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摘要】柳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传统的魅力吸引着许多观众,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对它造成了影响。
艺人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加强对艺人的扶持政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柳琴戏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柳琴戏的发展,为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枣庄、柳琴戏、历史背景、传统、魅力、现代社会、影响、生存困境、艺人、传承、发展、保护、扶持政策、结合、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凝聚着枣庄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柳琴戏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让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柳琴戏的历史背景和传统魅力,思考现代社会对柳琴戏的影响,关注柳琴戏艺人的生存困境,积极推动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重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加强对柳琴戏艺人的扶持政策、以及让柳琴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柳琴戏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更加可持续的道路,让这一传统文化珍宝继续熠熠生辉。
2. 正文2.1 柳琴戏的历史背景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柳琴戏最早是在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由唱、念、说、打组成,既有歌唱也有念白,演员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
柳琴戏的旋律优美动听,剧情曲折感人,深受观众喜爱。
柳琴戏的传统魅力体现在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统文化内涵上。
演员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柳琴戏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基础,还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柳琴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柳琴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观众群体逐渐减少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而对于传统的戏曲表演并不感兴趣,柳琴戏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与此传统柳琴戏的观众普遍年龄偏大,老年观众数量远远超过年轻观众,这也给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中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挑战。
随着娱乐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的加剧,柳琴戏的市场需求并不高,很多地方的戏曲演出都面临着票房不佳的困境,这也直接影响了柳琴戏表演团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些商业化的演出模式也使得传统柳琴戏难以在当今市场中立足,传统戏曲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传承乏力的困境。
由于戏曲表演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练才能够掌握,很多年轻人对于柳琴戏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普及,柳琴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传统的柳琴戏表演技艺和剧目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
为了解决柳琴戏生存现状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需要加大对于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和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培养柳琴戏的新观众群体,增强市场需求。
应该注重柳琴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艺术形式,使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也应该加大对于柳琴戏传承和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能够绽放出异彩。
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作为中国悠久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自山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前景。
枣庄柳琴戏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人才匮乏、受众缩小、传承困难等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柳琴戏这种传统艺术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了柳琴戏表演者的数量日渐减少,人才断层明显。
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地变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柳琴戏的兴趣大幅降低。
这就导致了柳琴戏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柳琴戏的生存困境。
传承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愿意学习柳琴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了柳琴戏传承渐行渐远。
枣庄柳琴戏的发展前景也备受关注。
在当下,枣庄柳琴戏确实面临着生存困境,但是并非毫无出路。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琴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扶持。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政府的资金投入,枣庄柳琴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推广,这对于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柳琴戏也有机会通过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推广和传播。
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演出、通过手机APP进行宣传等方式,都能够使柳琴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可以通过与其他流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推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柳琴戏作品,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要想让枣庄柳琴戏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一代对于柳琴戏的了解和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人甚至对柳琴戏一无所知。
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进行柳琴戏的宣传和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柳琴戏的表演者和传承者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才能够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柳琴戏相关的创作、演出等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确实并不乐观,但是并非没有出路。
只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柳琴戏相关的从业者们共同努力,柳琴戏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自2006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枣庄市共确定非遗线索2838条,有价值项目1867个。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25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11人,市级 88人。
柳琴戏:不朽的拉魂腔“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这是至今流传在鲁南枣庄的一段名为“四大香”的民谣。
拉魂腔又名柳琴戏,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拉魂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柳琴戏的主要弹拨乐器“土琵文/熊洪俊 时培京ZAOZHU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GNIFICENT CULTURAL FEAST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柳琴戏《石榴花开红似火》。
The performance of Liuqin opera Pomegranate Blooms Like Fire .琶”,在伴奏中起到灵魂和主旋律的作用。
土琵琶状似柳叶,形体高贵大方,音色洪亮悠扬,专家们遂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
柳琴戏既有南音的柔美宛转,又有北音的粗犷旷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
2006年5月,由枣庄市政府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是以枣庄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排了像《天轮滚滚》《新凤曲》《瑞云》《山乡锣鼓》《匡衡进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碑桥记》等均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戏剧精品工程奖,充分展示了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现了“拉魂腔”的神韵。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省枣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的一项重要文化传统。
柳琴戏是一种清代流传下来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旋律、曲调和表演风格,被誉为“山东地方戏曲之一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遇到了一些生存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柳琴戏的表演艺术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更现代化、更时尚的文化娱乐方式,比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这导致了柳琴戏表演人才的流失和减少,柳琴戏艺术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困境。
柳琴戏剧团的生存状况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的发展,柳琴戏剧团的经济来源逐渐减少,观众群体的萎缩也给剧团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不少柳琴戏剧团的经济条件仍然比较困难,导致剧团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不利于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柳琴戏的传统教育也面临着困难。
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普及,传统艺术教育的机会变得相对较少。
很多孩子更愿意学习流行音乐、舞蹈等现代文化艺术,而忽视了柳琴戏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
这也给柳琴戏的传承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尽管面临上述一系列生存困境,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在保护和传承柳琴戏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人们。
为了振兴柳琴戏,不少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柳琴戏的扶持力度,给予了剧团经济补助和场地支持。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们也积极投入到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中,通过举办各类演出、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提高柳琴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柳琴戏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些地方探索实行了柳琴戏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项目,通过建立相关基金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柳琴戏的学习和研究中。
一些传统戏曲学校也纷纷开设了柳琴戏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学习柳琴戏表演艺术。
我们还可以加强柳琴戏的教育推广,鼓励更多的学校开设柳琴戏的课程,同时建立柳琴戏的艺术交流平台,促进柳琴戏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枣庄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是该地区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枣庄柳琴戏面临着生存现状的挑战。
本文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
传承困难是枣庄柳琴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柳琴戏是一种需要长期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形式,但由于现代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对艺术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柳琴戏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承。
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其他更吸引人的娱乐方式,对于学习柳琴戏没有兴趣,这使得柳琴戏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困难。
现代多媒体的冲击也给传统柳琴戏带来了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观看各种形式的娱乐,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相比之下,传统的柳琴戏表演形式显得单一、古老,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与现代娱乐方式相比,柳琴戏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降低,导致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
需要加大对柳琴戏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柳琴戏技能和知识传授给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使他们愿意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还可以通过开展柳琴戏学习班、举办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需要寻找市场需求,提高柳琴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
可以通过创新舞台布置、服装设计和剧情编排等方式,使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增加观众观看的欲望。
可以通过与其他戏曲形式或者现代流行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柳琴戏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推广柳琴戏。
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台等方式将柳琴戏的表演录制成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吸引更多人观看。
可以借助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增加柳琴戏的曝光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枣庄柳琴戏面临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传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和现代多媒体的冲击。
为了改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我们需要加大对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增加市场需求和推广柳琴戏的方式和渠道。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枣庄市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柳琴戏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以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为出发点,思考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文化流失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柳琴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
很多传统剧种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找到立足之地,柳琴戏也是如此。
为了保护柳琴戏这一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剧种。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柳琴戏专题课程,举办柳琴戏演出走进社区等方式,增加人们对柳琴戏的接触和了解,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受到市场需求的挑战。
现代社会对于娱乐形式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新兴的娱乐方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
相比之下,传统戏曲剧种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尝试创新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柳琴戏与影视剧、舞台剧等相结合,进行创新演绎,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将柳琴戏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柳琴戏新剧目,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受到传承人流失的制约。
由于柳琴戏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形式,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不愿意从事艺术继承,导致柳琴戏的传承面临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年轻人的艺术教育和培养,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柳琴戏这条道路。
可以通过在学校设置柳琴戏专业班级,举办柳琴戏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年轻人对柳琴戏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一批柳琴戏的传承人,确保其长期传承和发展。
柳琴戏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但是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加强传承人的培养等措施,柳琴戏仍然有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使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价值。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形式,起源于中国山东省枣庄市。
作为山东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枣庄柳琴戏在历史上曾鼎盛一时,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枣庄柳琴戏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枣庄柳琴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对枣庄柳琴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遗产;加大对枣庄柳琴戏演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保证演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枣庄柳琴戏的表演质量和艺术水平,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地方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只有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让枣庄柳琴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对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影响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枣庄柳琴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演出团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嬗变,枣庄柳琴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剧种受到电视、电影等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演员队伍面临衰退,传统戏曲形式的生存环境变得越发困难。
历史背景虽为枣庄柳琴戏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但也为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影响,保护和传承枣庄柳琴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戏曲教育和培训,拓展演出市场,发展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枣庄柳琴戏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
政府、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枣庄柳琴戏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历史背景虽然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产生了影响,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这一传统文化宝库必能焕发新的生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枣庄市地方戏曲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枣庄柳琴戏面临着一些生存现状的问题。
首先,枣庄柳琴戏受到了年轻人的冷落。
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他们更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获取信息和娱乐,对戏曲类的传统文化资料了解的较少,因此,枣庄柳琴戏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其次,枣庄柳琴戏受到经济利益的挤压。
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本专业的戏曲院团多已成为了经济利益的绑架,必须面对市场需求节目的改变,以求生存和发展。
不同的演出需求,又有不同规模和演出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枣庄柳琴戏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进行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如采用更现代化的表演方式或与其他戏曲形式融合等。
此外,由于市场需求的差异、政策扶持的不足,以及节目演出质量的参差不齐,枣庄柳琴戏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为了生存,一些柳琴戏团要么改换剧种,转而走小调、评剧等流行的剧种道路,要么转型做商业演出,演唱其它音乐等,这样一来虽然生意会好一些,但却对传承柳琴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枣庄柳琴戏生存面临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护和传承:一是注重民间传承和基层建设。
鼓励组建一些地方民间戏曲协会和柳琴艺术社团,将柳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柳琴戏在基层中的传承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倡导民间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观念。
二是加强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如资金补贴、重点足额拨款、免税、社保等措施,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等多形式结合的活动,以提高柳琴戏在业内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出有利于柳琴戏艺术形态的整体环境。
三是注重文化创新和艺术升级。
让广大演员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柳琴戏的艺术精髓,加强演员的艺术训练,提高柳琴戏的表演水平和艺术品质,让柳琴戏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浅析枣庄地方剧种柳琴戏
167戏剧戏曲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072020柳琴戏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之一,产生于明清时期农村,俗称“拉魂腔”,以枣庄滕州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梆子戏影响,柳琴戏腔调优美,旋律婉转,语言直白通俗。
由于市场上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加和丰富,柳琴戏等一批传统剧种逐渐退出人们视线,为了保护传统剧目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使柳琴戏更好好的传承下去。
一、柳琴戏的产生(一)柳琴戏起源清乾隆元年到嘉庆元年间,形成于清代以后,属于地道的农民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是穷苦百姓和基层人民,其剧目、题材、语言、形式都有着强烈的农村风格。
拉魂腔刚形成时,并没有专业的表演艺人,只是一些乞讨的人作为上门乞食的方式,采用竹板和梆子敲击节奏,后通过改良后的柳叶琴来伴奏,演唱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演唱,后来随着演艺人员的增加,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舞蹈和演唱并存的对子戏。
清朝末年,枣庄滕县地区有两位秀才,居住在苏楼一带,由于家境富裕经常请戏班唱戏,苏道还自己亲自创作了剧本,交给佃客演唱,久而久之便组成了滕县的第一个拉魂腔戏班—苏家班。
(二)柳琴戏特点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形成于明清时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起源于民间,因此语言和内容等均以农民日常生活为依托,直白的语言也方便口口相传和农民的审美习惯和直爽的性格。
1、柳琴戏唱腔柳琴戏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演唱特征,没有固定搭配,唱腔自由,不受伴奏的限制,可以随意组合,同样没有板式变化体的特征,柳琴戏女腔旋律动听,婉转而悠扬;男腔虽然不如女腔丰富,但变化自如、朴实粗犷、爽朗嘹亮,有余音绕梁之感;且其共同的标志性特点是句后拉腔,还配用虚词、衬字演唱。
在女腔唱段中,常用花腔演唱,委婉生动,男腔刚劲有力,柳琴戏音乐属于高腔调的音乐,演唱时利用单声腔调较多。
2、柳琴戏伴奏乐器早期的柳琴戏是干板演唱,只使用梆子敲击和人声演唱,不使用其他乐器伴奏改为梆子加月琴的伴奏形式。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不断冲击,枣庄柳琴戏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代柳琴戏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嫁接起来,未来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枣庄市现有枣庄市艺术剧院柳琴剧团和滕州市柳琴剧团两个专业团体。
2012年7月,根據国家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文件精神,枣庄市又成立了“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
枣庄市和滕州市的柳琴戏虽然过去有各自的发展特色,但目前的生存现状几近相同。
演员和人才培养。
枣庄艺术剧院和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职员63人。
唱腔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乐队演员严重不足。
枣庄艺术剧院院长郝艺介绍说,面对人才匮乏的局面,2000年至2006年曾经招收了一批柳琴戏学员,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和培养。
但这批学员的出路没有解决好,对之后的学员招考、培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枣庄市另一个县级市的柳琴剧团--滕州市柳琴剧团刘振书记谈起柳琴戏的传承时不无忧虑,主要问题集中在演员的培养和资金投入上。
演出条件和硬件设备。
目前,枣庄艺术剧院设备总资产近1000万,包括6辆演出车价值约300万元,灯光、音响设备约500万等,设备投资主要靠财政拨款和文企联姻相结合的方式。
滕州柳琴剧团与枣庄柳琴剧团设备资产相当,也达到了1000余万元,基本能够满足各类演出的需要。
演出市场和观众。
枣庄艺术剧院和滕州柳琴剧团,每年演出基本都平均在300场左右,其中政府扶持、拨款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演出都超过150场。
一般元旦、春节前后是“文化下乡”演出的旺季,此时的演出内容以戏曲节目为主。
而每年的下半年,以商业性演出为主,面对的是企事业职工,内容和形式上以歌舞、曲艺等为主。
创编剧目和取得成绩。
枣庄艺术剧院自成立以来,创排了大量优秀的柳琴戏剧目,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奖,《娘家人》《石榴峪》《洋庄园落地山沟沟》等八次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柳琴戏《一碑三孔桥》和《厚土》分别获“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优秀剧目奖;大型柳琴戏《六字碑》获“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2012年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奖;柳琴说唱剧《近水楼台》获第四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奖;民乐队获“中国民族乐器民间乐种组合大赛”专业组演奏奖等。
枣庄传统文化作文
枣庄传统文化作文朋友!今天我可得好好跟你唠唠俺们枣庄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像一锅大杂烩,啥好东西都有,而且每一样都香得很呢!先说说咱枣庄的柳琴戏吧。
这柳琴戏就像是咱枣庄的一个“大明星”,走到哪儿都能自带光环。
它那唱腔啊,特别有意思,就像一只调皮的小鸟在你耳边叽叽喳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婉转得很。
演员们在台上又是唱又是跳,表情那叫一个丰富。
我记得有一次看柳琴戏,演的是一个小媳妇回娘家的故事,那小媳妇扭着小腰,唱着“太阳一出红似火,二八佳人出了阁”,声音脆生生的,把小媳妇那种高兴又有点娇羞的模样表现得活灵活现。
而且这柳琴戏的乐器也很有特色,柳琴弹起来“叮叮咚咚”的,就像山间的小溪流水一样,清脆悦耳,再加上其他乐器一配合,整个就像一场热闹的乡村音乐会。
再说说咱枣庄的剪纸。
这可不是一般的剪纸哦,那可是能把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变得像有魔法一样。
村里的那些老奶奶们可都是剪纸高手。
她们拿着一把小剪刀,就像魔法师拿着魔法棒一样。
只见那剪刀在纸上“咔嚓咔嚓”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来了,眼睛大大的,耳朵长长的,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蹦出来似的。
还有那些剪的窗花,过年的时候往窗户上一贴,整个屋子都变得喜气洋洋的。
那些图案可丰富了,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还有年年有余的大金鱼。
每一幅剪纸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
还有咱枣庄的石榴文化。
你可别小看这石榴啊,在枣庄,石榴那可是“宝贝”。
每年石榴成熟的时候,满树都是红彤彤的石榴,就像挂满了小灯笼。
石榴籽儿一颗颗紧紧抱在一起,就像咱枣庄人一样团结。
而且关于石榴还有好多传说呢。
据说石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在枣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越长越好。
现在枣庄还有石榴节呢,到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品尝石榴,欣赏石榴文化的各种表演,什么石榴仙子的舞蹈啦,还有关于石榴的诗歌朗诵之类的。
咱枣庄的传统美食那也是一绝啊。
就说辣子鸡吧,这可是能让你吃得停不下来的一道菜。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枣庄市的传统戏曲剧种,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剧种剧本以柳琴故事为主,演唱方式以唱为主、配以表演、器乐、唢呐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变化,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逐渐受到关注。
一方面,由于柳琴戏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翻译往往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剧本理解和演出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存在形式受到了挑战。
此外,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枣庄柳琴戏,让其在现代社会得以生存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柳琴戏演员的培养和传承。
教授一代代柳琴戏演员,让他们掌握核心技巧和精神内涵,助力柳琴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其次,要加强市场营销能力,打造更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的演出。
如发挥柳琴戏的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在剧目和演出形式上进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营销、文化旅游等手段扩大柳琴戏的影响力,增加其表现力和经济效益。
最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也是实现柳琴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除了提供相应的资金、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等外部保障,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促进柳琴戏文化的全面发展。
例如与影视、互联网等领域联动合作,保障柳琴戏传承和创新发展。
因此,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柳琴戏的生存和传承问题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使这一优秀的戏曲剧种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现代文化发展的推进,同时也是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源自中国山东省枣庄市的地方曲艺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柳琴戏是一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它的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柳琴戏遇到了一些生存现状的问题,急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和探讨。
要明确的是,柳琴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曲艺形式,它融合了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是枣庄市的宝贵文化遗产。
柳琴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受众群体小、传统表演形式老旧、传承人口稀少等问题。
在当今时代,大家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戏曲艺术受众群体缩小,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对戏曲的兴趣大大降低。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由于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现场观赏的人数明显减少,甚至部分剧团也陷入了困境。
柳琴戏的传承人口日益减少,这也是目前柳琴戏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事柳琴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新的传承人加入,柳琴戏的传统将面临断代。
现有的老艺人不断变老,艺术传承面临危机。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柳琴戏的学习与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柳琴戏的市场前景不明朗,部分传统剧团已经不能独立生存,这也导致了柳琴戏在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低。
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老旧和落后也使得一些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抵触情绪,很多观众无法从中感受到乐趣,这对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阻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促进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
要着力培养青年柳琴戏演员,通过加强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柳琴戏的学习和传承。
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柳琴戏的观赏体验,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得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柳琴戏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柳琴戏的发展,使得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保持生机和活力。
对于柳琴戏传统剧团来说,他们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创新,提高演出质量,积极拓展市场,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柳琴戏的生存状况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方面,受到演员队伍老龄化的影响,柳琴戏产生了演员短缺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传统文化的市场需求也逐渐递减,通过柳琴戏赢得钱财已不再是现实,这也让许多原本想从事柳琴戏演员工作的年轻人动摇了信心。
然而,柳琴戏作为地方戏曲的一个代表,本身具备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此种戏曲剧种,不仅有益于文化保护,同时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因此,为了维护和传承柳琴戏的文化价值,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柳琴戏的宣传力度,推广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应引入先进的演出技术和设备,并组织展示和推广柳琴戏演出的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投身其中,为演员队伍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其次,应该注重对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引进。
可以通过在中小学校推行柳琴戏文化教育,开设柳琴戏演员培训班等方式,加速培养和引进年轻演员的步伐,补充和增强演员队伍的实力。
最后,应该进一步规范市场,加强对柳琴戏的保护和扶持,提高其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柳琴戏的经济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益,同时为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总之,柳琴戏作为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的代表,面临的生存困境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历史的责任。
维护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同时也是我们对历史、对祖先、对文化的一份敬意。
只有此种其他文化底蕴才能不断弘扬和发扬,继续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枣庄柳琴戏 百年拉魂腔——枣庄柳琴戏源流再探索
总第 2 0 6期
枣庄柳琴戏— —百年拉魂来自 枣庄柳琴戏 源流再探索
任 跃 刚
山东 枣庄 2 7 7 1 0 0 )
( 山 东省枣庄 市 艺术剧 院
【 摘
要】 枣庄柳琴戏又称 “ 拉魂 腔” ,是 山东重要 的地 方剧 种,具有独特 的艺术魅 力。本文主要对枣庄柳
市 “ 枣庄市”。 辖 区内分布着东夷文化 、 北辛文化 、 先秦文化 、 咸丰年间 ,三句半艺人改 唱锣鼓铳子 。后来 ,高二 、八戒等 大 运河 文化 等 遗 存 ,被 史 学 家 们 誉 为 “ 中 国文 明唯 一 没 有 中 艺 人 到 滕 县 改 学 拉后 腔 , 成 就 后 又 回到 孙 楼 、 李楼一带教 唱。 断过的地方 , 是 中原文明的孕育地、发祥地”,涌现 出墨子 、 其 门生 华 继 云 、 华 继 方 成立 “ 华 家 班 ”, 从此 , 拉后腔在滕县 、 荀 子 、孟 尝君 、奚 仲 、匡 衡 、毛 遂 、贾 三 近等 一 批 历 史 文 化 峄 县 西 部 及 运 河 两侧 ,逐 渐扩 散 开 来 。 先 贤 ,使 枣 庄 成 为 闻名 中外 的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 花 鼓 秧 歌 又 叫做 “ 腰 里 响 ” ,表 演 者 身 上 系 着 花 鼓 和 嚓 “ 枣庄 柳 琴 戏 ” 是 随 着 枣 庄 历 史 文化 的发 展 而 形 成 的 。 片 ,边 唱 边 击 鼓 ,非 常 热 闹 。清 朝 乾 嘉 时 期 ,这 一 艺 术 形 式 《 峄县志 》记载 : “ 上元灯火 ,唐代尤盛 ,至今沿 而为之 。 在 滕 峄 地 区 非 常 流 行 ,受 到外 来 剧 种 影 响后 ,发 生 了很 大 的 乡 村亦 多竹 马 、 秧歌、 诸戏、 金鼓喧闹。 盖 有 乡傩 之 微 意 焉 。 ” 变 化 。柳 琴 戏 最 初 的 表演 形 式 是干 板 演 唱 ,一 边 用 梆 子 敲 节 所 谓 诸 戏 ,包 括 我们 的地 方 戏 “ 拉 魂 腔 ” 以 及 外来 的 京 剧 、 奏 一 边 唱 。从 曲调 上 分 析 ,两 者 的 关 系 就更 为 明 显 。拉 魂 腔 昆 曲 、梆 子 戏 等 。运 河 文 化 是 一 种 先 进 的 商 业 文 化 ,沿 途商 唱腔 很 有 特 色 ,其 中女 腔 是 上 行 小 七度 大跳 以及 男 腔 下 行 大 船 、官船 、商家如云 ,依托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 ,促进 二 度 的拖 腔 。这 些 特 点 和 花 鼓 的 曲调 都 有 着 深 刻 的关 系 。 了商 品 经 济 的繁 荣 。 肘鼓子也 叫做 “ 周姑子” ,在山东很流行 ,是受 到了别 “ 枣 庄 柳 琴 戏 ”形 成 于清 代 中 叶乾 嘉 年 间 的 峄 县 和 滕县 的 剧种 影 响 的花 鼓 秧 歌 演 变 而 来 的 。嘉 庆 年 间 ,周 姑 子在 鲁 ( 今山东省枣庄 市 ) , 流行 于鲁南 、 苏北 、 皖北 、 豫东 等地 区。 南 滕 县 、峄县 一 带 已经 比较 流 行 。 以前 在 鲁 南 一 带 就 流行 过 三五成班 、十八结社 ,无论是 田间地头还是城镇乡村 ,均以 种敲狗皮鼓 ,最后大家都将其当作是迷信职业 。当地老百 其 浓 烈 的 乡音 乡 韵 ,裹挟 着 泥 土 的芬 芳 ,原 汁 原 味 地 还 原 着 姓称其为 “ 周 姑 子 ”或 者 “ 姑 娘 腔 ” ,这 种 唱 腔 被 一 些 街 边 当地 乡土老百姓 的真实情感 ,因其 曲调优美 ,演唱时尾音翻 的 卖 艺 者借 鉴 ,并 流传 发 展 ,对 于 拉 魂 唱 腔 的影 响 很 大 。 高或有 帮和 ,又被当地的人们称 为 “ 拉后腔 ” “ 拉魂腔” , 丁香腔在有些地方 叫做 “ 四句腔” 、 “ 三句半” ,没有 1 9 5 3年 正式 定 名 为 “ 柳琴戏” 。 弦 乐 伴 奏 ,也 没 有 打击 乐 伴 奏 ,只是 靠 人 声 ,应 该 是 从 运 河 2 0 0 6年 ,由枣 庄市柳琴 戏保护传 承 中心 ( 枣庄市 艺术 号 子 发 展 而 来 的 ,主要 活 跃 于 今 枣 庄 市 台儿 庄 、峄 城 、薛 城 剧 院 )申报 , “ 枣 庄 柳 琴 戏 ” 被 国务 院公 布 为 第 一 批 国家 级 运河一带 。 非 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成为鲁 苏豫 皖以及泛淮海地 区最 以上 几 种 艺 术 形 式 是 鲁 南 地 区 之 前 的 一 些 比 较 主 要 的 有 影 响力 、最 具 代 表 性 的地 方 剧 种 。 道光年间 ,活跃在 当地的 民间艺人主要有 :唱肘鼓子 的 曲种 。柳 琴 戏 与 以上 几种 曲种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联 系 ,可 以说 是 从 这 些 曲种 发 展 而 来 的 。但 是 上 述 任 何 一 种 又 都 不 能 被 称 武大 、武二兄弟 ,滕县南部高庄唱花鼓 的艺人高二 ( 艺名高 老板 ),滕县西部磨庄唱花鼓的安有德 ,峄县李村三句半艺 为 后 来 的拉 魂 腔 ,拉 魂腔 是 许 多 曲种 的结 合 体 ,是 独 具 特 色 人 八 戒 等 。 各路 艺 人 齐 聚 滕 县 苏 楼 ,每 年农 闲尤 其 春 节 期 间 的一 种 曲种 。 1 9 1 8至 1 9 2 0年 ,峄 县 拉 魂 腔 艺 人 孙 殿 文 率 班 在 徐 州 演 在 附 近 乡 村 通宵 演 出 ,相 互 交 流 、相 互 切 磋 ,诸 剧种 相互 影 出 ,徐 步 俊 、 大 毛 子 率 班 去 蚌 埠 演 出 ;1 9 3 2年 ,梁 学 惠 等 响 、相 互 碰 撞 ,在 文 秀才 苏 来 的编 排 指 导 下 ,借 鉴 了柳 子 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
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
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
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
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
”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
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三、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例如早期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压花场”,又分为单压(一生一旦)和双压(一生两旦)两种,目的是在正戏前用来招徕观众和压场,其动作朴素健康,豪迈爽朗,庄重粗犷,大多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将生活、劳动、物象加工提炼为一定的程式。
柳琴戏的唱腔独具魅力,其唱腔旋律中,四、五、六、七、八度的大跳音程随处可见,女腔丰富,旋律委婉。
柳琴戏的花腔也很有特色,主要出现在女腔唱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一个或几个固定的音型多次重复形成;(2)以同音重复进行形成;(3)以高低音区的音域游移对比形成。
因为花腔丰富多彩,几乎是行腔必闻,起伏跌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故柳琴戏过去又被称为“拉花腔”。
柳琴戏的语言艺术十分独特,柳琴戏语言的通俗,与其故事的通俗、人物的通俗一起构成了柳琴戏土里土气的风格。
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民间语言,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风趣的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打比方、俏皮话、谐音打岔、插话逗趣等手法,例如秫秫(即高梁)、馍馍(即馒头)、怪好的(很好)、俺(我)的(dei)个乖乖来(表惊叹)、俺(我)的个娘来(表感叹)、下湖(去野外田地)、拉呱(谈话)这样的方言随处都能遇到。
柳琴戏的角色名称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分为生角、旦角、勾角、花脸四大行,
与众不同的是其旦角与丑角的名称。
旦角分为二头、小头、老头、祸婆。
二头,即青衣(即正旦),扮演贤惠端庄的青年妇女,以唱功为主,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小头,即小旦,又细分为闺门旦、花旦、小花旦、风流旦,扮演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文雅秀丽、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其特点,如《小姑贤》中的桂姐;老头,即老旦,扮演老年妇女,特点是善良厚道,如《三蜷寒桥》中的老朱氏;祸婆,即彩旦,淮海戏叫做歹婆子,扮演中老年妇女,特点是风趣诙谐、丑陋粗俗,顾名思义,这个角色多扮演心眼不好的坏婆婆,一出场就会有祸事降临,例如《小姑贤》中的刁氏。
柳琴戏中的丑角叫做勾角,多扮演性格诙谐、风趣憨直或奸邪油滑的官员、纨绔子弟、武侠义士或一般下层人物,其行当又细分为文丑、武丑和老丑三种。
花脸中的“毛腿子”一行的名称,也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主要扮演山贼、草寇、番王、蛮将,性格粗野凶狠,以武戏为主。
拉魂腔传唱了三百年,乡音、乡情、乡土气的柳琴戏,以其粗犷、奔放的乡土风格和通俗迷人的“拉魂”特色,而成为鲁南人的主要精神食粮。
二百年来因她生于斯、长于斯,与沂蒙山不可分割,与微山湖水乳交融,与鲁南人血肉相连。
茶余饭后,谁都会哼一两句“大路上走来我陈士铎啊,赶会我赶了三天多……”,如同枣庄的石榴花一样朴实俊美的拉魂腔柳琴戏,象鲁南的山风水韵一样,一阵阵轻拂流淌在乡亲们的心头。
这就是柳琴戏的魅力所在,也是她的生命源泉!
古老的拉魂腔,迷人的柳琴戏,至今还在滋润着鲁南人的心灵和精神,成为他们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