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治知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这一原则强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政治领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味着要把握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推进政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
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正确的政治决策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把握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客观实际,盲目决策和行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政治发展的根本力量。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政治领域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客观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基层党建制度建设
基层党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一词,含有完整、系统、准确、规范、合乎规律之意。
“科学化”的实质,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运用,基本精神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化水平”,体现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及其能力和程度。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全面认识、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按照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来建设我们的党,来做好我们的党建工作。
一、以深化认识为起点,注意把握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规律,找准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切入点,是实施创新亮点示范工程工作中边学习、边探索、边深化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局机关党委把握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武装、把握方向。
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首先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并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要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
令计划同志在中直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检验机关党组织工作水平高不高、工作成效大不大,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围绕中央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个年度的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多作贡献。
从实际工作看,也只有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想问题、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定思路、紧扣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出实招,党的工作才能有声有色,党组织才能有为有位。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根据党建工作实际不断创新。
以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前进中的问题,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使党的工作在拓展外延中丰富内涵,在开放联动中增添活力。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既不能脱离实际、搞早已过时的空洞说教,也不能搞那些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没有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的花拳秀腿。
高二政治第二课 第三节 第一框 第二框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第二框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课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第一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这是本框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
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所以,是教学中的重点。
(二)难点第一框:规律的概念第二框: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第一框:理解规律概念的含义,达到掌握的程度。
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认识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的特性。
要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能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第二框:了解解放思想的含义,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内容。
懂得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知道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明确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二)学习提纲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2.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性质不同(2)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1. 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021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考点突破1.全面理解“规律”(1)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体现客观性)规律是一种联系。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时时刻刻地发挥着作用。
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又与物质不可分,而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规律与规律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必然性是规律的主要特征,它是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因而由本质联系决定的规律是必然的,具有必然性,它产生于事物内部,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因此只要规律存在,它必会发生作用,使事物有着确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使事物有必定如此的发展趋势。
如遗传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种下去之后必然会结出瓜,而不会结出豆,这是由遗传规律的必然性决定的。
可是瓜大不大,甜不甜则是不一定的,这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偶然联系,不是规律,不是说种出的瓜一定都会那么大,那么甜。
偶然性是非本质因素决定的,是以多种可能的状态存在的联系,它产生于事物外部,对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虽然它不是由本质因素决定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本质因素制约,因而它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二者相互依存,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规律具有客观性(4)规律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高二政治第三册第二课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步练习(附答案)
[键入文字]高二政治第三册第二课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步练习(附答案)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以下是政治网整理的第二课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步练习及答案,请同学们认真做题。
一、选择题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据此回答1~2 题: 1.对列宁的这一论断的正确的理解有( )①规律与联系是没有区别的②规律与联系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客观性③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未必是规律④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有人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无规律的、杂乱无章的,只是由于人们有意识的进行整理,才有了规律。
这种观点是( )A.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人们可以制定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C.认为人们可以发现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D.把自然规律看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有许多名言典故都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
据此回答3~5 题: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名言的哲学寓意是( )A.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反映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D.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4.庖丁解牛和拔苗助长的故事共同说明了( )A.人们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取得成功B.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大,成效就越小C.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解析:这是一组比较型试题,解答此题必须熟知基础知识及故事内容。
A 说法过于 5.从1。
遵循规律_更有作为
同志们:今天我想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规律的启示”。
我想结合我们的工作,最好讲一些方法性的东西。
刚才,就想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和工作经验来讲。
讲这个题目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是从机关党工委同志们有思想这个特质来考虑的。
我理解的,我们作为党务工作者有思想,最根本的是要有思辩思想。
作为党务工作都,如果不遵循规律,不会科学方法,我想我们党务干部有思想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考虑是,都切身感受到哲学方法在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注重实践,严格按客观觃律办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觃律办事,使思想与行动符合客观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在工作实践中,严格按照经济社会建设的觃律办事,一切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实际出发,从努力促迚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本部门、本单位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点,扎扎实实地抓好当前工作,切实有敁推动单位建设的长进发展。
加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正确决策、做好工作的前提。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尤其是要重点掌握上级决策、指示在基层的贯彻情况,重大工作任务的迚展情况和一个时期基层的倾向性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领导干部亲自深入调查与看材料、听汇报的关系,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正确处理蹲点和跑面的关系,做到既跑面更要抓点,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正确处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做到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系统、全面、科学地研究。
善于实践总结。
总结是对实际工作经验与教训的概括和提炼,是促迚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向实践学习的关键环节。
过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
今天,我们同样要善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学习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及时分析和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善于从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工作中,悟出带觃律性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工作幵接受检验,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飞跃中提高指导工作的水平。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摘要: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既是课本中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关键词:认识和把握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既是课本中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那么,如何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一)明确联系的含义、根本原因及其特征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根本原因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结构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
3.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内部联系)。
这种联系使该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外部联系)。
从横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左邻右舍的联系;从纵的方面看,它表现为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联系),即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来看,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物质世界。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4)联系的可变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联系也会不断变化。
哲学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多媒体显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
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知是认识、理解,行是履行、实践。
行是实践、履行,知和行的统一是指既能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很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学》提出的这个思想基本上是指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知识,而且是正确的知识;知识必须要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也就是一定的生产技术。
那么如何进行社会生产呢?又怎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对此,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主张。
他认为,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事物,必须从外界事物的各种现象开始,即从事物的各种现象入手去进行研究。
接着他指出,人们获得知识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通过自身的修养,克服内心的欲望和私心杂念,做到“穷理”,这样才能“致知”。
总之,朱熹认为,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在于“格物”,而要做到“致知”,则必须“诚意”,亦即意念诚恳,专注于一。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
知是认识,行是履行,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是指:中国儒家哲学史有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可见,对于知行关系,古人早有认识,并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王守仁说得好:“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亦是行之成。
”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更是明确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亦是行之成。
”古人认为知与行的关系应该是“知之真切,则行愈真切;知之弥明,则行之愈笃实。
”(《朱子语类》卷三十四)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方法是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是要学会运用。
三是要重视实践。
四是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五是要有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六是要知行统一。
这里最重要的是将“行”与“知”统一起来,认识到“行”是“知”的目的,知是“行”的条件,只有“知”,没有“行”是“不行”,只有“行”没有“知”,也是“不行”。
只有把“行”和“知”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艰苦创业结合起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一课时)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容说课第一,本节内容是第一、二节内容的发展和引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一、二、三节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既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归缩,也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最后落脚点,因而,在本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本节由两框组成。
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属于世界观的内容,是基本原理。
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属于方法论的内容,最原理的基本要求。
第二,教学中可采取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四步抽象概括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概念涉及多个信息单元,教学中可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结合出规律的定义,并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则。
第三,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字、图、像等信息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较多的信息和内容传给学生,使其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本框的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的特性,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教学重点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
为了高效地完成任务和取得良好的成果,我们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
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什么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统称。
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特征,并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客观规律客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客观规律的掌握是行事的准则和方针。
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内部存在着的不依赖于人的主体意识而存在的规律。
例如,昼夜更替、四季更迭等。
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
例如,社会发展的走向、政治经济的发展等。
在工作中,我们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以确保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
为什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决策,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行动。
客观规律是通过对客观现象和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
只有我们明确了客观规律,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规律来采取相应的行动。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客观规律是通过对事物的了解和把握来确定工作的方向和方法。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可以避免无效努力和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我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还可以减少错误和风险。
客观规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验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并减少风险。
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 学习和了解客观规律首先,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
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 严格实行科学管理其次,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管理。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为什么呢?
因为规律是必然的联系,具 有强制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 规律的惩罚。
三、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思考:人为什么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三、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具有 能动反映作用,能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 能够通过抽象思维,对大量的现象 进行概括和总结,把握规律
地震预报 由于人类对地震规律的认识, 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状况,推算出可 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区域,大致发生的 时间和震级的大小,并结合历史资料 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作出大致的 地震预报。
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 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 为人类造福。
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2、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变害为利
四、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 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做到按客观规 律办事,蔑视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 遭到规律的惩罚。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神舟六号”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空,是 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 ?
•“神舟六号”上天后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思考:规律是不能创造,不
能消灭,是客观的,那么规律 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呢?
误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规律是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 性质变化而变化的
二、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 抗拒性
“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的深刻内涵
“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的深刻内涵作者:王立峰来源:《人民论坛》2023年第23期【关键词】党员干部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现实意蕴【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的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中指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
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
”“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的干事创业原则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指出了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勇于干事的客观需要与原则底线,而且阐明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忠诚担当、增强执政本领的基本要求。
“规律”是指自然、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来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对党员干部来说,“按规律办事”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主观臆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就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前进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
各级党员干部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贯彻“按规律办事”的工作原则,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认清事实、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进而把握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与长期执政的宝贵经验。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一要透過现象、理解本质,这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
二要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
”三要发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精神。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够清除病症、实现净化、日臻完善。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解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揭示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核心;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实事求是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客体、现存客体和未来客体的规律性认识无不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什么样的实际出发呢?就是要从主体实际与客体实际的统一出发。
关于“实事求是”中的“求是”就是要从“实事”中去求“是”,具体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去求“本然”之“真”,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
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实事求是方法中的“求是”就是要求主客观要相符,例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就是主客观相脱离了,也就是没有做到“求是”;反过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坚持了“求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二、去求“应然”之“善”,即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的要求,但是正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更加困难了。
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客观实际、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作风。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赶超跨越,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要求,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以坚持实事求是为根本,做到在解放思想中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中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客观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
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是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而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要不落后于客观实际,就必须紧跟形势和实践,不断地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这是总结过去脱离实际的深刻教训得出的结论。
实践证明,不实事求是就不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更加接近客观实际。
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要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
”这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是一致的,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目的是为了探索客观真理,按客观真理办事。
反之,如果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分离,则违背了客观真理,根本原因就在于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脱离了客观现实,仅凭主观想象去指导现实工作,不但不能收获预期成果,还会常常碰钉子。
就是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
(三)解放思想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沃土和源泉,离开了实践,回避实践问题,再美丽的哲学花朵都将调零,再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遗忘。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32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3.2、按客观规律办事〖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⑴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⑵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⑴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重点解决办法】1、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既是本框题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二个方面人手:(1)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反之,必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首先,要明确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其次要明确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点。
再次,要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难点解决办法】1、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难解释,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就不同了,、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就较难理解。
2-3-2按客观规律办事1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 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 明 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 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 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 的。”
的。”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 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克 隆 羊 多 利
克隆兰花
克 隆 宠 物
你知道吗
认识 实践
水的流动规律
引力规律
变水害为水利
把飞船送上太空
浮力规律
化学变化规律 生物变化规律 ……这是规律
制造船舶和气球
制造各种化工产品 培养农作物新品种 …这是利用规律表现
2005年10月12日 上午9时0分神舟 六号点火发射, 9时39分,神舟 六号发射圆满成 功 ,17日4时32 分,神舟六号飞 船着陆 。
(
(09全国卷)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 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 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 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 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 显著 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 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 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 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 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 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 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 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 观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按客观规律办事课件 新人教版
感
悟
(gǎnwù) 高 解析考 “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对客观
规律的尊重,这样改造客观世界才会“谷不可胜食”、“林
木(lín mù)不可胜用”,即取得胜利,也即遵循客观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才会成功,D项正确。A、C项不符合题意,B项认
为规律可以被改造,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错误。
答案 D
第二十二页,共28页。
感
悟
(gǎnwù)高
例7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
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发展有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
能把握
接感知
联系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要通过现 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第六页,共28页。
考点(kǎo diǎn)分析
(1)把规律的表现或现象当成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内部本质的 东西;规律的表现或现象是具体规律发生作用的外部现象或外部联系。 人们只能通过现象发现(fāxiàn)、认识规律,规律不等于规律的现象。
规
律
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是指
客观存着在的一切事物,“是”
是指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是指我们去 研究
地位:不仅是我们党的
科学态、度
工作方和法
优良传,统
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 基础、 精髓、
出发和点
根本点
办 事
实事求是与解 只有
放思想的关系 只有
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第十九页,共28页。
感悟
(gǎnwù) 高 【例考5】(2009·江苏)《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根底,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两者的关系分层来说: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根底。
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恰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因而我们在把握二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揠苗助长与庖丁解牛两个典故便是对这一问题的绝妙说明。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
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开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另那么故事是这样的: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到达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对“按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应遵循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来全面认识和把握。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2、“为什么”即为什么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人们要达到成功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怎么办”即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1)认识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规律。
(2)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就是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要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要点突破】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走出三个知识误区:
误区一: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
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人为的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误区二:“利用规律”就是“改造规律”、“创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相联系。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认识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存在条件。
在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有利,这就是“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是“改造规律”、“创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可以“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误区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是否尊重规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典型例题】(2005年春季高考题)39.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
回答:
(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考答案:(1)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
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