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

合集下载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21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语文试卷_边塞诗

高考语文试卷_边塞诗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雄浑壮阔、豪放洒脱的风格,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卒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一首边塞诗,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塞上曲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乙】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小题1】(6分)请简要分析《塞上曲》中“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的意境。

【小题2】(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塞上曲》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

【小题3】(6分)请简要比较《塞上曲》和《塞下曲》两首诗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河东平阳人也。

其父单于,有宠于汉武帝。

霍去病少而善骑射,年十八,为侍中。

去病从上幸雍,上欲以霍去病为将,乃以匈奴降者口问去病。

去病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遂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后数岁,元狩二年,以卫青为将军,出上谷;去病为轻车将军,出代;公孙贺为骑将军,出云中;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雁门,杀略数千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雁门;去病为将军,出代;李广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代,杀略千余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定襄;去病为将军,出代;郭昌为将军,出西河;赵信为将军,出北地: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朝那,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云中;去病为将军,出代:匈奴悉走单于庭。

其明年,匈奴入朔方,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朔方;去病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走,单于以众归北方。

【小题4】(6分)请翻译下列句子。

(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2)匈奴悉走单于庭。

【小题5】(6分)请简要分析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话体现的品质。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①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①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诗人直接说明了战争残酷,“照”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自”展现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投身行伍战斗,表现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高考边塞征战诗练习题

高考边塞征战诗练习题

高考边塞征战诗练习题高考边塞征战诗练习题高考,如同边塞征战,考生们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奋力拼搏。

他们像勇士般穿越沙场,用才智和毅力向着胜利迈进。

高考边塞征战,是一场磨砺心志的考验,每个考生都在其中历经艰辛,铸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高考,如同边塞征战,考场是战场,试卷是敌人。

考生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着一道道看似无解的题目,就像是在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击。

他们需要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是在战场上做出正确的战术决策。

高考,如同边塞征战,时间是敌人的刀剑。

考生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题目,就像是在战场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一样。

他们需要高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分配每一分钟,才能顺利完成考试,向着胜利迈进。

高考,如同边塞征战,压力是战场上的敌人。

考生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就像是在战场上面临着敌军的围攻。

他们需要调整心态,保持冷静,才能在压力面前不屈不挠,向着胜利前进。

高考,如同边塞征战,胜利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考生们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是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样。

他们需要掌握各科目的知识,熟悉考试的规则,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向着胜利迈进。

高考边塞征战,是一场考验勇气和智慧的战斗。

每个考生都在这场战斗中磨砺自己,成长为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

无论胜利与否,他们都将从中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考边塞征战,是一场无声的战斗。

考生们默默地奋斗着,没有言语的声音,却有着坚定的决心和无尽的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勇气和拼搏的精神,向着梦想前进。

高考边塞征战,是一场胜利与失败的交织。

有些考生会收获胜利的喜悦,他们将迈入理想的大学,开启美好的未来。

而有些考生可能会面临失败的挫折,但他们不会气馁,他们将继续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明天。

高考边塞征战,是一场人生的历练。

无论考生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和困苦,他们都将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新高考Ⅱ卷) 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题汇编诗歌

(新高考Ⅱ卷) 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题汇编诗歌
B.“亭埃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衡阳虽气候难耐,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诗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B.领联描写了险恶的环境,借林邑与牂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与孤绝。
C.颈联用比拟手法描绘出色泽明丽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问候,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①宋仁宗庆历三年,仁宗听信反对派攻击之言,中止范仲淹改革弊政的“庆历新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被罢相。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汉皋神女,曾解玉佩赠给郑交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新高考Ⅱ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木兰花①
[宋]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②,挽断罗衣留不住。
林邑③东回山似戟,牂牁④南下水如汤。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附高考真题)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附高考真题)
明月古今伴烽烟 醉卧沙场看征云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2.了解边塞诗的情感。 3.了解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
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 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主要内容的 诗歌。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颀、陈陶等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
常见的民族名和地名:胡 、 羌 、羯、 夷,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①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 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 纪》)。
该词属于边塞作品吗, 它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答案 (昨1)夜夜秋晚、风秋入风汉、关汉关,、朔寒云云、边冷月月满、西西山山,。诗的 前两句更描绘催的飞是将一幅追初骄秋虏边,关阴莫沉遣浓沙重的场夜匹景马,还营造。了紧
张的边境氛围。
(2)【诗西注的)】后人严两。武句曾(表任7现2成6了-都7作6尹5者)、作:剑为字南镇季节守鹰度边,使关华,的阴广将(德领今二,属年斗陕志 昂志扬;的第(豪四7迈句64情 写)怀 全秋。 歼率第敌兵三军西句的征写决,部心击署,败显奋吐示力蕃必出军胜击队的,七信显万心示多。昂人扬。的斗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word版 有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④。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②卢龙塞: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为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

④汉皇年:汉皇时代,此处以汉指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描写隆冬季节,寒风裹着雨雪,三军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卢龙,同时暗示战事紧急。

B.五,六句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表现了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C.七、八句写有圣主的支持,唐军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唐皇会有更多的封赏,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D.诗歌运用了渲染、象征、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技巧,既有歌行体古诗韵律流转的特点,又不乏近体诗的对仗工整。

2.请从意境、炼字和风格特征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

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1.望蓟门答(1)A【解析】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

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

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

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2)写景的角度。

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抒情的角度。

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

写景角度:本题二、三联写景,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整幅画面壮丽辽阔,体现“壮健之气”。

情感角度: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最后一联借用典故,诗人渴望像终军一样,自动请缨,建功立业。

整首诗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体现“壮健之气”。

2.从军行答(1)D(“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2)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

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3.戍卒伤春答(1)C(“让人精神振奋”错误,士卒们大都从南方而来,看到发芽的柳树南侧的枝条,禁不住想起故乡,应是感到烦恼和忧伤)(2)①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

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

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

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2.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边塞征戍模拟题附答案

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边塞征戍模拟题附答案

2022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边塞征戍模拟题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①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

②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行役不已之意。

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4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4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

专题专项专练14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③,总是关山④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新声:新的乐曲。

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书边事张乔①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③。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犹吹角。

③戍楼:防守的城楼。

④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8分)山丹①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③,总是关山④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新声:新的乐曲。

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书边事张乔①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③。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犹吹角。

③戍楼:防守的城楼。

④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8分)山丹①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 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凉州词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 ①碛:沙漠。

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1)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8分)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 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军行李白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8分)浣溪沙①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

只疑误入武林溪②。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

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 ①1281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

②武林溪,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专题专项专练141.(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所以他们的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们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来烘托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壮阔豪放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借题发挥]对比式古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1.对比内容、情感类试题。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诗歌的题目,因为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2)了解作者的身世及所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2.对比意象、意境类试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3.对比语言风格类试题。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要主抓两个方面:(1)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

(2)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

4.对比手法、技巧类试题。

考生解答此类试题,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的分类、表现手法的构成、结构安排的常用模式等;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4分)(2)“征人倚戍楼”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倚”极言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仿佛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4分) 3.(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4分)(2)(示例一)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二)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4.(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

(2分)第二句描写了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

(1分)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1分)(2)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

(1分)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得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2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1分)5.(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4分)(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4分)[借题发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1.抓住诗歌题材。

不同题材的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

(1)山水田园诗。

作者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

(2)边塞诗。

作者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表现出戍边的艰辛、对战争的厌恶、建功立业的豪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

(3)咏物诗。

作者通过对某事物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品格。

(4)怀古诗。

作者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

(5)送别诗。

亲人或朋友之间分别,写诗相送,或劝勉鼓励、积极乐观,或凄楚婉约、依依惜别。

(6)闺怨诗。

作者采用女子的口吻,通过描写春去秋来等自然景观来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感叹青春易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