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

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三、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例如早期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压花场”,又分为单压(一生一旦)和双压(一生两旦)两种,目的是在正戏前用来招徕观众和压场,其动作朴素健康,豪迈爽朗,庄重粗犷,大多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将生活、劳动、物象加工提炼为一定的程式。

柳琴戏的唱腔独具魅力,其唱腔旋律中,四、五、六、七、八度的大跳音程随处可见,女腔丰富,旋律委婉。柳琴戏的花腔也很有特色,主要出现在女腔唱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一个或几个固定的音型多次重复形成;(2)以同音重复进行形成;(3)以高低音区的音域游移对比形成。因为花腔丰富多彩,几乎是行腔必闻,起伏跌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故柳琴戏过去又被称为“拉花腔”。

柳琴戏的语言艺术十分独特,柳琴戏语言的通俗,与其故事的通俗、人物的通俗一起构成了柳琴戏土里土气的风格。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民间语言,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风趣的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打比方、俏皮话、谐音打岔、插话逗趣等手法,例如秫秫(即高梁)、馍馍(即馒头)、怪好的(很好)、俺(我)的(dei)个乖乖来(表惊叹)、俺(我)的个娘来(表感叹)、下湖(去野外田地)、拉呱(谈话)这样的方言随处都能遇到。

柳琴戏的角色名称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分为生角、旦角、勾角、花脸四大行,

与众不同的是其旦角与丑角的名称。旦角分为二头、小头、老头、祸婆。二头,即青衣(即正旦),扮演贤惠端庄的青年妇女,以唱功为主,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小头,即小旦,又细分为闺门旦、花旦、小花旦、风流旦,扮演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文雅秀丽、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其特点,如《小姑贤》中的桂姐;老头,即老旦,扮演老年妇女,特点是善良厚道,如《三蜷寒桥》中的老朱氏;祸婆,即彩旦,淮海戏叫做歹婆子,扮演中老年妇女,特点是风趣诙谐、丑陋粗俗,顾名思义,这个角色多扮演心眼不好的坏婆婆,一出场就会有祸事降临,例如《小姑贤》中的刁氏。柳琴戏中的丑角叫做勾角,多扮演性格诙谐、风趣憨直或奸邪油滑的官员、纨绔子弟、武侠义士或一般下层人物,其行当又细分为文丑、武丑和老丑三种。花脸中的“毛腿子”一行的名称,也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主要扮演山贼、草寇、番王、蛮将,性格粗野凶狠,以武戏为主。

拉魂腔传唱了三百年,乡音、乡情、乡土气的柳琴戏,以其粗犷、奔放的乡土风格和通俗迷人的“拉魂”特色,而成为鲁南人的主要精神食粮。二百年来因她生于斯、长于斯,与沂蒙山不可分割,与微山湖水乳交融,与鲁南人血肉相连。茶余饭后,谁都会哼一两句“大路上走来我陈士铎啊,赶会我赶了三天多……”,如同枣庄的石榴花一样朴实俊美的拉魂腔柳琴戏,象鲁南的山风水韵一样,一阵阵轻拂流淌在乡亲们的心头。这就是柳琴戏的魅力所在,也是她的生命源泉!

古老的拉魂腔,迷人的柳琴戏,至今还在滋润着鲁南人的心灵和精神,成为他们的“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