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铜陵市雷暴日探测方法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6,22(13)铜陵市雷暴日探测方法分析马林张兵胡方慧(铜陵市气象局,安徽铜陵244000)摘要:该文通过对铜陵市2002—2012年人工雷暴观测数据和LD-LL型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探讨了利用人工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共同确定雷暴日及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的方法,为铜陵市雷电防御和雷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暴日;闪电定位仪;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3-0150-02雷暴日是反映当地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是雷电科学和雷电防御的主要参数指标之一[1]。
而对雷暴的气象观测一直是以人工观测为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观测站点的位置、观测员的个人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002年以来,安徽省气象局在铜陵布设了LD-LL型闪电定位仪,用以监测本地的云、地闪电相关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雷暴观测的覆盖范围小、时间不连续、数据参数单一等缺陷。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两种观测数据的差异,更准确地分析铜陵本地雷电活动规律,本文利用铜陵2002—2012年人工雷暴观测数据和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在确定雷暴日和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方面进行了探讨。
1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1.1人工观测资料雷暴的人工观测[2],是以测站为中心,第一次闻雷为开始,最后一次闻雷为终止,每日只要听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记录为一个雷暴日,它不分云闪还是地闪,数据参数单一。
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成立于1960年,起初为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时段为每日08:00—20:00,从2007年1月开始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时段为每日20:00至次日20:00,拥有50多年气象历年资料。
本文取自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02—2012年经质量控制的人工观测资料,按统计学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1.2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闪电定位仪可以对云、地闪电全天候进行监测,覆盖范围广,数据参数多样化,包括闪电发生的时间、落雷地点、电流强度、雷电流上升陡度、极性等,但它投入运行的时间短,资料积累少。
余姚市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余姚市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苏梦杰,沈红军,陈美春(浙江余姚市气象局,浙江,余姚 315400)e-mail:mysu1986@摘要:根据余姚市2010-2013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数资料,分析了雷暴日数与雷电日数的关系、两者对计算地闪密度相关性的分析,得出余姚市闪电活动的规律,找出适合余姚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关键词:闪电定位仪;雷暴日;雷电日;经验公式引言宁波地区在2009年开始使用闪电定位仪观测记录闪电数据。
闪电定位仪作为对人工观测的补充,对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余姚市闪电定位仪数据及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余姚市雷暴活动的一些规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使用宁波市2010-2013年4a的闪电定位仪数据及余姚市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余姚市国家一般观测站周围各公里数范围内,以及余姚市全市范围内雷电日数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对比,分析闪电定位仪与人工观测特点,及比较,通过闪电定位仪或人工观测得出余姚市地闪密度。
2 分析2.1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数辨识雷声是人工观测雷暴日的主要手段,但雷声的传播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最多也只有20km。
另外,由于地形因素、环境噪音影响,观测员听力因素、观测时间等均影响观测员对雷暴日的记录。
而闪电定位仪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感闪电放电参数的一种自动化探测设备,其处理的数据相对比较客观。
余姚市国家一般观测站位于北纬30.0541°,东经121.1851°,根据此经纬度算得5km范围、10km范围、20km范围四周的经纬度值。
筛选各经纬度范围内的地闪,只要有地闪记录,则该日被统计为雷电日。
表1 2010-2013年余姚市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对比表(单位:d)从表1可以看出,从全市范围来讲,2010-2013年闪电定位仪雷电日年平均为95d,最多的是2010年达到111d,几乎是全年的1/3,最少的是2013年85d,且全市雷电日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
第38卷 第6期2020年12月干 旱 气 象JournalofAridMeteorologyVol.38 No.6December,2020朱华亮,华连生,温华洋,等.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J].干旱气象,2020,38(6):1016-1022,[ZHUHualiang,HUALiansheng,WENHuayang,etal.HomogeneityAnalysisofArtificialThunderstormDaysandThunderstormDaysCalculatedUsingtheDataofADTDSystem[J].JournalofAridMeteorology,2020,38(6):1016-1022],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6-1016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朱华亮1,华连生1,温华洋1,庞文静2,梁 丽2,孔芹芹1(1.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基于1961—2013年843个气象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2010—2018年的ADTD系统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全国28个区域的ADTD监测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关系,建立年雷暴日数拟合公式,并利用PMFT方法探讨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均一性。
结果表明:(1)各地区ADTD监测雷电日和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最优匹配半径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介于9~15km之间,而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大于20km;(2)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0.0d,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0%,而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误差较大,表明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外,利用二元法建立的公式对年雷暴日数的拟合效果较好;(3)经PMFT检验发现843个站点中有776个站点的序列在2013年前后无明显跳变,占比达92.1%,仅有67个台站因ADTD站点稀疏、ADTD探测性能下降、高山阻隔等原因造成序列明显跳变,表明利用二元法延长的年雷暴日数序列与人工观测序列之间的均一性较好。
安徽省云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云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关系的研究朱浩;孙浩;王凯;江梦天;段春锋;程向阳【摘要】Based on thunderstorm days data from 1961 to 2015 and Active Divectory Topology Diagrammer (ADTD) lightning loc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mean cloud-ground lightning density Ngand thunderstorm days Tdwas analyzed using a linear model and a power law model throughout differ-ent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from formula according to"Code for Design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 (GB 50057).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understorm days observed from 2010 to 2015 and that observed from 1961 to 2015.The pow-er law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cloud-ground lightning density and thunderstorm days than the linear model.The annual mean cloud-ground lightning density in different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 calculated from the two equ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GB 50057) has a large difference from the real observations.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the power-law equation Ng=0.024Td1.3 is 31.65% and that of linear model Ng=0.100Tdis 44.03%,respectively.The cloud-ground lightning density calculated from the fitting equation Ng=0.0281Td1.369 is close to the real observations,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Anhui province than the other two equations Ng=0.024Td1.3 and Ng=0.100Td.%利用1961-2015年安徽省雷暴日数资料和2010-2015年ADTD系统闪电定位数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采用线性和幂两种计算模型分析安徽省年平均云地闪密度Ng与雷暴日数Td的关系,并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10-2015年安徽省雷暴日数与1961-2015年雷暴日数的观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幂模型比线性模型更适用于表征安徽省年平均云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的关系.利用雷暴日数据结合规范两种计算公式得到的安徽省各县区年平均云地闪密度与实际观测的云地闪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公式Ng=0.024T 1.3d 计算的云地闪密度的样本平均相对误差为31.65%,低于Ng=0.100Td计算的云地闪密度的样本相对误差44.03%.拟合公式Ng=0.0281T 1.369d 计算的安徽省年平均云地闪密度与实际观测的云地闪密度接近,较规范中的两类公式Ng=0.024T 1.3d 和Ng=0.100Td更适用于安徽地区.【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8页(P61-68)【关键词】云地闪;雷暴日数;闪电密度;误差【作者】朱浩;孙浩;王凯;江梦天;段春锋;程向阳【作者单位】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合肥230061;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合肥230061;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合肥230061;连云港市连云区气象局,江苏连云港222000;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合肥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引言雷电是联合国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趋于严重。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朱传林【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r)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r≤7 km时,LLS 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 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
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
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Using th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monitoring data of Hubei Province from 2007 to 2012 and 1983-2012 artificial observations,2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ith theoretical detection efficiency above 95% are selected to make a relative analysis on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monitored by LLS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radius (r)and artificial observations.Results show that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and LLS monitoring data agree mostly in the radius which range from 6 .4 km to 10.2 km.In the circulararea when r= 7,8,9 km,the difference is minimum,with the average differ-ence of about 1 9%.When r≤7 km,the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from LLS monitoring data is less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while it is more than artificial observation when r≥8 km,and it can re-place the number of maximum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when r= 22 km. The ground flash density do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monitoring radius in the range of 2-40 km,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is 3.9-4.1 times/(km2 ·a)and the average value is 4 times/(km2 ·a)for each monitoring radius.According to data of LLS,3 methods are suggested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The first method is using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LLS monitoring data when r= 7 km to represent the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di-rectly,called direct substitution method.The second method i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by the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quanti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data when r= 8 km,called ground flash density method.The third method is u-sing the binary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data when r= 8 km,called binary method.The examination shows that the binary method is the best,followed by the ground flash density method and the direct substitution method.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25 stations calculated by binary method from 2007 to 2012 areequal to that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s 7.4%.In 2013,the gap of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between binary method and artificial observation is 0.8 d,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s 12.3%.【总页数】10页(P741-750)【作者】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朱传林【作者单位】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J], 陈星宇;孙文龙2.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在雷暴日数统计中的应用 [J], 陈星宇;迟立志3.1954-2013年连州市雷暴日数的统计特征 [J], 阮楚雯;邓福兴;李少远4.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J], 曾庆锋;力梅;兰红平;江崟;罗红艳;徐栋璞5.利用50年人工观测资料分析河南省末雷暴日特征 [J], 杨美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 年兴安盟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Hinggan League in 2019
LI Si-ran et al (Inner Mongolia Xing’an Leagu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Ulanhot, Inner Mongolia 137400)
关键词 雷电日数;闪电密度;闪电强度
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40–02 DOI:10.19383/ki.nyzhyj.2020.07.020
雷电是在雷暴天气条件下发生 的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 又 令 人 生 畏 的 放 电 现 象。雷 电 产 生 的 高 温、猛 烈 的 冲 击 波 以 及 强 烈 的 电 磁 辐 射 等 物 理 效 应,使 其 能 在 瞬 间 产 生 巨 大 的 破 坏 作 用,常 常 会 造 成 人 员 伤 亡,击毁建筑物,引起森林火灾,造成 油 田 等 燃 烧 甚 至 爆 炸,危 害 人 民 财 产 和 人 身 安 全。雷 电 灾 害 已 被 联 合 国 有 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 一。传 统 的 雷 电 记 录 以 测 站 人 工 观 测 记 录 为 主,随 着 对 雷 电 研 究 的 深 入, 遥感、遥测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实时闪 电定位系统已经完全取代人工观测, 成 为 目 前 雷 电 监 测 的 主 要 手 段。对 全 国不同区域而言,目前主要有 ADTD(地 闪)、VLF/LF(全 闪 包 括 云 闪 和 地 闪)两 套 闪 电 定 位 系 统,提 供 的 闪 电 定 位 资 料 是 目 前 开 展 雷 电 预 警、雷 电 灾 害 评 估 的 主 要 依 据。许 多 气 象 学 者 对 基 于 ADTD 闪电定位数据与目测雷暴日之间 的 关 系 已 经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究,研 究 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 15~20 km 范围 内人工观测雷暴日数据和 ADTA 闪电定 位 系 统,得 到 的 闪 电 日 数 据 相 关 性 最
海南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检验和分析
海南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检验和分析陈有龙;郭冬艳;李凡【摘要】利用2007~2008年海南省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和同期海南雷电灾害个例及人工观测雷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海南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漏测率和误测率;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海南省发生闪电绝大多数为负地闪:与雷击灾害事故对比来看,海南省闪电定位仪探测漏测率和闪击落地的定位精度平均误差偏大,但与人工观测雷暴日对比结果表明平均探测漏测率在技术标准允许范围内;晴空闪电日误测率属于技术标准允许范围;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时间精度基本可信;闪电定位仪探测数据与降水分布的同步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可反映出雷暴移动方向、路径及发生、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海南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可信度基本达到应用标准.【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5页(P94-97,后插2)【关键词】闪电定位资料;误差;检验【作者】陈有龙;郭冬艳;李凡【作者单位】海南省气象台,海南海口570203;海南省气象台,海南海口570203;海南省气象台,海南海口570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海南岛是中国雷电发生频率最高省份之一,每年在各种气象灾害中,雷击灾害发生的频数最高,因雷击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名列前茅。
加强对雷电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及防御工作变得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随着国家气象局全国闪电定位网的布设,我国对雷电的监测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经过几年的资料积累,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宝贵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检验和分析[2-6]。
2005年,海南省气象局在全省范围建设了5个探测站,分别分布在海口、三亚、琼中、琼海、东方5个市县境内组成了覆盖全省的闪电定位网,到目前为止,已积累了约3a的探测资料。
闪电定位资料除了用于监测雷电的定时、定点实时信息外,对雷电的生消、移行规律、雷电预警、临近预报更具有实用价值。
菏泽市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对比分析
菏泽市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对比分析作者:程萌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0期摘要:该文通过对2007-2013年菏泽地区9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暴日特征。
结果表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获取的雷暴日数远大于人工观测的数据;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局限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灵敏性,而人工观测的雷暴日局限于个人差异和地形影响,均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各地区雷电活动规律;两者综合筛选后的雷暴日能客观真实反映各地雷电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有效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雷暴日及雷击大地密度参数,为雷击风险评估与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闪电定位;人工观测;雷暴日;菏泽市中图分类号 P4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51-03雷电是自然界大气中发生的瞬间放电过程,并伴有声、光、电的出现,它被联合国公布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在现代生活中,雷电不仅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对电力、通信、电子、建筑等许多行业都有着大影响,因此雷电活动规律及其防护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2]。
雷暴日是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是雷电科学研究和防雷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指标。
20世纪70年代,Nishino、Noggle和Proctor等科学家采用高频、甚高频、低频技术的天线定位系统测量闪电位置[3]。
而近年来闪电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该项工作的检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问楠臻等利用广州市雷电监测网数据,按1km2的网格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加权得到地闪密度[4];陈家宏等提出了网格法统计雷电日方法,并与传统人工观测雷电日进行了对比分析[5];樊荣等从落雷密度的概念出发,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计算任一经纬度上的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并使用C#语言编制出计算落雷密度的软件[6];还有些学者通过对各地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和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析,总结出了符合当地特点的两者的关系[7-10]。
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陈星宇;马端良【摘要】该文利用闪电定位数据,按照《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 X /T 103 - 2009)要求,通过实例,从落雷点与事故点的水平距离、雷电流电磁辐射的影响距离、落雷和事故发生的时间等3个主要方面来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工作,分析判断灾害成因.【期刊名称】《中低纬山地气象》【年(卷),期】2018(042)001【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闪电定位;雷电;雷电灾害【作者】陈星宇;马端良【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1 引言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严重灾害之一[1]。
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分析能为雷电的防御方法提供科学证据,指导科学防御雷电实践论证。
此外,雷电灾害调查还涉及保险公司与参保单位的理赔事宜。
全面科学的雷电灾害调查既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应用闪电定位数据可以确定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等。
结合雷电灾害调查中剩磁法的使用,可以帮助判断灾害是否由雷电造成的。
剩磁法是判断是否有直接雷击比较实用的方法,但在实际中由于雷击点的位置不容易确定,剩磁在一段时间过后会消失的原因,剩磁法的实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两者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103-2009)中对雷电灾害调查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包含对气象因素、环境因素、历史因素、防雷装置及设备因素、雷电灾害事故现场因素的调查[2],但未对如何应用闪电数据进行雷灾判断做详尽的描述。
国内和国际上利用闪电定位进行雷电灾害调查的案例不多,尤其在确定雷击点与灾害地的距离和确定哪次雷击是灾害的主因上的研究更少。
2 资料与方法本文闪电定位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部门自2006年下半年建设了13部闪电定位仪,探测范围覆盖山东全省和周边省份2/3区域。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陈星宇,孙文龙(烟台市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3)摘要应用2007年人工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针对雷暴日数对2种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共同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描述雷暴日这一参数。
关键词雷暴日数;闪电定位;人工观测中图分类号P42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88-02The Method of Lightn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Observation Data to Determine Thunderstorm Days CHEN Xing-yu et 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Yantai ,Yantai ,Shandong 264003)Abstract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and the Lightning Detection System data in 2007,analysis two kinds of data for thunderstorm days.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 this parameter of thunderstorm days ,using lightning location data and human observation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Key words Thunderstorm days ;Lightning location ;Artificial observation作者简介陈星宇(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从事雷电防护技术推广工作。
浙江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
浙江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 3 5 5 第 3 期 赵 伟等 :
] 3 4 位精度在理 论 上 可 以 接 受 [ 。单站探测距离约为
纬度 、 电流 、 回击数 、 定位站数和定位站值等要素 。 电力部门 L 有很 大一部 L S 在浙江省布网 较早 , 分地闪记 录 是 采 用 两 站 的 时 差 法 或 定 向 定 位 法 定 位, 该方法误差 较 大 。 由 闪 电 定 位 仪 的 探 测 原 理 可 知, 3 个及以上站数 可 以 探 测 得 到 比 较 精 确 的 定 位 资料 , 地闪发生时小 于 3 个 站 探 测 到 的 闪 电 记 录 不
) ) ) 1 2 1 赵 伟1) 姜瑜君 童杭伟 张 斌
1) 2)
(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杭州 3 ) 1 0 0 0 8
( 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杭州 3 ) 1 0 0 1 4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针对 2 监测的地闪 0 0 9—2 0 1 3 年浙江省气象 部 门 和 电 力 部 门 闪 电 定 位 系 统 ( l i h t n i n o c a t i o ns s t e m,L L S) g gl y ( , ) 数据 , 从时空分布及探测效率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 。 结果表明 : 电力部 c l o u d t o r o u n d l i h t n i n C Gl i h t n i n g g g g g 沿海平原和金衢 门L L S 监测的年平均地闪频次稳定大于气象部门 L L S监 测 的 年 平 均 地 闪 频 次 。 从 空 间 分 布 看 , 盆地等平原地带 , 两者的地闪密度相近 ; 在杭州和衢州交界地区 , 气象部门 L L S 监测的地闪密度稳定大于电力的地 在其他地区 ( 如浙西北 、 浙中南部和浙南等大部分地区 ) , 电力部门 L 闪密度 ; L S 监测的地闪密度稳定大于气象部门 气象部门 L L L S 监测的地闪密度 。 利用雷暴日数对 两 者 的 探 测 能 力 对 比 可 知 , L S对一些较弱雷暴天气过程中 的 电力部门 L 地闪有漏测可能 。 利用雷击跳闸记录对比分析 , L S 逐年探测效率稳定高于气 象 部 门 L L S的探测效率, 两者相差约 6% 。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地闪 ;雷暴日数 ;雷击跳闸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文章在对比分析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暴日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造成两种资料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了应用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 王从卯 金岩 作者单位: 龙口市气象局,山东,龙口,265700 刊 名: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2009 ""(8) 分类号: P427.32.+1 关键词: 人工观测 闪电定位 雷暴 对比分析
基于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暴特征分析平措马康利
基于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暴特征分析平措马康利发布时间:2022-05-10T05:47:57.636Z 来源:《探索科学》2022年1月下作者:平措马康利[导读] 本文运用改则县气象部门闪电定位仪2019~2020年雷电定位资料和往年收集雷灾事故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地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气象局平措马康利 859200摘要:本文运用改则县气象部门闪电定位仪2019~2020年雷电定位资料和往年收集雷灾事故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地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改则县地闪日变化呈现出双峰型特征,地闪频次日特征较为显著,地闪峰值主要集中在午后;改则县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7~9月份,由于夏季(主汛期)是雷电活动的高发期,应加强汛前的防雷检测和防雷宣传工作,减少灾情发生;改则县地闪密度分布主要集中在改则县和洞措乡境内,果察县地闪密度相对较小;从雷灾实地调查数据显示,改则县雷击事故主要是移动电子设备运用不当和当地群众的防雷意识不够、雷暴出现空旷地区较多,缺少防雷设施造成的。
关键词:地闪密度雷暴特征雷灾改则县引言改则县地域辽阔,全县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较多,而且气象灾害频率和经济损失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生态薄弱,这边的一个很小的天气过程就能导致很多灾情,主要灾情包括雪灾、风灾、雷灾、旱灾、雨灾。
其中雷电灾害也是改则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今雷击造成死亡人数20人,受伤人数2人,以及大量的经济损失、牲畜死亡。
雷暴是伴随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行天气,雷暴出现的过程中严重危害着人、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安全,并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熟练掌握雷暴的发生规律,减少雷击可能带来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运用改则县气象部门闪电定位仪2019-2020年雷电定位资料和往年收集雷灾事故资料,对改则县雷暴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当地防雷减灾能力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斏旑旑斿旘斖旓旑旂旓旍旈斸斢斻旈斿旑斻斿斣斿斻旇旑旓旍旓旂旟 敠 斉斻旓旑旓旐旟
斖斸旟棽棸棻椆 斘旓棶棻棸斣旓旚斸旍斘旓棶棿棽椄
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张岚晶
棬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棳内蒙古 呼和浩特 棸棻棸棸棽棸棭
好的数据显示在终端上传暎闪电定位系统采用时差
测 向 混 合 法棬斏斖斝斄斆斣棭进 行 地 闪 的 探 测 定 位 棳给 出 每 个 地 闪 的 发 生 时 间 暍位 置 暍极 性 暍强 度 暍陡 度 等 参
数 椲椀椵暎
表棻
椂个基准气候观测站
站号
站名
椀棾棿椂棾
呼和浩特市 郊区
椀棾棾椂椄
武川县
椀棾棿椂棿
系 分 析 从 而 提 出 暥规 范 暦地 闪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存 在 误 差 暎 王 从 卯椲棾椵等 人 用 山 东 地 区 人 工 和 闪 电 定 位 系 统 两 种 观 测 资 料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棳并 提 出 了 应 用 两 种 资 料 注 意 的 问 题 暎 冯 真 祯椲棿椵等 人 用 福 建 省 闪 电 监 测 资 料分析了福建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暎由于闪电定位 系 统可 全 天 连 续 运 行 棳记 录 雷 电 发 生 的 时 间 暍位 置 暍 强 度 及 极 性 等 属 性 棳逐 渐 替 代 雷 暴 的 人 工 观 测 暎 雷 电 监 测 由全 国 雷 电 监 测 网 提 供 棳该 数 据 如 何 与 传 统 人 工 观 测 数 据 进 行 连 接 棳以 满 足 对 雷 暴 长 期 分 析 暍雷 电 灾 害 风 险 评 估 暍雷 电 监 测 预 警 暍雷 灾 技 术 调 查 等 众 多防雷业务科研要求成为关键性问题暎 棻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棻灡棻 研 究区域 概 况
两套ADTD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率对比分析
两套ADTD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率对比分析石湘波【摘要】利用浙江省和宁波市两套ADTD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定位资料,对ADTD 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地区范围内,市系统所探测到的地闪次数要远超过省系统所探测到的地闪次数.在合理探测范围内,闪电定位系统的相邻测站间距越近,其探测效率越高,特别是对雷电流幅值在0~30 kA的地闪.当雷电流幅值>50 kA,相对于市系统,测站数较多的省,系统能探测到较高比例的高质量地闪数据.相比测站围线以外,在测站围线以内,市系统探测效率高且探测到的高质量地闪数据比例也较高.【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ADTD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率;雷电流幅值;定位算法【作者】石湘波【作者单位】宁波市气象局,宁波31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1目前闪电定位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气象、电力、航空等。
了解闪电定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防雷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因此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的检验受到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
许多学者通过应用软件模拟,分析了布站站点的数目、几何形状、站间距大小对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精度和探测效率的影响[1-4]。
这些研究为闪电定位系统的布局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场地环境因素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理论方案进行布网,因此实际探测情况与模拟情况会有所不同。
要了解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精度和探测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人工引雷的方法进行评估。
但由于条件限制,除个别地区外,国内绝大部分的闪电定位系统均未经过人工引雷方法的评估。
如果没有人工引雷方法可以使用,也可通过对比同一地区另一套闪电定位系统的数据,来粗略分析该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
国内很多学者对不同设备、不同布站方式、不同地闪采集阈值以及不同处理软件的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进行过对比分析[5-9]。
闪电定位资料与目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闪电定位资料与目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钟颖颖;冯民学;周曾奎;王锡中;张艳华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2010(30)6
【摘要】对比分析了2006-2008年4-8月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和6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数据,通过计算测站有雷暴记录同时闪电探测网有闪电记录的比例和有地闪记录同时有雷暴记录的比例,得出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同时以目测资料为准,借助雷达数据判别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的漏测率和误测率,表明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数据有效.江苏省水体分布广泛,南北地形差异较大,闪电分布也不同,本文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利用两种观测数据计算了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地闪密度公式.
【总页数】5页(P851-855)
【作者】钟颖颖;冯民学;周曾奎;王锡中;张艳华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8;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7.3
【相关文献】
1.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J], 陈星宇;孙文龙
2.册亨县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J], 朱曦嵘;邱飞;丁旻;刘波
3.册亨县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J], 朱曦嵘;邱飞;丁旻;刘波;
4.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J], 胡新华
5.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J], 王从卯;金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5-12;改回日期:2017-09-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1904)、中国气象局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科技攻关项目(GRMC2015M05)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ZDSYS2014071515395703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曾庆锋(1984— ),男,广西梧州人,博士,主要从事气象探测及数据应用研究.E-mail:zengqing0419@sina.com。
第 36卷 第 5期 2018年 10月
干 旱 气 象
JournalofAridMeteorology
Vol.36 No.5 Oct,2018
曾庆锋,力 梅,兰红平,等.闪电定位数据替代 雷 暴 日 人 工 观 测 初 探 [J].干 旱 气 象,2018,36(5):813-819,[ZENG Qingfeng,LIMei,LAN Hongping,etal.PreliminaryResearchonReplacementofThunderstormDaysofArtificialObservationwithLightningPositionDetectionData[J].Journal ofAridMeteorology,2018,36(5):813-819],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13
814
干 旱 气 象
36卷
工观测雷暴 日 有 可 比 性。 钟 颖 颖 等 [10]对 比 分 析 江 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和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数 据,得出两种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并借助雷达数据判 别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的漏测率和误测率。王学良 等[1]根据 7、8km半径区域内监测的年雷暴日数、年 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 法和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发现二元法的一致性 效果最好。余 海 军 等 [11]对 闪 电 定 位 数 据 与 人 工 雷 暴日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 雷暴日在不同面积区域相差很大,在半径为 7km区 域内的雷暴日数接近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然而,大 多数研究侧重对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数据之 间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而对仪器观测数据如何替 代雷暴日人工观测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深 圳为例,基于闪电定位、雷暴日及天气雷达等数据, 从闪电定位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闪电 定位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最优匹配以及天气学 (环流形势、天 气 系 统 等 )方 面,探 讨 如 何 使 用 闪 电 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
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曾 庆 锋1,2,力 梅1,兰 红 平3,江 肶1,罗 红 艳1,徐 栋 璞3
(1.广东省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 深圳 518040; 2.广东省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40;
3.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广东 深圳 518040)
摘 要:以深圳市为例,对近 10a闪电定位、人工观测雷暴日、天气雷达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闪 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闪电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具有 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2)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 雷暴日最优匹配的半径范围为 9.24km,在该半径范围内,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 的年平均误差 2.8d,平均误差率 4.3%。通过雷暴日和闪电定位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发现两 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3)雷暴日和雷电日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基本相同,两种天气条件下 温、湿廓线的相关系数均为 0.99,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环境物理条件。人工观测雷暴日和基于闪电定 位得到的雷电日随闪电定位取值半径的变化特征及其二者关系的分析表明,闪电定位数据替代人工 观测雷暴日的方法和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关键词: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人工观测;最小二乘法 文章编号:1006-7639(2018)05-0813-07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13 中图分类号:P4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对雷电活动现象研究的深入以及遥感、遥
测技术的发展,雷电探测特别是对地闪监测和定位 方面实现了突破。我国气象部门于 2004年开始建 立国家雷电监测定位网,可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 展及消亡的全过程,并能准确测量闪击发生的时间、 位置、极性 及 电 流 强 度 等 重 要 参 数[6],是 替 代 人 工 观测雷暴日的重要观测手段。然而,闪电定位探测 资料是否能够替代人工观测的雷暴日?为此,展开 了两种资料的差异、原因及关系等分析。早期,郄秀 书等[7]利用 3站地闪定位仪,对闪电定位数据替代 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 来,随着闪电定位系统在全国布网并投入业务运行, 更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雷暴日和闪电定位资料的关 系进行探讨。刘园园等[5]、胡新华[8]研究了闪电定 位数据与雷暴日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发现闪电 定位的雷电日数普遍高于人工观测记录,但两者的 分布趋势 大 体 相 同。 尹 丽 云 等[9]提 出 了 基 于 网 格 统计雷暴日的方法,认为该方法得到的统计值与人
引 言
雷暴日是反映当地雷电活动频繁程度及其强度 等的物理参数。雷暴日资料来源于人工观测,其观 测结果容易受气象站点环境、观测人员听力差异及 背景噪音等因素影响,而不受电磁环境干扰。雷暴 日数作为描述雷电活动的唯一长期记录,在防雷工 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纸审核和雷电防护等 级划分等工程设计、气象业务和雷电科学研究中始 终是一个重要参数指标[1-3]。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 程度越来越高,气象观测系统正在逐步取代常规人 工观测的器测项目[4-5]。我国于 2013年取消了人 工观测雷暴日业务。由于雷暴日是代表某区域雷电 历史气候状况的珍贵参数,需寻求能够替代的其他 观测手段以延续数据。因此,仪器观测替代雷暴日 人工观测的研究更显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