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谈读书方法_774008066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3c27b8f8c75fbfc77db272.png)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
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
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
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
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
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
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8e20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6.png)
名人的读书方法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中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二、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三、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四、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华罗庚学习法
![华罗庚学习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5d640152ea551810a68757.png)
一、志向远大。华罗庚说:“每个青年应当树立起雄心壮志,以蓬勃的朝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学习,敢于创造,敢于继往开来,敢于做些史无前例的大事业。”有了远大志向,有了雄心壮志,人的学习才会有动力,乐此不倦。
四、踏踏实实。华罗庚说:“学习必须踏实,不能踏空一步,踏空一步就要付出重补的代价;踏空多步,补不胜补,就会全部泄气。”他还认为踏了空,就赶紧补,补补永远是个洞,补上就好了,就纠正了一个缺点,走起来就更踏实了,稳健了。
五、打好基础。华罗庚说:“基础越厚,越牢固,对今后的学习就越有利,越容易登高峰,攻尖端”。打好基础就是对于一切基本的知识,如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符号等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否则,不要急于看学力所不能及的偏题、怪题和难题。
九、班门弄斧。“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这是华罗庚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怕与强者较量,专与弱者比试,即使天天赢,又有何益呢?所以,为了进步,不要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不要怕出丑,不要惧失败,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竞争。
十、持之以恒。华罗庚说:“失败是经常的,而成功知识少量的。”科学家丢到废纸篓里的东西要比正式发表的东西多得多。所以,搞科学、做学问不要怕困难、怕失败,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持之以恒,百战不殆。到了晚年,华罗庚还这样自勉“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
二、老老实实。华罗庚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他反对那种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的学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切忌浮躁。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3dff7b581b6bd97e19ea4f.png)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伪. 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 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 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 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 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 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 要有决心、毅力, 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 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 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 仅得乎中”. 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 他又说:“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 ”他经常劝告学生, 攀登科学高峰, 要及早努力, 不要有“年轻明聪, 迟点无妨”的思想.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 这种热诚是永恒的, 决不能是一曝十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 要坚持下去, 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 真正学深、学透、会用. 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 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 当然也就进步快, 并且易于攻尖登高.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譬如建筑宝塔, 要建得又高又大, 既不能建在沙滩上, 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 否则, 必然倒塌无疑.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 主要表现在“用”上. 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 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 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 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 否则, 虽是读了很多书, 但不能应用, 认识未能提高, 又不能服务于人民, 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二、认真的独立思考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 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 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 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绝对分不开的.对学生来说, 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中, 如有疑难, 就要认真加以思考, 问个到底; 对老师来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的意思是说, 只是学但不去思考, 结果可能毫无新的所得; 又如果只是思考, 而不去学习, 只能说是空想, 那结果是很危险的. 所以学和思两者要密切结合. 我们不但要学, 同时还要认真思考, 使之上升到更高一步的认识.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前人广泛成就基础之上的, 就是说独立思考要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就, 另一方面又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 一个人不借鉴前人经验, 不接受前人的成就, 就会瞎摸瞎想, 是一定要走弯路的; 如果光接受前人的成就, 它会对个人思想加以限制. 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创新, 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独立思考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老师好比优良的领航员,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 那里是航道, 跟着老师走, 可以很快地前进, 但也不要依赖老师. 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才能巩固, 遇到问题才有勇气和能力去解决.三、由“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华罗庚告诉我们把一本书真正学懂, 并且达到深透的要求需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两个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譬如读一本书, 加上参考书和自己的注释, 就越来越厚,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 学到此为止, 并没有达到深透的目的,要达到真正深透的目的, 还必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 把那些学到的东西, 经过消化、融会贯通, 并能从其中提出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完全变成为精炼的东西, 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懂了, 比较深透了.检验是否消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用”. 会用不会用, 不是说空话, 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真正消化的学者, 才能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才能因时因地地根据不同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实际是把别人掌握的知识“化”为己有, 话仿佛是自己说的, 文章仿佛是自己写的. 只有消化了,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不然人云亦云, 世界就没有发展了.四、勉励青年学生的箴言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 他把“勤奋”和“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来反复教育青年. 他说有些同志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才, 其实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才的痕迹的. 在初中一年级时, 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 后来我认识到既然自己的资质差, 就应多用时间来学习, 别人只学一个小时, 我就学两个小时. 这样我的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劳动积累, 就多少看出成绩来. 所以后来他又说:“猛攻苦战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认为: 天才是“努力”的充分发挥. 惟有学习, 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 惟有努力, 不断地努力, 才会出现天才. 换句老话说, 就是“勤能补拙, 熟能生巧”.华罗庚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并鼓励别人. 原话的本意是要人隐晦缺点不要暴露, 但华罗庚却要人们善于暴露自己. 对学生来说, 不懂就是不懂, 不懂装懂比不懂还坏. 不懂装懂, 这就一辈子也不懂. 能暴露出来, 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 同时, 懂也不要装着不懂, 老师知道了, 就可以更快地指导你前进.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 如果隐晦自己, 在学习上或科学研究上是没有前途的. 他还认为“下棋要找高手”, 学习要多接近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和朋友. 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才能不断进步. 上述箴言就是数学家华罗庚留给我们学习秘诀.五、要学会自修的学习方法任何一个人如能养成自修的学习习惯, 那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学会自修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 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 但如果他有了自修的习惯, 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 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了, 甚至得过博士, 如果他没有学会自修的方法, 知识领域也难以扩大. 但自修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艰苦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躁, 一步不懂, 就不要轻易走下一步, 每一个方法, 都要力求熟练.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书面上, 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还应当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关键, 才得出这结果的. 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透彻的了解. 自修的关键在于毅力和耐心, 想一蹴而就, 贪多图快是自学的敌人. 自修学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要善于把握间隙时间, 日积月累就可学到许多东西. 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是自学成才的第一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 而是工作尽量多做. ”他的宿愿是:“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月日, 华罗庚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月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作题为《理论、应用与普及》的数学讲演. 讲演从下午时左右开始, 时多钟才结束. 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 他坐在椅子上准备再说几句话, 刚讲完一句在场人未听清的话, 就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他的心脏病复发了. 虽尽了一切努力进行抢救, 但他还是没能再醒过来. 一颗数学界的巨星陨落了.老师相互学习。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五篇范例)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8f544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0.png)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五篇范例)第一篇: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伪.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 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 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 要有决心、毅力, 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 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 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 仅得乎中”.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他又说:“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他经常劝告学生, 攀登科学高峰, 要及早努力, 不要有“年轻明聪, 迟点无妨”的思想.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 这种热诚是永恒的, 决不能是一曝十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要坚持下去, 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 真正学深、学透、会用.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 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当然也就进步快, 并且易于攻尖登高.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譬如建筑宝塔, 要建得又高又大, 既不能建在沙滩上, 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否则, 必然倒塌无疑.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 主要表现在“用”上.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 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 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否则, 虽是读了很多书, 但不能应用, 认识未能提高, 又不能服务于人民, 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二、认真的独立思考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 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绝对分不开的.对学生来说, 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中, 如有疑难, 就要认真加以思考, 问个到底;对老师来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意思是说, 只是学但不去思考, 结果可能毫无新的所得;又如果只是思考, 而不去学习, 只能说是空想, 那结果是很危险的.所以学和思两者要密切结合.我们不但要学, 同时还要认真思考, 使之上升到更高一步的认识.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前人广泛成就基础之上的, 就是说独立思考要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就, 另一方面又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一个人不借鉴前人经验, 不接受前人的成就, 就会瞎摸瞎想, 是一定要走弯路的;如果光接受前人的成就, 它会对个人思想加以限制.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创新, 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独立思考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老师好比优良的领航员,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 那里是航道, 跟着老师走, 可以很快地前进, 但也不要依赖老师.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才能巩固, 遇到问题才有勇气和能力去解决.三、由“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华罗庚告诉我们把一本书真正学懂, 并且达到深透的要求需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两个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譬如读一本书, 加上参考书和自己的注释, 就越来越厚,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到此为止, 并没有达到深透的目的,要达到真正深透的目的, 还必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 把那些学到的东西, 经过消化、融会贯通, 并能从其中提出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完全变成为精炼的东西, 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懂了, 比较深透了.检验是否消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会用不会用, 不是说空话, 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真正消化的学者, 才能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才能因时因地地根据不同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学习实际是把别人掌握的知识“化”为己有, 话仿佛是自己说的, 文章仿佛是自己写的.只有消化了,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不然人云亦云, 世界就没有发展了.四、勉励青年学生的箴言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他把“勤奋”和“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来反复教育青年.他说有些同志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才, 其实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才的痕迹的.在初中一年级时, 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后来我认识到既然自己的资质差, 就应多用时间来学习, 别人只学一个小时, 我就学两个小时.这样我的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经过长时间的劳动积累, 就多少看出成绩来.所以后来他又说:“猛攻苦战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认为: 天才是“努力”的充分发挥.惟有学习, 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惟有努力, 不断地努力, 才会出现天才.换句老话说, 就是“勤能补拙, 熟能生巧”.华罗庚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并鼓励别人.原话的本意是要人隐晦缺点不要暴露, 但华罗庚却要人们善于暴露自己.对学生来说, 不懂就是不懂, 不懂装懂比不懂还坏.不懂装懂, 这就一辈子也不懂.能暴露出来, 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同时, 懂也不要装着不懂, 老师知道了, 就可以更快地指导你前进.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 如果隐晦自己, 在学习上或科学研究上是没有前途的.他还认为“下棋要找高手”, 学习要多接近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和朋友.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才能不断进步.上述箴言就是数学家华罗庚留给我们学习秘诀.五、要学会自修的学习方法任何一个人如能养成自修的学习习惯, 那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会自修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 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 但如果他有了自修的习惯, 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了, 甚至得过博士, 如果他没有学会自修的方法, 知识领域也难以扩大.但自修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艰苦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躁, 一步不懂, 就不要轻易走下一步, 每一个方法, 都要力求熟练.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书面上, 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还应当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关键, 才得出这结果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透彻的了解.自修的关键在于毅力和耐心, 想一蹴而就, 贪多图快是自学的敌人.自修学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要善于把握间隙时间, 日积月累就可学到许多东西.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是自学成才的第一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 而是工作尽量多做.”他的宿愿是:“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6月3日, 华罗庚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6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作题为《理论、应用与普及》的数学讲演.讲演从下午4 时左右开始, 5 时多钟才结束.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 他坐在椅子上准备再说几句话, 刚讲完一句在场人未听清的话, 就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他的心脏病复发了.虽尽了一切努力进行抢救, 但他还是没能再醒过来.一颗数学界的巨星陨落了.老师相互学习QQ390242278第二篇: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方法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方法文章来源:中国云网作者:更新时间:2006-7-12 关键字: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基础,应该以审慎、科学的态度来面对。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b693c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6.png)
名人读书方法1.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2.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16个名人读书法
![16个名人读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e5ad283968011ca30091ea.png)
毛泽东的读书法“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主要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不断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
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以“泛览”为基础,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研究下去。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9c624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c.png)
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嘿,说起华罗庚,那可是咱数学界的超级大明星啊!他的读书方法,那可真是一绝。
你想啊,读书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华罗庚的方法就是那把打开知识宝藏大门的神奇钥匙。
他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哦,他会灵活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华罗庚特别强调要“厚薄”读书法。
啥叫“厚薄”读书法呢?简单说,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一开始,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把书里的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疯狂地吸收,让书变得厚厚的,这就像给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呢,再把那些精华提炼出来,把不重要的舍去,就像给大厦做减法,让它变得简洁明了。
这不就把书读薄了嘛!这就好比我们吃食物,先大口大口地吃,然后消化吸收,把营养留下,其他的就排出去啦。
他还很注重独立思考呢!读书可不能光跟着书走,得有自己的想法呀。
就像走路,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脚印,得自己去探索新的路。
华罗庚在读书的时候,总会问自己好多问题,然后努力去寻找答案。
这就像给自己出难题,然后又努力去解开,多有意思呀!还有哦,华罗庚会把不同的书联系起来看。
一本书就像一颗星星,把好多星星连起来,那可就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啦!他能从一本书里的知识联想到另一本书的,然后发现新的东西。
这就像拼图一样,把一块块碎片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想想看,如果我们也能像华罗庚这样读书,那该多棒啊!我们就能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发现那些别人没发现的奇妙之处。
那感觉,肯定就像探险家找到了宝藏一样兴奋!我们平时读书,有时候是不是就随便翻翻,或者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呀?那可不行哦!要向华罗庚学习,学会用他的方法。
不要怕麻烦,要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知识的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甜美的花蜜。
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呀。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照亮我们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路。
让我们都像华罗庚一样,爱上读书,用对方法,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高飞吧!难道我们不想像华罗庚那样成为知识的主人吗?。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93e9d6b0376baf1ffc4fada8.png)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日期:2010-09-05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详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的相关内容日期:2005-08-02怎样给男孩取个与众不同的名字有些人,一听他的名字就感觉他与众不同,这就是取名的成功之外.有些人喜欢随俗,有人就喜欢与众不同.其实,在起名的问题上,还是与众不同的好,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起名字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只要在用字上取其...日期:2005-08-09数学家的迷误一位数学家测定完阿波罗13号从宇宙返回地球轨道的数据后,便开车回家,汽车开到城外时,他迷路了,他问了几次路才回到家里.正在念小学的儿子听他讲完这件事后,说:...日期:2005-08-19著名专家帮您解开胎教疑问2003年12月7日,北京晚报第二版用醒目的标题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叫做《胎教误导父母》,而且引题是“胎儿出生后才有听觉功能,在肚子里根本听不见音乐”,这与目前倡导的音乐胎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此类对胎教的置疑,以往也出现在报张甚至于电视日期:2005-09-18水粉画技法-中外著名画家水粉画作品赏析9中外著名画家水粉画作品赏析绘画欣赏是提高审美能力,研究并吸取他人绘画经验与技能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途径,是不能忽视的专业活动.平时参观美展,阅览各种画册、美...日期:2006-05-29[热门教育书摘]北京著名中学校长等人经典剖析清华知名学子马宇歌(编者按)通过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荣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大一女生马宇歌,她的绚丽成长经历及其折射出来的丰富教育内容,仅从互联网上搜索“马宇歌”三字来看,如筛选筛选其中的经典部分,足以...日期:2007-05-28著名儿童绘本《小北极熊》系列即将登陆中国l系列图书名:《小北极熊》l全套8册:《小北极熊和小雪橇犬》《小北极熊和大热气球》《嗨,小北极熊》《小北极熊和勇敢的小野兔》《小北极熊找到好朋友》《小北极熊,带我回家??《小北极熊和驯鹿的故事》《...日期:2007-09-30最新内容-。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3a002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2.png)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一代数学天才的学习方法,值得所有人学习对于他来说,数学就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华罗庚先生从小就爱思考,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
辍学之后,他在家一边帮父亲料理杂货铺,一边学习。
五年时间,他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
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却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清华大学了解到他的才华后,破格让他进入清华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最后成为讲师。
出国留学后,回归祖国,为国家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历如此低的华罗庚,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数学天才的道路。
总的来说,和这三个方法分不开01 坚持不懈,就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辍学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放弃。
专注地去打工,赚钱,或者帮家里干活。
华罗庚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即使在干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梦。
无论做什么事,坚持,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
在古希腊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格拉底是当时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开学第一天,他对所有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样东西,就是把胳膊尽量往前抬,如何再尽量往后甩。
学会以后,从今天开始,每天你们都要把它做100遍。
"学生们都不置可否。
10天后,苏格拉底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概百分之80的学生举起了手。
20天后,苏格拉底又问,这次只有百分之50的学生举起了手。
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再问,就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这个人就是以后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
无论对于学习还是工作而言,长久地坚持一件事情,你就已经成为佼佼者。
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高考状元,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规律。
学习好的同学,每天都会坚持学习,分析,做题。
要想学习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长久地坚持才能换回辉煌的成绩。
俗话说:生活会辜负坚持的人,但是不会辜负一直坚持的人。
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进步的曙光。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067bb9360cba1aa811dae6.png)
名人的读书方法导读:今天上作文课,老师专门给我吗讲了几个我们都很喜欢的名人他们的读书方法,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名人读书技巧:华罗庚
![名人读书技巧:华罗庚](https://img.taocdn.com/s3/m/269b0c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0.png)
名人读书技巧:华罗庚
【导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
更多的读书技巧尽在店铺。
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
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
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华罗庚学习法
![华罗庚学习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cb9b76700abb68a882fb51.png)
华罗庚学习法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的学习经验之一,就是“设想阅读学习法”.他勉励青年们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来的.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学习应该象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另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那么,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的体会是:“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精典内容,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华罗庚的这种方法经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非常欣赏,经常给我的学生介绍推广.实际上,逐步积累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归纳整理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这一步非常关键,而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我发现能独立完成由厚到薄的学生是极少数.我把高中全部数学课本上的主要知识归纳成了一本“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编”,共32开68页,相当于课本的30页.看,文理都包括在内10本课本共1000余页,还加了不少课本上没有的规律总结,整理后也不过才30多页.这样不是好记得多吗?该小册子即将随我的那本高考总复习书《高考数学轻松突破120分》一起出版。
DL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名人的读书方法
![DL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名人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5cb70dec5da50e2534d7f58.png)
D&L精品教育用书板块名人的读书方法华罗庚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鲁迅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小学语文教技巧教学是老师一生从事的工作,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以老师要经常学习,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适应各阶段的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同时,教师的讲解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讲课的艺术、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本人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有得有失,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愿与同仁共同交流。
华罗庚的读书名言
![华罗庚的读书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967110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7.png)
华罗庚的读书名言1. “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就像挖宝藏,不是挖得多就好,得挖到有价值的呀!比如读《百年孤独》,可不能光图快,得细细品味其中的奇幻与深刻呀!2.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这就好比盖房子,一砖一瓦的积累才能建成坚固的大厦。
你看那些学霸,不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学习才变得厉害的嘛!3.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这不就像爬山嘛,哪怕从山脚开始爬,只要坚持到底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很多人一开始劲头足,可半途而废,多可惜呀!4.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这就像传递温暖一样,别人给你的温暖要一直记得,你给别人的就别老惦记啦!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也是这样呀!5.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就如同走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可不能松松垮垮的。
学习数学更得这样啊,来不得半点马虎!6.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哎呀,这就像做面包,材料不对或者步骤错了,面包就做不好呀!读书做学问也是这个理儿呀!7.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这就好像捡珍珠,一点点积累那些零碎时间,最后就能串成一串耀眼的项链呢!8.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就跟存钱罐似的,每天存一点,时间久了就会有很多呀!学习时珍惜每一点时间多重要啊!9. “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这跟品尝美食一样,先从自己喜欢的开始吃,慢慢再尝试其他的。
学习不也该这样嘛!10.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好比建楼梯,得一阶一阶来呀,着急可不行。
在知识的楼梯上,也得稳稳地走呀!我觉得华罗庚的这些读书名言都特别有道理,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华罗庚读书法
![华罗庚读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c9f22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0.png)
华罗庚读书法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读过大量书籍,写过很多文章,是我国自学成才的典范。
华罗庚很重视读书方法,他对青年们提出“要学会读书”。
他还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他提倡读书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
这是他在多年的自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读书方法。
我们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厚薄”读书法。
“由薄到厚”是读书的第一步,是学习、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
初读一本书,首先应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读,不懂的地方要下功夫。
比如每个生字都要查字典,每个不懂的句子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不懂的环节都要加上自己的注解,还要看一些参考书和有关资料。
这样,所读的书就“由薄变厚”了。
华罗庚说:“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
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要想把书真正读懂,还要有第二步,即“由厚到薄”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进一步加工,经过消化、提炼,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
这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由厚变薄”的过程。
我们读过的书越是懂得透彻,就越有“薄”的感觉。
华罗庚认为:如果读书的时候,做不到“由厚到薄”,那么书读得越多越不好,就会堕入书堆的烟海之中,不能自拔,那就变成书呆子、“书橱”了。
“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但这时的知识往往是“散装”的;“半成品”的;“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就是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进入了高一层次,这才真正懂了、消化了,才有助于记忆和将来应用。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a32581770bf78a64295404.png)
名人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鲁迅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阅读北大未名站精华区
-------------------------------------------------------------------------------- 发信人: caldream (我是小猪我怕谁:)), 信区: Mathematics
标题: 学·思·锲而不舍(节选)(by 华罗庚)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1月22日19:11:42 星期三), 转信
发信人: woodandearth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信区: Mathematics
标题: 学·思·锲而不舍(节选)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Jan 21 22:03:05 2003)
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
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
、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不妨进一步
设想一下,在没有这定理之前,如果我要发现这一条定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是经过
怎样的实践和思维过程获得它的。
……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的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
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问题有透彻的了解。
要做到这点,就要我们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要再研习一天,一
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
这样学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
我在年青时,看书
就犯过急躁的毛病,想一蹴而就,常常逾规前进,在最初一个时期看来似乎很有成绩,但
一旦运用时却发现运用不灵,而是一锅夹生饭。
这时,前进不行,回头不甘心,这种情况
几乎使我丧失信心,中途而止。
夹生饭重新回锅是件极不愉快的事。
无论学哪一门功课,
最重要的是避免急躁,循序渐进,才是上策。
如果不幸和我有相同的经验,唯一补救办法
就是重新从头做起。
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做“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要需要做“综合
”的工作。
……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
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做深入的
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这时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
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
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青年同志读书要学会消化。
我常见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
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还没有抓住重点,还没有消化。
——摘自华罗庚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Mathematics is the queen of the sciences.
Carl Friedrich G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