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比较优势的现代分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答:绝对优势指可以用较少量的投入生产物品的一种生产率方面的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反对当时的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在其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或价格比其他国家低,就称该国具有这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就应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进口那种它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将使贸易各方都可获得贸易利益。
换言之,在斯密看来,贸易应该是一场双赢的“正和博弈”。
这一思想开启了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用途所放弃的使用该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绝对优势的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 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 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7
绝对优势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
36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
– 每单位劳动力需求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 劳动力数量.
• 每单位葡萄酒对劳动力需求用aLW表示 (如果 aLW = 2, 那么一加仑的葡萄酒就需要两个小时劳动).
• 每单位奶酪对劳动力需求用 aLC表示 (如果 aLW = 1, 那 么一磅的奶酪就需要一个小时劳动).
• 经济的全部资源定义为 L, 全部劳动力供应
18
单一要素经济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 本国).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有两种产品能生产(葡萄酒和奶酪). –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
19
单一要素经济
• 国内经济的技术可以用每个产业的劳动生产 率来概括, 以单位劳动力需求量来表达:
• 第五, aLC/aLW< PC/PW< a*LC/a*LW, 奶酪的相对供 给是 (L/aLC)/(L*/a*LW).
32
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
• 贸易所得
– 如果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那么她们都会从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 益。
– 我们将会用两种方式表现贸易的互利性。 – 首先,我们可以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着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自由贸易等等,显然这些前提假设与现实经济有严重背离;这是传统比较优势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自70年代末以来,比较优势的内生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2贝克尔、杨小凯等运用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产生内生比较优势;3卢卡斯、克鲁格曼等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并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转移;这包括技术知识的国际国内外溢、“干中学”、学习曲线以及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对于内生比较优势的研究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前沿;总之,比较优势概念反映了经济学的逻辑,它论证的核心问题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这一概念的最大优点是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地发生作用;但是,这也导致了它的最大缺点,这一概念忽视了“看得见的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作用;事实上,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如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有相当多的贸易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但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仍然没有把这一现象纳入其分析框架;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正好弥补了比较优势论的不足;二、竞争优势的背景与内涵哈佛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着名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学者;如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撰写过名着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管理革命1977年;跨国公司专家凯夫斯,撰写过跨国公司与经济分析1982年;哈佛商学院集中研究的是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其学术风格属于管理学风格;管理学本质上是综合性的;与经济学家强调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不同,这些管理学者更重视企业中管理和战略行为的作用;我们理解波特的理论,也需要从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学术背景来着眼;波特的三部曲无疑是哈佛商学院学术传统的集中反映;波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方面;因此,在他的着作中,单个的企业与产业始终是他的研究对象;他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优势中,他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着名的波特菱形理论;我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论,即指波特的菱形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波特菱形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许多发达国家的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明星产业上;如日本的消费电子业,意大利的毛纺、皮革制品、金属珠宝业,英国的保险业,荷兰的花卉业,德国的化工、汽车业,美国的广告、高技术产业;波特认为,这要从当地企业所处的独特竞争环境来寻找答案;波特菱形理论包括四个因素:1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天然禀赋与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2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3相关支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4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波特认为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而产生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业;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80年代美国的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被日本和西欧国家所超过;一些新兴产业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1983年,里根总统设立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波特就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此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获取竞争优势成为一个现实需求;波特的理论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他的理论对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年,克林顿总统在其上任伊始,就宣称他的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帮助美国在新的全球经济中“竞争取胜”Compete&Win;通过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两者进行一番比较;首先,从二者的联系来看,有如下几方面:1外生比较优势也是一种价格竞争优势;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都受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比较优势的实现离不开竞争优势;4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从二者的区别来看,表现在:1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是属于管理学概念;2比较优势涉及市场价格机制,强调的是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涉及企业与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3比较优势关注的是要素供给的数量,竞争优势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4比较优势采用的是一般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方法,竞争优势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总之,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都起作用,这一点和李嘉图时代不同;在李嘉图时代,企业还是传统式的家庭小企业和小工场手工业,企业在资源配置中不占主导地位,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价格机制,外生比较优势能够发挥比较充分的作用;从钱德勒对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自1840年起现代工商企业作为一种制度,随着技术与知识的进步一直处在不断的演进中;二战后,跨国公司这种最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大量出现,说明在当代,现代企业已成为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竞争主体;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行为已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1870年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心放在市场上,严重忽视了企业的组织生产功能与技术创新功能,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动态竞争能力无法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中;因此,赢得国际竞争力,需要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而且,在当代强调获取竞争优势更有必要;三、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90年代以来,波特对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方向是把他的菱形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他在最新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产业集聚Cluster这一新概念,并把它称为“新竞争经济学”;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产业集聚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有: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德国汽车业集聚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聚在法兰克福一带;意大利的毛纺厂商集聚在南部的两个镇上;珠宝业集聚在中部的两个小区域内;皮类服装与皮鞋业集聚在北部城镇;荷兰的花卉业集聚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一带;瑞士三家最大的制药公司集聚在巴塞尔;英国的拍卖公司集聚在伦敦城的几个街区内;通常一个产业集聚集团内,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从垂直关系来说,包括提供专业化投入的上游企业,如零部件、机械设备、服务,以及下游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从横向关系说,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或有相关技能、技术和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公司;此外,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思想库、短期培训机构及贸易协会;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一支立体作战军团,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合作,从而赢得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酒产业集团为例,该产业集聚集团包括680家葡萄酒生产厂家以及几千个独立的葡萄酒生产者;为这二者提供服务的互补产业包括:葡萄存储、化肥生产、葡萄收割设备及灌溉技术;酿酒设备、酒桶、酒瓶、瓶盖及软木塞,标签、公共关系及广告,专业出版机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负责培养葡萄酒专业人才,当地有专门的酒研究所,在加州地方议会还设立了专门的葡萄酒委员会;该产业集团与当地的农业、食品、酒店旅游产业集团也有联系;由此可见,产业集聚实质上是波特菱形或者说企业的价值链在空间上的紧密结合;产业集聚这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四个方面: 1.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聚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在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聚区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信息成本;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从集聚区内其他企业就近获得,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因此,集聚区的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里,这种安排相对于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有效率;3.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聚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及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聚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4.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时这种形象会波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优势产业群;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活动将更加分散化,似乎地理区位的选择在企业和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将下降;而产业集聚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日益集中化;尤其是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非常关键的高级要素与创新活动,日益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重大挑战;四、几点启示1.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竞争优势;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难以实现或者需要借助外资才能实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企业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即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我国为例,近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中,外资企业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说明外资在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为什么国有企业无法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国有企业目前还缺乏竞争优势,缺乏参与国际竞争和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内生比较优势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已居主导地位,而且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外生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如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出现,单靠廉价的天然要素成本难以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优势;以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是通过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知识积累、技术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内生比较优势也可以说是政府和企业人为创造的比较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内生比较优势的关键;3.政府的比较优势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贸易政策实验;现有的理论把它们总结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两种贸易模式,强调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对产品市场进行直接干预;这种理论的最大缺点是忽视了知识与人力资本的作用;事实证明,如果政府不相应地投资生产人力资本与知识,不提供一个高效率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不创造一个刺激竞争的环境,单靠贸易保护政策注定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政府对这些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社会投资,是一国企业与产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外部条件;4.运用产业集聚原理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我国已建立了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出口加工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种做法是符合产业集聚原理的,因而是科学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出口产业集聚区进行升级工作,主要是要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知识与科技含量,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参考文献①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②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③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TheFreePress,1990.④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pp.77~90.⑤樊纲:论竞争力,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⑥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⑦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⑧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责任编辑王瀛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8期经贸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第3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3-24
Production, Prices and Wages (cont.) • Labor mobility ensures a common wage in each sector and competition ensures the price of goods equals their cost of production.
1. 劳动是生产中唯一重要的资源。 2. 由于技术差异,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都 不一样,但劳动生产率在各国内部并不随时 间而变化。 3. 各国的劳动供给量是一个常数。 4. 只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酒和奶酪。 5. 竞争使得工人们可以获得“竞争性”工资, 工资是一个关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的函 数,竞争同时也使得他们可选择去能支付他 们最高工资的行业工作。 6. 模型中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
• 投入奶酪生产的每一小时如果用于生产酒,可产出 酒的数量等于
1 hour/(aLW hours/liter of wine)
= (1/aLW) liter of wine • For example, if 1 hour is moved to cheese production, that additional hour of labor could have produced 1 hour/(2 hours/liter of wine) = 1/2 liter of wine.
Chapter 3
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icardian Model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 优势:李嘉图模型
Slides prepared by Thomas Bishop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比较优势理论之评析
比较优势理论之评析作者:薛泽帅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6期摘要: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被作为贸易理论的依据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
在20世纪中期以前,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基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完美解决现实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当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发展进行一个简要评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各国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
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在进行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而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
傳统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上世纪甚至之前的大多数贸易现象是相当成功的,曾在相当长时期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但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成本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重要前提是各国的生产条件和供给条件不变,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条件下。
在该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具有垄断优势,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国际间商品实际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
在理论上这些假定条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这些假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国际间流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通过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解决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使得原先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可以转化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贸易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成为引发贸易条件变化的新经济变量。
第3章 古典贸易模型-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力成本(小时) 布料(米) 小麦(斤)
中国 4 8
美国 6 2
在没有贸易时中国的布料劳动生产率1/4,高于美国 (1/6) 中国生产布料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应该生产并出口布 料; 美国在没有国际贸易时小麦的劳动生产率1/2,高于中国 (1/8), 美国生产小麦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应该生产并出口 小麦
W 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直线, B点为完全专 业生产 国际价格 W 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曲线, B*点为不完全 专业生产 国际价格
A
无贸易时价格
A*
B*
o
B
C
o
C
图3.4 贸易均衡
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局限
李嘉图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带来贸易收益, 因为劳工为唯一生产要素,因此自由贸易给劳 工带来好处,在李嘉图贸易理论里,没有人会 反对自由贸易。李嘉图贸易理论里只有一个生 产要素,因而我们无法讨论由于贸易导致的利 益再分配问题
“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比较优势理论
三、按比较优势原则参与贸易的收益
W
中国
W
G*(100)
E*
美国
A*
E G(100/8) A
o
F(100/4)
C
o
F*(100/3)
C
假设中美两国各有100小时劳动,则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中国:4 C + 8 W = 100
美国:3 C* + W* = 100
(3.1)
(Dc/Dw)
″
C/W
假设国际市场布料的相对需求为DC/Dw,与相对供给曲线相交在AB段的E点,这时国际市场 布料的相对价格为1
如果相对需求曲线为(DC/Dw)′,布料的相对价格只有1/2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_兼评_比较优势陷阱_李辉文
经济评论 2004年第1期ECONOM IC REVIEW No.1 2004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李辉文 摘要: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其“静态性质”而遭到批评。
实际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都具有动态性,因此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那些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并不充分。
因此,尊重现代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 动态性质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等人开创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萨缪尔森(P.Samuelson)等人的完善,取代了李嘉图的模型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同时也成为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个理论一直受到各种严厉的批评。
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见解是,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不具有动态性质。
更有论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可能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但是这种见解并不完全正确。
虽然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和描述大量地采取了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是静态的。
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内在地具有动态的属性。
一、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概述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首先应该归功于李嘉图(D.Ricardo)①。
李嘉图模型是对斯密(A.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的重要扩充。
其核心思想是,在各国之间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因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相对差异而产生的各国生产同一商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且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按照这种贸易模式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并为各贸易国带来国内福利水平的增进。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共54页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Fra bibliotek谢谢!
54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根据对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各个产业中的净出口值计算,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行业中:服装业、纺织业、食品工业、文体用品、皮革和家具制造等轻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 比较劣势集中在以下行业中:?? 普通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和石油化工业、仪器仪表等行业。
一、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可以发现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不太高的产业。
形成这样的产业格局,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促成的。
这些比较优势产业的最大优势在成本优势,而在国外市场营销及产品品牌方面的优势却比较弱,因而,现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效应目前还不是很明显。
?? 第二、比较劣势产业中除因资源短缺的造纸业外,其余均是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的有一些支柱产业也属于比较劣势产业。
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看,资本密集?蚣际趺芗 筒 ?既是我国目前的工业优势之所在(占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又是政府扶持的产业,如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可是,这些产业目前在国际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加入WTO后首当其冲要遭受冲击,这将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 第三、把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或劣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看,我国大型企业的产业分布,除了纺织服装行业外,大多数集中于我国的比较劣势行业之中,主要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以及电力行业中。
从发达国家来看,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些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型产业中,不完全竞争的产业或市场环境是其产生的主要源地。
可是,目前我国这些产业仍处于比较劣势,因此,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匹敌的能力尚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1 / 13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 / 13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3 / 13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9
• 生产可能性
--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产品替代的情况。 --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在某种产品(如奶
酪)的产量给定时,另一种产品(如葡萄酒)的最大可能产 量 。 或者表明这种经济状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不同产 品组合。
21
• 贸易所得
方法一:间接生产法 本国1小时可生产1/aLC磅奶酪,可换得(1/aLC) (PC /Pw)加仑葡萄酒。 当(1/aLC)(PC /Pw)>1/aLw 或PC /Pw>aLC/aLw,通过 贸易间接生产的葡萄酒比直接生产的葡萄酒 多。 例子:美国的冬季玫瑰花
22
方法二:两国的消费可能性。 贸易扩大了两国的消费选择的范围,使得消费可能性曲 线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
26
• 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 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贸易的获益取决于比较 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在表3-2例子中,外国在奶酪和葡萄酒的生产率方面均低于本国,但仍可 从贸易中获利,可以多换1/6磅的奶酪
贫民劳动论:外国低工资的竞争是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 家。--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关 系。 在表3-2例子中,尽管外国的工资只有本国的1/3,并不妨碍本国从贸易 中获利,可以多换1/2加仑的葡萄酒
第一步,假如没有国际贸易,美国生产冬季玫瑰,则只 能生产1000万只;南美生产计算机,则只能生产3万台
第二步,现在,各国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则美国生产10万台电脑;南美生产1000万只冬季玫瑰
第三步,假定美国以5万台电脑与南美交换1000万只冬季 玫瑰,则美国比自己生产冬季玫瑰多了5万台电脑;南美 比自己生产计算机多了2万台电脑
比较优势理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假设的前提不切实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被人们所接受。
2、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理论⑴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替代成本)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⑶边际机会成本边际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的PPC—-增加任一单位某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相同。
②机会成本递增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多。
③机会成本递减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 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少。
3、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⑴相对商品价格(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如:设小麦的价格为PX,玉米的价格为PY,则小麦相对于玉米的价格为PX /PY,而玉米相对于小麦的价格为PY/PX。
⑵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
因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所在,贸易双方可据此展开互惠贸易。
如: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价格,即PX /PY例: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美国英国小麦 (X) 6 1玉米 (Y) 4 2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为:美国PX /PY=2/3,英国PX /PY=2/1, 表明美国的PX /PY值低于英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一、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条经典的理论,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的双方获得的利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成为国际贸易运作的基础。
但是,在现代经济学中,该理论受到了一些分析师的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展开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分析,包括优势理论的起源以及它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适用范围。
最后,我们将通过5个案例来证明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际有效性。
二、论文报告1.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比较优势理论是在18世纪提出的,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中双方的获利情况。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他们的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收益。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努力生产别的国家做得比它好的产品,因为这样只会浪费生产资源和时间。
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贸易中的传统思路,造成了观点的分歧,但还是被多数人所接受。
2.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现代经济学中,说比较优势并不能解释一切,因为现今全球的贸易经常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当年斯密生活的条件不同。
然而,这不代表比较优势理论就不适用于现代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是国际贸易的关键。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批评声音,大家可以钦定,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得出自他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3.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依赖于许多因素,比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成本、市场需求等。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但并不能涵盖全部国际贸易体系。
知道什么情况适合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很重要。
比如在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时,且生产过程中没有外部性,商品之间交换时没有运费,这样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理论就会完美适合。
4.比较优势理论的弱点比较优势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它无法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动态和静态效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保护等因素。
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PPT课件
美国 40 2 世界 60 4
30 3
5
100
90 6 100 5
100 5
1/11/2020
12
按照1:1交换
分工和贸易前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60单位大豆+90单位布 匹 消费量: 中国: 20单位大豆+60单位布 美国: 40单位大豆+30单位布
总产出: 100单位大豆+100单位 布匹 消费量: 中国: 35单位大豆+65单位布 美国: 65单位大豆+35单位布
单个工人的小时产量
U.SA
China
20
10
10
20
中国在生产布匹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后应该生产布匹 美国在生产大豆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后应该生产大豆
1/11/2020
11
国际分工前
国际分工后
大豆 布匹 大豆 布匹
产 劳 产 劳 产 劳 产量 劳动 量 动 量 动量 动
中 国 20 2 60 3 0 0 100 5
100 S
15
通过贸易实现的利益
T
进口
T
100
65 60 A
B
出口
50
35 30
B A
出口 进口
0 20 35 50
China
S0
40 65
100
U.S.A
S
中国专业生产布匹,美国生产大豆
1/11/2020
彼此采用1:1的比例交换,例如 35 T: 35 S
16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首次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缺乏普遍性的解释力:只能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 无法为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保定市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保定市也积极推动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对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药材种植现状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具有适宜的中药材生长环境。
目前,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以点式种植为主,主要集中在市郊和临近县区。
市区范围内主要种植桂枝、当归、白芍、白术等中药材。
在保定市郊,以易县、涞源县、曲阳县、蠡县等地为主要中药材种植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越,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种植规模较大,主要种植黄芪、白芍、人参、川芎等中药材。
保定市还有一定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如白芍、当归等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
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保定市位于华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区到北京、天津均有高铁和高速公路直达,与周边城市相对较近。
这为中药材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中药材的市场开拓和扩大。
2. 气候条件优势保定市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具有适宜的中药材生长环境。
尤其是易县、涞源县等地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这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和发展。
3. 技术支持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中药材种植技术经验,同时也积极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科学化的种植技术。
在中药材的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有较强的技术支持优势。
这为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 市场需求优势在全国中医药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尤其是中国传统中药材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
保定市地处华北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对中药材的市场需求量大。
这为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 非完全专业化生产与价格的决定
特别注意:当两国进行完全专业化(complete specialization)的生产时,每一种商品的均衡相对 价格就处在每个国家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之间(见 图3—3)。然而。如果图3—3的左图中,需求曲线DW 很低,与供给曲线SW相交于SW的OB线段之间,即 PW/PC=2/3,则贸易将在小麦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 PW/PC=2/3时发生(与美国国内价格相同),英国将获 得所有的贸易利益。如果英国是一个小国,专门生产 布匹,而美国是一个大国,同时生产两种商品,这种 情况就会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小国情况(small country case),表明了“作为不重要角色的重要 性”。然而这种利益不是没有成本的,因为小国(此 时指英国)面临着对其专门生产的唯一商品的未来需 求可能减少的风险。
图3—4是假想的A国和B国生产商品X和Y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每一条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 表明A、B两国在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均是机会成 本递增的。
Figure 3—4 Production frontiers of Nation A and Nation B with Increasing Costs
Chapter 3 Analyz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modern economics
Ricardian Model is a two-country, two-product, one factor (2×2×1) model, which includes many implicit assumptions. In this chapter,we’ll relax those assumptions,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economic life。This chapter is devoted to:
countries
3.1 Opportunity Cos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Opportunity Cost and labor value argument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 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且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中占有一固 定比重
⑶ 固定的机会成本的内涵
在图3—1中,美、英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向下倾斜,表明它们如果想生产更多的小麦, 就必须放弃一些布匹的生产。两条生产可能性 曲线均是直线表明它们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 即每多生产1单位小麦,美国必须放弃2/3单位 布的生产,英国必须放弃2单位布的生产,在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这一结论均成立。
假设有贸易时,美、英两国的总需求曲线DW, 如图3—3中的左图。DW和SW在点E相交,决定了 均衡产量为180单位小麦,均衡相对价格为PW/PC
=1。这时小麦只在美国生产。
⑵ 关于布匹市场价格的决定
布匹市场与小麦市场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图3—3 的右图中,SC为美、英两国如果只生产布匹时 所能生产的布匹的总供给曲线。英国在PC/PW =1/2时,最多能生产120C=OB´,美国在 PC/PW=2/3时可最多生产120C=B´B"
图3—3 有贸易时的价格决定
⑴ 关于小麦市场价格的决定
在图3—3 的左图中,SW是美国与英国均 用尽其所有资源生产小麦时的小麦总供给曲线。 线段OB=180W代表美国小麦的最大产量,此 时为固定机会成本PW/PC=2/3。线段BB´= 60W为英国在PW/PC=2时所能生产的最大小麦 产量。因此,如果美国与英国均使用其所有资 源生产小麦,两国最多可生产240单位小麦。 因此SW在240单位小麦时为垂直线。
⑶ 福利的增加来源于贸易
通过专门化生产而增加的50单位小麦和20 单位布,是美国与英国可以共同分享的贸易所 得。请记住,若无贸易,美国不会专门生产小 麦,因为它也需要消费布匹。同样,英国也不 会专门生产布匹,因为它还需要消费小麦。
3.2.2 有贸易时的相对商品价格
有贸易时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 决定的。图3—3显示了专门化生产与贸易的条 件下价格的决定过程。
3.3.2 market equilibrium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closed economy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 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时,该国就达到了均 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 性曲线相切的(tangent)位置上。两条曲线 在切点的公切线(common tangent)的斜率 (slope)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 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 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
由于这两条假定均不真实,故不能将比较优 势原理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这是因为:
首先,劳动既不是投入生产的唯一要素,也 不是以固定比率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它没 有考虑:
各种商品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比率的可能的 变化
大多数商品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同要素之间的 替代关系
Figure 3—5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图3—5解析:在不发生贸易的条件下,A国在 A点组织生产和消费,而A点正是其生产可能性曲 线和其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Ⅰ的切点,这时 A国达到了均衡,或是福利最大化。同样地,A 点为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Ⅰ的切 点。B国在A 点达到均衡。在A国,商品X的均衡 相对价格就是通过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 线的切点A的公切线的斜率,在图中PA=1/4,对于 B国PA =4。由于X在A国的均衡相对价格低于B国, 故A国对于X,B国对于Y具有比较优势。
在英国,每放弃10单位小麦,所得的资源恰好额 外生产20单位布。即10单位小麦=20单位布 (两者均需同样的资源)。因此,1单位小麦 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布,而且保持不变。
根据表3—1的数据,可绘制如图3—1所示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
Figure 3—1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 of America and United Kingdom
固定的机会成本表明:不管已经生产了多少 小麦当美国将生产布匹的资源转移到小麦生产中 时,不会越来越不利于小麦生产。对布匹生产而 言也是同样的。换句话说,固定机会成本是指每 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必须放弃固定数量的另一种 商品。尽管每个国家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由于 国与国之间的机会成本不同,从而使国际贸易成 为可能。然而固定成本并不现实。讨论固定机会 成本是因为其易于理解,有助于讨论和理解更为 现实的递增成本的情况。
commodity price )决定中。我们不考虑需求。
结论: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不同(由转换曲
线的斜率决定)是它们比较优势的反映。这为两
国开展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3.2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基础与贸易所得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只消费它 可生产的商品。因此,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时也是消费可能性曲线。人们的偏好或需求 决定了该国事实上选择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组合。
⑵ 固定机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表 3—1 英、美两国小麦布匹的生产可能性
美国
英国
小麦 布匹 小麦
布匹
180 0 60
0
150 20 50
20
120 40 40
40
90 60 30
60
60 80 20
80
30 100 10Βιβλιοθήκη 1000 120 0
120
表3—1的数据表明:
在美国,每放弃30单位小麦,所得的资源恰好可 额外生产20单位布。即30单位小麦=20单位布 (两者均需同样的资源)。因此,1单位小麦 的机会成本是2/3单位布,而且保持不变。
• Opportunity cos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fixed opportunity cost •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 “small-country case” and gains from trade •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many goods and many
3.3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3.3.1 机会成本递增的内涵
在现实条件下,一国在生产中通常面对的 是递增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机会成本 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意味 着一国为了多获得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资 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边 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 点(concave to the origin)的曲线,而不是 一条直线。
在美国,180×Pw=120×Pc Pw / Pc = 2/3,在英国,60×Pw=120×Pc Pw / Pc =2。 美国的Pw/Pc 值低于英国,这表明美国在小麦的 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同样地,英国的Pc/ Pw值 较 低。表明它在布匹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注意:在固定成本下, Pw/Pc值只是由本国 的生产和供给决定。在相对商品价格(relative
其次,劳动显然不是同质的,在培训、生产 率和工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总之,无论如何,比较优势原理不能建立在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 来加以解释(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3.1.2 机会成本的内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⑴ 机会成本的内涵 机会成本是指为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