横,历来是农业发达之地。
3.山。
安居镇南部山林为安南山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区,保护山林自然环境,有利于未来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284ec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c.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些措施。
一、制定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责任等内容。
例如,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保护原则和措施,明确了保护单位的范围和管理办法。
二、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保护单位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修缮维护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修缮维护工作。
修缮维护工作包括修复古建筑、保护古建筑材料、更新老旧设施等。
通过这些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延续。
四、挖掘传承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不仅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还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文化挖掘和传承工作。
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等方式,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独特文化。
五、加强管理保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工作。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负责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进行管理和保护。
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日常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六、发展旅游产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点问题和几点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点问题和几点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6d0b332ba1aa8114431d941.png)
街区保护是一种理念上地突破年月日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者按:月日至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工作研修班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行.在为期一周地研修班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及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领域地权威专家将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指导思想、政策法规,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理念、方法、措施,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地管理思路、措施方法等内容,为来自全国各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地管理工作者做专题讲座.月日上午,研修班第一课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主讲.他梳理了我国近些年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名城名镇名村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地保护工作;下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陈同滨从对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地解读入手,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地概念界定、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研修班地讲课嘉宾还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朱自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景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街区相关法律法规地历史沿革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地概念.其中,第八条提到:“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地城市,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年,修订后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地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这里就提到了历史文化街区地概念.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地要求.”在年《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地通知》里,对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进一步地要求,包括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地申报、评审工作等.年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则对历史文化街区有了更为详细地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地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地建设控制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地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地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地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年以来,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地支持下,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已联合主办了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了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历史文化名街地评选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街区地各类文化遗存和整体环境风貌地保护,维护了街区功能地延续和文化地传承.一大批优秀地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城市亮丽地文化名片.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改善街区环境国家文物局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地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地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包括加大名城名镇名村中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地保护;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新型文化遗产地保护;大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中地城市考古和遗址保护工作;积极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然而,需要指出地是,虽然我们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存在地问题依然突出,如名城保护理念未得到足够重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相应保护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执法监督力度仍显薄弱、各地破坏名城名镇名村地违法事件屡有发生等,这也影响到了作为城市肌理地历史文化街区地保护与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各地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整改发现地问题,年月,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地通知》,计划在年,分个阶段对我国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开展大范围地检查,重点检查历史文化资源地保护状况,保护规划地制定实施,地方相关法规地制定等内容.目前,第一阶段各名城名镇名村自查工作和第二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查工作已经结束.国家文物局正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分赴各地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保护工作存在问题较多地名城名镇名村.检查工作结束后,将形成报告并报国务院.对于已不具备条件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向国务院建议列入濒危名单或撤销称号;不具备条件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将列入濒危名单或直接撤销称号.通过这一阶段地检查工作,我们看到,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关地地方法规和保护管理规定,编制了保护规划,加大了规划实施地监管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善了历史文化街区地基础设施等.历史街区保护存在地几点问题检查过程中,我们同时发现了一些突出、普遍地问题,在个别地区问题甚至十分严重.其中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重视作为风貌载体地历史建筑地保护,有地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有地甚至被直接拆除,历史文化街区中仅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支撑,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地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出于商业开发地目地,一些历史建筑除临街立面外,其余主体结构全部被拆除.二是不少地区保护理念存在偏差,热衷于建设仿古建筑一条街,拆除了原有历史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地历史真实性.三是历史街区本身保护注重商业价值开发,对传统民居地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过度整治地问题,“景点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保护.有地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上悬挂有大尺度地广告招贴画,严重遮挡建筑立面,破坏了历史街区地传统风貌.四是偏重历史街区地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对萌生、扎根于历史街区之中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对原有地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地、紧密地联系.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几点建议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保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保护地新模式.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地时期,对于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地保护,应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地战略目标,减轻老城建设压力,为老城松绑.对于其保护与利用,应遵循全面评估、积极保护地思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务实推进,提倡渐进式、有机更新地日常养护和小规模整治模式,反对大拆大建,探索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方式,将名城名镇名村地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地全面发展.二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地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地前提下,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地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内部设施地适度改造,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地不断改善,使老城区、古村落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地需要,为居民生活提供应有地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地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地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和谐发展地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理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地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决策机制.在相关决策中,尤其是城市、街区改造等大型建设项目,要事先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地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有效合作机制,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地人民群众地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地关系.通过沟通、协调,以及多部门合作参与,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四是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地后续监管.要大力抓好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地编制工作,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高度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实现名城地整体保护,而且要采取严格有效地措施确保规划得到具体实施,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地后续监督、管理工作,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能满足名城保护工作地实际需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其中地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地衔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5ced80d349649b6648d7476e.png)
严格贯彻保护条例谱写百年风华锦绣南通市规划管理局(2009年12月7日)尊敬的各位领导:2008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公布实施是名城保护工作中的盛事,它象征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轨道。
我们南通是《条例》颁布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逢此佳际,获此殊荣,我们倍加珍惜。
因此,自《条例》颁布以来,我市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紧紧围绕《条例》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保持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工作与改善人居环境、实施老城改造、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城市转型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南通历史文化简介南通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苏中历史文化名城,经济文化繁荣,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
南通自古人杰地灵,名贤辈出。
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了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
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
南通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地位。
19世纪末,张謇在南通先后建成大生纱厂及盐业、粮油、冶金、发电、轮船等企业,并在苏北沿海建立了20多个垦牧公司,形成了一个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整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基地之一。
1902年起,张謇依托实业办教育,先后创立了1所大学、2所师范学校、20多所中学、20多所职业学校、300多所小学,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体育场、伶工学社、更俗剧场、公园等一批社会公益事业。
张謇时代的南通,社会繁荣兴旺,是名扬神州的“全国模范县”,被人们赞誉为“新世界的雏形”,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这使得南通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19e7cf8a58fafab068dc02d8.png)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使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得到了E速的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建筑的建设、空间的规划以及建筑改造等多方面都会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使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建设中得到保护,就必然要对其保护制度和特征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对保护制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依据。
标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特征;现实挑战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分析1」山专家引领推动、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开展的体制特点明显。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源于旧城改造环境还未发生大破坏之前。
在那个时代中对旧城进行改造是山一委二局所商议并征求的与之相关的上级意见,最终确定了对24个有着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重大城市的改造;此后改造便是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推荐的,经相关专家和政府的意见来进行挑选。
即使直至最近的新疆伊宇名城的公布,其名城申报、评审和公布过程依然还是停留在城市主管部门及领导层面,与一般市民的关系不大。
1.2参照国家保护重点文物的保护管理体系,以国家名义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和推进保护规划管理。
在2008年7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施行之前,名城保护管理基本上在《文物保护法》框架下运行,主要依照国务院批准公布名城时的三个文件精神和文物保护相关文件规定进行保护规划管理。
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国务院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既是起管理的基础依据,也是落实行政工作力度的主要管理工具。
但是因诸多文件都是在法律没有规定的前提下针对急需行政管理的内容所制定的,所以通常在时效性方面相对较弱,且没有行政法规的法定约束力,特别是在有关上位法授权这一方面更显不足。
所以,在专业技术领域有人认为名城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进入到以名城保护为重点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名城至今还只是重点保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最新)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88b9e5858fafab069dc02ce.png)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一、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重视城市实体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留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随着xx区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延续区域历史传统、提升区域文化品位的现实需求,是区域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是提升xx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xx区历来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城区内拥有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等7处历史文化街区和莲桥街历史地段。
行政区划调整后,xx区辖区范围由原来的29.4平方公里扩大至595.5平方公里,新增加了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和建岙、鲍家磡、蜜岩、李家坑、崔岙、蜃蛟、前虞、凤岙、新庄、大西坝等10处历史文化名村。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有利于展示xx区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对于研究xx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发展等有着重要价值。
二、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目标(一)总体方向1.规划先行,系统谋划,彰显xx历史文化特色。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编制xx区各层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以规划为依据,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及历史载体的保护和利用。
2.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级。
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的街巷、传统风貌格局,历史建筑,及与历史载体密切相关的景观环境。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考虑适度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对金华市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的几点思考
![对金华市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9d36742cf84b9d528ea7ad0.png)
发 区和 工 业 园 区。
古城保 护 ,必须兼顾对 物质 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的双重保 护。苏州古城 的文化遗 产价值 ,不仅反 映在物 化的形态 上 ,也凝聚 在非 物化 的艺术样 式中。基 于 这种认识 ,我们 在 实施物质 遗产保 护 的 同时 ,也积极开展 非物质遗 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使 之永续存在并 发扬光大。主要包括 :调 查摸清非
史 街建设部 ,特 别是仇保兴 同志 的大力支持和推 动下 ,金华市委 、市 政府提 出的 《 金
华古城保护整治 方案 》列入 了中德合作 ・ 中国可持续发展优 先实施项 目。项 目规划以2 .公顷的古子 61
城范 围 ,拓 展为整个古城 的范围 以及放射到湖 海塘 的市体育 中心 ,主要基于对 金华城 市发展特 色和
C C} 。C A 1I 名T EY N T 域
复工程 、背街小 巷整治 工程等 ,古城 风貌 得到明显改善 ,一 大批文物古迹得 到 了较好 的维修和环境 整治 ,并逐步 向社 会开放。在这 些开放 的文物古迹 中 ,不仅有古典 园林 、名人故居 、古塔 寺观 、古
桥 梁 、 城 门关 隘 、衙 署 等 ,也 有 利 用 古 建筑 建 成 开 放 的专 业 博 物馆 、 纪 念 馆 、 陈列 馆 和 社 区文 化 活 动 中 心 ,每 年 接 待 国 内 外 游 客 数 千 万 人 次 ,成 为 苏 州 文 化 展 示 的 重 要 窗 口 。另 一 方 面 ,文 化 也 是 延 续 发展 的 。 随 着 人 们 对 文化 需 求 的 不 断 增 强 ,古城 区 也 需 要 发 展 新 的 文 化 设 施 。 苏 州 的 把 握 是 ,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23f4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0.png)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仇保兴【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经建立30年,取得了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等十个方面的成绩,但也面临决策者对名城保护工作不重视等六个方面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名城保护工作的七个方面的建议。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30 years and th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alized in ten aspects, namely, perfection of the protec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work with the world tren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6 aspects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decision-makers to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work and thus 7 suggestions concerning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re proposed.【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6页(P4-9)【关键词】名城保护30年;成绩;问题与挑战;建议【作者】仇保兴【作者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主要包括:一、名城保护制度设立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二、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6910ed97375a417876f8f99.png)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提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锐减,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内容涉与村镇传统格局、需要保护整治的建筑和构筑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要求等诸多方面,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导则在我国漫长的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里,90%的人们劳动生息在村里乡间,久而久之,村落成了地缘性、血缘性先民的聚居地,集镇演进为城乡交汇、乡里交流的区域中心。
由村镇构成的庞大自然社会形态,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劳动人民展现生存与发展智慧、安身立命并创造色彩斑斓之独特文化的纽带。
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各地村镇中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显唯一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展示与演绎场所,诚然应该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运用中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
《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明确提出了区别于自然村镇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并以法律条文确定了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方法,随后产生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标志着“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两个概念与其内涵、评选标准和保护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显示了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日趋规X化。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将保护的对象扩展到“传统村落”的定义X畴,强调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相应必须采取的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52099253169a4517723a38b.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一、效力等级和与相关文物法规的关系(一)效力等级:属于国务院制定并公布的行政法规,在效力等级上低于法律而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与相关文物法规的关系1、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效力等级上低于文物保护法,所以该条例中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如果与文物法相抵触,则应当适用文物保护法,不适用该条例的规定。
2、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二者效力等级相同,均由国务院制定和公布,如果发生抵触,适用哪一部条例最终由国务院载决。
3、河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办法的效力等级低于该条例,如果办法与条例的规定抵触,则适用该条例的规定。
(三)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相关规定1、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2、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七条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3、河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第十四条依法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96af860561252d380eb6e88.png)
* # i要 女 Ⅱ
§
奸 女 Ⅱ 进行
规
g孝
∞技
性
枉 ^
t #
*t ■
t #镕
规 Ⅻ # * #
护规 划有 ‘ 史 文化 名城 保护 规划编 制要 求 )
( 94 l 1 9 年 和 ( 史 文 化名 城保 护规 划规 范 G 5 3 7— 0 5 指 .保护规 划有 明确的 B05 20 ' 内窑、深 度及成 幂要求。而历 史文化村 镇 论从 保护体 系的建 还 保护规划 的鳊 均 于探索 阶段 , 要完善 的 方迁很 多。以广东 省为例, 需 地 2 0 年底 广东省 建设 斤 文 化斤 才联合 发出关 06 于 组织 申报 第一 批广 末省盯 史文 化街 、名 镇 c )的通知 ( 村 粤建规 字l 0 6 1 3 ).而早 2 0 15 号 群、塘 尾村 明清 古建 筑群就 被列 ^第 口批省 级 文物保护 单位 .三村 分别在2 0 年 、2 0 年和 03 05 2 0 年 被评 为目家级 历史文 化名村 。2 0 年大 07 04 旗头村编制7 < 三永大 旗头村文物保护规划 ) , 2 0 年南社村 编制7 ( 东省东莞市荼 镇南社 02 广 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 方案 )1 0 3 3 ) ,2 0 年塘尾 村端 制7( 广东 省东莞市石 排镇塘尾 村明清古村 保护 规 划方案 ,1 4 ] 0鲰观 三村的保 护规划 ,大旗头 村
罗瑜斌 肖大威
e
彗 一 嚣 ~ 曼
自2 0 年 1 月建设 部和 目家文 物局 公布 7 03 O 第 批 中目历史 文化g 镇f ) 来 ,建筑 、规划 村 学界就对历 史文化村镇 保护规 划这一新 动向展开 层次 . 文物保 护单位、历 史文化保护 、 史 文化名 城… 。历 史文化村 镇可以 属于历 史文化保 护区这一 屠次范 畴 历史 文化村镇保护 规划亦是 作为 史 文化保 护E.参考 文物保护单 位保护规 划和历 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 进行编制。 由 于有 ( 目重 文物 保护 单位 保护 规划 全 编制 审批 管理办 法 ) ( 0 4 】 ( 目i点 20 年 和 全 文物 保护 单位保 护规划 编制 要求 ) f 0 4 ) 0年 2 的严格 规 定,文 物保 护单位 保护 规划 的编 制鞍 为规 范, 保护情 况相 对较 好。 历史文 化g 城保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42f19c108a1284ac85043fa.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讲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历史建筑特点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四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整治发展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及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会越来越少,它不能再生产,而再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仿制品,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
整个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威尼斯宪章”所说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问题、“奈良文件”所说的文化多样性问题,都在说明我们要保护各国不同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遗产对我们当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联合所做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并公布了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西安、延安、遵义、昆明、大理、拉萨。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的报告,公布了第二批38个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潮州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又批准了第三批37个城市,使名城总数增加至99个。
广东省有肇庆、佛山、梅州、海康(雷州)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10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34个;历史文化名村24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41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58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对于村落,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一没名人,二没巨贾,为何要保护古镇古村?那些乡土建筑(老建筑)又有何价值?”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已于10月1日实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79590c50c22590102029d9e.png)
强制保护。
这在市场机制作用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
(三)必须抓紧抢救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镇(名村)的风貌。
名镇(名村)的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自1980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进行,城乡建设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我国现在每年的住宅和建设量在20亿平方米左右,仅上海市的年建设量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的年建设量。
这种史无前例的大面积的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决定了我们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秀的文化、历史建筑正处在非常危急的阶段,如果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那我们将会永远地失去这批宝贵的、不断增值的、实实在在的、可供人们世代享用的无价之宝。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进行"旧城改造"和"空心村治理"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古镇(古村)历史风貌的宝贵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从保持历史村镇特色风貌出发去规划建设,导致不少地方从规划方案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也不顾历史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当地文化传统,简单生硬地建广场、筑高楼、修宽马路、拓绿地,严重破坏了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
一些江南水乡古镇还有填河修路,填湖建房的现象,失去了水乡古镇的宝贵特色。
一些中西部依山傍水的历史古镇(古村)大量的开山取石、改造山河,使风貌荡然无存。
我们在此时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活动,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化高潮的正反两方面教训,吸取国内外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防止"建设性"破坏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继续蔓延。
(四)"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遗产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旅游的浪潮是我国另一个不可扼制的大趋势,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旅游人数,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以平遥古城为例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以平遥古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e5c1eb49649b6648d7479e.png)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以平遥古城为例作者:付晓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11期摘要:该文浅谈了平遥古城的保护历程和文化特色;提出了古城保护应遵守的原则,给出了我国古城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而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古村落和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定位;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1-0244-021 平遥古城的保护历程1980年山西平遥根据原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在古城内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文化遗产相关专家和学者当即建议停止这种“建设性破坏”,经过多方努力,平遥古城终于得到保护。
平遥新的保护方案开创了“完整保护古城,新旧完成分开”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启示了在建设高潮中城市保护的问题。
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平遥古城文化结构与特色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中提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镇在明清时期的范例,保存了古城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文化、社会、经济及发展的完整画卷。
”这样的评价是平遥历史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突出了古城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特色。
平遥古城是由很多形态要素,其中包括土地、山峦、河流、农田等自然背景,同样也是环境特色,古城墙、街坊、民居群、寺庙、衙门是古城整体风貌要素,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活动形成古城中的生活特色。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个多视角和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人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以及背景调价的不同和受不同利益驱动,对于文化遗产价值都有着不同的评判。
笔者学识浅薄,基于对平遥古镇的调查和了解,认为它的文化遗产价值应该有以下几点:(1)文化价值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2800多年,历来为北方重镇,平遥古城格局和城镇面貌基本得到保持,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城墙、民宅、街巷、店铺、庙宇等要素,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完整的古城墙、街坊、商铺、古城格局和风貌以及古城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平遥古城独特的景象。
北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对策思考
![北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d6d4999daef5ef7ba0d3cad.png)
155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一、引言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是构筑城市文化品牌、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名城保护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城市的历史个性及其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留传给后代,成为施政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如何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是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探寻的道路。
本文以北海为例,通过分析北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程及做法,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如何推进名城保护建设起到一点促进。
二、北海名城保护现状及困难1.基本情况北海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丰富多彩。
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19世纪 “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到1984年的“对外开放沿海开放城市”,2000多年以来,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样文化相互交北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对策思考北海旅游集团 马斯承融,形成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北海现有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6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4处(其中近代建筑群共有17个点25座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民间故事《珠还合浦》已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保护历程上世纪90年代,北海组织了珠海路、中山路立面测绘、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2000—2008年编制了《北海市旧城区旅游和保护规划》,制定了《北海市老城保护区房屋修缮改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2005年实施了老城保护一期珠海路道路改造工程。
总体而言,北海名城保护工作比较注重整体的保护,未发生过大规模拆建、推倒重来的情况,使名城总体格局保存完整,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缺乏专门管理机构进行具体工作;规划制订时缺少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改造中工程细节不够深入,没能一步到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6b135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c.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些有故事、有历史的地方。
你知道吗?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可不少,它们就像那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烁在文化的夜空中。
听说过的有大名鼎鼎的北京、苏州,还有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小村落,比如说某个小镇上那口老井,真是能讲出许多古老的故事。
这些地方啊,不光是风景如画,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甚至我们的情感。
想想看,那些古老的街道,那些石板路上,走过多少人的脚步啊。
有些地方的房子虽然年久失修,但它们每一块砖瓦都有话要说。
曾几何时,那里是繁华的商贸中心,热闹非凡;如今却渐渐被遗忘,成了历史的背影。
真让人感慨。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有人说,光靠嘴上说说可不行,得下点真功夫。
比如,相关部门出,资金支持,那是必须的。
同时,咱们老百姓的参与也很关键。
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能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宣传这些地方,那可真是事半功倍。
哎,有时候就是这点小事,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文化保护可不只是保护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人文精神。
那些老故事、老习俗,可不能让它们消失。
比如,有些地方的传统节日,年年都在庆祝。
那可是当地人的骄傲。
再比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有些技艺传承了好几代,真是值得珍惜。
可现在,年轻人都忙着打拼,多少人不知道自己家乡的那份珍贵。
保护文化,得从每一个人做起,让这份情怀在心中扎根。
我们也得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名城名镇名村的魅力。
旅游可不是光去拍照,吃喝玩乐那么简单。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像展览、民俗表演,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想象一下,当游客们被当地的文化吸引,主动去了解、参与,那可真是一场双赢的局面。
不仅游客收获了独特的体验,咱们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和延续。
不过,这保护的工作也有不少挑战。
随意开发、盲目建设的现象,真让人心痛。
那种“只看眼前,不顾未来”的做法,往往导致了文化的流失。
想想那些被夷为平地的古建筑,真是让人痛心不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32f8a19fad6195f312ba6da.png)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曹昌智作者简介曹昌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深刻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思路、战略和公共政策,促进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力主走出大拆大建改造误区,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统一,通过控制-整治-更新的合理途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创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改造或更新;空间形态和历史文脉Abstract:expounds the conservation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profoundl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and the reasonable idea, strategy and public policy should be adopted positivel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 Therefore, the regeneration of city cannot destroying historical buildings, but should make space and context to be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with the reasonable methods of control, renovation and regeneration is in order to serve modern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create glorious future.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renew or regeneration;space and context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20(1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扩展。
浅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浅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46824801360cba1aa911dacd.png)
浅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表时间:2018-10-09T11:32:06.0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作者:王立剑孙学美李怀乾[导读]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经岁月沧桑得以保存,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天津建工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摘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给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津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得了相应的发展,本文以西井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提出保护的法律依据,提出对历史名村地区进行保护的几项原则,并以切实可行的方法运作实施,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西井峪;名村;保护1.我国现行法规条例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经岁月沧桑得以保存,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名镇名村得意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规模小,地理位置通常较偏僻,容易被忽略甚至破坏,所以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以保护好名村整体建筑风格布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地位,并与2002年修订一次,2007年再次修订,2003年通过《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我国于 1985 年成为缔约国,并形成了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随着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鉴于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存在于村镇的客观事实,在借鉴国际上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逐步将历史文化名村纳入遗产保护范围。
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在制订《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和命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 史文 化 名城 名镇 名村 保护 的思考
仇 保 兴
摘
要 :本 文主要是 回顾 国务院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 》颁布 实施一年 多来,各地
历 史文化 名城名镇 名村保 护工作取得 的经验 ,并针 对地方保护 工作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明确下一步
国历 史 文化 名 城 名镇 名 村 保 护 工作 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主 要表 现 在 : ( ) 过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 村 的评 选 , 建 立和 完 善 了 中国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村 的 保 护 体 一 通
系。
1 8 年 以来 , 国务 院 先 后 公 布 了国 家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1 座 ,建 设 部 和 国 家 文 物 局 先 后 公布 了 四 2 9 0 1
的工 作 思路 和 措 施 。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 ;保护措施
A b t a t Th s p pe i l e i w s o h x e i n e o t i e y v ro s p a e n t e p o e t n sr c : i a r ma n y r v e n t e e p re c b a n d b a i u l c s i h r t c i o o it rc la d c l r lc t s o n n i a e fe o e t a n e r s n e t e i p e e t t n o f h s o i a n u t a i e ,t w s a d v l g s a t r m r h n o e y a i c h m l m n a i f u i l o t e Re ulto s f rt e P o e t n o s o i a n l r lCii s To h g a i n o h r t c i fHi t rc la d Cu t a t , wn n l g s is e y t e S ae o u e s a d Vi a e s u d b h t t l
m eas eS Ur
中 图分 类 号 :T 8 U9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 14( 0 0 0 — 4( ) 64 4 4 2 1 ) 1 0 6
作者简介 :仇保兴
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副部长 中国城 市科学研 究会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 士生导师 经济 学博士 工学博士
ten x tp r d l a . h e t e sa e ma e c e r s Ke r y wo ds: h s o i a n u t r lc te i t r c la d c lu a ii s; t w n n il g s p ot c i n r g l to o s a d v la e ; r e to e u a i n; p o e t r tc i on
Co n i. m ig a em anp o lm se it gi c l r tc in wo k tewo k n h u h n e s r si u cl Ai n tt i r b e x si n l a o e t r ,h r i gt o g t dm a u e n h n o p o a
市紫线 管理 办法 》,主要对历史 文化街 区和历史建筑 的保护范 围的划定 、规划的制定和 实施等进行
了规 定 。 针 对 一 些 城 市 在 旧城 改 建 中 拆 毁 名 人 故 居 及 老 字 号 等 优 秀 近 现 代 建 筑 的情 况 ,建 设 部 于
日 CI ( N I H A NI CLE
评选办 法 》基础上 ,2 0 年正 式出台 了 《 07 中国历 史文化名镇 名村评 价指标体 系 》,为名镇 ( )申 村 报评选 和实施动态监 管提供 了技术依据 ,并在 中国历 史文化 名镇 ( ) 选时得到 了实际应用。 为 村 评 了加强对历 史建筑 比较集 中的历史文化街 区和优 秀近现代 建筑 的保护 ,建设部 于2 0 年发布 了 《 04 城
批共2 1 5 个中国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 ,各省 、 自治 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 已 达5 9 ,基本形成 了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的保护体 系。为加强各地历史文化 名镇 ( 2个 名村 ) 的交流
与 合 作 ,建 设 部 先 后 在 山西 碛 口和 安 徽 黟 县 召开 了历 史 文 化 资 源 保 护 研 讨 会 暨 中 国历 史 文 化 名镇 名
一
、
近年 来 历 史 文化 名 城 名镇 名 村 保 护 工作 的 回顾
自1 8 年 国务 院公 布 第 一 批 国 家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以来 , 由于 各 级 政 府 的高 度 重 视 ,社 会 各 界 的关 2 9
注和支持 ,以及上个 世纪八 、九十年代开始的地方历史文化名城 、村镇 、街 区保护工作的开展 ,我
村联谊 会 ,起草 了 《 口宣言 》、 《 碛 黟县宣言 》,强调 了正确 处理 保护与发展 的关 系、保 护好历史
文化 遗 存 的理 念 。 ( )制订 和 出台 一 系列 的规章 制度 ,规 范 历史 文 化 名城 名镇 名 村 的 保 护与 管 理 。 二
继2 0 年 《 02 文物保护法 》颁布后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政策和法规 的完善工作。在2 0 年建设部会 同国家文物局等部 门制定 的 《 0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 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