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的“前世今生”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子坊的“前世今生”
——浅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随着上海一步步走向国际化,传统的弄堂、石库门等一大批带有老上海特色的老旧建筑的改造、处理,成了一大难题。这些遗留下来的大量优秀历史建筑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建筑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上海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成为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这些老旧建筑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同时在现代的城市化运动中,这些残破的建筑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尽管推倒重建常是旧城改造的主要方法,但这却与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背道而驰。但换一个角度,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上进行商业开发,则能为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但是,何种商业化才能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同时最大化其商业价值呢?田子坊“创意地产”的核心理念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一,田子坊的“前世”与“今生”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原是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由海华制革厂、康福织造厂、永明瓶盖厂、鑑香粉材料公司、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等六家工厂组成。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厂房闲置起来并逐渐废弃。
直到1998年,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看中了这里的建筑价值,进驻该区。不久,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田子坊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0年5月,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盘活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创意产业为目标,利用田子坊老厂房资源招商,现在入住70多家单位,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设计人士参与,并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
田子坊艺术区在其发展之初,就有一些虽称不上艺术家,但从事艺术业,且具有商业眼光的店家入驻田子坊,其产品创新,有个性,有的甚至享誉盛名,乐天陶社艺举办的现代陶器展览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即为其中之一。
目前,田子坊已进驻了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工厂门前有10根旗杆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象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如今,田子坊已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如今,你再走进田子坊时,你会看见,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
二,创新的保护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产业
早在田子坊还未转型开发之前,市政府曾想将这一片区改造成商业地产开
发,因为对于政府或者房地产发展商来讲,田子坊所处的正是上海城市中心区好地块,转化为商业用地后,通过招牌挂卖便可以获取巨大利润。不过最终,市政府决定放弃商业地产的开发,转而着手重点打造这一片区,将之作为以后上海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试点区域。
08年4月田子坊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田子坊的综合整治管理工作开始,也意味着政府正式涉入田子坊的管理。目前田子坊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向外进一步推广田子坊,接待上级领导的日常考察,并没有对田子坊进行实质性的管理。田子坊的在此阶段的整治工作还主要集中在规范化的管理层面,诸如为所有田子坊无证经营的商家办理经营许可证,周边环境的改善等。
与此同时,将由卢湾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对该社区内的下基础设施、绿化、建筑风貌等公用、共建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和维护保养。田子坊社区建筑形态分为花园别墅、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简单新式里弄等几种。
创意地产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是传承历史,营造未来,它与经营城市的关系核心内容是如何发掘、运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中营造无限的创意价值。创意地产的核心仍在与文化创意,而非地产开发,是文化早就了创意地产。田子坊总策划人吴梅森就说过,“在田子坊的创意设计公司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这里的人也是有素质和内涵的,并不是说你进来了就能融入这里的文化。”如果一个打着创意产业的公司即使进驻了该区,最终也会被孤立。
田子坊的开发是政府、管理公司、原业主、艺术家四方博弈的结果,政府站在城市规划的高点宏观掌控,进行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保留了旧厂房、旧民居做法。这样政府只投入了少量资金进行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的改造,使得该区块面貌焕然一新;管理公司则是具体的运作,为原业主和艺术家搭建沟通的桥梁;原业主对开发进行合作和支持,出租房屋给艺术家及设计公司;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意点缀着老区的旧面貌,为当地提升文化和形象上的价值。这四方博弈的结果是一个四赢的局面,这种模式下的开发抛弃了开发商占大头的旧区改造方式,使旧区改造产生的利益局限于政府与居民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其大头归居民,而且使利益的获取走向稳定性和长期化。据统计,188户入驻居民房屋的企业中有半数盈利,而137户入驻旧厂房的企业已经全部盈利。政府每年能从中收取300万元至400万元的税收,出租房屋者则多能达到每月四五千元。
三,田子坊带给我们的启示
田子坊特色有八个字:“中国建筑,综合文化”。在重新规划保护与开发下,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这7公顷余的地块,丰富得保留了上海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构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等等。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这丰富的建筑也正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海派城市的象征。经过具有文化创意的改造开发之后,众多国内外游客都喜欢来这里看看上海旧有的生活方式,探寻艺术家们的创意工作,满足一种猎奇心理。这也使得田子坊成为上海一座新旅游景点和老上海文化的代表。
看过了田子坊这一成功的传统文化开发的案例,我相信,更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都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保护与开发。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