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教育政策理论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

教育政策理论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

教育政策理论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手段,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政策理论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政策理论教育政策理论是研究教育领域中各种政策与实践的学科,主要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中,教育政策理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教育政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与提升教育公平。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育改革是指对现有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教育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然而,教育改革并非易事。

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与解决。

教育政策理论的研究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只有在理论的指引下,教育改革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教育公平的追求教育公平是追求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状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每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珍视教育公平,就是珍视每个人的平等与尊严。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与资源分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

一些地区、一些群体面临着教育资源的匮乏与不公。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教育政策理论对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至关重要。

教育政策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政策理论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

理论分析是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与思考,构建起教育政策的理论框架,为制定与评估具体政策提供指导。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教育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成功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与启示。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_理论_方法及其应用_韩玉梅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_理论_方法及其应用_韩玉梅

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
(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内涵界定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Lasswell)首次提出政策研究的内涵,将其界定为: 它是一种分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并通过数 据的搜集与分析对特定政策问题提供解释的研 究。[“2] 二战”后在美国,政策研究逐渐发展为一门 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教育政策研究是政 策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和应用,是立足于 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对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 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研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教育政策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3]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即采用国际视野,对不同国家
(3)基于阐释、批判和理解的质性研究方法。 持有冲突理论的批判主义政策研究者们一致主 张,政策研究的目的是剖析政策过程背后的复杂 根源和影响因素,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是最适宜于 政策分析的方法。[23]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政策比较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来建构理论,认为政策行为或 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社会背景, 强调通过对教育政策社会背景的分析来理解社 会;如果在教育政策的比较中不考虑该国家的特 定社会背景,那么这一政策的社会意旨与影响很可 能会被误解或歪曲。[24]总之,教育政策在不同的情 境下形成差异性的解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价 值即在于在比较和借鉴的过程中深入地、具有批判 性地理解和阐释特定政策及其所植根的土壤。具 体而言,质性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个案 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特定国家(或地区)教育政 策及其制度背景所具有的特征,探究其价值取向,
(二)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基本范畴 在研究领域方面,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各种 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在发展历史方面,重视从全 球化和跨文化的角度研究当前重大的、热点的、旨 在解决迫切教育问题的教育政策;在研究范围方 面,涵盖世界各国的和全球性的教育政策相关问 题。 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来看,多数 研究以某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教育政策 内容为分析对象,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与 改革、教育财政、教育质量等政策,也包括微观层 面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相关政策的 比较。[4]这些研究都是从探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角 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进行引介或 对比分析,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但它们往往只重 点关注政策的内容分析,对政策过程的研究不 足;往往以文献和思辨研究为主,对政策现象的深 层探究和实证研究不足,使得此类研究实质上成 为“对资料的简单而无序的堆积”。[5][6] 拉斯维尔曾提出政策研究具有建构主义蕴涵, 即政策研究以其社会背景变迁为依托,强调政策 对社会变动和革新的影响与作用。[7]换言之,那些 简单停留在政策文本内容层面,未触及政策的社 会变迁背景,也未探究政策对变革的贡献度的政 策研究,并没有实现政策分析的深层建构主义意 蕴。可见,在进行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时,其范畴 应向纵深延展,应深入理解特定政策的本土背景。 其实从某种意义而言,理解政策及其过程就是理 解政策的背景。[8]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加剧的情境下, 教育政策制定者往往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 某种张力平衡。当国家 A 对国家 B 的某项具有重 大国际影响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时,需要对 国家 B 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教育背景进行系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政策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以及其对教育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成果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教育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依据科学研究,而教育政策研究则提供了对政策的论证、优化和调整的科学依据。

首先,教育政策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例如,针对当前社会的特定需求,如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政策研究可以探索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从而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其次,教育政策研究对于改善教育体系的公平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估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机会和学习成果的影响,可以发现政策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以落实教育公平原则。

最后,教育政策研究可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效果。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研究:研究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过程、制定机制和实施情况,探究政策背后的动因和目标。

2. 教育政策的哲学与伦理研究:探讨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伦理原则和实践价值,关注其对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影响。

3. 教育政策的评估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策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等教育政策进行比较,探究其差异和相似之处,为政策借鉴和优化提供参考。

教育政策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深入研究。

三、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与应用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和应用将直接影响教育实践和决策。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买雪燕【摘要】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文章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和价值分析的研究路径,阐明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提出价值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是进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澄清价值、价值预测、普及政策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并通过经验性探索、规范性探索和超伦理研究来阐明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主要价值问题.【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5页(P6-9,42)【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价值【作者】买雪燕【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1.8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中国传统社会“二元结构”的多重影响,其研究一直受到教育与个人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影响,而没有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嬗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价值因素才开始直面现实,然而随着80年代末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之后,“教育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换,多学科的话语典型地体现了知识体系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1](P4)。

也正是因为对教育政策的高度关注,才使得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并用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话语方式来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促进和发展了教育学的研究。

在诸多教育政策活动中,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教育政策活动中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教育虽然被置于社会评说的风口浪尖上,但缺乏有力的、自信的回应。

这就对制定和分析教育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何制定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价值问题、文化要义是我们分析教育政策、实践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及特殊秉性关于政策研究,美国学者那格尔认为,“政策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的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


A:政府选择(单一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决策、
自上而下)

B:社会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自下而
上)
不同的教育政策范式
单一政府选择
政府
社会
学校
非政府选择 有限参与
政府
社会
学校
政府
社会
学校
政府
自下而上 社会
学校
理想的政策范式:互动与博弈 政府
社会
学校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提出问题
政策形成(policy formulation) 预测与建议
政策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 监控
政策评价(policy evaluation)
评价
政策改变(policy change)
提出改进建议
政策终结(policy termination) 开始新政策周期
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集体选择一般要靠代表来进行,代表往往是理性的经济人, 把个人偏好 掺入集体决策,出现败德行为
选民往往由于无力支付相对昂贵的政治信息成本,处于“理性的无知” (rational ignorance)状态(选民明白获取新的信息和公正结果往往成 本太大、劳而无功或所获甚微),而不去投票或付诸行动(如315投诉), 使政府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
• 权力转移对教育政策提出挑战:必须要改革教育政策活动的范式
社会结构的转型
传统 的总 体性 社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政府
市场
社会(学校)
转型中的社会:存 在不均衡
三个领域与及其选择类型
政府——政府选择

社会——非政府选择——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研究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研究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研究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育治理和管理备受关注。

从教育学视角出发,研究教育治理和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综述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深入探讨其互动关系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教育治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教育治理是指对教育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领导,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其核心任务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监管教育实践,并促进教育的持续改进。

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制度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

制度理论认为,教育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规范教育行为和保障教育公平。

治理理论则关注权力关系和组织机制,强调教育管理者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治理需要依靠社会各方资源的协同作用,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机构等。

二、教育管理的内涵与实践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组织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以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

教育管理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招聘、培训、评价和激励等方面。

财务管理则负责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管理。

课程管理涉及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管理包括教师的指导、监督和评价。

教育管理的实践既包括学校层面的管理,也包括教育部门和政府层面的管理。

在学校层面,管理者需要协调各部门和教师的工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教育部门和政府层面,管理者需要设计和监管教育政策,推动教育发展。

三、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的互动关系教育治理和教育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治理提供了政策和依据,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教育管理则是教育治理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手段。

教育治理需要依靠良好的管理来实现,教育管理也需要有明确的治理框架和政策支持。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四、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教育均衡发展 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 二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
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 农村倾斜。
• 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一.教育均衡发展 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 三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第三,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的必然。

第三,义务均衡是目前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既是现实存在
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反映,也是社会上对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优质
教育资源不足的反映。

第四,义务教育均衡是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审视和反思,也是
我国目前教育问题的反映,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础;

六是义务教育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这里
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

七是义务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
水平和效果的均衡;

八是义务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五.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
求均衡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教育均衡的目
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教育均衡对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有什么作用,教育发展不均衡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教育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所在。
五.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
•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科学理解教
的途径是什么?如何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基础教育差距,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都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育行政学的心得体会(3篇)

教育行政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行政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行政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教育行政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以下是我对教育行政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行政学的理论基础教育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教育行政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1. 政治学视角:教育行政学从政治学角度出发,研究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政治现象。

2. 法学视角:教育行政学强调法治精神,研究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保障教育公平、公正。

3. 管理学视角:教育行政学借鉴管理学理论,研究教育组织结构、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现象,提高教育行政效率。

4. 教育学视角:教育行政学关注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行政学的实践价值教育行政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教育行政学实践价值的几点认识:1.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行政学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的调整,实现教育公平。

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行政学探讨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4. 保障教育质量:教育行政学关注教育质量,研究如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育行政学的学习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教育行政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注重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了解教育行政现象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应对策略。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

投稿网it: 浚学■占管疫2021年4月20日・9・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张世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院校调整与体系构建并举的政策重建期、追求高质量和优结构餉黄金发展期、面向2035的全面提升时期四个阶段。

政策变迁折射出多重价值趋向,政策根本理念从工具本位转向生命本位,政策发展导向由追求效率过渡到宣扬公平,政策制定主体由行政权威主导扩散到多元民主参与,政策工具选择实现从合法性到合理性的跨越。

未来应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视角出发,关注教师教育政策的本质属性、改革成本与收益、决策文化营造。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政策变迁政策价值教师教育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政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以及基本政策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教师入职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等方面的行动准则叫建国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政策也趋于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本文从事实层面回溯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从价值层面剖析政策演进折射的价值趋向,并对未来教师教育政策的优化展开理论层面的审思。

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1.1949-1976年: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于破除旧制度,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当时混乱、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对充足、合格的师资力量的需求,为使有限的财政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又好又快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苏联的“独立式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样板,我国开始借鉴苏联确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叫1951年,第一次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自此我国独立的教师教育制度拉开序幕。

1958年,“大跃进”运动促使教育陷入违背基本规律、急躁冒进的“怪圈”,教师教育发展追求急速的成效,愈发不切实际。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地区、学校或教育机构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教育的方针、目标、方法和策略的具体规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公平性和效益。

教育政策研究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和评估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它通常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客观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一、教育政策的背景和意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例如,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和公平状况,都会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教育政策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素质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教育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是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公平性和效益,改革教育体制、课程和评价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人才。

教育政策研究通过评估和分析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教育政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式,收集大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少量但深入的数据进行质性分析。

此外,政策文献研究、政策文件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也常用于教育政策研究。

四、教育政策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教育政策研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数据获取困难、研究方法不完善和政策实施评估不到位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教育政策研究需要加强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合作,促进政策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教育政策研究还应关注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和评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政策的全球治理。

总之,教育政策研究在教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还为国家和全球的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如何指导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影响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实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明显。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文章还将对未来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概述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是研究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合理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理论体系。

它涵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方式、机制和效果等方面,旨在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配置,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

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中,公平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公平分配。

这包括确保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能获得必要的教育资源,以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效率性原则也是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所追求的。

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教育效益,是教育资源配置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要求教育资源的配置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教育需求和供给情况,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教育监管等。

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是指针对教育领域的一系列规划和决策,旨在引导和推动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的制定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考量。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问题,以及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教育政策研究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背景与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教育政策研究可以为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政策研究还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影响因素、实施效果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政策研究常常运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以了解教育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1. 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问题定位、政策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系统梳理这一过程,分析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以提升教育政策的制定质量和决策效果。

2. 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教育参与者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教育政策的塑造和推动作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

3. 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评估教育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政策的成果和问题,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三、教育政策研究的挑战与应对教育政策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政策复杂性、数据获取困难等。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应对。

1. 多学科合作教育政策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研究者可以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学领域中,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或者发展教育理论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需要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并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首先,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基本类型。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例如案例研究、访谈、观察等方法常被用于定性研究。

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量化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通常被用于定量研究。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有时也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获取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其次,教育学研究方法还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类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实证观察和实验验证,以获取客观的研究结果。

而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对教育理论和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并结合实证和理论研究,以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此外,教育学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和研究场景的特点。

教育研究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研究场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场景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总之,教育学研究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研究者需要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并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只有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够获取客观、准确、全面的研究结果,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 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教育实 践提供指导,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现代化、教育 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教育法律 与教育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现状、问 题及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我国教 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 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 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 、论文结构等内容。
第二部分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概述。主要阐述教育法律与教育政 策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相互关系等。
教育法律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约束,确保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和权 威性;同时,教育法律也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政策得到有效 执行。
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
教育政策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制定更加具体、灵活的措施和方案,对教 育法律进行补充和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不公平问题突出。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02
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教育法律与政策执行不力
03
一些地方和学校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发展趋势预测
教育法治化进程加速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法治化进程将不断加速 ,教育法律与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
改进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完善监管机制 等。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中的创新举措,为我国教育法律和政策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

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

以 说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受 到 了研 究 生 教 育 将 要 收
费 的 影 响 。由 此 可 见 ,实 行 研 究 生 教 育 成 本 补 偿 是 一 项 对 社 会 和 国 家 发 展 都 将 产 生 深 刻 影
上 的 。根 据 教 育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教 育 产 品 具
况下 , 国家 是 这 一 教 育 的 主要 受 益 者 , 因此
培 养 成 本 理 所 当然 应 由 国 家 承 担 。 就 是 说 , 也
在 当 时 还 不 存 在 教 育 成 本 分 担 与 补 偿 的 问
题 。研 究 生 教 育 成 本 补 偿 的 提 出 是 基 于 对 其
所 输 出 产 品 的 性 质 和 受 益 者 多 元 化 的 认 识 之
随 着 本 专 科 教 育 的 全 面 并 轨 和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对 我 国社 会 生 活 各 方 面 影 响 的 深
入 , 研 究 生 的 教 育 成 本 补 偿 问 题 愈 来 愈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 社 会 上 “ 研 热 ” 的 涌 动 . 可 考
育 主 要 是 为 国 家重 点 部 门 培 养 高 级 人 才 的 情
业 的研 究 生 都 已 占到 了 一 定 比 例 。这 种 情 况
[ 稿 日 期 ] 2 0 —4 2 收 010-1 [ 者 简 介 ] 许 建 美 ( 9 7 ) 女 , 山 东 淄 博 人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博 士 生 。从 事 外 国 教 育 思 想 史 、教 育 问 作 ] 7一, 题 史 、教 师 教 育 等 研 究 。
题 作 些 分 析 , 以 引 发 进一 步 的讨 论 。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地区或教育机构为了达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规划、方针、措施和法规。

教育政策对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中的教育政策研究则是对教育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政策进行评估、改善和推进。

一、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对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

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可以及时发现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研究教育政策,可以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

3. 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

教育政策研究可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通过改进和完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4. 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政策研究可以促使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效益的增加。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方法教育政策研究依赖于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手段。

在进行教育政策研究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教育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和总结已有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

2.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探讨教育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影响。

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差异和共同点,为制定和改进教育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4. 理论研究法。

基于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教育目标、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等角度出发,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估。

三、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政策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未来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层次的研究视角。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各项教育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为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背景教育政策研究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政策制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还要具备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研究目的1. 了解教育政策的宗旨和目标:通过研究教育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深入了解政策制定者对教育发展的期望,以及这些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 分析教育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政策制定、推广和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明确政策的实施效果。

3. 探索教育政策的改进和创新:在研究中发现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推动教育政策的创新和改进,以期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书籍、期刊、政策文件等文献材料,了解教育政策的背景、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学校、教育机构,与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经验,对教育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3. 数据统计法:通过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的结论和推论,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研究内容1.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不同级别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了解政策制定的流程和实施的具体措施,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教育政策的影响与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教育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影响和效果,评估政策的成败和可持续性。

3. 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教育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专业旨在研究教育的理论与政策,从而为优化教育体系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研究,包括其意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一、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教育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实践朝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可以检验和评估现有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同时,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培养专业人才教育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培养教育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各类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研究关注教育的普遍原则和价值观,涉及到人的素质培养、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

通过对教育思想家的研究和教育理念的探讨,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人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研究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教育评价等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的了解,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等问题。

通过对教育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4.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关注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财政等问题。

教师教育管理研究

教师教育管理研究

教师教育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管理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教师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培训与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教育管理的定义和特点教师教育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它是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 强调教师发展:教师教育管理是以教师的培养、发展和成长为核心的管理活动。

通过规划和组织教师培训、提供发展机会,促进教师的个人和职业发展。

2. 综合性学科:教师教育管理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它需要教育管理者具备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实践经验。

3. 强调专业化:教师教育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教育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决策。

二、教师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 内容:(1)教师培训管理:包括规划和组织教师培训、设计培训课程、评估和改进培训效果等。

(2)教师发展管理:包括教师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发展计划等。

(3)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包括制定教师教育政策、教师岗位设置和教育经费分配等。

2. 方法:(1)制定管理规划:通过制定教师教育管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2)组织教师培训:通过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

(3)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教师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形成反馈,改进教师培训和发展活动。

三、教师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教师教育管理在推动教师素质提升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了教师培训和发展的公平性和质量。

2. 教育管理者专业素养不高: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导致教师培训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组自编)课程编号:04404121 学时数:36 学分数:2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编写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地位:专业课程二、课程考核:考试三、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较全面地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的分析、制定、执行和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政策、热点教育政策问题,为日后在本职工作中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政策研究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而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普通中、小学学校管理及教育行政部门基层管理工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部分,难点是概述部分。

五、教材的选编本课程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振国教授编著的<<教育政策学>>为主要教材。

本教材内容全面,观点新颖,文中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学术观点及动态,把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资料汇集结合起来,并且突出了教材的特点,因此是本较理想的教材。

与此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可以参阅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著作和科研论文,对主要教授内容,可视情况,做必要的取舍。

六、教学方法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具有客观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特点,以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又以教育、社会的发展为现实。

因此,本课程以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课外调研等。

《教育政策学》以教育政策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教育政策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

执行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当前的主要教育政策。

故教学实践中应经常使用讨论法。

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序号章节章节名称学时数1 第一章教育政策学概述 52 第二章教育政策分析73 第三章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 34 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 45 第五章教育政策合法化 36 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与监测87 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价 6案例分析、讨论合计36第一章教育政策学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理解教育政策的含义、本质及其功能以及教育政策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了解教育政策学的学科特征,认识和理解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学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2.教育政策的本质和特点教育政策的本质。

教育政策的特点。

3.教育政策的功能第二节教育政策学1.教育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政策学的含义。

教育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政策学的特征。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学原则、制定模式、成功经验第二章教育政策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方法,掌握教育政策分析的模式、方法和基本框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2.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模式4.混合扫描模式5.最优化模式第二节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1.教育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2.教育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方法论、技术3.教育政策分析的形式4.教育政策分析的理性与道德规范第三节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1.教育政策分析的代表性框架2.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第三章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了解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能熟练掌握运用宏观和微观分析方法对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进行分析。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1.教育政策能力限度2.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表现形式第二节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宏观分析1.社会各系统间利益关系2.社会控制手段体系3.政府能力第三节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微观分析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缺乏有效的政策方案3.缺乏有效的政策方案手段4.政策目标群体与政策主体行为的不一致性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涵义及影响因素,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化的意义,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性和制度性程序。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制定1.教育政策制定的含义2.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第二节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1.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化的意义2.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性程序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设计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方案选择;教育政策公布3.教育政策制定的制度性程序第五章教育政策合法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原则、意义;能结合第一章的知识区分立法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和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了解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审查机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合法化概述1.教育政策合法化涵义2.教育政策合法性3. 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原则4. 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意义第二节立法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1.教育立法机关与立法权2.教育法律制定的过程第三节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1.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2. 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的过程第四节教育政策合法性审查1. 立法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审查机制2. 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审查机制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与监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基本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掌握教育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得方式及技术;理解教育政策失真;能熟练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教育政策执行、监测过程,分析教育政策的失真和解决对策,以及分析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1.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2.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理论模式3.影响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第二节教育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1.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2.政策工具的特性3.政策工具的分类4.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第三节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1.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概述2.教育政策检测的方式及技术第四节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1.教育政策失真的表现2.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3.减少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第五节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1.我国政策执行的特征2.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替代执行象征执行选择执行附加执行机械执行3.增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价(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教育政策评价的准则,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并掌握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政策评价概述1.教育政策评价的概念2.教育政策效果的多样性3.教育政策评价的目的和意义4.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第二节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和模式1.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准备、实施、结束2.教育政策评估的模式效果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3.教育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三节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和准则1.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预评价、执行评价、后果评价2.教育政策评价的准则3.教育政策评价面临的问题第四节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1.一般性“前后”对比分析2.“投影——实施后”对比分析3.政策“有一—无”对比分析4.“实际与规划”对比分析九、参考书:1.[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3.[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美]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5.[美]戴维·L·韦莫、[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 吴志宏等编.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以)英博(Inbar,D.E.)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权一、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二、自由裁量权的运用1、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2、自由裁量权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政策执行者为执行政策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合理判断,是斟酌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

3、自由裁量权是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的,三、自由裁量权的悖论1、自由裁量权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裁量权运用不够会导致政策功能的萎缩。

3、裁量权超过限制等于越权,会破坏政策的合法性。

第四节政策执行的障碍一、政策规划障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有:1、政策方案不合理;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3、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4、公共政策缺乏公平性。

二、政策认知障碍1、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3、政策执行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

三、政策体制障碍政策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以及非程序化;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

四、政策资源障碍资源主要包括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

五、外部环境障碍1、宏观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2、微观环境是指政策执行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

第五节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一、我国政策执行的特征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执行模式,政府的行政主导性以及行政手段在该模式下得到了很好地运用,确保了国家的重大政策的顺利执行。

这一模式的缺点是:1、执行手段方法单一、手段粗暴;2、法律手段使用不够;忽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3、政策手段的选择、使用缺少成本效益意识。

二、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替代执行替代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执行与上级政府的政策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使原有的政策方案难以得到贯彻实施。

2、象征执行象征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拒不执行上级政策。

3、选择执行选择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取“为我所用”的做法,有意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遭遇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