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借物寓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寓意》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富有特色的内容。“借物寓意”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提起兴趣的一个课题。既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欣赏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效果分析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作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合作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国画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习作课。在中国画强
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笔墨情趣。
评测练习
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张借物寓意的草图,为国画构思创作打基础。
注意:创作时,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打破时空和以前的规则,立了再破,破了再立。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推陈出新。
课后反思
一、本课的亮点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写意画借物寓意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
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2、挖掘各种创作素材,充分表现学生自我。
课标分析
在我们农村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学时大都没接触过中国画,对简单的用笔、用墨都没有一定的体验。通过上节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学生感悟到了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但对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绘画理念了解还不够。
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入手,创设情境,再结合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梅、兰、竹、菊“四君子”进行赏析,分析画家是怎样用文字以外的画笔来表达胸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逐渐的理解的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使学生理解“借物寓意”在作品中的运用方法。如通过对兰花作品的造型、构图特点的分析,对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构图章法、疏密相宜、虚实相生、妙得天籁有所了解。最后,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构思创作一幅借物寓意的简笔画,让学生体验借物抒情达意,披露心迹。
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
化遗产。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借物寓意和笔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