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e9bf7327d3240c8447efb6.png)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摘要】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自己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点心得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用来治病由来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草本均有记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又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1 历代医家对大黄的认识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通闭散结,推陈出新,清热解毒,泻中有补,通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的基本功能。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强身已有4700多年历史,它与人参、附子、生地并称为中药“四大金刚”,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大黄已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及急、慢性疾病中。
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议中成药有801种。
另一方面,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如果对其适应证及其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一些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十分忌讳。
2 临床应用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自己临床运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2.1 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六腑必须经常保持通降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病理上,凡六腑出现病变,牢记以“通降六腑,令其通畅、疏泄”为治疗大法。
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寄生虫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多有胆、胃肠阻滞,功能减弱,通降失司的表现。
如胆腑郁滞(炎症、结石等),出现肋痛拒按、黄疸、厌油食少;胃肠郁滞出现脘腹胀痛、拒按、食少、便秘。
此外,急腹症多有发热甚至高热,均由六腑不能通降之故。
大黄具较强泻下攻积之功,借其通下导滞,有利于六腑恢复正常通畅功能,通常配厚朴、枳实,以通胃肠,配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等以通胆腑。
2.2 出血:出血病机多由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少数因长期反复出血导致脾虚,脾虚反过来又导致出血,特别是急性出血。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a80f0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8.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ecb5b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1.png)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6c392a4afe04a1b071dee2.png)
浅谈大黄在临床上的运用大黄性味苦寒无毒,又名川军,绵纹,为临床的常用药。
因其临床运用广泛且价廉效高,无毒副作用,深受医患赞赏。
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一般多注重它的泻下作用,而忽视了它的其它功效。
现将大黄与其配伍方面作用简述如下:1、大黄配芒硝大黄本身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
芒硝则有软坚泻下,清热泻火之功。
二者同用,功下实热积滞之效更著,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腹胀腹痛有良效。
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大黄配甘遂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如《金匮》所云:“诸有水者可下之”。
故与大黄配伍,大黄的泻下之功效有助于遂水涤饮使功逐水热互结之邪的力量尤雄。
如大陷胸汤。
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临床用于治疗胸腹停水实证,取效甚捷。
3、大黄配柴胡柴胡透表泄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为治疗少阳病之妙品。
二药配伍,外解少阳,内泻热结,治疗少阳与阳明同病。
正象汪昂所说:“少阳因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
如内外兼顾,表里双解之剂大柴胡汤。
临床常用此方加减治急腹症,如急性胆襄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效果明显。
4、大黄配牡丹皮丹皮有清热凉血散瘀之效;大黄取其攻下泻热,凉血消煎痈逐瘀之功,二药配伍,清热凉血,散瘀消痈之力更强。
如大黄牡丹皮汤。
临床多用此方治疗肠痈及腹部瘀热内结证,效果其佳。
5、大黄配桃仁桃仁为活血祛瘀通经的要药。
配伍大黄,取其活血祛瘀通经之功,则破瘀活血之力更强。
用于瘀血阻滞证,可收良效。
如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大黄配甘草甘草补心气,益脾胃,并有缓和药物峻烈之性等作用。
大黄荡涤肠胃推陈出新,以甘草缓之,使之攻下降火而不伤胃。
如大黄甘草汤及调胃承气汤。
二药配伍,使大便通,胃气和,实热得除,而达泻热和中调胃,邪去不伤正的目的,使攻下而无损伤脾胃之虑。
7、大黄配龙骨、牡蛎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此方治疗伤寒误治,邪陷少阳,热扰心神之少阳兼烦惊谵语证。
其中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而止烦惊;大黄泻热而止谵语。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c261d1cf61fb7360a4c65cf.png)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一般在服药后6〜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 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 受体,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 — K + 一ATF酶,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阻碍N a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 肠内渗透压增高 , 保留大量水分 ,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 刺激肠载膜分泌 ,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 单用作用缓和 ,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 增强肠推动 , 常以复方应用 ,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 内毒素血症时 ,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 IL )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抑制C on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 2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 (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 , 近年来研究显示 , 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 P 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1672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c.png)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大黄含有丰富的芦丁、大黄素、蒽醌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大黄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如下:
1.通便泻下
大黄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是一种常用的通便泻下药。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功能性便秘、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的治疗。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解毒泻下,多见于中毒等情况下。
2.清热解毒
大黄可消除体内热毒,清除湿热,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热毒症状明显的疾病,如急性肠炎、口腔炎、皮肤疮疖、痈疽等。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疾病。
3.消肿止痛
大黄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多种疼痛和肿胀的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
大黄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创伤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乳腺炎等疾病。
4.其他
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黄疸、便血、水肿等疾病。
此外,大黄可以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如可与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配合使用,产生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大黄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其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1ba14e9453610661fd9f465.png)
中药大黄的临床简单应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鞣酸两种物质。
大黄素可以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促进分泌,使肠内容物易于排除。
大黄鞣酸却能抑制分泌,因此,大黄用量由小至大分别可出现便秘、缓泻、剧泻的效果。
此外,大黄还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肾脏方面,大黄有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
在血脂调节上,大黄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
正由于大黄的上述诸多功效,使其成为复方中成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但是在临床上,单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与其他药物简单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不但应用广泛而且疗效显著,笔者结合个人现在以及前人用药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大量出血可取生大黄粉口服,每次3克,温水送服,直至大便转黄,24小时用量一般不超过9克。
临床上应用此法发现:在所治疗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中,总有效率96.5%,平均止血时间1.5天,平均用量75克[1]。
2 胆道出血轻症型:制大黄20克,每日1~2剂,水煎5分钟,凉后且服。
重症型:制大黄20克,以后每剂10~15克,每日2剂或每隔6小时1剂,水煎5分钟,凉后服,一日用量不超过60克。
3 外伤出血大黄与石灰同炒至红色后加入明矾,再加水煎熬,置于消毒瓶内沉淀,取上层澄清液,外用于外伤出血处。
本人在日常工作中用该法治疗外伤出血患者200余人,效果良好。
4 中毒性鼓肠重症肝炎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腹部高度胀气,称中毒性鼓肠,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
可用大黄60~100克,乌梅60~100克,煎水200毫升,保留灌肠,日1~2次,连续灌肠3~5天。
据报道,总有效率可达77.7%[2]。
5 急性胰腺炎大黄30~60克,加水煮沸1~2分钟,经一般过滤,取其液200毫升,每1~2小时服1次,每日服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减轻后减量,一天内所用大黄最大累积量为生药500克。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03d5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7.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b21b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0.png)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医药经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它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解毒等。
目前,在大黄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黄在治疗便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黄含有大黄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蠕动频率,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改善排便困难和便秘症状。
大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如与芒硝合用可以增加泻力,与枳实合用可以治疗肠道积热引起的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清热下火,对于湿热痰热壅盛引起的便秘也有一定疗效。
其次,大黄在清热泻火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中医理论认为,湿热是血热过盛或脾胃湿热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而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热。
大黄可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泻痢等。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疮疖、口腔溃疡等病症。
此外,大黄还有一定的祛风湿作用。
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具有祛风活络的作用,可以舒缓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
因此,大黄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与湿气有关的病症。
在大黄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上。
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其中的大黄素被认为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大黄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它在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一些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浅谈大黄在骨伤科的应用
![浅谈大黄在骨伤科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f0707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c.png)
浅谈大黄在骨伤科的应用大黄性味苦寒,是泻下药,但它同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是骨伤科常用药。
在用于骨折的早期治疗中,它有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②,促进血肿吸引,以及镇痛消炎作用。
大黄止血效果,不亚于三七,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并使离体兔耳血管收缩。
大黄可单味内服、外敷、,但多与行气、理血药配伍。
大黄药性峻猛,内服须按中医辨证原则使用。
1 大黄功效大黄为泻下药,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能泻下攻瘀,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因其悍利之性,李当之《药录》称为将军。
临床常与其它药物组成泻下、解表攻里等方剂。
用于治疗阳明腑实、少阳阳明合病等内科疾病。
如:大、小、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本草纲目》载:“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
”因此,大黄自来就是骨伤科要药。
近年来的研究,使大黄的临床治疗作用得到肯定,国内外也多次有在骨科应用大黄的报道。
2 大黄在骨伤科的治疗作用2.1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血不循经则为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大黄能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液的高粘度,并能改善血栓素与前列腺素的比值,达到扩容及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供应的作用。
骨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骨膜、骨皮质损伤,以及邻近软组织损伤;创伤局部血管破裂形成血肿,断端骨皮质部分骨细胞缺血坏死,血肿于伤后4~5h开始凝结,而血肿的吸收代替需2~3wk或更长时间。
而大黄上述作用可促进血肿的吸收,利于骨痂的形成。
2.2 行气止痛《本草纲目》载大黄能治“杖疮肿痛,金疮烦痛。
”据国外报道:在1983年从大黄中分离到镇痛、消炎的物质林德来素(lindeyin),因镇痛作用为末梢性的,效果可与阿斯匹林、保泰松相匹敌,抗关节炎作用与阿斯匹林几乎相同。
2.3 止血大黄止血,不亚于三七,凡各种血证均可运用,故有“血证要药”之称。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24d243f647d27284b7351d8.png)
大黄的现代临床作用1 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具有促进肠黏膜新陈代谢,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快清除毒物,早期应用复能剂及抗胆碱药物,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是其有效的基础。
由于有机磷农药对胃黏膜的化学性腐蚀及中毒时的应激反应,肠黏膜的缺血等因素,使中毒者出现胃黏膜出血,顽固性腹胀不能排便等,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给残毒再吸收提供了机会,影响了抢救成功率,应用大黄浸泡液口服,可使残毒得到彻底清除,恢复胃肠蠕动功能,避免其再吸收,可明显缩短中毒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
2 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黄为通腑之要药,通过临床观察,大黄具有缓解腹痛快,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复杂而严重的急腹症,其病情急重,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多脏器衰竭。
研究表明大黄的应用可减少胰腺、胰周脓肿、败血症的发生率。
其机制之一为大黄可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减少了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而减轻肠道移位对于出血坏死胰腺炎患者防治感染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3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类衍生物能促使血小板生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
其理论依据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是热灼胃络、络伤血溢、而离经之血留于胃中、积于肠道、致气机壅塞、使新血不能安行无恙,更溢胃中,甚则气血亏耗、心脾不足、不能统血摄血。
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87df13650e52ea551898d1.png)
疗 的 同时给予 生大 黄 3 0 g捣碎 ,加 入温 开水 l O O m l 浸泡至 深褐色 ,经 胃管 注入 胃中,每 日 3~4次 ,注入后 夹管 2 h , 疗程为 1 ~ 2周 。结果显示 B组 在大便次数 ,腹 痛 、腹胀缓 解 时间和平均住 院 日方 面均明显优 于 A组 ( P< 0 . 0 0 1 ) 。 2 . 1 . 3 治疗上消化道 出血 邹交平 用 生大黄粉胶囊 治疗 上消化道 出血取得很好 的临床疗效 。将 5 2例上 消化道 出血
o f i c i n a l e B a i l 1 . 的根 及 根 茎 。
过程每天服用 。结果入院时有便秘 的 2 0例 中,显 效 1 5例 ,
有效 4例 ,无效 1 例 ;无便秘 的3 0例 中,显效 1 7例 ,有效
l O例 ,无 效 3例。
2 . 1 . 2 治疗 重症 胰 腺 炎 郑 晓华等 将 患 者 随 机分 为 2
医 疗 论 坛
Me d i e i a l T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9 3・
照组总有效率为 8 0 . O % ,治疗 组总有 效率 为 9 2 . 5 % ,治疗
组优于对照组 ( P< 0 . 0 5 ) 。
1 . 5 保肝和降低胆 固醇
大黄 和复方大 黄注射液 能减轻家
兔 由四氯化碳所造成 的实验性肝 损害 ,使坏死 病灶数减 少 , 肝细胞变性程度 明显减轻 ,且范 围较小 。 1 . 6 利尿作用 大黄及大 黄酸 、大黄素 均有利尿 作用 ,用
大黄的用处与功能主治用量
![大黄的用处与功能主治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8ccffa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b.png)
大黄的用处与功能主治用量大黄的简介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它是指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大黄类植物的根茎。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泻药作用。
因此,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大黄有着丰富的用途和功能,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酚等。
大黄的用途大黄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泻下通便:大黄有明显的泻下通便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急性痢疾、便秘等疾病。
它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频率,缓解便秘症状。
2.清热燥湿:大黄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黄疸等疾病。
它可以通过增加尿量、排除多余的湿热物质来清热燥湿。
3.利水消肿:大黄可以促进尿液排泄,减轻水肿症状。
它对于水肿性疾病、急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消毒杀菌:大黄还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它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大黄的功能主治大黄在中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泻痢:大黄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频率,对于治疗急性痢疾有一定的效果。
2.便秘:大黄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用于治疗便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3.湿热下注:大黄可以通过清热燥湿的作用,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疾病,如黄疸、湿疹等。
4.水肿:大黄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5.感染性疾病:大黄具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溃疡、痈肿等。
6.肝胆疾病:大黄可以帮助排解胆汁,调节肝胆功能,对于治疗肝胆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大黄的用量大黄的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用量为3-6克,每日2次。
儿童用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格来确定,一般每次用量为1-3克,每日2次。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大黄可以煮水服用,也可以制成丸剂、散剂等剂型。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是属于泻药类药物,使用时需谨慎。
长期或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依赖性或滞留便秘。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ed9d2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e.png)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应用。
它以根茎入药,呈棕褐色,有独特的香气和苦味。
大黄主要生长在中国境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在中药理论中,大黄属于寒凉药性,能够清热泻火、通便利水、解毒散结等,因此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清热泻火消肿清热泻火是大黄的主要功效之一。
中医认为,身体内部热毒邪热泛滥时会导致各种炎症和肿胀等症状。
大黄能够通过清热泻火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邪热,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消肿止痛。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急性肠炎、急性附睾炎等。
二、通便利水,治便秘大黄还具有通便利水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能够泻下热痞,利水泄热,从而改善肠道功能,促进排便。
它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和排便量,从而有效治疗便秘症状。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便秘、痔疮等疾病。
三、解毒散结,祛除腹胀大黄具有解毒散结的作用。
中医认为,体内毒素和瘀血等积聚在经络和脏腑组织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疼痛和腹胀等症状。
大黄能够通过活血化瘀、消散结块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积聚物,从而减轻瘀血引起的症状。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瘀血型疾病,如痛经、胸痹等。
四、杀虫驱虫,抑制寄生虫大黄还具有杀虫驱虫的作用。
中医认为,体内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会导致消化道疾病和营养障碍等,大黄能够通过毒杀作用帮助身体驱除寄生虫。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寄生虫病,如蛔虫感染等。
五、抗菌消炎,抑制病原微生物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皮肤疮疡、烧伤感染等。
六、减肥,调理血脂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抑制脂肪细胞的形成和脂肪的积累,从而减轻体重。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预防血脂异常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以上仅为大黄的一些主要功效和作用,实际上大黄还有许多其他药效,如保肝护肝、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但是为了遵守字数要求,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77cc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4.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9b4a9351e79b89680226f2.png)
大黄在临床的应用关键词:大黄;中医治疗;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60-02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肝、大肠、胆、心包经。
除泻下功能外,还是血证、火证、闭证之要药,具有攻击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解毒、消食等多种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皮肤真菌等抑制作用),抗癌(淋巴肉瘤、乳腺癌有抑制作用),杀虫、止痢、降低胆固醇、降糖等作用。
随着人们对大黄新药理作用的认识,其临床用药、防治疾病的范围亦不断扩大,现报道如下:1 肠梗阻肠梗阻即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是也。
中医称此为“关格”、“肠结”,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肿瘤或术后肠粘连等。
临床表现: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譫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硬拒按、矢气頻转、大便不通、苔黄或腻、脉沉实或滑数。
属里、实、热证。
治宜泻火通便、荡涤实热、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用中药内服和中药灌肠治疗。
内服处方:生大黄15g厚朴10g枳实12g芒硝10g(冲)黄连10g莱菔子15g木香10g元胡10g炙甘草9g,水煎取汁300ml,分两次服(早晚各1次),每日一付(用胃肠减压时可鼻饲给药);灌肠处方:生大黄30g芒硝15g(冲)轻煎生大黄取汁200ml,冲芒硝粉,药温在37-38度之间,保留灌肠1-2小时为宜,一般灌肠3-4小时均能排便。
2 神经性呕吐呕吐即由胃失和降、气逆冲上所致的病证。
询问得知该患者因生气后出现呕吐且渐重为主诉,查鋇餐透视及头颅ct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中医称“呕吐”、“反胃”,病机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喛气吞酸、大便秘结、胸肋痞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通腑泻火。
处方:酒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厚朴12g柴胡15g香附10g黄芩10g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竹茹10g砂仁5g,水煎取汁量200-300ml,分多次频服。
【临证】“大黄”的临床应用——陈彤云
![【临证】“大黄”的临床应用——陈彤云](https://img.taocdn.com/s3/m/36e3640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6.png)
【临证】“大黄”的临床应用——陈彤云“大黄”的临床应用我认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衣食无忧,往往嗜食膏粱厚味,以致积滞实证、湿热、实火及热性之证居多,故每遇是证我必用大黄以荡涤肠胃、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导湿热。
大黄又称西大黄、将军、锦军。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
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本草纲目·卷十七·大黄》引李杲云:大黄“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此药似救民于水火的将帅,可见其疗效之好。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下瘀血,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神医华佗治病,用药不过几种,针灸取穴也不过几处,但疗效极高。
在《中藏经》一书中,共载方62张,其中应用大黄的就有15张,约占遗方的24%,可见华佗对大黄的重视。
唐“一代药王”孙思邈知识渊博,懂药识药,为我国的医药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在继承张仲景处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大黄治病的范围。
如他用大黄来治疗不育症、月经紊乱、消渴(糖尿病)、乳痈、耳聋齿痛、痔疮等等,还创立了许多外用大黄方剂如洗汤方等。
他对大黄的炮制方法也有研究,首次将大黄炙成大黄炭来治病,还将大黄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应用,如用大黄、防风等配制成屠苏药酒,预防时疫。
宋代王怀隐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有很多含大黄的复方及单味大黄治病的方法,在中医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论阴黄或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宋代名医张之河提出了“养生当论全补,治病当论药攻”,通下才可以补虚的观点,并指出“阴虚则补之以大黄、硝石……”。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特别强调大黄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药,是“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明末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疗传染病的丰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大黄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张仲景所创立的承气汤“其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而且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瘟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心黄,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
大黄的临床运用
![大黄的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d7ccbed763231126fdb1192.png)
大黄的临床运用关键词;大黄;临床运用药用大黄为植物蓼科常叶大黄、鸡抓大黄或南大黄的根和根茎,主产于我国西、北各省及部分南方地区,其性苦昧寒,主沉降,人胃、大肠经,具有攻下积滞、泻火凉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临床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实热积滞;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及火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咯血、吐血、衄血等诸证。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大黄含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药30%,鞣质约5%;具有刺激大肠使大便通畅,还能抗癌、增加免疫功能、抗衰老,降血脂、减肥、增加消化功能,抑菌、消炎、止血、收敛、利尿等作用,其临床用较为广泛,现将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临床应用1.1用于肠道不完全性梗阻大黄对大便秘结的腑实证具有泻下腑实、降浊滞、利水谷、祛瘀血、破积聚之功;大黄治病贵在通,其泻下、消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强,泻下作用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又具有排除细菌及肠道消毒的作用,且抗菌谱广;宜生用,入汤剂一般用量为3~30g,汤剂中后下,单用以开水袍服为宜。
1.2用于胃、十二指肠出血生大黄粉有保护胃粘膜作用又能抑制胃蛋白酶预防胃粘膜病变的发生,临床应用一般用3~5g生大黄粉开水调成糊状分3~4次凉开水送服。
1.3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在排除手术指征后用生大黄30~60g水煎5min,每1~2h1次,直至排便畅通后逐渐减量。
1.4治疗急性胰腺炎用生大黄粉每日30~40g开水冲,分3次代茶服,腹痛减轻后减半量服至症状消失。
1.5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黄30g,蒲公英30g,银花30g,连翘20g等煎汁lOO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对早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作用。
1.6治疗高血压每日冲服生大黄粉5~8g,可使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
1.7用于减肥对长期肥胖患者,常用生大黄片开水泡服,每日30g,代茶饮,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减肥功效显著。
1.8治疗颅内疾患(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及占位性病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味大黄粉冲开水服,可降低颅内压、止血,同时改善颅内血液循环。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9f0fe7551810a6f524869b.png)
仅 如此 ,凡 胃肠 瘀 热 、便 结 不通 者 ,用 单 味 大 黄开 水 泡 后 即服 立效 。王某 , 中风 5个 月一 直 未 大便 ,脉 滑实 , 舌苔黄燥 ,即用大黄 1 5 g 开水浸泡后频频送服 ,当夜排 便 甚多 ,次 日 神 志 清醒 、逐 渐好转 。 黄 疸 :大 黄性 寒 味 苦 ,有 泻 下攻 积 清热 之 功 ,有 退 黄作用。而茵陈蒿汤是治疗黄疸的代表方剂 。现有用大 黄 醇提 片 、大 黄注 射液 治疗 黄疸 也取 得 满意效 果 。 2 泌 尿科应 用 慢 性 前 列腺 炎:郑声 华 用 单 味大 黄 5 0 g 加 水 4 0 0 m L ,煎 至 2 0 0 m L ,倒 人 瓷 盆 中 ,熏洗 会 阴部 ,每 日 早晚 1 次 ,每次 3 0 m i n 。生姜 汁调 熟 大黄 末 2 0 g , 取 中极 、 会阴2 次外敷, 用胶布固定 。 再用生大黄 3~6 g 泡茶饮 。 各 法 同 时治疗 1 5 天 ,治疗 前 列腺 炎 6 0例 ,痊 愈 5 6 例, 显 效 3例 ,有 效 1 例 。陆 俊 刚在 前 列 腺 电切 术 后 同 时用 中药 配 方方 中有 大 黄直 肠 灌 注法 ,取 得 很 好 临床 效 果 , 有消 炎止 痛作 用 。 3 儿 科应 用 孙 治 民用 单 味 大 黄 饮 治 疗 化 脓 性 扁 桃 体 炎 4 4 例, 用生 大 黄 6 ~9 g 放入 杯 中加 开水 1 5 0 —2 5 0 m L ,浸 泡水 降温凉后服 , 结果 4 8 h 内扁桃体脓灶减少2 1 例、 消失 6 例, 7 2~ 9 2 h内减少 2 3 例 、消 失 5 例 ,总有 效 率 1 0 0 %。
[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2 —1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摘要】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自己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点心得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
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用来治病由来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草本均有记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又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1 历代医家对大黄的认识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通闭散结,推陈出新,清热解毒,泻中有补,通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的基本功能。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强身已有4700多年历史,它与人参、附子、生地并称为中药“四大金刚”,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大黄已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及急、慢性疾病中。
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议中成药有801种。
另一方面,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如果对其适应证及其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一些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十分忌讳。
2 临床应用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自己临床运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2.1 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六腑必须经常保持通降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病理上,凡六腑出现病变,牢记以“通降六腑,令其通畅、疏泄”为治疗大法。
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寄生虫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多有胆、胃肠阻滞,功能减弱,通降失司的表现。
如胆腑郁滞(炎症、结石等),出现肋痛拒按、黄疸、厌油食少;胃肠郁滞出现脘腹胀痛、拒按、食少、便秘。
此外,急腹症多有发热甚至高热,均由六腑不能通降之故。
大黄具较强泻下攻积之功,借其通下导滞,有利于六腑恢复正常通畅功能,通常配厚朴、枳实,以通胃肠,配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等以通胆腑。
2.2 出血:出血病机多由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少数因长期反复出血导致脾虚,脾虚反过来又导致出血,特别是急性出血。
出血之初,大出血,多“惟火唯气”。
目前研究表明,火热熏灼,气火上逆是出血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出血后离经之血又成为瘀血,针对气、火、瘀的血证病机,应以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降气止血为基本治则,而大黄具有此三方面的功能。
在临床上以大黄为主药配伍黄连、黄芩治疗咯血、便血等证有较好的疗效。
2.3 中风:西医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前者为脑实质大块出血,后者为脑部缺血,多为血栓所致。
中医认为多因气与火并走于上、直冲犯脑,血溢脉外,形成上实下虚证(相当于出血性中风),或痰瘀阻痹,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濡养肌肤经脉(相当于缺血性中风),由上可以看出,气火上逆,血瘀为中风的主要病机。
因此,也可运用大黄治疗此症。
急性期可用生大黄,约10g左右。
2.4 肾功能不全:临床上出现小便量少,点滴而下的症状,使用大黄主要取其攻逐水邪及泻热解毒的功效。
2.5 高热症(感染所致,尤其持续高热不退):温病邪在卫、气分,可用银翘散,银翘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大黄。
若卫分邪气未解,邪热炽盛入里化热腑实证,用银翘麻杏承气汤。
2.6 减肥:用大黄3~6g,每天保持大便两次,不能导致腹泻,并应注意用量个体化。
3 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向前进步和发展的,随着人们对大黄更深入的研究,大黄的新用途将会逐渐被发掘出来,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福音。
作者单位:527300 广东云浮硫铁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