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第一篇:唐诗中的音乐赏析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
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
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
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1、冷色调的羌笛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
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
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
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
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
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
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
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
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20XX年所编着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
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
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
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
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
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
因此唐诗《琵琶行》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还是在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琵琶行》中白居易细腻地刻画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术和琵琶乐曲的动人音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诗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才华。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琵琶行等,诗比较好,有想象的空间。
嘈嘈切切错杂弹——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序曲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音乐的时代……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描绘音乐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向我们创造了一个金碧辉煌、光彩奇夺目的艺术境界。
使这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音乐之美,跨越时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泽遗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们不妨在这一组宏伟的交响乐中撷取几首,再领略一下这其中的韵味。
第一乐章:琵琶声中的出怨——白香山的江上琵琶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师道派人前来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虽然身非谏官,但还是首先上书切谏,请求缉办凶手。
结果遭到政敌的残害,被贬为江司马。
正如他自己所说:“妨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此诗作于被贬江州的次年秋。
诗人历经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后,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恰巧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相遇;听了他很有感情的弹奏,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涌而出,谱写了这一曲千古绝唱。
诗人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发幽愤。
进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最为突出成就,在于对音乐的描写。
作者是如何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呢?他运用了四种手法:一是多方设喻。
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
“急语”喻大弦繁音粗节,“秋语”喻小弦的细碎绵密,珠落玉盘喻乐声的和谐悦耳清脆怡人,花下莺语喻乐声的流转和宛,冰下泉流喻乐声的幽咽若凝。
把美妙重复的旋律和节奏表现的鲜明可感。
二是以声传情。
把琵琶声的变化与弹奏者和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声情交融。
诗中,那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含蕴着琵琶女或欢乐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我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不仅古代乐师给我们记录一些美妙的音乐,诗人们也用文字记载了当时乐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
唐诗的音乐描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三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诗皆是摹写声音的至文。
做为历代传送的名篇《琵琶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音乐摹写相当真切动人,诗人是这样记述这次音乐演奏的:先写转轴、拨弦、调音,在这两三声中,虽然未成曲调,却已脉脉含情了。
在一弦一音中,都倾述着自己的情思。
她先弹一首《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柔和而细促,恰似一阵私语,嘈嘈切切错杂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一样。
一会又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去;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一样,声音凝住了。
但那是断若断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忽然,声音如银瓶咋破,水流喷泻,似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
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奇发出声响,好似猛烈撕开丝帛一样,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琵琶的演奏,抒发了艺人的复杂的感情。
诗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述平生不得意”等诗句,就把诗中人物感情和乐曲联系起来,琵琶女年轻时曾风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被人遗忘。
她一生饱经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她怨恨那种强欢卖笑的说话,对侮辱、摧残了自己身心的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她把这种感情传于琴弦,使乐曲由婉转流畅到低沉难通,“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
”又由低下难通到异常缓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种感情由悠悠的怨恨到压抑的激情,又到无声的抗议。
这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无声的控诉,是苦涩的眼泪,她集聚了无穷的力量,压抑的“幽怨”一下子像破银瓶,突出重围,画作当心以画。
四根琴弦发出强烈的声音,这是从琵琶女心中迸发出的不平之声。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音乐描写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富有情感色彩。
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常常化作对心灵深处情感的倾诉。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通过对雁的飞行和鸣叫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远的情感和壮美的意境。
而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曲笛声音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常常与情感交融,形成了一种深邃的艺术韵味。
其次,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注重形象的描绘。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音乐的声音、乐器的形态以及演奏技巧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遥听千帆远,目送孤雁低”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远近和乐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这种直观的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强调了韵律与节奏的呼应。
音乐依靠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古诗词也常常通过对音乐中韵律感受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体验。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中,他运用了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歌与节奏感的音乐完美结合,塑造出豪放激昂的境界。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到旋律的旋转和节奏的起伏。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常常注重对音乐氛围的描绘。
古代文人常常以音乐的场景和环境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江河的广阔和鹳雀楼的高耸,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庄严和辽阔。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人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宏大。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形象的描绘、韵律与节奏的呼应以及对音乐氛围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音乐描写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古代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得以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唐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分析
唐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分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达到巅峰的时期。
许多唐代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使得这些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本文将对唐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深入分析。
1. 音韵格律与曲调结构唐代诗歌采用了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规则,通过不同的音节、押韵和平仄来创造出独特的韵律美感。
这些格律规则与古代音乐曲调结构有密切关联,例如五言绝句适合表现简洁清新的曲调,七言绝句则更适合悠扬华丽的曲调。
2. 花鸟昆虫与音乐意象唐代诗人经常运用花草树木、禽鸟昆虫等自然元素描写来表达音乐情感。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音乐起伏的情感。
3. 音乐仪式与宴会娱乐唐代诗人常常借助音乐仪式和宴会娱乐场景,来展现音乐的庄重和欢快。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描绘夜晚的音乐会和灯火辉煌的场景,给人以轻松欢愉之感。
4. 琴棋书画与音乐思维唐代文人士大夫品味高雅,他们常常将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与音乐元素融为一体。
这种音乐思维使得他们创作出富有节奏感、韵律感与和声感的作品。
5. 音律与情感交融唐代诗词中经常表现出音律与情感之间的密切关联。
通过使用特定的韵律、押韵和平仄手法,诗人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读者产生共鸣。
通过对唐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美学特点和音乐性质,也能够更加欣赏并深入体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
唐代诗词与音乐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那个伟大时代独有的艺术风貌。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作品赏析)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作品赏析)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
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
有唐一代,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曾被清人方扶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这些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概括起来,其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例如: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2、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
(牛殳《方响歌》)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
例2用“铿铿锵锵”这个拟声词来表现方响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例如:3、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
(张祜《王家五弦》)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例3 用耳边鸣响小金铃声来比拟五弦琵琶声的清脆悠扬。
例4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例如:5、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6、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白居易《五弦弹》)例5用视觉形象“黄云萧条白日暗”来比喻筚篥声低沉急促,用“上林繁花照眼新”的视觉形象来比喻筚篥声的轻松明快。
例6用视觉形象“陇水冻咽流不得”来比喻五弦琵琶声掩抑凝滞。
四、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浅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论文
浅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论文《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中含有很多对音乐的描写部分,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全文如下:一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
唐诗中的音乐表现与艺术形式探究
唐诗中的音乐表现与艺术形式探究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而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众多的唐诗作品中,许多诗人通过对音乐元素与艺术形式的描绘和运用,使得这些诗歌更加生动、感染力十足。
本文将就唐诗中音乐表现与艺术形式展开探究。
二、音乐元素在唐诗中的应用1. 节奏感节奏感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也在很多唐诗中得到了灵活运用。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一首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戍鼓断人行”这个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深沉坚定的军旅节奏。
2. 音色描绘音色是指乐器演奏时所呈现出的特殊音质。
有些唐诗通过形容乐器的音色,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登鹳雀楼”后的两句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形容乐器音色起伏高亢的氛围。
3. 编曲手法编曲是指音乐创作中对乐曲结构、声部和主题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手段。
在一些唐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编曲手法,使诗歌产生旋律感。
例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通过扣词和节奏的变化,给读者带来了宛如旋律般美妙的感受。
三、艺术形式在唐诗中的表现1. 抒情形式抒情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在唐代的许多诗歌中都能找到抒情的痕迹。
在音乐表现方面,一些唐诗通过抒发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夜雨、秋池等元素,以此表达对乐曲的思念之情。
2. 戏剧性形式戏剧性是指作品中情节跌宕起伏、激动人心、具有强烈冲突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在某些唐诗作品中,通过运用戏剧性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如白居易《琵琶行》:“阑干相送处, 风吹柳花满店香。
残月已经西下, 斜倚薰笼玉肤凉。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可是,旋律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比之其他事物更难描写。
在唐宋作品中,有一部分描写音乐的诗词比较有名,写法独特,各有千秋,作品以声、形、效果的多角度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运用比喻,对声音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把陌生的旋律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用千山万壑中的阵阵松涛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清越宏远,铿锵有力。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拢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贴切的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其声跃然纸上,使人闻其声,临其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将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读者“眼见”其声,历历在目。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了重量。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悦耳;“凤叫”,状其声之和缓悠扬。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被誉为“诗的鼎盛时代”。
唐诗以其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抒情和深刻的思想而蜚声中外。
在这些杰出的作品中,音乐意象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动听的画面。
本文将以此为题,探讨唐诗中隐含的音乐意象。
一、音乐旋律的描绘唐代诗歌中经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音乐的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山河壮丽的景色描绘了一幅辽阔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种宏大壮丽的氛围中,仿佛能够听到巍峨的山脉和奔腾的大河在耳边奏响交响曲。
二、音乐节奏的呈现除了描绘旋律之外,唐诗还通过词句的排列和节奏感来呈现音乐的节奏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反复运用“离离”、“一岁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有着明显重复节奏感的词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听到了一首悠扬的乐曲。
三、音乐氛围的营造唐诗中常常通过运用具有音乐色彩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营造出音乐的氛围。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运用了“银烛”、“凉如水”等词语,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凉爽的秋夜,在静谧的夜晚中,仿佛可以听到宛如音乐般的流光飞舞。
四、音乐情感的表达唐诗的音乐意象也常常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动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首诗通过对枫林和白云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在诗歌中交织的音乐意象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景色的美丽,还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音乐意象丰富多样,既通过描绘旋律和节奏来呈现音乐的美感,又通过营造音乐的氛围和表达情感来激发读者的共鸣。
诗文中的音乐描述
诗文中的音乐描述描述音乐一般有四种形式:其一,以声喻乐,即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其二,以形喻乐,即以视觉形象来比喻音乐的形象,也即沟通视觉和听觉(通感);其三,以人之反映来侧面衬托音乐;其四,以环境、气氛衬托音乐。
写乐短句琴声,欢快得像在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春天里,低垂的柳枝轻掠溪面,玛瑙般的驯鹿群在河畔岩石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琴声,低沉哀怨,如泣如诉,像一个不幸的流浪儿在诉说自己苦难的遭遇。
琵琶声时而铿锵热烈,如水阻江石、浪遏飞舟;时而悲怆委婉,如风啸峡谷、百折迂回;时而放浪豁达,如月游云宇,水漫平川。
鼓声,陡然成急切,忽又变沉雄,像狂涛拍岸,像霹雳腾空,像鱼龙走峡,像冰甲交锋。
这鼓声不同凡响,它清如鹤唳,它细似吟蛩;像寒泉注涧,像雨打梧桐。
鼓声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逬豆之急,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
描乐文摘“卡拉OK”中没有那首歌的伴唱带,她便举着话筒干唱,但是,那歌声于我,却恍如江南小雨、拱桥篷船、杏花满枝、玉兰飘香在一路浮现,那是任何伴奏都无法比美的:上有呀天堂下有呀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咯好地方……。
望着那唱歌的女士,我感觉胸里有一团淤塞的东西在痒酥酥化解着、化解着……。
(刘心武:《雨巷歌声》)舒伯特老是在夕阳中走来,陪伴我进入黑夜。
那忧郁的男声,一浪一浪拍打着我心胸的男声,闪耀着夕阳式的金色辉煌,竟然使我眼眶一次次潮湿。
我的眼前出现了杳无人烟的大草原,出现了草原里弯曲的旅途和一道独行者不知何时留下的足迹。
我的眼前出现了月光,出现了风车缓缓旋转的暗翼和月光在水中的奔流。
我知道这或许与法文的歌词毫不沾边,但我又顽固地相信,陌生的男声必然在唱着我熟悉的回忆,必然在唱着这个世界所有人都熟悉而且难以忘怀的一切。
(韩少功:《听舒伯特歌》)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的流着,将人生牢牢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
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着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仍然回到人世。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以其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音乐意象在许多唐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读者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
本文将就唐诗中的音乐意象进行深入研究。
一、音乐的韵律之美音乐在唐诗中被描绘成一种美妙的韵律。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铃铃”声和“筝筝”声仿佛成为读者耳边的音乐,使人陶醉其中。
这种通过描写韵律来表现音乐之美的手法在唐诗中广泛运用。
二、音乐的情感抒发音乐在唐诗中也被运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中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思乡之情,将音乐与情感相结合,使人产生共鸣。
在唐诗中,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家乡、亲人以及过往时光的思念之情。
三、音乐的节奏之美唐诗中音乐意象还体现在其对节奏的描绘上。
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里的“蛙声一片”和“两三点雨山前”巧妙地描绘了音乐的节奏感,读者仿佛能够听见蛙鸣和雨声交织出的美妙旋律。
四、音乐的意境营造音乐在唐诗中还被运用来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
白居易《琵琶行》是唐代最著名的音乐意象作品之一,通过描写琵琶的音乐,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诗中写道:“阿姐鼓琵琶,关河……听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音乐意象使人感受到了长江滚滚而来的声音,同时也引发了对流亡生活的思考与共鸣。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音乐意象通过描绘韵律之美、情感抒发、节奏之美以及意境营造,为读者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音乐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唐代诗人巧妙地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创作出了无数经典之作,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唐诗中音乐意象的运用。
“摹写声音至文”——浅谈唐诗中几首描写音乐的作品
“摹写声音至文”——浅谈唐诗中几首描写音乐的作品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珍存起来。
今天,我们通过录音机能够把音乐准确地记录在磁带上,并随时可以把它再现出来:古代,虽然缺少录音技术,但古人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自己的诗文里,日后打开书卷,乐声就如同在耳边回响。
因此,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以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说它时而像互吐情爱的儿女昵昵细语,时而像策励勇士冲锋战场一样豪迈雄壮,时而轻逸得像空中的白云柳絮,时而又喧腾得像林中的百鸟朝见凤凰,时而有上翻像攀登千仞陡峰,时而有下跌像落进深潭万丈——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更为突出的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态,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景一一描摹出来。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韵,以珠落玉盘来比喻两弦齐奏的和谐,以莺语花底来比喻乐声的明快,以冰下泉流来比喻乐声的冷涩,以银瓶乍破来比喻乐声的突发,以刀枪齐鸣来比喻乐声的激越,这些出神入化的刻画,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一、音乐描写的层次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从初步试弦到高潮迭起,再到曲终人散,每一阶段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开篇,白居易便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点出了琵琶女演奏前的情感准备,那轻轻转动的琴轴和试探性的拨弦声,虽未形成完整的曲调,却已充满了深情厚意。
随后,音乐逐渐展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琵琶女手指的灵活与乐曲的丰富变化。
到了高潮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琵琶声的急促与轻柔、杂乱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音乐渐渐平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音乐盛宴。
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抒发。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迁谪之悲与琵琶女的遭遇相共鸣,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的音乐中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与明媚,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幽怨与哀愁,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悲壮。
这些情感的交织与变化,不仅反映了琵琶女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映射出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无奈感慨。
通过音乐,两人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可感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自然界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高低强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以“冰泉冷涩”形容音乐的暂停与凝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
唐代诗词创作中的音乐意境与艺术表现
唐代诗词创作中的音乐意境与艺术表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诗词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和重要社交礼仪,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其中,音乐意境在唐代诗词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音乐意境在唐代诗词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唐诗创作讲究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平仄变化,这种平仄关系和音乐中的节奏感相似,给人一种饱满的韵律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平仄的变化和诗句的长短配合,形成了优美的音乐感。
在读者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就仿佛在听一段动人的旋律,使人心神愉悦。
其次,音乐意境在唐代诗词中的表现还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
唐代诗词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要目的,而音乐恰好能够帮助表达情感。
唐代诗人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感染人心。
例如杜牧的《秋夕》,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抑扬顿挫的韵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仿佛听到了一段美妙的音乐。
音乐意境还可以在唐代诗词中的意象描绘上得到体现。
唐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山水、花鸟、月亮等,而这些意象与音乐中的旋律和音色相呼应,使得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美景,这种描写给人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构想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仿佛置身其中,陶醉于这段音乐之中。
此外,唐代诗词中的音乐意境还表现在字词的选择和排列上。
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的字词精练、排列有致,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这种和谐感正如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的和谐一样,使得诗词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层次感,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排列的顺序和字词的选择使得整首诗读起来如同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
总之,唐代诗词创作中音乐意境的运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使得诗词更具感染力和魅力。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贯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釜: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费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顽《听安万善吹席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
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二、使用通感,把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诗中有画,画中有声。
美好的诗句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想象飞扬。
一首小诗,一曲音乐,诗情画意浑然天成,动人心弦。
我们熟知的古诗中有很多音乐描写。
作者善于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心声,是抒发情怀、表达志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读这些诗歌时,仿佛看到了作者向往的理想生活和浪漫情调;又仿佛聆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好像这优美的声音就是作者眼前所见、耳边所闻、心中所想,或是大自然本身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美妙旋律。
正是由于音乐的感染力、艺术魅力,才使得诗词语言丰富生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歌唱家,所作乐府歌词写闺怨、写思乡之情的居多,但也有很多是关乎国运衰微的咏史怀古诗,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例如“岐王宅里寻常见”一句,意为岐王的宫殿,普通人哪里可以随便见到,只有像我这样长期住在京城的人才偶尔一见。
他们是很难见面的,即便是在繁华的春天,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但这次李龟年却偏偏在江南相遇,更巧的是他们竟然还同在一个地方游览!当此之时,听到美妙的音乐,一阵浓郁的幽香扑鼻而来,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景色和眼前的美好事物中,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伤感,也有对李龟年的热切的怀念和深情的赞叹。
这优美的乐曲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也赋予了他无限的惆怅,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时候,我们不仅仅要领略自然山水的秀丽,还应该体会文字带来的美妙享受。
古诗的音乐美,带给了我们这种享受。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优美的意境,用简短的文字和传神的画面就将其表现出来,甚至比直接描绘更具有韵味。
论王维诗中的音乐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论王维诗中的音乐描写及其文化意义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其诗歌以清新秀丽、含蓄深邃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中,音乐描写相当丰富,音乐被他视为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是他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王维诗中的音乐描写及其文化意义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王维的诗歌创作。
一、王维诗中的音乐描写1.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王维的音乐描写几乎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他喜欢运用古代乐器的名称和音乐节奏来描写音乐,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抒发离别之情的乐曲“平沙落雁、幽人归独卧,微雨燕双飞,沉香亭北楼”。
这里平沙落雁和微雨燕双飞的音乐,是通过楼阁、雁、雨、燕等细节描写出来的。
同时,他还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蒲葵绕水日,影接荷花风。
汀洲无塔影,渚路逐湖东。
载笔待秋日,南风知我同。
”2.音乐如画,画如乐王维将音乐与画相融合,将音乐描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把描写音乐的词句融入到画中,使画更加丰满,也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他在写山水画时,大多数的描绘都带有音乐节奏的布局,如《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通过空山、松间、竹喧、莲动等细节描写图画的内容,仿佛一幅音乐画廊在面前展现,使人们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美妙。
3.音乐松柏林的精神意义王维将音乐描写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将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支撑。
比如,他的名作《竹里馆》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琴声和长啸所形成的音乐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之一,王维借此展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自我的认同。
在名作《青玉案》中的音乐描写,也充满了精神寄托,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二、音乐描写的文化意义1.音乐与自然融合的美学理念王维所描绘的音乐并非局限于音乐本身,而是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如山水和花鸟的美丽和音乐进行了无声的对话,创作出了一种艺术性的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我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不仅古代乐师给我们记录一些美妙的音乐,诗人们也用文字记载了当时乐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
唐诗的音乐描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三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诗皆是摹写声音的至文。
做为历代传送的名篇《琵琶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音乐摹写相当真切动人,诗人是这样记述这次音乐演奏的:
先写转轴、拨弦、调音,在这两三声中,虽然未成曲调,却已脉脉含情了。
在一弦一音中,都倾述着自己的情思。
她先弹一首《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柔和而细促,恰似一阵私语,嘈嘈切切错杂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一样。
一会又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去;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一样,声音凝住了。
但那是断若断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忽然,声音如银瓶咋破,水流喷泻,似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
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奇发出声响,好似猛烈撕开丝帛一样,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琵琶的演奏,抒发了艺人的复杂的感情。
诗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述平生不得意”等诗句,就把诗中人物感情和乐曲联系起来,琵琶女年轻时曾风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被人遗忘。
她一生饱经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她怨恨那种强欢卖笑的说话,对侮辱、摧残了自己身心的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她把这种感情传于琴弦,使乐曲由婉转流畅到低沉难通,“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
”又由低下难通到异常缓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种感情由悠悠的怨恨到压抑的激情,又到无声的抗议。
这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无声的控诉,是苦涩的眼泪,她集聚了无穷的力量,压抑的“幽怨”一下子像破银瓶,突出重围,画作当心以画。
四根琴弦发出强烈的声音,这是从琵琶女心中迸发出的不平之声。
琵琶女的演奏,引起了白居易的感情共鸣。
他想了起自己的坎坷经历。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天,这是他被贬江州的第二年。
他有满腔的怨恨无法倾吐,恰巧遇到了琵琶女。
贫困潦倒家境、颠沛流离的生活、惊人的才华、“兼济天下”的抱负,促成了他和琵琶女的感情交融,他的笔下饱含激情,大弦的高亢之声化为乱世的滂沱急雨,小弦轻柔的细雨化成知音的私语,碰撞有声,珠圆玉润的和弦倾述的是成就理想的欢乐和奉旨缄口的苦衷,它们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样落入玉盘之中,即悦耳动听,又光怪陆离。
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间关莺语”之声流畅轻快,可只能“花底滑”而悲抑哽塞的幽咽却是“冰下难”。
这都是冷酷的现实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影,诗人激情冷涩,凝聚在乐曲的休止符上,作者此时暗然伤神,足见所受摧残之苦,长期压抑的痛苦无声的扩大……终于“水浆迸”“刀枪鸣”冲破喉咙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向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音乐的表现正是作者强烈的情感体现。
乐曲的一音一符,都表达出琵琶女的欢乐与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的欢乐与痛苦,二人的感情产生了共振,发出了“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虽然他们社会地位不同,但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生活感受使他们成为知己。
诗人对乐曲的描绘非常细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把曲调高低曲折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
作者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作比喻,来描绘音乐的节奏与弦律,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不一样。
李贺对弹箜篌者的动作,乐曲的抑扬没有做具体的描绘,而是从听者的主观印象的角度描绘音乐形象,渲染音乐的魅力。
这中形象诉诸于神奇怪诞的神话世界,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他以空山凝云形容声音飘渺,以江娥素女言其声调悲凉,用玉碎凤鸣形容音乐的激昂,以芙蓉兰笑言其音韵的幽芳,又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写了李凭的演奏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悲悯的音调使繁华的帝京变得凄清,感动君王,激越的音响天惊石破,上自天上的月亮、神仙,下到深渊的蛟龙、鱼神都为李凭演奏的美妙所感动。
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正面描写的,采用大量的比喻,从多方面描摹音乐,也写听者的感受和联想,沟通视觉、听觉,把抽象的声音化为一组组动人的画面,有一定的意境,“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读者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用形象形容音乐的悠扬动听。
这和白居易诗的主要区别是,白诗以音喻乐,韩诗以形喻乐。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是诗歌的典范,也是描写音乐的力作。
他们以文字为传媒让我们欣赏到了古人演奏的美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