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正随文精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

正随文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让“练笔”真正“随文”

【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当下随文练笔的几处误区,整理及提出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随文练笔误区对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但是深入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力求“练笔”真正“随文”呢?

一、课堂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误区一:有读必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关注“言语形式”的习得在语文课堂上被一次次激情演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寻找文章表达上的秘妙,成了我们一线教师解读文本、演绎课堂的执着追求。更有甚者,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叶绍翁《夜书所见》时,粗浅理解诗意后,就让学生花二十多分钟进行古诗改写,这显然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每节课都寻找读写结合的点,进行课内的写作训练,那样会占用学生很多的阅读感悟时间,致使阅读教学半生不熟。

对策:读写结合,适时适度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对其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要适时适度,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练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所以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让每一类学生在练笔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误区二:落点有误:由于教者自身教材挖掘、教学设计能力受到局限,无法准确找到随文练笔的内容切合点,常出现“落点不准,切入偏离”的情况。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桥》一文时,提问:“你的家乡有桥吗?也许家乡的桥也有动人的故事,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吧!”然后让学生写……一生写道:我家乡的桥是一座石拱桥,它有5年的历史,栏板上雕刻着“双龙戏珠”……另一生写道:我的

家乡有一座木桥……文本用“桥”来传达老汉这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但教师却提到了家乡的桥,于是学生介绍的是家乡桥的构造、历史、用途,让人明显感觉到与文本有很大出入。这样的练笔,落点不准,脱离课文语境,为写而写,有什么效果呢?

对策:抓准落点,言意兼得

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言语形式。如低段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句,中段重点是典范的语段,高段则是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例如《穷人》这篇课文,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才是《穷人》这篇小说的重点。

误区三:拔苗助长:上学期听了本校的一堂教研课人教版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后,布置了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这实在是拔苗助长。有一个问题必须面对,这项要求只有到了小学高年段才是最合适的,这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阶段性要求。

对策:依据年段,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训练应依据不同的年段进行适当要求,在低年段,重在模仿,以句子训练为主。中年段,以段的训练为主,依然是重在模仿。高年段,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仿中有创。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上例中的写训练可以改为,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窗外十分安静”有关句子的写法,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几句通顺的话。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对待课堂小练笔,我们要遵循学生情感的体验,智慧的提升,使小练笔成为学生情感、智慧的踏脚石。

误区四: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写出教师设计的练笔,更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拿起笔不一会儿就得放下。对于这样的练笔,不服务于全体,只是适用于优等生,写完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设计等于没有设计,不面向全体的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练笔成了流于形式。

对策:给足时间,聚焦评价

既然要安排学生写,就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定定心心地写,有写就应有评,通过反馈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判定,优在哪,劣在哪?使写作水平、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也能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服务。而评要讲究效率,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去充分评,全面评,因此教师应有所引导评价的主要标准,让学生聚焦评价。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设计了“海鸥还会有怎样的举动?或许他们还会回忆起当年和老人在一起时的幸福画面。学习课文抓住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这一设计很好,既深化了文中那令人震撼动容的感情,又与课文阅读衔接紧密,如果能适当评价,并突出学生是否运用了抓住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相信练习的实效会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模块处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十多年来,老人就是和海鸥如亲人一般,当我们回顾这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天,老人患了重病,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1、言语形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