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发展60年

合集下载

医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医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医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医学信息技术(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旨在开发和应用新兴技术和工具来提高医学实践和病患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过去几十年中,医学信息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它的应用已经不仅局限于病例管理、健康记录和医疗卫生资源管理等领域,还涉及到了医疗保健的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和前景,并探讨其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影响。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历史与现状医学信息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计算机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医学信息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病历管理、健康记录、药品配给和医疗卫生资源管理等领域,它可以帮助医生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病患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20世纪80年代,医学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电子病历、移动医疗、健康监测等新技术和应用。

这些创新技术和工具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有:电子病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智能医疗(Smart Healthcare)和健康信息交换(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HIE)等。

其中,电子病历是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医学信息技术之一,它可以对患者的医疗记录、诊断结果、病情管理、医疗费用等数据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管理。

远程医疗则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病患护理的无缝转移、医患在线交流和远程诊断的新型医学服务模式。

智能医疗是在医疗领域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实现医学数据挖掘、精准医疗、医学决策支持和咨询等新型医疗保健服务,为病患提供更为个性化、精准和高效的医疗保障。

健康信息交换则是通过网络化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和协作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9.26•【字号】豫政办〔2024〕59号•【施行日期】2024.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4〕59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医学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更好保障全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遵循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以科研为牵引做优做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工作要求,按照有序承接新任务、积极谋划新格局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医学科技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强化对重大任务和资源配置的统筹,推进以环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内核的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

坚持上下对口的原则,按照程序适时调整医学科技体制机制。

——注重需求导向。

聚焦我省发展战略需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着力打通制约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临床研究,开发高质量的健康保障和健康风险防控技术及产品。

——推动协同创新。

推进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探索适应不同研究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

推动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建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医学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医学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卫生部[2008]48号文件
(2008年四月份卫生部办公厅关 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的通知)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 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 管理。 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 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 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 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 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 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 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积极方面
医学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 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推动了医疗 事业的迅速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方 面: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使基础医学发生 根本性变革。人类基因组 作图与测序计划的完成,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全部 基因组成提供了更为详尽 的基因信息,其意义是不 可估量的。从分子水平阐 明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 关系,为提高人类的生存 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 况,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 据。
负面影响
• (一) 医学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医患关系 的融洽, • (二)高科技本身的负面影响
• (一) 医学科技 的发展,影响了 医患关系的融洽 ,限制了医疗工 作者主观能动行 的发挥
• 人文沟通受限 • 医疗费用上涨 • 医务工作者主观能动 性受限

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60年(陈善广主编)PPT模板

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60年(陈善广主编)PPT模板

第十二章 航天环 境模拟技术
第一节 航天环境模拟技术概述 第二节 我国航天环境模拟技术 发展历程 第三节 航天环境模拟技术发展 展望
14
第十三章 航天飞行训练仿真技术
第十三章 航天飞行训练仿真 技术
第一节 航天飞行训练仿真技术 概况
第二节 我国航天飞行训练仿真 技术发展历史
第三节 航天飞行训练模拟技术 前景展望
第四章 航天细胞 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述
第二节 展阶段
第三节 究展望
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概 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发 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
06
第五章 航天工效学研究进展
第五章 航天工效 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航天工效学概述 第二节 航天工效学发展历程 第三节 航天工效学发展前景展 望
07
第六章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
15
附录 航天医学工程学学科发展大事记
附录 航天医学工程学学科发展大事 记
感谢聆听
第六章 航天员选 拔与训练
第一节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概述 第二节 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 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 发展展望
08
第七章 航天实施医学
第七章 航天实施 医学
第一节 航天实施医学概述 第二节 我国航天实施医学发展 历程 第三节 航天实施医学展望
09
第八章 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
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60年(陈善广主 编)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01
彩图
彩图
02
第一章 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总论
第一章 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总论
第一节 航天医学工程学简介 第二节 航天医学工程学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1967年) 第三节 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形成(1968~1992年) 第四节 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1992~2002年) 第五节 航天医学工程学的日趋成熟(2003年至今)

向高科技产业挺进的中国医疗器械工业——中国医疗器械工业60年回顾

向高科技产业挺进的中国医疗器械工业——中国医疗器械工业60年回顾

造成 产 品积压
质量
就 是 中 国 医疗 器 械 产 业 建 国
建国
60
年 的 大历 史 发展 环 境

19 6 1
年进 行 三 年调 整 医 疗 器 械 工 业 重 新 出现 健 年 工 业 总 产值 达 到



对 中国 医 疗 器 械产 业 来 说

实 际上 既
康局 面

19 6 5
1 24






B
型 超 声 核 医 学 成像 ) 激 光 血 运 重建 术

大 多数 是 小 型 修 理 厂 和 手 工 作坊
从业 人 员
180 0

余人
内窥 镜 外 科 技 术 体 外 震 波 碎石 术

动 态 监 护 技术
介 入 治疗 技 术

调 强 适 形辐 照 技 术 临 床 体 外 诊 断 技术


质量 提 高

成 本 降低


产业
器械产业 从
般 机 电业 迅 猛 进 入 高 科 技 产 业


从默默

发 展 较快
的大跃 进
下降

19 5 6


工 业 产值 达 到 3 8 5 3 万 元

但 随后

无 闻 的小 行 业
跃 而 为广受社 会 关注 的 明 星产业
60



盲 目追 求速 度 和 产 量
60
R
c ”i e ∞
年 行 业 回颐 与展 望

60年巨变——中国医学真菌学的发展变化

60年巨变——中国医学真菌学的发展变化
不利的影响 。
32 麻 风病院伤 害有其 自身 特点 一般人群 的伤害 以机 械 .

专题 讲 座 ・
6 0年 巨变— — 中 国 医学 真 菌 学 的发 展 变 化
吴绍 熙 李红宾 郭 宁如 1 国 学 学 皮 病 究 ,苏 南 20; 昆 医 院 一 属 院 肤 , , , (中 医 科 院 肤 研 所江 . 京 142 明 学 第 附 医 皮 科云 o2 .
伤、 伤、 跌 道路交通伤 害为 主 。而从本 文资料来 看 , 麻风病 院 的伤害 明显不 同 , 以烧烫伤 , 落伤和行走新溃疡伤为 主 它 跌
要伤害 , 然这与麻风所导致 的手 足麻木 , 显 畸形等有密切 的关
系, 提示 我们在麻风病 院伤害控 制 中应 重点加 强对这些 伤害
的干预活动 。
务, 强化及 时的医疗 护理救治能力建设 , 以减少麻 风病院伤害
的发生 , 防止伤害导致死亡等严重 的后果 。
( 感谢 中 国 C C麻 风 病 控 制 中心 严 良斌 教 授 给 予 的 指 导 D 以及 荷 兰麻 风 救 济会 给 予 的 经 费支 持 ! )
参考文献 :
[] 1 王克 安.应 尽快 将 伤 害预 防控 制 工作 纳 入 国家 公共 卫 生议 程 [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04 ,5( ):8 J. 20 2 3 18~19 8.
南 昆明 603 50 1)
中 图 分 类 号 : 7 1 Q 4 .2 R 5 ; 9 9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d i1 .99 ji n 10 - 3 0 2 1 .2 0 6 o:0 3 6 /. s.0 3 1 1.0 0 0 .0 s
6 0年来 , 新 中 国 巨 变 的 同 时 , 着 生 物 界 分 类 学 的 发 与 随

《医院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

《医院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

《医院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今天,这里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充满着喜庆和祥和,洋溢着激动和喜悦。

我们欢聚在新亚欧大陆桥之东方起点,黄海之滨,共同庆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60周年。

这不仅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连云港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代表学校2万余名师生员工,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0周年庆典表示热烈的祝贺。

日月轮回,春秋待续。

今天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成为徐淮东部地区规模最大,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等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医院坚持“基础夯实、科技领路、质量取胜、规模运营”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秉承“精诚、仁爱、求实、创新”的办院精神,历经60年的奋力拼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富有自己特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成绩的取得,无不令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理念,已有三万多名优秀学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各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向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1959年新海连医专并入我校,我市和连云港的高等医学教育就融为一体。

从1962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开始承担临床实习带教任务,xx年成为教学医院,202x年成为附属连云港医院。

202x年成为临床学院。

长期以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临床教学任务。

我们不会忘记202x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附属连云港医院的医教研综合水平,赢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为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成绩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60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回顾与思考

建国60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回顾与思考
3年 制 大 、 中专 的 招 生 规模 有 所 缩 小 , 学 制 的 医 学 教 育 纷 纷 短 转 向 5年 制 本 科 教 育 。 进 入 2 世 纪 , 现 以 7年 制 为 代 表 的 I 呈

医学 教 育 取得 巨大 成 就
长 学 制 医学 教 育 模 式 发 展规 模 越 来 越 大 的 趋 势 。我 国 高 等 医
士 12 . 5入 , 经 超过 了世 界 平 均 水平 。 已
年发 展 为 医学 、 科 、= 、 儿 [腔 卫生 等 十余 个 专 业 , 多专 业 也 开 _ l 许 始 陆 续试 办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科 技 水 平 得 到 长 足 发 展 , 我 科
学 技 术 向 高度 分 化 与 高 度 综 合 的 方 向 发 展 , 科 之 间 相 互 渗 学 透 , 现 出 许 多 中 间学 科 和 边 缘 学 科 , 学 科 学 越 分 越 细 , 涌 医 专 业设 置 随之 大 幅 度 增 多 。1 8 9 6年 , 等 医学 院 校 专 业 数 量 达 高
丰 富 的 国情 , 国 高等 医学 教 育 学制 自建 国 以来 几 经 演 变 , 我 已
基 本 形成 了 以 3~ 5年 学 制 为 主 , 以 上 长学 制 为 辅 , 、 、 、 6年 34 5
合 理 , 育管 理体 制逐 渐 优 化 , 生 人 数 稳 步 增 加 , 资 队 伍 教 学 师
医 研 杂 29 1 第3卷 第1期 学 究 志 0 年1月 0 8 1
・医学教 胄 ・
建 国 6 年 我 国 医 学 教 育 发 展 回 顾 与 思 考 0
田 玲 汪 楠 张宏 梁 张黎黎 曹艳林 阿丽塔 于清涛 杨淑敏
建国 6 0年来 , 国 医学 教 育 在 改 革 中 不 断 发 展 , 得 令 我 取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_于布为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_于布为

·述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于布为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作者简介:本刊副主编。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

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Analgesia 中文版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Anesthesia 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

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西方麻醉技术传入中国,应起自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各地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多由嬷嬷(修女)和医学实习生施行麻醉,此后逐步转向外科助手轮流实施麻醉。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乙醚麻醉是在1847年,即M o rto n 开创乙醚现代麻醉后的第2年。

20世纪40年代末,尚德延教授在兰州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1个麻醉科。

同时期,李杏芳教授在上海仁济医院从事麻醉工作(195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吴珏教授建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和国内第1个血库,谢荣教授则建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此后,吴珏教授通过带教进修生(其早期学生有史济湘、王景阳、李德馨等,以及南方地区学生),谢荣教授(其学生遍及北方地区)和尚德延教授(其早期学生后来多成为各军区总医院的主任)通过开办学习班,为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之后,谭慧英教授从法国回国,与前述4位教授成为中国麻醉界在“文化大革命”前被评为正教授的5人,加上天津王源旭教授和南京军区总院李德馨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科的早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医学教育、正视挑战、思考对策

回顾医学教育、正视挑战、思考对策


西方医学的奠基者 ---- 古希腊医学
西医的标记----医神的阿斯克雷庇亚(Asclepius
)的蛇杖(12世纪)
WHO会徽
卫生部徽标
救护车标志
古希腊的医神阿斯克雷皮娅(Asclepius)和家人 在一起的浮雕。医神斜靠盘蛇手杖居中。
古希腊医学顶峰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西医学公认的鼻祖:抛弃宗教迷信, 將医学奠定在 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使医学步入正轨
-获得 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屠呦呦)
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

12世纪到20世纪初,医学教育主要是学徒式 中世纪(16世纪)以后经院式医学教育 18世纪医学教育的重心移至临床医学 19世纪以后逐步形成现代医学教育 20世纪到21世纪的3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
17世纪医学教育的重心移至实验医学
----西方医生的誓词
希波克拉底誓词 学徒式医学教育
希波克拉底誓词

“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 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 ,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 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 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 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 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 私生活,我决不泄露。”
Goldmark报告(1923年)主张应该以大学为基
础设立护理学院,建设高标准的护理学教育 。
强调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Welch-Rose、Goldmark报告把公共卫生学、护
理学置于与医学同样的学术范畴。
Flexner、Welch-Rose和Goldmark报告分别改变

医学科技发展史中的突破性进展

医学科技发展史中的突破性进展

医学科技发展史中的突破性进展医学科技发展历史中的突破性进展医学科技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科技迎来了一次次的突破性进展。

这些重大进展,不仅推动了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命价值观,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疫苗的诞生和应用疫苗的诞生和应用是医学史发展中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96年英国医生杰纳的发现,他发现乡下贫民中有些人得天花后,就不会再次感染,因此从天花患者身上取出吸出液体可防止天花感染,他将此吸液涂抹在一个8岁的男孩的手臂上,两周后他用感染体液再次试验,没有出现感染。

因此杰纳认为他已经成功制作出第一种疫苗。

“疫苗(vaccine)”,这个词的起源是拉丁语“vaccinus”,意思是“与牛有关的”。

这种词源打出了疫苗制作的一条奇特历程。

疫苗不但可防止天花,还可防治很多其他的传染病,如麻疹、肝炎、流感等。

疫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防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了传染病的流行。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是医学史上另一大突破性进展。

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该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生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研究之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我们自身的本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便利,也为人类进一步理解生命和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随着现代物理学和机电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医学影像技术不断涌现,如X线、CT、MRI、PET、超声、内窥、核医学等。

这些技术为医学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医生能够确诊、鉴别和治疗疾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这些技术还使人们对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认识得更加深入,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近几年国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1、“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

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

4、“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大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5、C919客机(COMAC C919):学名是 "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

6.量子卫星是利用量子信号作为卫星与地面之间的数据传输媒介的卫星。

1、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

经过7年设计研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首架机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总装下线,公开亮相。

中医的春天——从国医大师的成长见证中医60年的发展

中医的春天——从国医大师的成长见证中医60年的发展
后 全 国 各 省
学教 学 、 医疗 和 科 研 的 崇 高 岗位 。在 这
21 00年4月 第4期
_ 簟 曛蘼 真 l
个 岗 位 上 他 兢 兢 业 业 、 苦 钻 研 、 辱 高级 学徒 2名 。1 9 刻 不 1年 他 主 编 的 ( 轩 9 ( 杏 使 命 , 把 最 难 懂 的 内 经 讲 活 了 ” “ , 医 案 并 . 嘶 安 名 医 考 , 获 首 届 全 国
徽 省 皖 南 医 学 院 附 属 弋 矶 山 医 院 教 授 、 师 学 医 , 被 新 安 医 学 “ 一 帖 ” 为 -- 后 张 招 k 主 任 医 师 李 济 仁 先 生 ,位 列 3 O名 国 医 婿 , 为 “ 一 帖 ” 1 成 张 第 独 门传 人 。 4代 依 大 师 之 中 。 李 济 仁 先 生 是 安 徽 省 唯 一 靠 自 己 的 勤 学 苦 读 、 益 多 师 , 的 医 转 他 的 国 医大 师 , 5月 份 我 受 委 托 为 其 撰 写 术 水 平 不 断 长 进 ,逐 渐 成 为 一 方 小 有
传 记 , 幸 了解 到 他 的 成 长 历 程 。 李 济 名 气 的 中 医 大 夫 。1 5 有 9 5年 8月 , 是 徽 已 仁行 医 6 0余 年 , 他 的 成 长 历 程 恰 好 见 歙 医界 青 年 翘 楚 的 李 济 仁 , 优 异 成 绩 以 证 了新 中 国 成 立 6 来 中 医 事 业 的发 考 取 了安 徽 中 医 进 修 学 校 ( 徽 中 医 学 0年 安 展 历程 。 院 前 身 ) 资 班 。1 5 师 9 8年 8月 因 成 绩 突 14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废 待 举 , 出 , 次 被 选 派 到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内 经 9 百 再 卫 生 工 作 曾 一 度 有 过 歧 视 中 医 、 造 中 师 资 班 学 习 一 学 年 。 1 5 改 9 9年 6月 学 习 医 的 政 策 。 党 和 国 家 对 此 极 为 关 注 , 期 满 即 奉 命 调 入 歙 县 人 民 医 院 , 毛 1 0月 主 席 就 曾 指 出 : 中 国 对 世 界 有 大 贡 献 又 被 选 拔 到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任 教 。 穷 山 “ 的 , 看 中 医 是 一 项 。 ” 5 我 1 5年 周 总 理 窠 里 飞 出 了 金 凤 凰 , 在 短 短 一 年 多 时 9 题 词 “ 扬 祖 国 医 学 遗 产 , 社 会 主 义 间 里 , 从 乡村 走 上 县 城 , 由县 城 走 发 为 他 又 建设 服 务 ” 毛 主席 15 。 8年 做 出 批 示 : 上 省 城 , 入 高 等 学 府 的殿 堂 , 为 同 9 步 成 “中 国 医 药 学 侪 中 的 佼 佼 者 。

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

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
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901获首届 Nobel 物理奖
伦琴教授
世界首例 X 线片
X线诊断/放射学的形成
X线胸片,陈旧性 心梗-肺淤血、 间质性肺水肿
髋关节脱臼/骨折 X线平片
胃双对比造影 早期胃癌
胸降-腹主瘤样 扩张 + 狭窄
同例球囊扩 张术后
X线心脏造影 单心室畸形+小樑囊 ↓
X线冠脉造影 ↑ 左冠脉及分支正常
病防治进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是生命 科学-医学科学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向
- 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必然 具有生物学和人文社会的双重特征
• 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 影像诊断-由大体形态向生理、 功能、 代谢成像进 展; 介入治疗向纵深发展, 两者结合仍是今后主要 方向
- 专业人员/队伍全面科学素质待提高,尤其加强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 地区,甚至单位间发展不平衡, 如发达、沿海地 区和欠发达地区,影像诊治/科研水平,有相当/一 定差距
- “大影像” 概念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应大力 加强、完善
• 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1.引进、仿制为主阶段;2.消化、吸收、改进为主阶 段;3.自主创新为主阶段
z 1970后~80初-Lauterbur PC 和 Mansfield PN-MR的开发应用, 2003 获 Nobel 生理 学/医学奖
颅脑CT扫描 ↑ 腔隙样梗塞
肝脏CT扫描巨大肝癌 ↑ 颅脑 CT →
颅脑 MRI →
心脏大血管 MRI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缩窄 →
31P MRS
← DSA 肺静脉期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
• CT的开发、应用、奠定了以体层成像 /电子计算机图

论医学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论医学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论医学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摘要:文章从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回顾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论证了医学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医学科学;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医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而且由于医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和人体),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形态、运动内容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各种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并发展预防疾病和保障健康、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手段,通过医疗实践来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增强人类的劳动能力。

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体系。

它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医学,如军事医学、法医学等。

医学同时是一门技术,即医疗技术,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用并发展起来的技术体系。

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手段(包括医学实验设备、临床检验仪器、各种治疗器械和工具等);医疗工艺(包括医学实验和检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临床诊断的程序和方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程序和方法、护理操作和方法等) ;医疗手艺(即医生的技能、手法,如执刀术、缝合术、整骨术、针灸术、推拿术等) 。

医学又是一项实践,即渗透在实验研究、临床诊治、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医学科学的职能是保护劳动力,修复劳动力和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因而,它是直接关系人类繁衍、国力强弱,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又是一项福利性事业,是增强人类体力和智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事业。

人类三千年医学发展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人类三千年医学发展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人类三千年医学发展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樊代明院士讲解三千年医学进与退本报记者高新军“《黄帝内经》写得很好,现在超过它的不多。

它提倡的是整体医学,整体考虑一个人,提倡阴阳平衡。

什么叫做健康?就是要平衡。

眼睛一睁一闭,呼吸一进一出,手脚一伸一缩,这就是平衡。

有的人很强壮,强壮就是健康吗?三年前一个老太太找我看病,身子很弱,我以为她活不了多久,没想到三年后她又来看病,和当年还是一个样子。

那是因为,她身体哪里都弱,保持了一个平衡。

有人很强壮,昨天打篮球打得好好的,突然心肌梗死,走了。

所以说,平衡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讲,非常重要。

那如何调节平衡?靠‘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调节。

阴和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要平衡。

”将《黄帝内经》讲得如此浅显易懂而又生动有趣的人,是一位西医院士。

4月26日下午,由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15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场“院士讲坛”在该校报告厅举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院士给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28所高校的500多名学生作题为“三千年医学进与退”的报告。

报告中,樊代明把人类三千年医学发展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三世纪。

西方以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盖伦及其团队为代表。

泰勒斯是“科学和哲学之祖”,开创了物质的构成研究,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遗传学的伟大贡献,盖伦的思想则统治医学界一千年。

而在中国,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大著作和张仲景、扁鹊、华佗三位大家为代表,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临床和中药学的框架与基石。

第二阶段是公元3世纪至公元13世纪。

西方世界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神学风起、宗教盛行,科学发展缓慢,医学发展几乎停滞。

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盛世,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医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以王叔和、孙思邈、苏敬三人为代表的中医药大家,为后人留下了《脉经》、《千金方》和《新修本草》三部传世之作。

第三阶段是从13世纪到16世纪的3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技发展60年纪事1949年~1959年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成功抗美援朝期间,应反细菌战的急需,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受命负责氯霉素生产研究。

仅用4个月的时间,于1953年,试验成功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

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成功 1957年1月,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生梁其琛首次在低温麻醉下施行了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切开手术成功,这是我国心内直视手术的开端。

“人工心肺机”在上海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 1957年9月,中国第一架用机器代替人体心脏和肺的“人工心肺机”,由国营上海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

运用体外循环修补心脏缺陷 1958年6月26日,西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胸外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体外循环技术,为一名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患者打开心脏,进行了修补手术。

1960年~1969年我国消灭天花 1961年中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

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再没有发生过天花。

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 1962年,中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

陈中伟成功接活断手 1963年1月2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医生陈中伟在血管手术专家钱允庄的配合下,为青年工人王存柏施行断手再植手术,并获得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手的国家。

陈中伟医生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被称为“断肢再植之父”和“显微外科的国际先驱者”。

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中国最早的肾移植术上海仁济医院在1969 年施行了第一例临床肾脏移植手术,是国内开展器官移植最早的单位之一。

1970年~1979年成功提取青蒿素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反复临床试验,从上万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一重大发现于1973年完成,被称为中国医药界首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性成就,也是全球首选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用药,是至今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的专利药品。

研制出第一支乙肝疫苗 1975年,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研制出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

在没有易感动物的情况下,她毅然自身接种。

1984年,第一批乙肝疫苗在长春制造出来。

1988年,乙肝疫苗的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工角膜”试制成功 1975年,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郑一仁等,研制成能使全角膜白斑等盲人重见光明的封闭式人工角膜。

在解决穿透式人工角膜存在的“漏水长膜、人工角膜脱落”的并发症方面有新的突破。

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诞生 1977年9月,北京40多个单位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这台加速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医疗设备的一项空白,使我国在癌症的放射治疗方面增添了一项先进设备。

首例肝移植成功 1977年10月21日,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在林言箴、李宏为等教授的率领下,开展了国内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中国肝移植历史的序幕。

“广东Ⅰ型”生物心瓣膜制成 1979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研制的“广东Ⅰ型”生物心瓣膜取得成功。

该瓣膜是选用经科学方法喂养的良种年轻猪心瓣膜制成的,已成功用于临床。

1980年~1989年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系建立 1981年,中国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系体外培养成功。

这项技术的完成单位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对于进一步研究人体肺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探索肺癌的发病原因和生长、发展规律以及开展肺癌的早期诊断等,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发现两种血红蛋白的新变形 1982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血红蛋白“武鸣—文昌”和“沈阳”两种血红蛋白的新变形。

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 1983年,武汉医学院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

抗绿脓杆菌的冻干免疫血浆制成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陈廷祚研制成功冻干绿脓杆菌免疫血浆,为防治烧伤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成果获得198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新植皮法 198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发明大张异体皮加微粒自体皮播散植皮法,使我国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 1986年,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

青蒿素是我国得到国际承认的唯一抗疟新药。

该药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品。

断肢再植术打破国际纪录 1987年,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为左手腕部断离54小时的女学生行断肢再植术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断肢36小时后再植成功的纪录。

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医三院出生,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

我国首例试管奶牛诞生 1989年,在被称为中国“试管动物研究之父”的范必勤的主持下,全国第一只冷冻体外受精胚胎试管牛在南京诞生。

这是我国首例采用冷冻体外受精的胚胎移植成功的试管牛。

1990年~1999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991年,我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云南曲靖医院荀祖武医生施行并获得成功。

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投产我国科学家毛江森与胡孟冬分别独立研制成功了两种减毒株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为控制和消除甲肝流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措施,并于1992年开始大量应用于人体。

艾滋病研究获突破 1992年,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我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包含体,首次从Ⅶ因子制剂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中草药治疗艾滋病也出现可喜苗头。

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国于1987年启动,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 1993年,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成功。

人工合成麝香 1994年,我国人工合成麝香被卫生部批准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

抗癌特效药紫杉醇研制成功我国药植药化和临床工作者经过12年的合力攻关,终于在这一年宣布抗癌特效药紫杉醇研制成功。

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被发现 1996年,浙江医科大学肿瘤所经过5年潜心研究,首次发现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及其癌变过程提供了新资料。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 1997年,三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保护率达94%以上。

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 1997年,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丰硕,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的733个永生细胞系建立;首次克隆出典型遗传病基因。

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 1997年,我国微侵袭立体定向技术跨上新台阶,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

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研制成功 1997年,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了我国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

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 1998年,我国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并完成其全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

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 1999年,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癌方面获得新进展,如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等。

2000年~2009年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00年,我国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陈竺等人的“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和“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其新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两项人类基因研究。

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 2000年,金奇等人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痢疾杆菌福氏2A-基因组遗传密码破译。

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

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成功复制 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曹谊林等人运用组织工程研究技术,在动物身上成功复制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

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公布,中国承担的“1%项目”提前两年绘制完成。

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 2001年,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病因设计了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远期疗效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

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连续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医药方面的空白。

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2001年,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溃疡后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消灭麻风病研究获奖 2002年,我国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

麻风病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定位鼻咽癌易感基因 2002年,鼻咽癌易感基因被定位,这一由我国科学家领衔、中美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SARS疫苗及试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SARS突袭我国,国务院防治SARS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与血清治疗,及动物模型、疫苗、生物防护装置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2004年,我国SARS研究取得某些重大进展:率先在世界完成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国际上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

我国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2003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同济大学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复旦大学肝癌转移预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中山大学附一院捕获帕金森病关键基因,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检测了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片断,论文分别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对食管癌、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系列成果发表在《癌症研究》上。

艾滋病疫苗研制及相关研究 200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揭示艾滋病发病新机制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绘制 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绘制出首幅“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详细描述了过去50年,特别是近10年中国城乡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和流行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公共卫生目标和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 2005年,我国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大陆首次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人用禽流感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2005年修订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