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礼仪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在礼仪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

1. 礼貌用语中西方社交礼节中,礼貌用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西方社交礼节中,人们会适度地使用一些寒暄语或客套话,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

而在中文礼仪中,除了以上常用的礼貌用语,还有许多含蓄的礼貌用语,如“劳烦您”、“小心别走丢了”等等。

2. 问候方式在中文礼仪中,人们通常会用“你吃了吗?”作为问候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在西方礼仪中,人们则会使用“你好吗?”或者“最近怎么样?”来问候别人。

这两种问候方式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时的差异。

3. 礼物文化在中文文化中,礼物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感情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在送礼时,人们通常会传达出一种想陪伴、想关心的情感。

而在西方礼物文化中,则不强调礼物的价值,通常更注重于礼物的实用性和礼物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 饮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文饮食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菜肴的口感和颜色搭配。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则更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礼仪中,礼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各种高端酒会和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穿着礼服来表达对场合和主人的敬重。

而在中文礼仪中,礼服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大多数场合只要穿着庄重得体的服装就可以了。

6.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交礼仪中,人们通常通过寒暄、轻松的交流方式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中文社交礼仪中,则更注重尊重和谦虚,不会直接地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在国际交流和跨国业务往来中,了解中西方礼仪差异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一、礼仪习惯中西方在礼仪习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礼仪被高度重视,人们习惯于尊重长辈、先来后到、礼让为先等传统礼仪。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习惯可能更侧重于直接、坦诚和独立。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近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进入主题或进行简短的寒暄。

二、社交方式中西方在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社交方式通常较为正式和保守,人们更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交方式可能更为轻松和随意,人们更注重个性和自由。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通常会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自由交流和互动。

三、沟通方式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通常较为含蓄和委婉,人们更注重言辞的谦逊和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和坦率,人们更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建议,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传统等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优先考虑。

五、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其文化背景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待人接物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人们更注重家庭和谐和亲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成就。

六、行为准则中西方在行为准则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通常强调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等品质,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等品质。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有不少差异,那么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一:见面的礼仪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西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差异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异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习惯和规范存在差异。

以见面问候为例,中国人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等语句来打招呼,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简单的问候“Hello”或“How are you?”。

在餐桌上,中西方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团结和亲密,因此围桌吃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而西方人则更强调独立和距离,因此分餐制更为流行。

中西方社交礼仪在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谦虚和面子,因此在交往中更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性和自主,因此在交际中更注重自己的表达和展示。

例如,在赞美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不敢当”等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感谢或欣赏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历史上的不同遭遇和经验使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影响了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强调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谦虚、尊重长辈和权威的特点。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社交礼仪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由。

除了历史背景,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对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谦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因此在社交礼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社交礼仪,如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人人平等和互助,而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政治因素也会对社交礼仪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注重团体和和谐的特点。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存有两类:第一,谈论天气。

例如英国人见面说道:“今天天气极好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到的潮温气流使天气无常,就没了天气预报也说不定,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论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牵涉隐私,可以说道:“最近不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重新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通常只有彼此熟识亲密无间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必须甚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呼上似乎“不拘礼节”,惯于对等式的称谓。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后“上下长幼尊卑”,通常可以干爹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轻易叫做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表示“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表示“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就是没用的,必须必须分确切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可以指出你稀奇古怪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docx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docx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西方礼仪也就是国际礼仪,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也可以更方便的在各种场合进行交流。

一、日常交际中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体现(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在平时的生活里,中西方基本的礼仪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一般习惯于介绍自己的年龄、工作等基本情况,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以轻易透漏给别人的。

再者,例如在语言的习惯上,中国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自谦的语句,总是喜欢说自己的缺点,就算受到表扬,也总喜欢说不敢当、谬赞等等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人谦虚的品质,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是这个人虚伪的表现。

再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显得十分随意,比如,我们再见到熟人时时常会问,吃了吗?这样的问法在西方是恢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西方人更注重的不是事情有没有发生,而是事情的过程如何,因此,他们在日常打招呼时常会用到什么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语句。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在正式场合礼仪的差异当前国际礼仪采用的就是西方的礼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在见面时一般都会采用我收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并且一些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也被视为一项礼仪,而对于中国传统来说,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见到上级一般是要行鞠躬礼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样的礼仪已经逐渐被握手所取代,并且人们的着装也已经越来越西化。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是由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所决定的,因而不同的地区之间礼仪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礼仪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和提升商务交往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商务礼仪为例,探讨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中西方商务礼仪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问候方式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握手来问候对方,而在中国则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

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对个人空间的理解和对接触方式的认知不同。

其次,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用餐礼仪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吃饭时通常直接用刀和叉,而在中国则通常使用筷子。

此外,中西方对颜色的认知也存在不同。

在西方,白色通常被认为是纯洁和祥和的象征,而在中国,白色通常被认为是丧葬和不吉利的象征。

对于商务交往,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用餐礼仪和颜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起到增进对方好感和信任的作用。

此外,中西方商务礼仪在会议和商务谈判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商务文化中,人们通常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并倾向于通过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来达到商务目标,而在西方商务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合约和效率,更注重技术和数据的论证。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沟通和决策方式会有所不同。

了解对方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和合作。

最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还体现在礼品交换方面。

在中国,人们通常重视礼品的象征意义和面子问题,并注重通过礼品交换来维护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个人品味。

在商务交往中,选择和赠送礼物时需要注意对方文化背景和礼品交换的意义,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中西方商务礼仪存在着差异。

在商务交往中,了解对方的礼仪规范和文化背景,尊重并遵守对方的习俗和规范,是确保商务交往顺利进行的关键。

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商务关系,并取得长远和共赢的发展。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精选5篇)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精选5篇)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精选5篇)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篇1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

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

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

中英礼仪的差异_文明礼仪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

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小编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

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

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4.凡事情要预约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

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礼仪常识_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礼仪常识_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之一就是礼仪。

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为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差异。

1. 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礼仪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双手合十或鞠躬来表示尊敬和问候,如在见到长辈或上级时。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握手或亲吻对方的脸颊来表示问候。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对待亲近关系的不同态度。

2. 餐桌礼仪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使用筷子来吃饭,而在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此外,中国人在用餐时往往会发出声音,这被认为是对饭菜的赞赏。

而在西方国家,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发出声音。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态度。

3. 礼物交换在礼物交换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很多场合,如生日、结婚等,人们都会送礼物来祝贺对方。

而在西方国家,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礼物的用心和祝福。

此外,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在收到礼物后立即打开并感谢送礼者。

4. 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比较保守和谨慎,不会过于亲密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交流。

另外,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主动为对方倒酒,而在西方国家,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干涉对方自由的表现。

5. 服装礼仪在服装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正式场合通常会穿着传统的礼服,如旗袍或中山装。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化,在正式场合中通常会穿着西装或正式礼服。

此外,中国人在穿着上更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身份的尊重,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

总结起来,中西方的礼仪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是建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是学科界和社会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沟通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交际习惯和套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差异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商务交往和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交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交际方式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礼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节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尊敬上司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而在西方社会,个人权利更加凸显,领导者也会像平等的朋友一样被对待。

因此,在跟人交际时,西方人可以相对直接地表达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关系。

2、身体语言:中西方文化在身体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眼神接触、握手等交际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语言只是一个附属品,不会像西方那样得到很多的关注。

此外,当一个中国人在与他人面对面说话时,他们总是以低下的头,以示尊重和谦虚;而西方人则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其诚实和自信。

3、语言间隔: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隐私与个性化,因此,他们习惯留出一定的间隔来划定自己的领地。

这种间隔常常表现为身体上的距离。

而在中国,大家更注重亲近和关系,所以说话时会更近,甚至可能接触到他人的身体。

二、语言的使用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差异方面,中西方文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语言在人们的交往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自由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的表述更强调精准和逻辑性。

而在中国社会中,语言多强调他人感受和礼节,重在表达欢迎、感谢、道歉等情感。

2、口语习惯:在中西方交往中,口语习惯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语言交流时喜欢使用比喻、典故进行阐述,以及汉字的多义性来表达感情;而西方人则会使用较为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文化背景清晰度:在中西方文化的交往中,文化背景的清晰度差异也很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一)、称谓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问候语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

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

因为被问“Have you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

”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

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

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

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

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

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

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

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

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家里可好啊?孩子怎么样?”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

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引起不快,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

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

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

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

如“It’s sunny。

”或“what a bad day, isn't it?”或者直接发表赞扬。

因为赞扬是人生最美好的添加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

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和英美口头交际中的问候语的差异。

各地人们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传承各自悠久而古老的文化。

口头交流必然产生差异。

学校及各个社会组织应带领着人们去学习跨文化交际,促进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

(三)、告别语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希望他们能早日恢复健康。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指手画脚。

一般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二、中西方致与致歉的差异。

(一)、中西方致差异表达感不论在还是在西方都有很重要的社交价值。

它是维系社会各阶层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

得体、体贴的表达感可以使交际者双方感到温暖、亲切。

相反,不得体、措词不当的感会对致人和听话人双方的“面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感的表达方式从简单的寒暄语到长时间的交际事件,因具体情况而异。

大多数操英语为母语的人会有意识地把表达感与“”联系起来;thank you然而,他们有时没有意识到复杂的致潜在规则涉及到致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互动。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学习者也没有意识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感这些复杂的潜在规则。

他们常常认为表达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交际行为,没有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致言语行为的差异性。

正因为如此,有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致,也会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情况。

除了口头上表达感外,请人吃饭也是一种实施致的方式。

例如,在西方文化里,请客吃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汉语文化里,更是如此。

在这种社交活动中,表达对对方的意是自然和谐的。

在话轮序列中,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话语的礼貌互动,会随着会话语境的变化而动态生成的。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讲,提出邀请、被拒绝,再提出邀请,又被婉拒,最终邀请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

(二)、中西方致歉差异道歉语是指能够为被冒犯的人挽回面子的一类语言。

在全球化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美西方合作与接触不断增多,但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

由于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并服务和维护那些价值观,因此,道歉言语行为能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

相比英语的道歉目的性,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更表现在心的愧疚造成的心理影响,因此特别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遗憾和愧疚。

尽管双发把道歉当作必需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礼貌的变现,但是在使用的目的上还是存在者差异。

中国惯用“直接道歉来保持对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欧美人则倾向于采用“说明理由”和“下保证”来处理失礼的情况。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因此在交流中更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使用较多的客套话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外界的语言信息。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要尽量保持与对方的稳定关系,而由于较为了解对方的话语涵,因此有的时候把话语说得很模糊,只要双方的关系比较稳定,冒犯者并不需要进行非常正式的道歉。

反之,英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注重对话中的信息,而不是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

因此,由于交际的容是确定的,一旦发生了与预计偏差的事情,冒犯者必须多自己造成的错误进行道歉,安抚对方。

在使用频率上,中国人的道歉次数要远远少于英美人,英美人把道歉当作一种凸显尊重人身利益的工具,而中国人则把道歉看作一项行为,道歉的态度与冒犯程度是对等的。

中国人对于熟识的人和家庭成员的道歉往往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甚至不说;但是欧美人的道歉则会“一视”,无论亲疏。

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似的话语模式来实施道歉的行为,但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中国人比英语使用者更加注重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关系,而英语使用者往往更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都采用相似的道歉方式。

在道歉语的使用中,英美人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国人很多。

在英美人看来,道歉是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

英美人对于道歉是比较推崇的,因为英美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因此特别注意凸显自己的自身利益,对待他人也相对界限明确,言行之间害怕冒犯到被人,不希望自己无意或有意影响到别人的利益,警惕自身的“出格”举动。

比如,自己感冒了之后会咳嗽或打喷嚏,在公众场合必然会影响到别人,如传播了病菌等,因此会为这种情况向周围的人道歉。

在中国人看来,道歉主要发生在比较实际的行为中,咳嗽、打喷嚏这种行为被看作不可抑制的生理现象,因此很少有人为了这种行为向周围的人道歉。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一)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

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

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

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

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

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在桌子形状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的是自我,个性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四)餐具设和使用的不同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

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

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千万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吮吸。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

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