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的情境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就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提出以下策略: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物理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深奥抽象为直观形象。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教学策略多媒体实验生活经验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甚至“启而不发”。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用恰当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究动力,能有效地增强物理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物理中的情境教学提出几种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因为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和神秘性,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在学习摩擦力之前,先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想一下,一根筷子到底能不能将一大杯米提起来呢?接着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当老师拿起筷子时,整杯米也被提起来。这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大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况且人从一生下来就承受大气压力,所以人们对大气压熟视无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一个常见的玻璃杯和一张纸片。给玻璃杯子装满水,先让学生猜想:给装满水的杯子上盖上纸片,把杯子翻转过来会怎么样?学生会回答纸片会掉下去,水会流出来。但当老师做完实验后,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水没有流出来,纸片没有掉下去。此时教师参与到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
二、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应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更多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运用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强烈的好奇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把思维引入到学习内容中。在比热容知识的学习中,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在引入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先从学生熟悉的经验入手,如:加热同质量的一锅油和一锅水哪个用时更长,用相同的热源加热一锅油和一锅水,哪个温度升高得更快,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油和水的某种性质不同,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记忆,可用形容一个人的“饭量”比喻比热容。即:饭量大的人和饭量小的人相比,当他们吃相同的饭后,饭量大的人认为自己还没有饱,而饭量小的人却吃得很撑了。这个情境正好配合此时所讲的比热容和热量及温度的关系,即不同物质当吸收相同热量的时候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得慢,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得快。
对于这部分知识,如果死记硬背,则学生不易理解,而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创设情境,学生往往能深入理解。
三、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物理情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如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则学生对教学内容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内心体验。在《声音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中,课本上没有明确地给出音色的概念和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非常模糊。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讲完音调和响度后,我把两位学生叫到了门外,当时学生都非常纳闷,还以为那两位学生犯了什么错。我给两位学生讲了他们要做的事情后,他们非常高兴。当那两位学生分别出“物理老师我爱你”这句话后,我让给教室内的学生辨别声音的来源,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在问及判断的依据时,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四、运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化深奥抽象为直观形象。
多媒体过程把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变模糊为清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八年级物理绪论的教学中,可用ppt中展示丰富多彩的画面,将神十发射、天宫二号、原子弹爆炸、四季的变化、绚丽的激光、三峡大坝、黄河瀑布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好奇。在做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中,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暗室,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验器材匮乏,做实验都变成了“讲实验”,教学
效果很不好。可以把该实验过程做成flash,以动画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反射和折射的效果,学生就能容易地找出反射和折射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合适的策略,创设恰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救学生于“厌学”“抗拒”和“排斥”之中,同时把老师从“难教”、“怕教”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