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自考古代文论选考试资料

自考古代文论选考试资料

选择,填空1、中国古代文论集大成者:刘勰、叶燮、王国维。

2、《尚书。

尧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记录)。

3、“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4、先秦文学的批评主要对象是:《诗经》。

5、“思无邪”的具体内容: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孔子对文学的语言标准:辞达。

(辞能达意)7、“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8、“三表法”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9、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10、先秦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

11、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非乐》篇中。

1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标准。

13、墨子的“三表法”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

14、“毛诗序”对“风”的解释为:讽谕、教化的意思。

15、社会对文学的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

16、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使人觉得接受教化是美德。

17、“变风变雅”说出自:《毛诗序》。

18、“变风变雅”的反义词“正风正雅”。

19、汉朝传诗一共有四家:齐,鲁、韩、毛。

20、汉代传下来的属于古文经的是:毛诗。

21、王充的文学理论只要见于《论衡》种的《艺增》、《超奇》。

22、王充对文学遗产的态度:实事求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古代和现在一样。

23、班固的《两都赋序》提出“或以抒”。

24、汉代楚辞学的开创者是:淮南王刘安。

25、司马光评价屈原“过于中庸,不足为训”。

26、汉朝,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已”。

27、东汉王逸对屈原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价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

28、最早,文笔之争的时候是:刘宋初年。

29、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颜延之。

30、梁代萧岗、肖绎提出新的“文笔说”,认为诗歌就是文、笔就是应用文。

31、文笔之争的实质: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对文学特点的把握文学和非文学的辨别。

32、“建安七子说”最早是有曹丕《典论。

论文》第一次提出。

33、“禅与物游”是关于文学构思的观点。

34、南朝沈约提出四面八病说。

35白居易是中唐成绩卓著的诗人,而且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的最著名的诗论是《与元九书》。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 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 壮丽"、"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二,要有" 铺叙";三,讲" 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章: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情景",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3、教材认为: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4、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5、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童心"说.7、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8、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的口号.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童心"说是一致的.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

2022年4月考期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各章节精华100题

2022年4月考期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各章节精华100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题干】思无邪【答案】思想纯正”。

要求诗的内容醇正,合乎仁政的标准。

【考点】《尚书》选录01《尚书》选录★★《尚书·尧典》(节录)《尚书》最早书名《书》,成书于前五世纪,也可以称为《书》、《书经》。

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存二十八篇,《尧典》是其中的一篇。

1.“乐”的教化作用2.诗、音、舞相结合3.“诗言志”2.【题干】兴观群怨出自()。

【选项】《论语》《尚书》《庄子》《孟子》【答案】A【解析】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考点】《论语》选录01《论语》选录★★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孔子讲到《韶》这部乐曲时说“美极了,也好极了”;谈到《武》这部乐曲的时候说:“美极了,但是不够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称为君子。

”后来我们用“文质彬彬”来指文艺作品形式和内容配合得当。

01《论语》选录★★可以兴,说明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可以观,说明诗歌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是个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建议。

兴群观怨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零公》孔子说:“言辞只要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孔子非常注重言词表达及其技巧孔子所代表的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

2.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巧妙的说明《诗》对于处理国际关系,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性。

3.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新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新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隋唐五代 (5)第五章宋金元 (6)第六章明代 (6)第七章清代 (7)第八章近代 (8)始终被庄子作为最高追求的是什么?(简答题)庄子始终把体“道”作为最高的追求,“道”表现为虚无、淡泊、寂寞的状态,其本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对“道”的体认就需要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

“自然”是庄子所崇尚的美感,“中和”、“辞达”是孔子的观点。

庄子主张“技”通于什么?(简答题)庄子主张“技”通于“道”,认为娴熟的技艺能够使人真正把握艺术的规律。

《庄子》中所阐述的一系列有关技艺神化的寓言故事,都旨在昭示如何才能真正接近那微妙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提出者是谁?(简答题)庄子崇尚自然之美,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大自然存在着最高、最大之美、任何人工之美都无法与之相比。

人只能推原天地、自然之美,把握美和万物的规律,而不能妄自造作.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庄子》中出于庄周的部分是哪篇?(简答题)关于《庄子》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内篇》出于庄周,《外篇》和《杂篇》为其后学所作或属伪作。

从总体上看,《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所作,主要内容出自庄周手笔,部分内容出自他人。

《庄子》中《内篇》有多少篇?(简答题)从曰本镰仓时代高山寺所藏《庄子》残抄本《天下》篇后的跋语来看,今本《庄子》有33篇,是晋代郭象根据52篇古本《庄子》删裁以后的修订本。

今本《庄子》33篇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名词解释)《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继《老子》之后最重要的道家经典著作。

《庄子集释》、《庄子集解》、《庄子今注今译》都是后人对《庄子》所作的注本。

“发愤”著书说的提出者是谁?(简答题)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对于著述与生命价值的关系及文学的“舒愤”问题就有过探讨,司马迁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观点,把“发愤抒情”与“立言不朽”结合了起来,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1、简述了诗的特征与诗与现实的关系。

《毛诗序》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对传统言之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何休深刻地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认识的深化。

把诗的作用概括为上化下与下刺上,但重点在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对于以风刺上,则以“主文而规谏”加以规范3关于诗歌与政治存在密切联系的论述。

《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而反映政治盛衰的。

4《毛诗序》对诗三百做了分类,并初步阐述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赋、比、兴、风、雅、颂。

2、试述陆机文赋的内容特点: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厉害之所由的1、提出诗缘情而绮丽,意与辞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诗缘情而发,因此要求其形式华美,2、缘情文学的发张,吟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文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3、以艺术想象构思为中心问题,精鹜八级,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只运用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于是进入写作过程,这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

4、提出通过精巧艺术构思来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物意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图解决的问题。

陆机提出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的主张。

指文章自有法度,但有时也不妨离方而遁圆,轶出规矩,不过总须穷形尽相,完成表达任务。

5、陆机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华、夕秀之一种新的境界、新的技巧。

3、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即神思说: 1、刘勰的《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形在江海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说明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自然观局限的想象活动,2、艺术构思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基础上3、构思活动总是充满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13.(荀子)荀子
论“言〃(简答)★

荀子论“言”:特别强调道,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他认为一切言论,但凡符合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但凡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言〃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言”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
22.王逸对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简答)★★
王逸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论说屈原作品是如何符合经义的。“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西汉中叶以后,儒家思想处
于总揽地位,经书成为衡量一切的最gao准则。班固依托经义来贬低屈原,王逸引经据典来还击,他在(楚辞章句序)中称(骚)为“经”,表现出对(骚)极端的推崇;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榜样,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毛诗序)内容(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1)(毛诗序)主要内容:(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25.“文以气为主”
(名词解释)★★★
“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谓“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此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作家各有所长。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材性,而不懂得作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观点不够全面
26.四丕(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简答、

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重庆)

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重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 (2)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4)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 (5)第五章宋金元文学理论 (6)第六章明清文学理论 (8)表”乃是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他说没有一定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及实际功用的理论、文章,等于痴人说梦,胡言乱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可见墨子的“三表”说,从客观上说明了文学应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并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性质和功能,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

很常考必背对孟子“以意逆志”说的三种不同说法★★简述对孟子“以意逆志”说的三种不同说法。

(简答题)一种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如赵岐、朱熹乃至朱自清等);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如吴淇、王国维等);还有一种认为从作品全篇的立意,推求诗人之志(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

我们认为,作者之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

很常考必背庄子的思想主张★★★试述庄子的思想主张。

(论述题)其一,庄子主张以自然朴素为美。

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

庄子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观”,认为“道”是“自本自根”的。

是“无为”的,所以“自然”(自然而然,一种道家所理解的万物本身的自由,天然状态)就为其表现形态或根本特征,就最接近“道”,也就是最“美”。

因此他主张“灭文章,散五米”,反对通过任何人工的手段去破坏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状态,要求让万物保持或“复归于朴”,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二,论述了“言”与“意”和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说。

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

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

其三,《天下》篇概括了庄子的超现实主义的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唐宋 (6)第五章金元明清 (8)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纸之事”,为他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

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的严重问题,也不能用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笙等等演奏音乐的办法去解决。

较常考得背墨子的“非乐”主张★试述《非命》篇里的“三表”。

(论述题)《非命》篇里的“三表”,就是他为了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与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学”不同。

但“三表法”对于狭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也同样是适用的,直至今天,也还有借鉴意义。

很常考必背庄子(选录)★★试评价《庄子》一书。

(论述题)《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影响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它有时成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和自我慰藉的药饵,有时又成为某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和对抗当时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的引诱力。

从稀康、阮籍到李白、苏轼,他们的创作以及理论主张,往往强调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验,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忽视社会作用。

他们之间尽管情况各异,但深受《庄子》影响这一点,是无可讳言的。

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世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6.“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里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7.“虚静”和“物化”说,这是《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10.“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11.“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12.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13.疾虚妄说: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表明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观点.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基础上,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要是论理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真实可信.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对于“增”,王充反对妄增,肯定妥增,显然看到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之用心.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已涉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真辩证关系问题.14.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体裁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有不同,这当时最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15.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16.文章“十体”说: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3.“滋味”论,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的诗歌评论家,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提诗之至也”.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24.“风骨”(风少)论: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起了这一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似而不重形拟以及风格明朗简洁等内容特征.2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从而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真正究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26.“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先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27.“取境”说: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 “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28.“气盛言宜”说:韩愈在《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画也”,“气盛”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并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为创作原理,从而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2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30.“为对”“为事”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强调诗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明显是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作了积极的发展.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说就是“裨彩时缺,救济人病”,“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补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揭示时政的弊端.31.(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活动并且表现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32.“韵味”说:晚唐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了更多的探讨,他在《与李生论诗中》从鉴赏的角度开宗明义的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苦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这里强调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显然就是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这种“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33.四外说:所谓四外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探讨得出的.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一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境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赖于鉴赏者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去与之应合,才能将它们召唤出来,再现出来,这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4.“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于创作潜能的关系.他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险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涉及了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35.随物赋形说: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之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反应在具体形象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36.“枯淡”说: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样一种审美观点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继续发展.37.传神论: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在苏轼的文论中也得到了发挥,他从诗与画的共同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对象时,要“得其意思所在”(《传神记》)即要从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对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艺术家的天才在于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38.词“别是一家”说: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认为诗与词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词在音律上远比律诗严格,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为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严羽以禅论诗,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40.兴趣说:“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诗品序》词空图所说的“韵味”有著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4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悟”和“兴趣”.他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以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他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兴致”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42.清空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这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理论,“清空”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的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联想.43.意趣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意趣有各种各样而张炎所谓“意趣”,偏重指超凡脱俗的高远之意趣.4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人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 (《思冥诗话》卷二),这种“适合”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明”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45.“四格”说: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而言,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意绪,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二者相比较介于情理之间,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同的.46.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闻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源头.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47.“性灵”说: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挚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诗文不可能传世,而“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就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肯定了民歌的价值.4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剧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行》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49.(王夫之的)情景说:王夫之特别注重诗歌的意境的创造.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他认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天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50.“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对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应自发地完成,不应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创性和创造性.51.“理、事、情”说: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的分别.对于自然之物来说,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情是指人的感情,叶燮虽对二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义的.诗歌虽是抒情的,但并不排斥理和事,只不过诗歌所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大纲中需要掌握的知识)【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掌握)诗言志的基本观点.诗言志的观点:“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的是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诗、乐、舞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当时,除了诗以外,乐也起着教育的作用,乐与诗到后来才发展成两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即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和以语言为媒介的诗歌.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所说的无邪一般解作“诚正”.所谓诚正,当然有他具体的阶级标准.但我们从《诗经》本身的题材和内容的广泛、风格和感情的多样等这些特点来分析,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文质彬彬”:孔子主张文质并重,辞意兼顾《论语庸也》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孔子以后质文并重便成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并为后世学者所丰富和发展.这是强调文质不可偏废,内容和形式并重的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强调文学既要有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的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什么叫做“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从兴的提法来看,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什么叫做“观”诗歌是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从观的提法来看,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什么叫做“群”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的作用.什么叫做“怨”?就是说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了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和“怨”体现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总体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做了全面的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他欣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孔安国的解释,即言其和也.孔子表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郑声淫,所以主张放郑声,而极力推崇雅乐.在孔子看来,雅乐是中和的,而郑声诗淫声,与中和背道而驰.孔子对诗和乐的这种看法,对后世传播温柔敦厚的诗教曾发生一定影响.但孔子删诗,却保留了《卫风》《郑风》中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这说明后世后世封建卫道者所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教,并不一定合乎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在他的礼制批评中,中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言志抒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诗大序》大相径庭.【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感人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1.4】《史记》(司马迁)(理解)“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世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1.4】《史记》(司马迁)(掌握)“发愤著书”说: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了创作的根本动力.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淡,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如问主要内容则有(一.对春秋笔法的概括.二.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三.总结发愤著书说).【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王逸的这篇文章是直接针对班固的《离骚序》而发的,班固在《离骚序》中,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及其作品所作的崇高的评价;而他所依据的则是,《五经》经义.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法,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作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一个政治道德标准,而最高的标准就应当像孔子在《论语》中所主张的那样,要讲谋国之忠,人臣之义,要赞美杀身成仁之勇,而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之可耻可鄙.这就准确击中了论敌的要害,有力地辨明了论证的实质,在发出了上述堂堂正正的论述之后,紧接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鸣钟击鼓般的节奏,对屈原发出高声赞美,对于像屈原这样的忠正高洁之士,班固竟然批评说他是“露才扬已,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这完全是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伯夷叔齐的故事,有力地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使读者感到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痛快淋漓.【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对屈原的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历史上很多人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这些不同评价,构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论证.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做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班固等曾非议屈赋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在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汉代,立言必须依据五经,王逸为屈原辩护,他引经据典肯定《离骚》也是依经立义的,他甚至把离骚中的许多浪漫主义的想象,也用儒家经义一一对照,互相比附,他这样做的用意诗可以理解的,但许多比附牵强附会,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1】《典论论文》(曹丕)(理解)“文以致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文以致用的观点.曹丕所谓文章的概念与前人有所不同,前人所谓言辞、著作、文章,一般是指道德政治和学术而言;这里曹丕所说的文章,除了上述所涉及的范围以外,还包括诗赋章表等文学作品.曹丕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以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这对促进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气说”: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在评述具体作家时也指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这就是他文气说的具体运用,曹丕的文气说的合理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这种看法的不足之处是,它过分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杀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所起的重大影响.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学说尽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但他对后代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却起着先导作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体论”: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并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本,曹丕虽然没有做具体说明,应当是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的根本的原则和规律.至于“末”,应当是指各类各类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同时作者还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的四种特点即四课八类,做了综合的分析(1)即”奏、议用于朝廷公事,重“雅”(2)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3)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4)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故宜“丽”.这些说明虽然还是比较粗略的,但却扼要而适当,而且在文体分类和风格分析的历史发展中是首出的,它使文体论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开始占有一定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值得注意.【2.2】《文赋》(西晋陆机)(掌握)“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以及对灵感问题的探求.”:①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狂热以吸取间接经验,以提高写作技巧.至于怀抱高洁的心情,即所谓怀霜之心,临云之志在创作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到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世生活中去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有了创作的要求接着要运用艺术的想象:“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得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于是进入写作过程,在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作者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用诗一般语言,生动而具体地描绘出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诗人感物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是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进行的.尽管陆机没有用形象思维这个词,却通过对构思的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思”:神思是什么呢?本篇开宗明义就对想象下了明确的定义.刘勰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古语,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事实上,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模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而且要创作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也必须运用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它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脱离了依据.另一方面,神与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虚静”(“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陆机叹息他不知文思“开塞之所由“,刘勰提出了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如何打开思路呢他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想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张要在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注意进行四种基本训练.“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广博的知识;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掌握)“想像的作用和过程.”:对于想象活动的过程,刘勰论述了志气和辞令的重要作用,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这里,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进行的.作家临篇缀虑,需要神定气足,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是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适会,抒怀命笔.否则就会“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想象壅塞的枯窘状态.至于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的,艺术想象也是同样.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纤毫.”【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理解)“滋味说”:钟嵘既然重视诗歌的群、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诗的滋味是什么呢?钟嵘认为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玩味,而感染力也强,这才是诗之至也.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就是由于“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而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正是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似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司空图、宋代杨万里、清代王士祯均得益于此.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片面追求声律”:《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钟嵘时代正值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嵘对此进行了有力达的抨击.,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反对的是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大量用典”:第二是反对作诗用典.他认为作诗是用来“吟咏性情”的,“亦何贵于用事?”他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甚广.还幽默地讽刺那些掉书袋的诗人卖弄学问.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引经据典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等倒是适用于用典的,至于作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诗品序》不仅有属于破的,而且还有属于立的,这就是关于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的问题.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继四侯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他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此观点出现在齐梁时代是有他重大的进步意义的.【3.1】《戏为六绝句》(杜甫)(理解)“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唐高宗到武则天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齐名天下的四杰.由于受历史条件本身的限制和生活本本身的限制,他们的诗作没有完全拜托齐梁时期浮华的风气.但在当时,他们都以唐诗开创为己任,努力拜托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领域,探求诗的格律和创作形式,创作了很多有风骨的诗歌,诗歌内容从宫廷走向了市井,从台阁走向了江山和边塞,思想内容扩大,形式有了唐诗的稳定性,可以说唐诗的真正面貌是从他们开始的,因此杜甫评价“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认为初唐四杰的诗作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当时唐朝刚从六朝的习俗中走出来,不免仍遗有六朝绮丽铺张的文风,作家也不可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这很正常.可是后人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非常轻薄帝嘲笑四杰在创作上的不足.杜甫非常蔑视这种轻薄评论的态度,指出,尽管这些轻薄为文之人讥笑不已,可是当他们的身与名同时消失的时候,四杰的文章却会像江河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杜甫认为四杰的诗作都突破了旧有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进而杜甫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杜甫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后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关于如何对待古今文学遗产的问题,“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取,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该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3.2】《与元九书》(白居易)(掌握)“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是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的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是指现实人生.白居易要求为现实人生而写作.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推崇他的诗文,原因是他的思想深刻,其中贯穿着古人六艺的精神,圣人的书籍中说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成为了白居易推崇的对象.白居易说听到古人唱的歌,就能从中听出那个时代的兴衰,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这也是白居易阐述他的观点的原因.可是到了汉代以后,诗歌开始脱离生活,六艺的精神开始减少,白居易分三个时期论述六艺的衰退.首先战国到汉魏,屈原宋玉的骚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虽然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离《诗》不远,还保留着大体的风貌,有可取的地方,但仅能得到国风的十之二三,六艺已不全了.其次,到了晋宋两代,诗歌得到六艺的要旨就更少了,有些大家如谢灵运陶渊明,他们有些好诗,但多不过是沉溺于山水,放逐于田园,真正反映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内容基本没有.第三,到了梁陈期间,诗歌只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形式非常艳丽,内容却十分空洞,没有讽刺现实,不对现实生活国计民生抱以责任感,这时的诗歌六艺已经荡然无存了.就是到了李白杜甫时,虽然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但他们的好诗也不多.白居易所谓的好诗,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老百姓疾苦的诗.白居易推崇“六艺”对诗歌的重要性,旨在说明诗歌为政治服务的必要性.他从工作经验中体会到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必须干预社会生活.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情志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帮组皇帝治理天下.白居易把他当作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兼济天下的愿望的表现.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单纯写个人的情志,借以言志,也是促进社会改革的工具.故他的讽喻诗表现了积极的斗争精神.白居易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兼济天下”.他关注客观现实,力图忠实地反映现实,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评价,这一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体现着白居易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阴齿他不但提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3.3】《答李翊(yi去声)书》(韩愈)(掌握)“古文写作的风格.”:韩愈强调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又从古文创作的特殊规律出发,提出了养气说,实际上是阐述了气、言、声的关系.他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养气”说,把气与言、声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的境界,它是作者深厚道德修养的结果,言指孟子所谓的知言,主要之文章写作,这个观点是从韩愈文以载道为基础而发的.他认为,学习写文章,必须以儒家的古训为旨归,文章不能言之无物,内容要有思想性,思想内容空洞、不纯正,必然写不出好文章.他认为作者只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胸怀、真是充沛的思想感情,其文章创作的形式技巧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所以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气势,而且达到旺盛,写起文章来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声律和谐,即气势与语言非常和谐.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作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韩愈谈气与言、声的关系,主要是从个人的修养锻炼来谈的,因此可以说个人的修养锻炼如何也与写好文章有密切关系,所以他抓住了水和浮物二者的关系来比喻气与言、生的盛衰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修养锻炼对形成文章气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强调人的精神,他从教化的目的出发,希望作者培养出一种浩然之气,所以他在文中阐述到,这种浩然之气可以使作者意志坚定,不为时事所动,树立独立的人格,形成独特的创造风格.敢于另辟蹊径,不因袭前人,不人云亦云.他还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养浩然之气的作用.他说,多数人把文章当作一种工具,用与不用,权利仍然被别人操纵.而。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文采和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